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沂水小麦赤霉病1998年暴发流行,发病面积379万亩,占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的68.8%,病穗率一般为45%~60%,个别地块达80%以上。受病小麦千粒重平均下降25.9%,损失严重。一、发生流行因素分析1.菌源充足:全市小麦种植面积551万亩,玉米种植...  相似文献   

2.
2003年楚州区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原因分析与防治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淮安市楚州区种植小麦66万亩(其中温麦6号约25万亩,温麦8号、淮麦18、淮麦20、豫麦34各约10万亩,其他品种为扬麦、3039等)。据本区植保站调查,虽然2003年防治面积和防治力度都远远超过历史,但小麦赤霉病在本区仍然达到大流行程度。现对其流行概况和原因简要总结分析如下。12003年小麦赤霉病流行及防治概况据调查,全区平均病穗率54.5%(1.8%~100%),平均病指43.1(0.3~96.7),平均产量损失37.1%,其中主要以温麦品种发病最为严重,全区近6万亩绝收。而造成小麦品质下降,商品性降低的间接损失更难以估量,为本区植保站自1963年有记载以来病害…  相似文献   

3.
川东涪陵地区小麦病害以白粉病、赤霉病为主,流行年发生面积近百万亩,占全区播种面积的一半,损失约3千万斤。尤以白粉病发生普遍,多年来用“石硫合剂”防治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熬制费工以及发病期气候条件恶劣影响施药质量,田间药效常不够理想,且生长后期赤霉病、条锈病并发,“石硫合剂”基本无效,又需更换药剂品种,增加施药次数,加大投资。群众迫切要求高效、经济、兼治的防治技术。近年,参加省植保所协作对我区常发的两病进行了粉锈宁、托布津单用、混用及施药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4.
汉中地区小麦条锈病越夏菌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汉中地区位汉江上游,秦岭、巴山之间,属北暖温带向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呈盆地状。 条锈病为本区小麦主要病害。在流行区划上处我国西北和西南两大流行区之间。是七十年代,特别是1975年以来我国条锈病流行频率最高、为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区150万亩小麦,1975—1981年,锈病大流行5次,中度流行一次,每年发病面积均在70—100万亩,损失小麦约1000—3000万斤,成为小麦生产的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5.
1 小麦据13个省、市、区统计,今年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7亿亩次,属中等偏轻发生年。其中病害发生面积3亿亩次,除小麦纹枯病外其他病害均轻发生,虫害发生面积4亿亩次,麦蚜、麦蜘蛛、吸浆虫均为中等发生年.小麦条锈病发生421万亩,为轻发生年。条锈病常发区湖北省仅在荆州地区局部田块见病,后期也未能流行,越夏基地甘肃省发病面积170万亩,是1991年发生面积的10%。小麦白粉病发生面积7832万亩,轻于去年,发生期偏晚,病指低,为害程度较轻。小麦赤霉病发病面积3867万亩,与常年相似。赤霉病今年主要在江淮流域、陕西关中地区发生,江苏、湖北为中等偏轻年,四川为偏重发生年,发生面  相似文献   

6.
福建龙海小麦赤霉病综防措施郑金朝(龙海市植保站,363100)赤霉病是本地小麦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中等流行年份,发病面积0.17~0.27万公顷,穗发病率30%~50%,约损失小麦10%~20%。为探讨此病的流行因素和防治措施,近1...  相似文献   

7.
小麦赤霉病自1992年以来在我区发生有加重趋势。1998年暴发流行,发病面积达1.8万hm2,占全区小麦种植总面积的90%;病穗率一般为50%~70%,沿湖和低洼田块病穗率达90%以上。据测定,千粒重平均下降26.8%,预计产量损失可达23625t,...  相似文献   

8.
2003年安徽省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风  马群 《中国植保导刊》2003,23(11):13-14
小麦赤霉病犤Gibberellazeae(Schw.)犦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发生程度除受小麦品种、稻桩带菌率影响外,主要与小麦开花至灌浆期的雨日、雨量相关。统计资料表明,安徽省1975~2003年的28a中,中等偏上发生的年份为8a(1975、1976、1977、1985、1990、1998、2002、2003年),占28.6%。2003年小麦赤霉病在全省大部麦区大面积严重流行,发病面积达100万hm2,且田间发病早、持续时间长、病穗率高。六安、蚌埠病穗率加权平均分别为52.5%、41.04%,最高病穗率达100%。全省发生程度与发生面积均超过以往任何一年。初步测算,全省小麦受赤霉病为害的损失达6…  相似文献   

9.
小麦赤霉病流行原因分析孝感市植保站李炳清,周书文,丁金元,张红梅1994年,我市小麦收获面积11.87万hm2,比去年的12.03万hm2亩减少1.3%。小麦赤霉病为中等偏重流行,其发病特点是面积大,市部重于北部,病穗率高,但程度轻。全市小麦赤霉病发...  相似文献   

10.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流行程度主要决定于小麦扬花灌浆期的气候条件。根据赤霉病的历年资料,利用前期气象因子与病害流行程度的相关性进行“电标”,建立多元回归预测式和应用多因子点聚图预测法,综合预报小麦赤霉病的流行程度,连续3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小麦赤霉病流行条件分析 (一)稻桩带菌率与发病程度关系 根据我县1972至84年资料分析,小麦抽穗前(3月中旬)田间稻桩带菌率与发病程度呈正相关(r二0.6662),带菌率与发病程度一致的有9年,拟合率64.3%,相反的4年,其中带菌率高而发病轻的3年,带菌率低而发病重的1年。因此,稻桩带菌率只能作预测的参考依据。 (二)决定赤霉病流行程度的气象要素 有关资料常以小麦齐穗后20天内的雨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大伟 《植物保护》1989,15(1):33-35
1985年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爆发成灾,发生面积达4957万亩,损失小麦的8.9亿公斤,发生面积之广,损失之重,是历史上罕见的。这种在长江中下游、西南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常发的病害,在黄淮平原冬麦区流行成灾,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为此,河南省有  相似文献   

