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陇西地区同型巴蜗牛的发生习性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同型巴蜗牛属软体动物,是我国常见的危害农作物的陆生软体动物之一,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常与灰巴蜗牛混杂发生。生活于潮湿的灌木丛、草丛中、田埂上、乱石堆里、枯枝落叶下、作物根际土块和土缝中以及温室、菜窖、畜圈附近的阴暗潮湿、多腐殖质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3.
2008—2011年8月,东阿县部分乡镇玉米田和大豆田同型巴蜗牛严重发生,发生面积4.5万亩,一般玉米田平均有蜗牛6.7头/株,最高27头,大豆田平均31.5头/㎡,最高75头,由于该有害生物历年很少发生,群众不了解其发生规律和特点,导致防治不及时,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损失。本文以近三年对不同地块系统观察和普查资料,分析了其生活规律和发生原因,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作者于1999-2001年,对害莱阳市蔬菜的蜗牛优势种同巴蜗牛(Bradybena Similaris Similaris Fwerussac)进行了研究。该虫1年发生1代,以成贝或幼贝越冬,雌雄同种,异体受精,卵期约15-25d,平均单头产卵36粒,昼伏夜出,温度在11.5-18.5度,土壤含水量在20%-30%左右利于其发生,蔬菜田以韭菜地虫口密度最大,其天敌主要有步行虫,晰蝎和微生物,每667m^2施用6%蜗克星500g,药后14d调查,防效达到96%。  相似文献   

5.
石斛产业是孟连县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绿色特色产业之一,同型巴蜗牛是石斛主要害虫之一。本文介绍了同型巴蜗牛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对石斛的危害特征,提出系统的防治技术,以指导防治石斛同型巴蜗牛,提高石斛的产量及品质,促进其产业健康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6.
对同型巴蜗牛(Bradybaena similaris)蛋白腺提取液凝集活性进行测定,初步提取其凝集素并进行部分性质鉴定.结果表明:在同型巴蜗牛的蛋白腺中存在凝集素,具有血球凝集活性,能够凝集9种动物红细胞,其中,对家兔红细胞的凝集活性最高,可达2^8,不过,其对家兔红细胞的凝集活性明显依赖于Ca2+;在pH值为7.0~8.0的范围内其凝集活性较稳定,保持100%的凝集活力;温度为40℃持续作用10min后就失去活性;向同型巴蜗牛蛋白腺提取液加人45%的固体硫酸铵使凝集素沉淀,再用不同饱和度的硫酸铵溶液依次对沉淀物进行抽提,抽提物的比活力提高了约2.56倍,总活力回收为20.00%.  相似文献   

7.
介绍柑橘同型巴蜗牛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柑橘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秋季大豆豆荚螟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田间豆荚螟的发生情况,在同一块田,随机拔取不同蛀荚率的大豆植株,并对蛀荚率相近的植株产量进行相加,分析其蛀荚率与产量损失率关系为y=-12.559 8 1.081 0x,进而测算出经济允许损失率为4.56%,经济允许密度为15.84%,大豆初荚期防治指标为蛀荚率6%~7%.  相似文献   

9.
温湿度对同型巴蜗牛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不同温湿度处理对同型巴蜗牛生存、活动和取食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度 2 0~ 2 5℃和相对湿度90 %左右是同型巴蜗牛生存、活动和取食危害最适宜的温湿度条件 ;当温度高于 30℃、相对湿度低于 6 6 %时 ,同型巴蜗牛的取食量显著减少并大量死亡 ;当温度低于 15℃时 ,同型巴蜗牛的活动和取食量明显下降 ,但死亡率不高 ;在适温条件下 ,湿度越高 ,同型巴蜗牛的取食量越大。  相似文献   

10.
主要介绍大豆品种中黄13花荚期的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11.
大豆症青现象是近些年困扰黄淮海大豆生产的重要问题,但影响大豆症青发生的原因一直不是很明确。研究以16个花荚期进程不同的大豆品种为研究材料,分析了症青严重程度与花荚期天气、生育期进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试验年度条件下,所有大豆品种均发生了严重的症青,品种间瘪荚率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过对症青株率与开花期和结荚期持续天数、高温日数、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湿度、每天14点平均气温、品种生育期等13项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除了症青株率与开花期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外,与花荚期高温等其他因素均不相关。大豆生产上应防止花荚期干旱,以降低大豆症青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在绿豆(Phaseolus Radiatus)花荚期根外喷施不同浓度的复合微肥“活力素”,结果表明,以500倍稀释液处理的株高增量低于对照,差异极显著,产量高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1000倍稀释液处理的株高增量高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小豆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中晚熟小豆品种冀红4号为材料,在出苗到开花阶段进行 SD-14(光/暗,14 h/10h)、SD-12(光/暗,12 h/12h)和 SD-10(光/暗,10 h/14h)3个短日照试验,观察了小豆开花和结荚情况。结果表明:短日照处理加速了植株的生育进程,花期缩短了9~10 d,荚期缩短了3~7 d,总花荚期缩短了5~6 d,差异达显著水平;植株的开花期提早,开花高峰期提前18~20 d,日开花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植株的初花节位降低1~2节,单株总荚数达最大值时间提早12 d,结荚数集中于1~10节位,占88.49%以上;各短日处理单荚粒数差异不显著,百粒重均高于对照,单株荚数则低于对照,产量均低于对照,差异不显著。综合比较,短日照处理以 SD-12较好。  相似文献   

