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粉煤灰资源农业利用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粉煤灰资源农业利用的现状与问题。粉煤灰资源农业利用的主要途径有填坑造地、纯灰种植农作物、用作土壤改良剂和肥源等。运输与施用成本高以及大量施用引起的污染物质在土壤、植物中积累是限制粉煤灰资源农业利用的主要因素,发展磁化粉煤灰和用粉煤灰制造高效肥料是粉煤灰农业利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粉煤灰的特性及其农业利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焦有 《农业环境与发展》1998,15(1):23-26,46
参阅有关文献,本文在对粉煤灰的物理、化学特性剖析的基础上,综合论述了粉煤灰资源农业利用的现状,包括粉煤灰的改土培肥效应、粉煤灰的增产效果、粉煤灰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磁化粉煤灰及粉煤灰复混肥的应用前景、粉煤灰资源农业利用的环境效应评价等,同时也指出了粉煤灰农用的潜在问题  相似文献   

3.
华东地区粉煤灰农田模拟试验和放射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史建君  徐寅良 《核农学报》2002,16(4):212-216
对浙江、福建、山东、江西、安徽和江苏 6省部分大型热电厂粉煤灰的采样分析表明 :粉煤灰中主要放射性成分为2 38U、2 32 Th衰变系和4 0 K ,比活度范围分别为 75~2 84Bq kg、60~ 1 64Bq kg和 1 2 0~ 73 8Bq kg。粉煤灰农田施用模拟试验表明 :当施用量达到 52 5t hm2 时 ,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2 2 6 Ra和2 2 8Ra的比活度分别是对照的 1 88倍和 1 3 9倍 ;生产的食品 (稻谷、玉米籽和麦粒 )中 2种核素的比活度与对照没有明显差异 ,对作物的食用安全性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成都经济区放射性环境评价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区域1/25万土壤化探数据中铀、钍、钾的含量数据,对成都经济区的放射性水平进行了评价。介绍了放射性核素含量分布情况和环境放射性水平,通过成都经济区地质情况和成都经济区放射性环境分布情况,分析了地质条件对成都经济区环境放射性的影响,并初步研究了地质条件影响放射性水平的原因。最后总结了成都经济区地质环境对天然放射性水平分布情况的影响规律:除龙门山褶皱带和峨眉山-瓦山断块少部分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γ射线内外照射指数都在国家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标准控制式的范围内;地质构造、地表出露岩层和地表水对放射性水平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及其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吕晓  徐慧  李丽  赵雲泰 《土壤》2012,44(2):203-207
改良治理盐碱地、促进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是基于生态适宜性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目标,通过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获取盐碱地农业生产力的持续维持与提高。通过回顾盐碱地农业利用的研究进展发现,尽管相关技术模式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系统的盐碱地资源调查监测缺乏、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在对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评价内涵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技术可持续性、改良模式可持续性以及管理决策可持续性分别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开展科学的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评价,构建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的技术与管理支撑体系对促进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详细阐述了深化农业环境教育的战略意义,以及现行立法关于发展农业环境教育的主要措施,针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化我国农业环境教育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8.
侯兰欣  赵文虎 《核农学通报》1996,17(5):236-238,244
秦山核电站正式运行后1年,在下风向(西北部)距电站0,3,5,7km范围内取耕层土壤与水稻、青菜样品,测得土壤总β活度平均值是681.48Bq/kg干上,范围值552.73 ̄755.18Bq/kg干土;植物样每kg干样总β活度,稻草平均值是392.52Bq,范围值284.89 ̄478.42Bq,谷壳是134.0Bq,范围值107.92 ̄167.78Bq,稻米是66.20Bq,范围值60.53 ̄71  相似文献   

9.
利用粉煤灰种植农作物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10.
11.
粉煤灰改土效应研究   总被引:84,自引:0,他引:8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六个省市多年试验研究证明燃煤电厂湿排法排出的粉煤灰改良粘质土壤增产效果明显,亩施粉煤灰1.5万到3万公斤时,小麦增产12.7±5.8%,玉米增产12.1±3.5%,水稻增产13.5±7.0%,此外对谷子、棉花、蔬菜均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2.
粉煤灰中有害元素对土壤、粮食影响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大量资料在每公颂施用不超过60万公斤的粉煤灰改良石灰性粘质土壤时,采用污染指数法,污染起始值对壤与粮食中镉,铬,砷,汞及3.4B(a)P的含量进行了初步的评价,认为在上述施用量的基础上,不会造成土壤,粮食的污染。通过二年三作模拟储灰一种有害元素km值测定进行初步分析表明:个别元素在表层或底层有弱度淋溶或富集,但层次间,年度间变化不大,总的趋势是比较稳定,同上述评价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3.
陈红亮  龙黔  柯杨 《核农学报》2011,25(6):1244-1248
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污染程度指数法对贵州省遵义县农业土壤表层镉(Cd)污染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县0~15cm表层土壤中Cd平均含量为0.356mg/kg。通过地球化学基线理论分析,该区域土壤中Cd的环境地球化学基线含量为0.147mg/kg;地质累积污染分析显示Cd的Igeo为0.691,该区域13.84%...  相似文献   

