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2010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把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八项重点工作之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和今  相似文献   

2.
草地是由多种要素成分构成的生态系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屏障。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但我国90%的天然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本文就草原退化的原因及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4.
草原牧区是我国多数重要江河的发源地,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防止风沙产生的作用.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入手,探讨草原牧区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正草原碳汇研究是草原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议题,也是事关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命题。而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产业主体是以对煤炭等矿产资源高度依赖的资源型产业,属于温室气体排放的高碳地区,节能减排任务迫在眉睫。一、内蒙古发展草原碳汇的必要性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各类草原近4亿公顷,草原面积约占世界草原面积的1/10左右,居世界第二位,是国土面积的2/5,是我国耕  相似文献   

6.
草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的快速发展对于改善整个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现代畜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认为,加快我国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旅游业发展步伐,以草原生态旅游业为主,促发关联产业是少数民族牧区实现稳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牧区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当前青藏高原牧区发展草原畜牧业过程中的几种典型的认识误区和存在的的问题.对草原畜牧业的地位和作用、青藏高原牧区产业结构变化、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选择、建立草畜平衡机制等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提出了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牧区丰富的生态资源,不仅是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生命线,也是整个草原牧区赖以生存和永续发展的命脉。  相似文献   

9.
浅谈乌鲁木齐市牧区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鲁木齐市牧区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大力发展牧区草原休闲农业对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同步奔入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着眼全局,突出重点,照应阶段,借鉴经验,从抢抓机遇的角度提出了积极开发草原的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的思路,以促进草原地区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前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兴元  牟月亭 《草业学报》2012,21(6):286-295
草地生态系统是维持自然生态系统格局、保护生态安全屏障、开展畜牧业生产和传承草原文化的基础。随着人类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可替代性的深入认识,通过定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对认识草地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和生态资产增值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总结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文献基础上,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的内涵、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及其特点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了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CDM清洁发展机制是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重要平台。增加森林碳汇量是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本文就森林碳汇的概念以及森林固碳量分析做了简要阐述,对CDM机制运行的基本规则以及当前森林碳汇项目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草原碳汇经济发展的基础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内蒙古草原碳汇潜力及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内蒙古草原面积约7586.67万hm2,占全国草场面积的27%,草原碳汇储量高达1亿t以上,折合CO2约4亿t,大约能抵消我国全年CO2排放总量的6.5%,为内蒙古发展草原碳汇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内蒙古草原碳汇经济发展应从国内与国际两个层面寻找路径。国内路径应本着完善地方行政法规,促进草原增汇措施、碳汇评估以及碳汇交易的法制化;国际路径一要依托"清洁发展机制",构建草原碳汇机制;二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完善草原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4.
葛少芸 《草业科学》2010,27(6):71-76
由国家正式批准实施的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为保护已列入全国50个水源涵养区的海东——甘南高寒草甸草原水源涵养三级功能区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但项目区由草原、森林和湿地组成的完整水源涵养体系,由于草原的退化、沙化和盐渍化(草原"三化")而严重受损。其中,草畜失衡是造成草原"三化"的主要根源之一。本研究在分析和论证草原"三化"及其生态功能衰退影响的基础上,强调应充分利用甘南黄河补水项目实施的绝佳契机,就如何落实草原"草畜平衡制度"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犬业市场在快速地发展,现有饲料资源不足、质量不完善制约着犬业的发展,广开饲源和提高饲源的质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高效、优质新产品的研发、发酵工程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对于有效地提高犬用饲料产品及其企业的整体水平,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增强犬饲料行业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Fire behaviour characteristic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montane grasslands of the Natal Drakensberg. The behaviour of experimental fires was measured together with the accompanying biotic and abiotic conditions. Estimates of heat yield, mass of available fuel and forward rate of spread enabled the calculation of intensity of fires in shrublands, woodland and grassland.

The results show marked seasonal differences in fire behaviour for given vegetation types, and give an indication of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fires can be safely burned.  相似文献   

17.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能量消耗不均引起的热区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移动sink节点的WSN节能路由协议MSERP,将整个网络分成若干个虚拟网格,根据节点剩余能量和到网格重心距离选举簇头。通过PSO算法来确定sink的下一个移动位置,粒子适应值函数由簇头到sink节点的距离和sink节点周围簇头能量因素定义。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议有效地解决了热区问题,提高了网络的生存周期。  相似文献   

18.
希拉穆仁围封草原土壤呼吸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ACE土壤呼吸作用自动测定仪对希拉穆仁草原围封6年的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群落从4月末至10月初每隔10 d进行土壤呼吸作用日动态监测,并结合土壤温度和水分状况分析其复合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生长季内土壤呼吸日动态均呈单峰曲线,最高值出现在中午12:00-14:00,夜间土壤呼吸速率很低,最低值...  相似文献   

19.
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天祝高寒地区不同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及室内测定分析,研究了植被特征、微生物量特性、微生物熵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植被种类减少、优势种改变,植物群落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减少。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从轻度退化草地(LDG)到重度退化草地(SDG)减少了88.63%;LDG中微生物量碳、氮(218.90 mg/kg、44.32 mg/kg)均显著高于SDG(P<0.05),但中度退化草地(MDG)与SDG差异不显著;微生物熵在不同退化草地中的变化规律不明显。草地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微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微生物熵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微生物熵与微生物量碳的相关系数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0.
Finishing of dairy steers having grazed semi-natural grassland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initial live weight, level of grain feeding, and length of finishing period on weight gain and carcass traits of dairy steers that had grazed semi-natural grasslands. Steers were subdivided by initial live weight (low vs. high) and were fed two levels of grain (0.5% vs. 1.0% of live weight day− 1) during three different lengths of finishing period (3, 5 vs. 8 months). In total, 192 steers, initially 18 to 21 months of age, were fed grass–clover silage ad libitum. Steers fed high levels of grain had a higher dietary feed intake than steers fed low levels of grain (10.5 vs. 9.7 kg DM day− 1; P < 0.001). Carcass weight gain (630 g) was highest and feed conversion (169 MJ metabolizable energy per kg carcass gain) was best in steers with 5 months of finishing. Steers with low initial weights had a higher daily carcass weight gain than initially heavy steers (614 vs. 571 g, P = 0.013). A high initial weight and a long finishing period resulted in heavier and fatter carcasses with a higher conformation score and lower proportions of valuable retail cuts and bone. In conclusion, high-quality carcasses can be produced when finishing dairy steers that previously have grazed semi-natural grasslands. Performance and carcass traits were more effected by initial weight and length of finishing period than by level of grain fee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