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蜂与致富     
养蜂是我国广大农村的一项传统养殖业,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更重要的是蜜蜂为农作物、经济林木授粉,能大幅度地提高产量和质量。自古以来,我国就把养蜂与兴农、致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晋代皇甫谧的《商士传》中,就叙述了汉阳上邽(今甘肃天水)养蜂专家姜岐,举办养蜂培训班的情景:“教育者满天下,营业者三百余人。民从而居之者数千家,皆富甲梓里。”皇甫谧赞他“牧豸调蜂,天涯啸傲”。元代主管农业的司农司编写的《农桑辑要》一书,重点谈到  相似文献   

2.
在重庆市荣昌县路孔镇,一提起“犟老头”陈昌金,就有不少人称赞:“这两年多亏了他的带领,才使大家找到了致富的门路。”说起养蜂,陈昌金可算是个“老资格”。还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他就养了10箱“坐地蜂”,成为小有名气的“发家致富典型”。鉴于那个特殊...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新城县衣锦店公社李庄大队社员李茂林,已年近六十,但精神十足,除协助全家种好责任田外,还精心养蜂。他在一九七五年买了五框蜂,由于精心管理,虚心学习,蜂群发展很快。但在“四人邦”横行期间,他的家庭养蜂也遭到了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李茂林大胆饲养,虽曾遇到蜂螨和大肚病的危害,但由于他虚心请教别人,认真学习养蜂书刊,从实践中总结了一套养蜂经验。他还热情地帮助邻村的养蜂人。家中不断有人来取经,他总是热情照顾,急人之难。  相似文献   

4.
<正> 秦学是舒兰县青松乡文谪村养蜂专业户。他从合作化开始就从事养蜂工作,为发展集体养蜂作出了贡献。文革中被赶出了养蜂场,党的富民政策给了他新的力量,1980年他又重操旧业,买5箱蜂,到82年发展到50箱,去年达到70箱,随着养蜂的发展,收入年年增加。83年收入3,500元;84年收入4,500元。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养蜂生产形势越来越好,养蜂致富户不断涌现。本刊纷纷收到各地寄来的许多稿件,捷报频传,令人鼓舞!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各地养蜂致富户的不断涌现,展示了我国养蜂业的美好前景。广大读者希望看到他们的光荣事迹,更渴望能学习他们丰富的先进经验。为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本刊将在各期陆续刊载有关内容,敬希广大读者给以支持。对于所报道的稿件内容务必真实,数字力求准确勿误。介绍经验的稿件,要简明扼要,以不超出一千字为宜。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延庆县千家店镇下马鹿沟村 ,距县城 70km ,因交通不便 ,经济不发达 ,村民的生活并不富裕。因幼年患小儿麻痹症腿脚不便的女村民张秋萍不少农活都干不了 ,与正常人相比生活就更困难。面对身体的残疾和贫困的家境 ,她发愁 ,想了许多办法。后来听了养蜂致富的宣传报道后受到启发 ,她决心利用家乡的蜜源条件 ,靠养蜂来摘掉穷帽子。 1 995年 ,她借了 2 0 0 0元钱买了 1 5群蜂 ,走上了不少健康人也觉得困难很大的养蜂之路。但出师不利 ,因没有掌握好蜜源的流蜜规律 ,再加上是初次养蜂 ,管理技术欠缺 ,当年养蜂没有收入。但她并没有因此而…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南川区德隆乡茶树村的残疾人吴伦绪身残志坚,依靠养蜂走出了一条自立自强的致富之路. 47岁的吴伦绪,是德隆乡茶树村农民.因患强直性脊柱炎而直不起腰,身子有残疾,但吴伦绪是一个坚强的人,他不愿意靠别人的施舍和照顾过日子.一天,他得到了一条养蜂致富信息.他想,自己年轻时就懂得一些养蜂技术,为什么现在不发展养蜂产业呢?在家人及朋友的鼓励支持下,2007年他开始养蜂.刚开始时,他因时制宜,开展适度规模饲养.后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养蜂外部环境如交通、蜜源等的变化.为适应这些变化,方便蜂群管理,获取最佳经济效益,他开始转地放蜂.蜜蜂养殖的数量由原来的几群,发展到现在的120多群.近年由于蜂产品的市场价格十分看好,可观的收入让吴伦绪更加坚定了走养蜂致富之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慈溪县建圹公社牛角尖大队从1957年起,由3户社员养蜂,到现在已发展到137户(占全大从380户的35.8%),有蜂6432群(平均每人有蜂6.5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政策发生了威力,为了加快养蜂生产的发展,开始由亲友邻居自愿组织了一个养蜂专业户联合体,现已扩大到24个联合体,189人(占全大队790个劳力的23.4%)参加养蜂联合体。设有会计、出纳、蜜源调查员,并民主推选一名负责人。经济民主,重大问题由联合体集体讨论,采取分花期、按车皮结算,调动了养蜂人员的积极性,增加了养蜂专业户的收入。1982年全大队养蜂总收入106万元,平均每个养蜂员毛收入5,600元,目前137个养蜂专业户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住进了新瓦房,户户有存款,  相似文献   

