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论述,分析了开展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件下的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2.
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应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再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符合保护的要求和经济发展规律,也才体现出建立保护区的重要性。针对当地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突出矛盾,在对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济发展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并提出实施管理模式、合理生态补偿、加大宣传教育、发展特色经济和改变生活能源模式5项建议,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杨书林 《贵州农业科学》2012,40(11):126-128
为探索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的种类分布及进一步开展相关的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采用定点取样调查法,于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定位点对天牛种类进行探索性调查。结果表明:在该调查区域共采集到6种天牛,其中,樟泥色天牛为雷公山保护区新记录种,四突坡天牛和中华棒角天牛为贵州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4.
该文介绍了岳西县生物多样性资源概况以及从保护地建设、小水电站管理、动植物资源保护、传统文化保护到减贫示范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模式,并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贫困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金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园林景观多样性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基础,关系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质量,位于金山区内的大、小金山岛是上海市迄今为止唯一已建成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所以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金山区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崇尚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保护金山区的生物多样性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6.
梁娟  叶漪 《安徽农业科学》2015,(4):252-253,270
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保证了侗族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积极作用.主要探讨了侗族生计资源配置、乡规民约、传统习惯与禁忌等侗族传统文化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以期为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与站在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对生物多样性价值进行分类和评估的传统方法相区别,本文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的保护机构、周边社区居民、旅游观光消费者、科研人员等的角度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类,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各类相关人群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从而引导他们积极地加入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行动中来。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当前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当前中国对各种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情况,通过讨论和对比海岸带与其他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并对海岸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秃杉保护成效进行了分析。经调查统计,天然秃杉种群数量胸径在10 cm以上分别为1985年有5 000株左右、2005年有4 922株、2015年实测5 452株;秃杉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丰富,即科属种保持在60~80科110~190属140~240种。可见,雷公山自然保护区35年来天然秃杉种群及群落中物种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保护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草原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其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概述了目前草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包括:放牧与草原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放牧对草原植物群落动态变化的影响,草原荒漠化与草原生物多样性研究,草原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笔者认为,放牧利用与多样性保护是草原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特点所在。因此,应该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作为草原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雷公山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现状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然度、健康度、森林景观、生态功能等分析,雷公山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虽然受人为活动的干扰,仍具有森林类型多样的基本特点,保持着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12.
方丹  郑钦玉    鑫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4,(1):162-163,184
以宜宾市玉和苗族乡的乡村旅游开发为例,探讨乡村旅游、生态农业与民俗文化产业的联动效应,提出玉和苗族乡乡村旅游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发展模式,以期推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与区域产业的良性互动与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3.
纵观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民族文化贯穿整个发展历程。在具有民族文化氛围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民族文化是设计中独一无二的精神所在。民族文化设计使景观与当地民俗相互交融,形成民族独有的、可依托的灵魂所在。具有鲜明特征的苗族文化,其节庆、服饰、建筑、图腾的民族元素为景观设计提供丰富的灵感来源。文章通过对安顺市跳花坡山体公园景观设计的研究分析,努力探寻苗族文化与其精神在景观中的表现,并为景观设计中民族文化的提炼和表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是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类型和组成部分,我国水生野生动物种类丰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数目众多。目前,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大多只重保护、不重规划,因此系统研究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对于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总结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特征:价值功能多样性、区域独特性、开放性、水资源依赖性、保护对象特殊性,根据泛生态系统理论,将保护区划分为保护对象子系统、生态支持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通过研究各子系统的互动关系以建立保护区规划方案,并以怀沙河、怀九河水生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为例,对保护区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针对保护区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5.
杨正怀 《安徽农业科学》2014,(17):5554-5555
为了深度开发民族地区的旅游产品,以贵州黔东南地区为例,通过实地考察,把旅游产品与地方苗侗文化有机结合,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加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为民族地区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吕梁山南端,主要保护以褐马鸡为主的野生动物和白皮松林、辽东栎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通过调查,保护区内共有高等植物960种,脊椎动物252种,真菌132种,昆虫800余种。在调查研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对保护区的主要保护价值进行了总结,并探索性地提出了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龙玉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01-1603
比较并分析了黔东南苗侗村寨传统民居建筑的异同,指出地理环境造就了苗侗民居在外部形态、构架体系、建筑材料等方面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而文化差异则使苗侗民居在历史起源、村落布局、平面空间序列、生活居住层面、过渡空间、公共交往空间方面各具特征性。在此基础上,指出苗侗文化的相互渗透使其传统民居建筑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新的建筑文化体系。强调住宅的室内外环境的适居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的重要意义,并指明创造与环境相协调并且充分体现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将是未来民族建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新教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传入黔西北苗族社会的。苗族接受基督教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外来文化与其本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落后的苗族文化经历了一次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洗礼,并自身得以更新,引起了苗族社会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思想意识、教育等文化各方面的变迁,从而实现了跨阶段的进步。但这个进步是以苗族传统文化的损耗为代价的,隐藏着传统文化流失的危险,而最大的危险则是民族感情的疏离。对于这种疏离,大多数苗族群众处于不自觉状态。  相似文献   

19.
李星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6158-6160
以实例分析为主,从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民居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宗教信仰文化、民族音乐文化、民族生活方式等6个方面阐述民族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表现,为今后民族特色的景观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