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在地被菊中建立外源基因的转化体系和获得转基因地被菊美矮黄植株,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在地被菊美矮黄中建立了转化体系,并获得了转入外源基因CHS的转基因植株,PCR-Southern杂交和Southern杂交都已经证实了外源基因的转入.研究中发现潮霉素对转化植株分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菊花品种遗传改良的历史和成就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归纳和分析,对国内菊花的育种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菊花的花期、花色、花型、株型等育种目标进行了综述,认为分子标记和转基因育种技术将成为增育菊花新品种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成龄转JERF36基因银中杨——抗逆1号杨试验林进行连年生物安全性监测,评价抗逆1号杨可能引起的生态风险,为评估转基因杨树及转基因植物土壤环境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以11年生抗逆1号杨、非转基因银中杨对照、林下杂草、林下土壤、试验林旁行道树下杨树实生苗叶片、土壤中筛选出的卡那霉素抗性菌株为材料,采用PCR扩增方法检测外源基因JERF36稳定性及水平转移潜在性,利用稀释平板法对9~11年生抗逆1号杨与非转基因杨对照林地的可培养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种群数量进行分析。【结果】外源基因JERF36在抗逆1号杨中稳定存在,林下杂草、林下土壤、试验林旁行道树下杨树实生苗叶片、土壤中筛选出的卡那霉素抗性菌株的DNA样品中均未出现目的基因片段。9~11年生抗逆1号杨与非转基因对照间林下土壤中微生物总数量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年份间的抗逆1号杨和非转基因对照的林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均略有差异且趋势一致,其中6—8月土壤中微生物总量为9年生>10年生>11年生;9~11年生抗逆1号杨和非转基因对照林地土壤3大类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无显著差异,各年变化趋势一致,在树木...  相似文献   

4.
桉树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桉树转基因研究中,愈伤组织再生、体胚再生、原生质体再生等的再生体系的建立,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转移法等转基因主要方法以及转化植株筛选及检测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桉树转基因育种发展的限制因素,提出了进行栽培无性系的再生技术、转化技术及转基因育种的完善,多种外源目的基因的转化,加强对外源基因表达的时空调控以及建立转基因桉树安全评价系统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菊花叶片外植体再生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同品种地被菊的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在附加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NAA和6-BA的MS基本培养基上诱导培养,通过器官直接发生途径获得再生植株。结果表明:不同地被菊品种的叶片外植体再生不定芽的能力差异极大。再生能力强的品种其培养基中生长调节剂配比的浓度也是不同的,‘铺地金’再生的最适宜培养基为MS 6-BA2mg.L-1 NAA1mg.L-1,再生率为96%;‘北林红’再生的最适宜培养基为MS 6-BA1mg.L-1 NAA0.5mg.L-1,再生率为96%。无菌苗继代培养时间对地被菊叶片外植体的形态发生能力有不同的影响,其中‘铺地金’品种高频再生能力保持的时间很长,适合做基因转化的受体系统。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杨树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杨树基因工程中抗虫基因、抗除草剂基因、抗病基因和抗胁迫基因类型及研究进展,并对杨树转基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发展前景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菊花作为我国常用中药,含有黄酮、多糖、多酚、挥发油等多种成分,具有抗氧化活性。综述了近10年来菊花抗氧化活性在我国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菊花抗氧化活性的深入研究和抗氧化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根据抗虫转基因欧洲黑杨中的CaMV 35S启动子、NOS终止子、NPTⅡ标记基因以及Bt目的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相应引物,采用单重PCR和多重PCR技术对启动子、终止子、选择标记基因以及目的基因等多个外源基因进行检测,并对各引物的退火温度及引物之间的浓度配比进行优化,建立了适用于抗虫转基因欧洲黑杨检测的Bt、NPTⅡ和NOS基因的三重PCR分析的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当各组引物的终浓度配比为1.0∶ 0.5∶ 0.5,退火温度为59 ℃时,所建立的三重PCR检测体系能够有效地检测出抗虫转基因欧洲黑杨中的转基因成分,实现了对抗虫转基因欧洲黑杨的快速、高效、准确的鉴定。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林木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着重论述了林木抗虫,抗菌,抗除草剂,生殖发育调控,抗逆境,材性改良等转基因林木的研究进展,简述了转基因林木的应用现状,提出了林木基因工程现存的问题,并对该领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菊花的组织培养及移栽技术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菊花的茎尖、茎段和侧芽作为外植体,在不同激素水不的培养基上诱导产生愈伤组织、从生芽和根,完成植株再生。研究发现,3种外植体以茎尖最好,其愈伤组织的产生和芽的分化速度较快;高质量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可以诱导芽的分化,但会抑制芽的进一步生长。具体的培养程序为:外植体首先在低质量浓度细胞分裂素的培养基上长出愈伤组织,然后再转入细胞分裂素含量高的培养基上诱导产生不定芽,再在维持培养基上使芽长高,最后移入生根培养基上长成完整植株。文内对室外移栽的方法和管理技术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以引进的食用菊花“山园K-1号”、“寿”、“延命乐早”、“延命乐晚”为试验材料,通过提前育苗、二次摘心、合理密植,在保护地内进行栽培方法,确定食用菊花在黑龙江省的保护地栽培技术,提出“网架支撑、合理密植”的栽培模式,提高商品花单位面积产量。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冷藏方式及预处理对切花菊中短期贮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蕾期切花菊不适于干藏 ,对蕾期切花菊进行湿藏 ,以 6_BA 5mgL S 6% 8_HQC 30 0mgL预处理 1h后效果较好 ,比较不同的品种 ,“白天寿”比“四季黄”更适于商业上中期贮藏。  相似文献   