14.
稳定性核素~(15)N在农业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桦  宇万太  沈善敏 《核农学报》2008,22(4):544-549
稳定性核素示踪是现代农业研究中一门新兴技术。稳定性核素15N作为一种有效手段在农业施肥研究、氮素循环研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15N的相关概念,列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15N在氮肥研究、氮素转化研究以及农业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进展,阐明了应用15N的新技术已解决的问题,以及将要解决的问题,并展望了性核素示踪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述人类活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影响,回顾了温室气体与近百年来气候的变化。在综合国内外一些近期研究成果基础上,初步估计了温室效应引起的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地面平均气温将可能在不断升降波动过程中趋于变暖。同时论述了二氧化碳增加及气候变暖对农业可能造成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土壤中铊的时空分布、存在形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颜文  成杭新  刘孝义 《土壤学报》1998,35(4):526-535
本文立足于“化学定时炸弹(CTB)”的新概念及其基本研究思想,利用超低密度采样方法,研究了辽宁省泛滥平原沉积物(土壤)中铊的时空分布和演化特征以及铊的存在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自工业化以来(1943-1993年)的大约50年时间里,随着工农业的迅速,辽宁省土壤中的铊有明显的累积,部分地区加辽西南的大凌河流域和辽中的太子河流域已曹受到铊的轻度污染,预测再过50年(即2043年),全省受铊污染的面积将进  相似文献   

17.
采用随机区组和裂区设计,通过盆栽和根箱模拟试验研究了石灰性土壤,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施磷及磷、铁对柠条生长发育及根际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柠条的生物产量随着施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在低磷或磷胁迫条件下,柠条的地上部生长受到抑制,根冠比增大,土壤pH值迅速降低。根箱模拟试验发现,不同的铁、磷施肥配比对柠条生物产量的影响不同,当磷和铁的施用量分别为P2O50.15 g kg-1 和FeSO4·7H2O0.03g kg-1时能明显提高柠条的生物量。不同铁、磷配比对柠条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影响的根际范围是0-6 mm之间,在此范围内供试土壤有效磷含量随距离快速下降,并与根际土壤pH值呈反比。柠条对根际土壤pH的调控主要受磷水平的影响,而施铁水平对根际和根外土壤pH值的影响比较小。  相似文献   

18.
As one of the best‐known areas in the world, the Loess Plateau, has long been suffering from serious soil erosion. The present paper reviewed the historical variation of climate, vegetation cover,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severe soil erosion. Documentary evidence indicated that climate changes and vegetation cover were the dominant natur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oil erosion rates during the Holocene.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consisting of warfare, population growth, deforestation,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changes of soil erosion during the anthropogenic period.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specific sediment yields presented significant decrease within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which resulted from decreasing rainfall, large scal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and reservoir construction. Different phase of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demonst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ies and techniques on soil erosion control.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onsisting of terracing, afforestation, natural rehabilitation, and check‐dams construction,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Loess Plateau during the past six decades. The progress of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confirmed that the check‐dams systems might be suitable for Loess hilly Plateau, and natural vegetation rehabilitation is the best way for soil erosion control and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other regions with emphasi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nservation measures based on natural rehabilitation.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李立平  张佳宝  邢维芹  朱安宁  冯杰 《土壤》2004,36(5):468-475
毛细管电泳用于溶液中无机离子的分析具有分离性能高、分离速度快、分析费用低、操作简单等优点,但精确性稍低。通过各种校准方法可部分地克服这一缺点。毛细管电泳极高的分离性能和极快的分离速度使土壤养分快速以至准实时分析成为可能,但其在土壤无机离子分析上的研究仍显不足,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提高样品的前处理速度及对磷的提取能力。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分析效率,促进毛细管电泳法在土壤养分分析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