9.
高寒山沟养蜂致富贾瑞林同志是165团医院一名工人,现年41岁,高小文化,1969年参加工作,1983年他毅然停薪留职,自谋养蜂业,找到了保人在银行贷款3000元,购置了20群蜜蜂和用具起家。他同妻子担着风险,不怕困难,不怕失败走南(四川、云南)闯北在...  相似文献   

10.
<正> 汤海明是定远县天河乡农民,全家6口人,4个劳动力,农业收入有限。1979年开始试养蜂,接连几年养蜂亏捐,但摸索出了养蜂的经验。1982年养蜂16群,第1次获纯利3000元。1986、1987两年养蜂纯收入5万6千元。1990养蜂97群,已获纯利1万5千元,几年来养蜂业不断发展,收入连年增加,养蜂“小年’收入也在万元以上,养蜂累计纯收入逾10万元,成了养蜂致富户,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多次受到县、区、乡的表扬。他养蜂致富有五方: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养蜂除山区的中蜂外,西蜂多为流动的转地养蜂,哪里有花就到哪里放养。这种大规模的转地养蜂日益暴露出许多问题:远距离的转运费和生活费猛增;蜂产品价格不稳定,蜜蜂病害的交叉传染;蜂种退化等等。遇到好年成有盈余,遇到灾年回家路费都困难。根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清水河县杨家窑乡养蜂专业户甄虎元,是个远近闻名的双万元户,他今年31岁,1975年6月跟朱小平师傅学习养蜂技术,经过两年多的刻苦学习、掌握了防治蜂螨、培育适龄越冬蜂、造脾和养王等养蜂技术。1980年他花1,500元买了杨家窑大队蜂场的50群蜂和蜂具,办起了家庭养蜂场,走上了专业养蜂之路。由于他认真总结经验,蜂场越办越好,收入年年增加,1982年以  相似文献   

13.
云南永平县北斗公社上寨大队奇马塘生产队民办教师黄聂昌,五年来坚持业余改良中蜂为科学饲养,通过不断摸索实践,从一群蜂发展到三十三群,收蜜3000多斤,出售3000斤、蜂蜡250多斤,收入现金2000多元。并帮助附近农民改良中蜂新法  相似文献   

14.
贵州习水县土城区青年农民袁志远,1981年春购买30群蜂,开始了他的养蜂生涯。8年来,他共收蜂蜜2万斤,王浆150公斤,出售蜜蜂180群(他现仍养蜂80多群),总收入达8万元以上,其中仅1987年收入就达1.5万元以上,成为我县第一位养蜂万元户。  相似文献   

15.
养蜂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家庭养殖业,是经济落后的山区农民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位于广东省东部的丰顺县下八乡,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李先念、聂荣臻、古大存等革命前辈曾在八乡山开展过革命斗争。下八乡的总面积达118km2,山高林密、蜜源植物丰富。解放...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宜春县南庙公社梅花大队养蜂专业户施九生,1982年养蜂116群,取蜜14,609斤、王浆10斤、蜂蜡145斤,总收入15,518斤,纯收入9,758元,向队里交积累960元。  相似文献   

17.
马吉成  董力刚 《蜜蜂杂志》2011,31(12):32-32
近年来,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岭东区长胜乡团山村农民张建军靠养蜂当起了“蜂”老板。现在张建军家里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养蜂。谈起养蜂,他说:“养蜂关键是要掌握蜜蜂的生活习性,细心观察蜜蜂的变化,还要懂得蜂病防治方面的知识,这样养蜂才会有很好的回报”。  相似文献   

18.
马仁公 《中国蜂业》2006,57(4):42-42
有些农村流传着:“不看病,慢慢穷;看了病,立刻穷;慢性病,三代穷”的说法。这是一些农民,尤其是边远地区农民看病难的真实写照。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种既可治病又可致富的方法——发展养蜂业。  相似文献   

19.
王岗乡农民靠养蜂致富河南省信阳县王岗乡农民兴起了“养蜂热”,养蜂达到1000余群,年收入20万余元、不少农户靠养蜂走上致富之路。养蜂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省工、省饲料又赚钱的甜蜜事业;且该乡蜜源植物油菜、紫云英、刺槐等面积大,具有得天独厚的养蜂条件。...  相似文献   

20.
选准致富的路子巨万良是四川省灌县沿江公社战洪大队四队的人,今年四十岁。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后,他家承包了三亩多责任田,夺得了粮食大丰收,解决了吃粮问题,但是资金仍然紧缺。要在经济上翻身,搞什么呢?种经济作物,没有多余的耕地;养猪、养牛又缺草料;搞编织,没有技术;虽然能搞木工,但收入不大,也不稳定。他想来想去,想到自己曾经当过生产队的养蜂员,有一定的养蜂技术,便决定从事养蜂生产。1981年冬,生产队将一些集体财产承包给社员管理,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