12.
杨永洲  张涛 《植物保护》1991,17(3):54-54
1990年小麦条锈病在西安共发生180多万亩,占全市小麦面积的47.4%,其中受害严重的面积近40万亩。虽属中度流行,也是20多年来少有的。因该病损失小麦一亿一千多万公斤,占上年小麦总产的12.27%,减少收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黄矮病春季流行指标与预测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崇川 《植物保护学报》1983,10(2):118-118,145
近年来小麦黄矮病在我省一些地区日趋严重,对小麦生产造成一定的危害。据统计仅1970年全省发病面积达一千余万亩,减产小麦5亿斤,成为我省小麦生产中年年稳产高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为了更好地防治这一病害,我们对病害的准确预报及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现将1978~1980年主要结果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汉中地区小麦散黑穗病的发生不断加重.1988年全区发病面积17.07万亩,平均病穗率1.28%;1989年发病面积增加到57.66万亩,平均病穗率为2.96%,严重田块达17%,每亩损失小麦10公斤左右,全区约损失小麦500多万公斤。为防治小麦散黑穗病的发生,从1989年秋播前开始,全面推行《汉中地区小麦散黑穗病防治方案》,到1992年夏收前,3年全区共  相似文献   

15.
<正>咸宁地处湖北南部,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气象条件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为害。近年咸宁市小麦赤霉病菌源充足,加之常年种植的小麦品种抗病性较差,赤霉病成为咸宁市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一旦发生和流行,将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2014年由于小麦生长中后期遇到特殊的气候条件,造成小麦赤霉病在咸宁市大流行。2014年全市小麦种植面积1.15万hm2,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1.07万hm2,  相似文献   

16.
武陵山区是稻瘟病常年发生流行地区。病害发生程度,主要受品种抗性及气候条件的制约.1989年,武陵山区大部分主栽品种如汕优63、D 优63、V 优63、V 优64等丧失抗瘟性,稻瘟病猖獗流行,发病面积254.6万亩,占该地区稻田面积的47.1%,稻谷损失7731.46万公斤,其中黔江地区发病面积81万亩,占稻田面积的69.2%,稻谷损失1 440.8万公斤.为了尽快选出抗病高产的杂优水稻组合及制种亲本材料,为今后品种的布局和稻瘟病的综合治理提  相似文献   

17.
冯志全 《植物保护》1989,15(5):56-56
1983年经市、县联合普查,我县有13乡(镇)169村(场)发生薯瘟,计2.1万余亩,占当年甘薯种植面积的6.9%,病株率达31.03%,损失粮食124.75万公斤。为控制其危害,于1984—1987年推广抗瘟品种,开展万亩薯瘟综合治理示范。控制了著瘟病区范围未继续扩展;发病面积现已下降至860亩以下,4年共挽回粮食损失973.52万公斤,经济效益达538.05万元,综合治理薯瘟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采取了以下关键性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81年和1982年奉新穗颈稻瘟病均属大发生年。1981年全县除个别公社早稻未发病外,其他八个有早稻的公社都有发生,发病严重面积一万亩以上,占早、中稻面积3.6%,损失稻谷130—150万斤。其中每亩损失300斤以上的面积有3400亩。会卜、砾下两个公社是重病区,如砾下公社龙洒大早稻2630亩,发病近2000亩,损失稻谷40余万斤,折合发病田平均每亩损失200斤。队会卜公社潭卜大队第二生  相似文献   

19.
为全面提高小麦、油菜病害预测预报水平,指导小麦、油菜病害防控,2009年2—5月、2010年2—5月对城固县中部平坝区、南部浅山区小麦、油菜主要病害进行调查,南部浅山区、中部平坝区每年每乡镇每作物每期分别调查5块、10块田(地),每块田(地)面积0.03~0.20 ha,对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和油菜菌核病等病害进行后期调查(5月上中旬)。年度间病害防治次数、防治面积占比相似,就某一病害来说,已防田块后期平均发病程度、未防田块后期最高发病程度均与未防田块后期平均发病程度成正相关,因此小麦、油菜后期调查意义重大。对小麦条锈病还要开展早中期调查(2—4月)。调查结果表明:南部浅山区、中部平坝区的小麦、油菜主要病害发病程度和发生特点不同,小麦条锈病有些年度浅山区重,而有些年度平坝区重,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等病害浅山区重,小麦纹枯病区域间差异不大,低湿田病害较重,只有抓住这些特点,才能有效预测防控。  相似文献   

20.
1980年,我社从外地调进大批汕优2号和汕2—59水稻种子,白叶枯病菌也随同种子被带入本地,当年,大田始见发病,发病面积60亩。近年来,此病发生面积逐年扩大,损失逐年加重。1983年全社二晚发病面积达3000余亩,损失稻谷五十余万斤,发病田块轻者减产1~2成,重者减产7~8成。水稻白叶枯病现已成为我社水稻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粮食产量的提高。为此,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