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间使"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为五输穴的经穴,属五行学说的金穴.出处于《灵枢·本输》.穴释:间,夹隙为"间",即间隙;使,即命令、治事为"使",中药用药有君臣佐使的使.此穴位于腕后3寸两筋之间心包经上,心包络为心的外围,心为君主之官,心包由心君主宰,代心受邪,代心行事,为臣使之官.该穴有臣使之意,故名间使.间使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的本经所行的"经穴",心包居于胸中,护于心脏,为君所使,除为心脏提供营养之外,和三焦经互为表里,协同心完成主血脉、主神志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正>大陵又名鬼心﹑手心主,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输穴和原穴,是心包经脉气所注,其经气的重要输出之地,又是心包经原气通过三焦布散于体表的部位,心包代心受邪,故有调整心﹑心包的功能,通达三焦原气作用。本穴在五行中属"土"穴,属孙真人十三鬼穴之一。穴名中的"大",与小相对,大也;"陵",丘陵、土堆也。因其位于掌根中间,而掌根部隆伏较大,状如陵丘,故名大陵。  相似文献   

3.
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依据前贤有关三焦的论述,将外感温热病证候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借以阐明温热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其传变规律的一种辨证方法。上焦病证,主要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而手太阴肺经证候又多为温病的初起阶段;手厥阴心包经证候乃为肺经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的证候。中焦病证,主要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病变。阳明胃主燥,邪人阳明易从燥化,多表现为里热燥实证;而太阴脾主湿,邪人太阴易从湿化,多表现为湿温病证,中焦病变证候多为温热病的中期或极期阶段。下焦病证,主要包括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病变,多表现为肝肾阴虚之证,乃属温病的末期阶段。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只绵羊前肢厥阳心包经和前肢少阳三焦经的8头次,405穴次的声发射检测,通过与以往所做8条经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证明绵羊前肢厥阴心包经和前肢少阳三焦经的声发射信号也具有循经传导的特性,并据此绘出两条经的循行示意图。  相似文献   

5.
外关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关穴(SJ5)属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出自《灵枢·经脉》:"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外关是三焦经的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交阳维脉."阳维为病苦寒热",阳维脉主要维系、联络三阳经,主一身之表,外关穴也是以治表证为主.本穴为临床常用穴,单用或配合它穴应用均可,常配合足临泣穴,上下相配,主治多种病证.  相似文献   

6.
中渚穴,别名下都,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属五输穴之一的三焦经之输穴,输主体重节痛,该穴的穴性属木.出自《灵枢·本输》.穴名的"中",中间之意;"渚"指水间小洲,"中渚乃三焦所注之俞穴,若江之有渚,而居其中,故名中渚"(《子午流注说难》).本穴居手掌两骨之间,脉气至此输注流连,其势较缓,如江中逢舟,故名.在蜂针疗法中,该穴应用十分广泛.  相似文献   

7.
廖子俊  朱万山 《蜜蜂杂志》2010,30(11):43-44
<正>人体有八大益寿穴,即:足少阴肾经的涌泉和水泉穴,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足厥阴肝经的曲泉,手少阴心经的极泉,手厥阴心包  相似文献   

8.
根据《司牧安骥集》中马的穴位所在位置、十二经脉循行规律、穴位主治,运用人体穴道转位法,从理论上综合分析,发现《司牧安骥集·六阴六阳之图》中眼脉等穴所属经脉有差异,拟修正为眼脉后肢少阳胆经、同筋前肢少阴心经、膝脉前肢太阴肺经、前蹄头阳明大肠经、后蹄头阳明胃经、曲池太阴脾经、前劳堂(明堂)前肢厥阴心包经、后劳堂后肢厥阴肝经以及尾本督脉经。  相似文献   

9.
阳溪、阳池、阳谷三穴及其效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阳溪、阳池、阳谷三个带“阳”字的穴 ,都位于手腕的背部 ,属于手三阳经的穴位 ,是蜂针临床治疗腕关节痛的常用经穴。阳溪穴在腕背横纹的前缘 (近大拇指方向 ) ,阳池居中 ,阳谷穴为后缘。阳溪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 ,其位于腕背横纹桡侧 ,手拇指向上翘起时 ,当两筋 (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 )之间的凹陷中。阳池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 ,其定位是在腕背横纹中间 ,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阳谷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 ,位于手腕尺侧 ,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中 ,由于尺骨茎突在表皮隆起 ,似山谷。揉按此三阳穴时有酸胀之感 ,对多…  相似文献   

10.
李万瑶  方芳  黄薇 《蜜蜂杂志》2012,32(3):34-35
章门穴(LR13)是足厥阴肝经的经穴,为足太阴经脉、厥阴经,阴维脉的交会穴,脾经募穴,八会穴之一的脏会。该穴别名:长平,胁髎,季胁,脾募,肘髎,肘尖,后章门,季肋、脏会。穴名之义:"章",即明之意,本穴为肝经的穴位,肝主升发、主青、主  相似文献   

11.
膻中(RN 17)是奇经八脉中任脉的经穴,位于人体胸部.别名"亶中"、"胸堂"、"元见"、"元儿"、"上气海"等.膻中为心包络经气聚集之处,属于心包经的募穴;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经的交会穴;又是宗气聚会之处,八会穴之一的气会穴.  相似文献   