14.
杂交稻穗期二化螟害的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杂交早稻威优49和杂交晚稻汕优63穗期受二化螟害后产量损失的情况,结果表明:杂交早晚稻穗期受二化螟害后,产量损失因素由隐害株。死秆株和白穗三者构成。杂交早稻死秆株影响产量最大,其次是隐害株和白穗;杂交晚稻隐害株数量最多影响产量最大,白穗和死秆株次之。隐害株和死秆株造成产量损失的原因是空秕率上升和千粒重下降。其中空秕率上升是造成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明确略阳地区药农在黄精生产上四种常用肥料追施的最优选择,将生产田正常追肥的生物有机肥换做当地药农常用的其他四种肥料进行追施,研究不同肥料追施对略阳地区黄精花期植株地上形态的生长差异,以及对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期前追肥对黄精花期叶片展开无显著影响,地径增速增加,株高增速减缓,植株结出花果数减少,不同肥料追施对黄精的增产效果不尽相同,以史丹利复合肥对黄精鲜产量和药材干产量的增产效果最明显,分别为758.56 kg/667m2和131.96 kg/667m2。花期前追肥可引导略阳地区黄精花期横向生长、相互遮阴躲避阳光直射伤害,史丹利复合肥为当地四种常用追施肥料的最优选择,对黄精的产量提升效果最好,但在生产中应注意及时补施含有机质的肥料,避免长期施用化肥引起土壤生态的破坏。  相似文献   

16.
稻粒黑粉病已成为杂交制种及不育系繁殖的一个重要病害。它对产量影响的直接原因是减少了单穗实粒重,增加了病粒率。分析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的损失率应低于病粒率,每穗病粒数的多少对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影响不大。模拟为害发病率(X)与损失率(Y)的关系,可建立江农ⅡA/HR1004和汕A/桂33的损失预测方程分别为Y_1=-0.1036+1.0211X,Y_2=-0.0335+1.0528X。结合目前防治费用、产品价格和防治效果,本文估算了不同产量水平的允许损失率,并提出目前的防治指标为3%~5%。  相似文献   

17.
小麦秆锈病产量损失估计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人工接种在田间造成小麦秆锈病(Puccinia graminis var,.tritici)流行动态不同的小区。系统调查各小区病情及单收考种产量。结果表明,小麦秆锈病对小麦百穗 重,千粒重和百穗粒数都有显影响,尤其对百穗重影响最大,产量损失率与病情指数呈正相关,产量损失率最高可达70.15%。回归估计模型为:(1)L%=-10.7392+0.8070X2(R=0.9843,SLX=3.9195),(2)L%=-9.2374+0.3150X1+0.7587X2(R=0.9877,SLX=4.0717,式中X1和X2分别为小麦开花期病情指数和乳熟期病情指数。  相似文献   

18.
二化螟危害结构及产量损失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水稻二化螟在自然发生条件下的危害结构、水稻被害节位与产量损失的考查,表明在吉林稻区二化螟的危害结构有死孕穗、白穗和虫伤株,其中主要是虫伤株,占9280%。二化螟的蛀茎节位8244%集中在穗下3、4节上,并随着被害节位的增多和愈向上位节,瘪粒率愈高,产量损失愈大。  相似文献   

19.
小麦开花及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小麦开花及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方法]以9个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系为材料,对旗叶和倒二叶的叶绿素含量、千粒重、穗粒数、单穗重等进行测定,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类型的小麦在不同时期叶绿素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小麦旗叶和倒二叶在开花期和灌浆期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大致相同,都表现为先缓慢升高,灌浆1、2期达到最高峰后慢慢下降,灌浆3期下降较快,灌浆4期表现最低。旗叶在灌浆2、3期的叶绿素含量与单穗重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灌浆2、3、4期的叶绿素含量分别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倒二叶在开花期和灌浆1、2、3期叶绿素含量分别与单穗重和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倒二叶在灌浆3期与小区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为小麦高产育种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芸(薹)素内酯乳油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豆苗期和开花期,用0.01%芸薹素内酯乳油进行茎叶喷雾,能够增加大豆的株高和主茎节数,增加单株荚数和百粒重并提高产量,但略降低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对大豆发芽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