13.
对南京目前地被小菊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引种国庆小菊和秋小菊品种共14个,对其部分观赏性状进行观测和统计分析,并筛选可以用作地被种植的品种。结果表明,国庆小菊和秋小菊分别有3个和8个品种具有更加优良的观赏性状,可以在南京用作园林绿化上种植的地被植物。  相似文献   

14.
含水率对胶合板热压传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初含水率对杨木胶合板板坯的导热性能以及对热压传热过程的影响,采用准稳态法测试了不同含水率条件下施胶杨木胶合板坯的导热系数,并进行了热压工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板坯含水率从10%增加到22%,板坯的导热系数明显增加;胶合板热压传热过程可以分为快速升温和慢速升温两个阶段,在快速升温阶段芯层升温速率随着板坯初含水率的提高而递增,在慢速升温阶段初含水率对芯层升温速率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刘宏伟 《林业研究》1994,5(4):33-36
Ground-coverchrysanthemum(Dendranthemaxgrandof0raTzvel)isanexcellentpersistingrootflowerwithshortplant,highregressiveresistance,densebloomandcarelessmanagement.Itisre-gardedasagoodbreedforgardenaffores-tationandcomesintobloomaroundtheNationalDay.Cuttageandplantdivisionmethodsarethemostinuseforbreedingofthisspecies-Thetest-tubebreedingmeth-odwasad0ptedinthisexperimentinordertoincreasethebreedingc0efficientoftheimprovedbreed.MATERIALSANDMETHODSTheshort-yellowspeciesofground-coverchrysa…  相似文献   

16.
浅谈造型艺菊的嫁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艺菊就是经过艺术处理,使栽培的菊花构成一种特定的形式以体现观赏价值。不论花团锦簇、富丽堂皇的大立菊,还是苍劲古朴的菊花盆景,花繁叶茂、婀娜多姿的悬崖菊,以及层次分明、形如宝塔的塔菊等,目前一般均采用嫁接法培养而成。那么怎样提高菊花嫁接成活率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7.
菊花套盆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盆菊栽培 ,不仅管理费工 ,而且由于长期扣水控肥 ,苗、根生长较为瘦弱 ,叶小、花小、茎细 ,直接影响观赏效果。安徽省泗县苗圃多年来一直采取大田套盆栽培菊花方式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培育的盆菊株矮、茎粗、花大、叶大。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 留 种选择矮化粗壮、体态匀称、花大色艳、着花整齐的菊花母株 ,于 11月初剪去地上部分 ,按品种排列顺序 ,将带土坨根系统一埋入施足农家肥的畦田里。覆盖草苫或塑料薄膜越冬。2 扦插育苗(1)做床。选择背风向阳地块 ,整地后做成宽 1.5m左右苗床。表土中掺拌黄沙或煤渣 ,用 2 5 %多菌…  相似文献   

18.
采用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技术对小菊花色芽变品种与原始品种的DNA进行差异性分析,旨在建立芽变品系形态学以外的分子水平鉴定技术。在引用13对引物中,每对引物平均扩增出13.5条多态性带,分子量在110~800bp之间。3对引物组合(第8对E-ACG/M-CAT、第10对E-AGG/M-CTC、第11对E-AGG/M-CTG)产生5条清晰特异性条带可以将二者区分,这些特异性片段可能包含引起花色芽变的基因序列,经计算,二者遗传相似系数为0.986,遗传物质多态性为2.81%。  相似文献   

19.
小菊花粉生活力及贮藏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体培养基法对几种小菊花粉生活力及贮藏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菊花粉在常规的硼、钙培养基上很难萌发,添加PEG后可显著提高花粉萌发率,在15%蔗糖+20mg/L硼酸+10mg/L CaCl2+15%PEG6000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可达38.4%。小菊花粉贮藏时不宜干燥,贮藏时间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延长,在-80℃不干燥条件下,花粉活力可以保持60d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