12.
正中脘穴(RN12),位于胸腹前正中部,属任脉之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较多。《脉经》名中管。别名上纪(《内经素问·气穴论》)、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太仓(《内经灵枢·根结》)、大仓(《西方子明堂灸经》)、胃管(《脉经》)、胃腕(《经穴汇解》)、胃募(《千金翼方》)。[1]中脘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也是交会穴,是任脉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  相似文献   

13.
臑俞穴为手太阳小肠经在肩部的经穴,是手、足太阳,阳维脉与阳跷脉的交会穴.臑俞的"臑"字,上臂也,亦指动物的前肢;"俞",转输也.此穴在上臂后侧,紧靠背部,故称"臑俞".有人言臑俞名意指手臂下部上行的阳气在此聚集.因肩贞穴无气血传至本穴.穴内气血是来自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名臑俞.该穴是手太阳经与足太阳经、阳维脉、阳跷脉之会聚处,故穴中的气血旺盛,既有手臂上行的阳气,又有背腰下肢上行的阳气,还有阳维脉、跷脉传来的阳气,故其是气血转输的要所.  相似文献   

14.
天宗穴(SI11)属手太阳小肠经在肩背穴的经穴.出自<甲乙经>:"在秉风后大骨下陷者中."本穴为临床常用穴,单用或配合它穴应用均可.穴名释义:"天",指上部;"宗",指"本",含中心之意.  相似文献   

15.
<正>曲泉穴(LR8),属足厥阴肝经穴位,为足厥阴肝经合穴,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肝出于大敦,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此处所说"辅骨"实指下肢的胫骨,"大筋"应该是:半膜肌、半腱肌止点。该穴有调经止带,利尿通淋,活血止痛之功,在蜂针疗法中,该穴临床应用十分广泛。1穴名释义曲泉穴属足厥阴肝经,为本经五输穴之一的合穴,是肝经气血汇集之处;该穴五行属水。曲同屈,隐秘也,穴位于膝部形曲;泉,泉水也。穴在膝内侧  相似文献   

16.
风池穴的蜂针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池(GB20)穴位于头的后枕部,属足少阳胆经的经穴,为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阳维脉之会,据《难经》曰又为阳跷之会,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之一。出自《灵枢.热病》篇,别名热府,该穴在头项侧,头枕后下陷处,凹陷如“池”,是风邪易侵之处,也是治疗风证之要穴,故名。1经穴定位风池穴在后头项部,当头枕骨下,平风府穴(入后发际正中上1寸),在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即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相当于耳垂齐平处。另一取法:在头后枕内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隆起外侧缘凹陷处,对称两边,发际上一横指,脊椎外侧,手指揉捏易有酸胀与疼痛感。或…  相似文献   

17.
百会穴的蜂针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百会穴位于头的巅顶部,属奇经八脉中督脉穴之一。据《甲乙经》载,本穴为督脉、足太阳之会。《类经图翼》载本穴为督脉,足太阳之会,手足少阳,足厥阴俱会于此。《针灸资生经》曰:百病皆主,故名百会。1经穴定位百会在头部取最高点,两耳尖自然向上方向连线中点,或顶骨结节连线中点,在前囟门后三寸,在枕骨粗隆前四寸半。《神应经》“:去前发际五寸,后发际七寸。”《甲乙经》卷三“: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如前发际不明显者,可是两眉的中点向上引八寸是穴。2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皮肤由…  相似文献   

18.
《蜜蜂杂志》2021,41(6)
正蠡沟穴[Lígōu;LR5;Liv5],又名交仪穴《千金翼方》,属足厥阴肝经的经穴,乃肝经之络穴,别走少阳。《灵枢·经脉》:"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是肝经的常用穴,有疏肝胆之气机,理脾胃之运化之功。《备急千金要方》:"女子漏下赤白,月经不调,灸交仪二十壮,穴在内踝上五寸。"《针灸资生经》作蠡沟穴别名:"蠡沟二穴,亦名交仪。"穴名涵义:蠡即贝壳,沟即水沟,  相似文献   

19.
3 十四经脉的分布与循行十四经脉即十二经脉和奇经之督脉、任脉。十二经脉包括前肢三阴经、前肢三阳经、后肢三阴经、后肢三阳经。前肢三阴经:前肢太阴肺经、前肢厥阴心经、前肢少阴心经。前肢三阳经:前肢阳明大肠经、前肢少阳三焦经、前肢太阳小肠经。后肢三阴经:后肢太阴脾经、后肢厥阴肝经、后肢少阴肾经。后肢三阳经:后肢阳明胃经、后肢厥阴肝经、后肢太阳膀胱经。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循行、分布于四肢、躯干、头颅。前肢三阴经起于胸,前行、循前肢内侧下行至蹄;前肢三阳起于前蹄,循前肢外侧上行至头;后肢三阳经起自头,后行循…  相似文献   

20.
姜海峰 《蜜蜂杂志》2008,28(7):39-39
大肠俞(BL 25)是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大肠的背俞穴.出自<甲乙经>:"在第十六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本穴为治疗大肠疾病及腰腿痛的临床常用穴,常配合其他穴位治疗疾病,临床疗效肯定.该穴名含义:大肠,指大肠腑.本穴内应大肠,为大肠之气转输之处,是诊治大肠腑病的重要腧穴,故名.<会元针灸学>:大肠俞者,在左回叠积十六曲,直肠在右(即肓肠)长七寸,系于十六椎之两旁,足太阳之所过,故名大肠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