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利用花药培养得到的两个烟草DH群体,分析了株高,有效叶片数,腰叶长和宽,节距和茎围6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力,基于两组合峰度系数及偏度系数的估算,推测其基因对数.结果表明,控制烟草株高的基因,在G28×Nc2326和K326×Cock176组合分别约有13对和16对,影响腰叶长和宽,节距性状的基因对数(约20对)明显多于有效叶片数(6对)和茎围(10对).根据各组合峰度及偏度系数讨论了这些性状基因相互作用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对一个包括31个株系的西葫芦胚囊植株DH群体进行考察,初步分析其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分离变异情况,并与同来源的F2群体进行比较,以了解其在西葫芦性状遗传分析及优异自交系选育上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所考察的西葫芦DH群体在第一雌花节位、雌花节率、始花期、始收期、果形指数、果肉厚、果柄长及单果质量等数量性状上的分离变异情况与F2基本一致;在果实颜色、叶片形状、分枝习性等质量性状上的分离经卡方检验,只有叶片形状基本符合1∶1的分离比,其余两个性状的分离均出现了超亲类型;该DH群体中5个株系两个自交世代R1、R2的相关性状表现出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大麦DH群体若干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大麦品种Y erong与F rank lin进行杂交,对其F1代通过花药培养构建DH群体,利用该群体估测株高(PH)、穗长(SL)、穗下节间长(TF IL)、单株穗数(SPP)、主穗粒数(GPS)、单株秆重(SW PP)、单株粒重(GW PP)、单株粒数(GPP)和千粒重(W TG)9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和基因数目,并通过估算各性状的偏度和峰度系数分析影响各性状的基因间的作用方式。结果表明:①上述各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79、0.67、0.54、0.31、0.90、0.30、0.20、0.41和0.77;控制各性状的基因数目分别为8.76、9.30、5.30、24.67、3.63、14.59、14.90、12.36和6.81对。遗传力(Y)依基因对数(X)线性回归方程为Y=-0.029 6X 0.878 5(r=-0.780 0*),回归系数-0.029 6与0的差异显著(t=-3.30*,d f=7),表明多基因性状易受环境影响,同时也佐证了多基因遗传学说。②控制SL、TF IL、GW PP和W TG的多基因间存在互补作用,控制PH、SW PP和SPP各性状的多基因间存在重叠作用,而控制GPS和GPP的多基因间无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5.
甘蓝型油菜DH群体10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西安与杭州两环境下,以小孢子培养产生的甘蓝型油菜SG—DH群体为材料,对油菜植株主要产量构成性状、生育特性和含油量以及蛋白质含量等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各性状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株高、第一分枝数、荚果长度、初花期与成熟期估计的基因对数与定位的QTL数相近,而千粒重与荚果粒数估计的基因对数少于检测到的QTL数;各性状的偏度和峰度的估算结果显示,株高、初花期、终花期基因间均表现为重叠作用。由各性状之间的偏相关分析得出:两环境中株高与荚果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3个生育期相互之间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含油量与种子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7.
甘蓝型油菜DH群体几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方法,构建了甘蓝型油菜(保604×Topas)F#-1代的DH群体,利用该群体估测了株高、分枝高度、主花序长度、全株角果数、每角粒数、角果密度、果长和千粒重8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基因数目及基因间的互作方式。通过估算各性状的偏度和峰度系数分析影响各性状的基因作用方式表明,影响株高的多基因间无互作,控制千粒重的多基因间亦无互作,而分别控制分枝高度、全株角果数和角果密度各性状的多基因存在互补作用,分别影响主花序长度、每角粒数和角果长度的多基因存在重叠作用。 相似文献
8.
9.
