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闫畅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4):153-154
本文主要研究日本中古时期、近代时期和现代时期的日本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变迁。随着日本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女权主义和女性地位逐渐成为人们维护的权益和关注的对象。这一觉醒或反悟,在日本文学历史长河中,也得到了体现。从生活独立到思想独立,女性形象在日本文学中的成长与变迁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2.
车晓勤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4):97-99
二十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木的变化,人类试图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中寻求共同的利益。经济领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势必会引起上层建筑中文化、意识的转型。转型期的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互相渗透,知识分子人文意识的变化与失落,文学创作的精神属性淡化与商品生产强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刘英波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3):117-118
汉乐府民歌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支奇葩。它不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其中的爱情诗篇,则描绘出了一系列美丽、善良、勤劳、勇敢、忠于爱情而又富于斗争精神的光辉峻洁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4.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86-88
《城堡》是弗兰兹·卡夫卡的最后一部小说,他在作品中以特殊的男性视角刻画了很多女性形象。她们在父权社会中脆弱无助,寄希望于所谓的爱情,想依靠美丽的外表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尽管有的女性具有觉醒意识,认识到现行体制下的父权社会里没有所谓的女性自由,但她们仍屈服于权威,选择逆来顺受,未能找到女性解放的正确途径。本文剖析了城堡里的女性形象,为我们阅读和理解卡夫卡的作品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5.
东南亚华文文学基于悲情历史的想象重构,建构出凶残暴力的殖民者主流形象,折射族群文学作为集体抵抗话语的坚韧特质。而不乏人性的殖民者形象建构,更多得益于华文作家的悲悯情怀与别致的美学寻求。全球化背景下族群交流与融合进程的加速,导致后殖民时代的殖民者及其后裔形象呈现出更为繁杂的面相。由于作家主体意识的强力介入,华文文学中的殖民者形象因之成为浸透族群观念与审美价值的多维文化影像。 相似文献
6.
7.
刘晓萍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2(1):89-91
《荆棘鸟》是考琳.麦卡洛的代表作,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飘》。它以其动人的爱情故事和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打动了很多读者。三位勇于抗争、追求理想爱情的女性更是小说的灵魂,她们追求的理想爱情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她们的情感体验多以失败告终,但是从她们追求的过程中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一种崇高悲壮之美。 相似文献
8.
朱占青 《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21(6):86-89
《水许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其中的女性要么是软弱可欺,要么淫荡无耻,正面女性人物却带有明显的男畦化色彩,这种女性形象塑造不能认为是作家对女性的淡薄与贬斥,也不是女性人物人性的异化。小说文本体现出来的女性观,和我国古代以来经过儒家道德影响形成的男尊女卑的公众心理和对女性的偏见有:言切关系;也和水浒故事在市井社会丰富发展过程中注入了市民阶层的好恶与道德判断有密切关系。小说中有关具体的对女性的描写,是市民阶层的认知反映,表现出社会文化心理对世代累积性作品的道德影响,而非小说作者对女性独有的仇视。 相似文献
9.
王海平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1999,(3)
在农村社会转型期,整个农村社会关系是复合交错式的。在农村社区里,这种交错性的表现是直观、具体的。深刻认识转型期农村经济社会关系的交错性,有利于正确处理农村稳定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朱小平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探索湖南女性文学与湖南旅游资源的拓展和延伸,力求创造出集湖南女性文学景观、湖湘人文景观和湘楚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湖南女性文学之旅,努力挖掘湖南旅游资源,使湖南女性文学之旅成为湖南旅游业的一大品牌。本文力求使文学和旅游之间形成互动,使湖南女性文学与湖南旅游相互渗透,在湖南女性文学之旅中,用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来解读湖南女作家作品,促进湖南女性文学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6):189-190
托尼·莫里森是黑人女作家,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誉。通过塑造多个不同人生经历的黑人妇女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严重,黑人妇女受到不公平待遇等等。本文通过分析解读托妮·莫里森笔下的女性形象,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人物形象特点,并由此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黑人女性的自我拯救之路。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小说是“对人生的远景的凝眸”,对人生和生命的独特感悟。本文把沈从文小说的女性形象按湘西女性、都市女性进行分类,并对城乡两种生命形态进行分析、比较,展示她们与众不同的人性美与生命美。这种美体现在天人合一、自在自然中,在憧憬爱与自由、追求梦想中,在执着独立、实现存在的价值中。对女性形象的人性美和生命美的凸现是作者表现女性人物的重心。沈从文的作品塑造的各种女性形象从美学的、历史的原则出发,远离政治,超越时空,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转型期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宗华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5):11-12
社会转型指的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性社会的转变。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大量出现,使农村社会养老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和紧迫。因此,在社会转型期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建立处于核心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关键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阐明了河南农村物流市场的特征,分析了经济转型期河南农村物流市场变化的刺激因素,基于1995—2008年相关统计数据以动态度指标表征变化规律,构建了包含六个纬度、八大因素的河南农村物流市场优化模型,并对河南农村物流市场优化路径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最大问题是完全意义上,社会保障制度还没形成,而且现有的保障制度还不能真正保障农民的基本生存与发展需要。主要有如下一些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6.
美国文学名著《飘》中斯佳丽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王熙凤在世界文学史中个性鲜明,形象突出,将两位人物形象跨越时空,摒弃国籍,作一番比较,其意义不单单是研究女性问题,而且能从中透视出中外两种文化的差异并加深对两种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众多《诗经》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女性文学的角度审视《郑风》中有关女性的情诗内容,探讨其中的女性形象、情感、意识、生活等反映出的地域文化特色与时代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8.
赵国龙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73-75
詹姆斯·乔伊斯与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二十世纪意识流文学大师的杰出代表,他们成功塑造了莫莉、拉姆齐夫人、达洛维等一系列经典女性形象。然而在表现和刻画女性形象时,二者的小说在语言运用、作家性别、女性意识和小说选材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其中两人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态度对其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两位作家透过小说中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表达了对整个女性群体命运的关怀。 相似文献
19.
韩艳红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0(4):83-85
张爱玲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乱世中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冷静地审视女性本体的不同外表,洞察她们的心灵,大胆地揭示出女性的心灵痼疾,描绘了人生的荒凉,写尽了世间的俗世俗物,展示了奇异沉重而凄美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20.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79-81
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文化传播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特征,即传播内容的现实化、碎片化,传播方式的立体化、个性化,传播路径的网状化、裂变化,传播时效的高效化、国际化等,这些新特征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大众媒介建构的诸多媒介形象中,女性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媒介表征之一,其存在复杂而微妙,影响了大众对现代女性的认知。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分析新媒体媒介文化传播中影响女性形象塑造的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