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农谚是由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所得,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综合性农书,书中虽然只征引了数量不多的农谚,但这些农谚涉及北魏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多维度的展示了北魏农业文明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农谚春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创造出许多概括这些经验的农业谚语。农谚口耳流传,世代相继,它押韵顺口,语言生动明快,易懂,易记,易流传,农民群众喜闻乐见,是口头的“农业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3.
谈“农谚”     
<正> 农谚又叫"庄稼话、种田经",是我国劳动人民用精练的语言总结而成,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农谚简朴通俗,合仄押韵.农谚大多符合科学道理,但有较强的地区性,也有的从科学上看不完全正确.现把一些流传较广的农谚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4.
甘肃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于斯的农谚,是历代陇上劳动人民对粪土肥田、耕耱保墒、中耕管理、休耕轮作、良种选育、农牧结合等旱作农业生产技术与方法的经验总结。同时,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农谚又蕴含了劳动者的天地观、农本观、畜力观、生产观、备荒观、生态观等思想,集中反映了他们的农耕观念。然而,时移世易,农谚这份农业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与生态土壤正在遭到破坏,传承保护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农諺初探     
我国农业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很多非常宝貴的经验。可是,在反动的旧社会,被剝削、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不能学习文化,无法把自己的经验写成书,只好编成农谚,依靠口头相传,一处一处地流传开来,一代一代地传授下去。所以说,农谚是我国几千年积累起来的农业生产技术精华;是千千万万经验丰富的农民的集体创作;是一部活在口头上的农业生产“百科全书”,也是一宗十分珍贵、十分真实的我们祖国的农业遗产。学习和整理农谚,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继承祖国的农业遗产,丰富我们的实际知识,而且在农民羣众中,农谚享有崇高的威信。学好和用好农谚,还可以把农谚作为我们推广先进经验和普及科学知识的一种有力工具。农谚虽然简短,但是决非简单。寥寥的一两句话,既要有严格的科学性,能夠准确地表达某一农业生产技术措施;又要有顽強的生命力,使人说着顺嘴,听着顺耳,一听就懂,入耳不忘。不难看出,农谚本身就是羣众智慧的化身,也是一门高度精炼的技巧和非常复杂的学问。农谚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成六个“性”。它们是科学性、系统性、羣众性、通俗性、艺术性、局限性。现在就个人的初步体会,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农谚”是劳动人民智慧、知识的结晶,土壤肥料的有关“农谚”知识,对于指导施肥有着重要的作用。一、“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有机无机肥,有机肥当家”。肥料是作物的粮食。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又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作物需要肥料来营养,尤其是氮、磷、钾的配合施用,使作物  相似文献   

7.
农谚是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由劳动人民自己总结出的农学知识的精华,然而却一直被排除在传统农学之外,缺乏关注。与农书等所承载的正统农学相比,农谚则表现得更为直接、通俗易懂,可以俗农学称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农学思想,特别是"三才"思想。因此,农谚应当被纳入传统农学研究视野,与农书等传统文献同等对待,成为研究传统农学及其思想的一种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8.
24节气是天文、气候与农业生产实践三者结合的简要而明确的农事历,在我国历法中占有重要地位。24节气来源于黄河流域,是我国劳动人民创立于秦汉时代。随后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结合各地农业生产实践不断创造了适合各地农事活动的24节气谚语,并赋予节气以新的含义。它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和宝贵的农业气象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9.
番薯自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以来,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救灾备荒的属性广为人知。明至民国时期,天灾人祸频发,劳动人民食不果腹,番薯凭借产量大,对种植条件要求低等特点,迅速成为时代的“网红农作物”。新中国成立以来,番薯的产量占农作物的比重也越来越高,番薯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在长期的培育番薯的过程中,劳动人民总结了许多技巧和经验,各地都产生了关于番薯的诸多谚语,涉及育种、藏种、田间管理、插秧技巧和储藏等多个方面。这些农谚不仅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有指导意义,而且对现在番薯的培育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苹  孙金荣 《农业考古》2019,(4):242-246
农业谚语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反映,各个地区因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同,农谚也具有差异性,即农谚的地域性特点。山东农谚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农作物种类的多元性,播种、收获类农谚差异性大、时令性强,以及两年三熟耕作制度类农谚主题鲜明。同时对其原因作尝试性的解析,气候条件、地形地势等因素是产生山东农谚独特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植棉农谚是我国农民千百年来植棉经验的结晶,也是祖国宝贵的农学遗产之一。由于它是劳动人民在植棉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所以绝大部分是有科学道理的;同时,它的文词通俗,简而易懂,又有压韵音节,因而一直广泛地流传在老棉区中,对棉花生产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农谚歌》一书,是一本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普及农村科学知识的好书。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广大农民在长期农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他们经过反复验证,加以总结,编成口头歌谣,世代流传,汇为我国极其丰富的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农谚。它是我国十分宝贵的农业遗产和文化遗产,它在考证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研究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以及指导今后的农业生产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甘肃农谚是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在农业资源信息化的背景之下,我们可以通过对现有农谚文献的高效整合实现其资源共享。借助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农谚将在指导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以及三农文化的构建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农谚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描绘了当地农业的种植历史及耕作经验,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厘清农谚的基本概念,分析农谚特点,挖掘农谚价值,指出农谚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阐述农谚具有地域多样性、种类多样性、历史传承性、乡土民间性、简单实用性和应用局限性的特点,提出农谚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文学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为进一步做好农谚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提供支撑。本研究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气象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民俗活动中积累下来的经典语言,是经验的总结,至今仍在影响和指导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该文就气象谚语这一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与面临的困境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6.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春季开始的节气。立春后气温开始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人们在长期的农业劳动中,不断地总结生产生活经验,在全国各地形成了许多关于立春的农谚。这些农谚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农业气象等多个方面,许多至今仍对春耕生产及人们生活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旨在分析立春节气农谚所蕴含的农业生产生活知识,阐释立春农谚对当今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指导意义,使古老的智慧焕发新的生机,促进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7.
王新环 《农业考古》2015,(1):289-292
河南方志中记载的农谚,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在农业生产上,主要有关于土地肥力、精耕细作、不误农时、种植技巧等的农谚。作为农业遗产的一部分,农谚为人们保留了诸多耕作经验和生产智慧,对研究河南农业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农谚中可持续发展的耕作理念,对现代农业生产也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8.
谈天说农谚     
农谚语言简练,一般以歌谣的形式表达。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认识气象与农业的关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加以提炼编成谚语,流传应用。由于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深受广大农民喜爱。农业气象谚语按内容分为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9.
前言我国古代的农书,大都是总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经验后写成的。由于我国农业的发展特别早,广大农民和劳动人民的经验的积累是十分丰富而宝贵的。这些宝贵的经验,历代  相似文献   

20.
俗语农谚浅析冬小麦栽培中的农业气象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月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4932-4933
搜集整理了涉及小麦从播种、越冬、返青一直到收获整个生育期的部分气象农谚,利用农业气象学原理并结合生产实践,给出了每一条俗语农谚对应的区域、季节、生育期、气象条件,重点分析了俗语农谚反映的小麦栽培中遇到的农业气象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