采用6个杂交稻三系不育系和10个杂交早稻父本品种,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置了60个杂交早稻组合。分析了在相同栽培环境条件下三系杂交早稻亲本及其所配置的杂交早稻组合的12个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12个农艺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各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大小顺序依次为千粒重>株高>穗长>穗实粒数>结实率>穗总粒数>生育期>理论产量>实际产量>有效穗>成穗率>最高苗;除穗长外,其余性状受父本的影响较大;理论产量与结实率、穗实粒数、株高、成穗率及有效穗呈正相关,可通过这几个性状对产量进行间接选择;穗实粒数是杂交早稻选择指数中最重要的选择性状。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DH群体的遗传稳定性及其DH群体内性状分离与同来源的F2群体之间异同,本研究利用辣椒花药培养技术,构建一个由“羊角椒(97403)×方灯笼甜椒(97410)”的杂交而成的牛角椒组合作为供体的且由103个DH系组成的DH群体,对该DH群体进行单果重等5个主要果实性状的遗传表现进行分析,并与同来源的F2群体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原供体及其双亲的5个果实性状的变异系数均较小,三者之间的各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原供体及其双亲的整齐一致性;对DH群体和F2群体各性状的平均值、变异系数及其性状分离区间的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5个果实性状均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且由于基因重组无论是DH群体还是F2群体均能产生正向和负向两个方向的超亲基因型。但DH群体与F2群体比较各性状的分离区间明显增大,超亲分离类型明显增加,且获得的各DH系均为稳定遗传的自交系,提高了花培育种的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利用小麦花药培养技术,构建了小麦杂交组合"豫麦57×花培3号"的DH群体.应用该群体研究了株高、穗下节长、穗长、单株穗数、结实小穗数、不育小穗数、总小穗数、千粒重8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83%、87.62%,98.3%、31.69%、33.31%、57.4%、43.12%、72.9%.通过各性状偏度和峰度系数的估算,分析了影响各性状的基因数目及基因作用方式.结果表明,控制株高、穗下节长、穗数、不育小穗数和千粒重的基因间无互作,控制穗长的基因间存在互补作用,控制结实小穗数和总小穗数的基因间可能存在重叠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以自育的 5个甘蓝型双低油菜雄性不育系为母本 ,4个综合性状较优良的双低恢复系作父本按 NC 交配设计 ,配成 2 0个杂交组合 ,采用 AD模型对 1 0个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力的分析。结果表明 :1不育系 S2 、S1 较好 ,恢复系 R2 、R4较好 ;SCA最高的组合是 S1 × R3;2在一次分枝数、一次分枝角果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单株产量等性状中 ,亲本基因的加性效应对 F1 性状形成起主导作用 ;3亲本的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在各性状上是相互独立的 ,因此在高产杂交组合选配时 ,在选育一般配合力较高的亲本的基础上 ,进行广泛测交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杂交糯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粱3个糯不育系和12个糯恢复系为材料,采用3×12NCII设计配制36个杂交组合,对其株高、穗长、生育期、千粒重、每穗粒数、每穗粒重6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性状(除穗粒数外)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6个性状的遗传都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控制;杂交种的大多数农艺性状受恢复系的影响比不育系大,说明在杂交糯高粱选育中应重视恢复系的选择。各性状的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生育期>株高>每穗粒重>穗长>千粒重>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15.
16.
《(《农业科学与技术》)编辑部》2014,(1)
选用甘蓝型油菜J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5个(A1、A2、A3、A4、A5)、恢复系3个(R1、R2、R3),采用5×3不完全双列杂交,对15个杂交组合的9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和遗传力的估算与分析,旨为探明亲本材料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①在一般配合力上,3个父本的优劣顺序为R3>R2>R1,5个母本的优劣顺序为A4>A1>A2>A5>A3。②组合A2×R3在株高、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单株产量等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均表现最好,15个组合中,单株产量排名前3的组合是A2×R3、A1×R1、A2×R1。③性状遗传力中以单株产量的广义遗传力最高,分枝部位最低,结合田间表现,R3、A2、A4这3份材料的综合性状较好,可利用其创造新材料。④亲本一般配合力较高的组合选出优良后代的可能性更大,在进行亲本选择和确定最佳组合时,应综合考虑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 相似文献
17.
18.
19.
水稻籼粳交DH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籼粳交组合Nanjing 11号×Balilla创建的F1代DH群体,应用Joinmap 3.0作图软件构建一张含有136个标记(10个STS、22个CAPs和104个SSR)的连锁图,检测产量相关性状的具有加性和上位性效应的数量性状位点(QTL)。考察132个DH株系产量相关的6个性状,通过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软件QTLmapper 1.0,共检测到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的50个数量性状位点(QTL),其中7个QTL仅具有加性效应,3个QTL既有加性效应又参与上位性效应的形成,40个QTL仅具有上位性效应。在加性和上位性效应中,各QTL贡献率差异较大,变幅为3.87%~24.62%。结果表明:贡献率较大的QTL在不同群体和环境中能够稳定表达,相关性状QTL的位置往往集中在染色体上相同或相近的区域,呈成簇分布。 相似文献
20.
不同密度下玉米DH群体果穗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利用由79个DH系组成的‘农单5号’DH群体,分别在6万株/hm2和13.5万株/hm22个密度、2次重复条件下,调查了玉米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粒长、粒宽和粒厚等穗部性状,利用在双亲间存在差异且均匀分布于玉米10条染色体上的160对SSR标记对该群体进行遗传作图,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上述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在2个密度条件下共检测出30个QTL位点,单个QTL所解释的表型变异在3.26%~31.59%之间,QTL与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互作关系。在2个密度水平下分别检测到的qEL2a(umc1165-umc1261)与qEL2b(umc1165-umc1261)可能是同一位点,qRN4a(umc2135-bnlg292a)、qRN4b(bn-lg292a-bnlg292b)和qED4(bnlg292a-bnlg292b)也很可能是同一位点。在4.08 bin区间存在着控制穗粗或穗行数的重要基因,而该基因位于umc2135-bnlg292b标记区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