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产甘薯生长规律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甘薯是我市主要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6 万hm2左右,年总产量25.8万t,面积占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3.2%,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的21.6%。但单产高低悬殊,增产潜力大。我市已把甘薯生产列为2001年粮食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对高产甘薯生长规律及其配套栽培技术进行探讨,以图对我市粮食增产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甘薯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种植面积每年均在26.7万hm2以上,总产量14亿kg,均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的14%.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把甘薯作为辅助粮,作为营养食品、保健食品,鲜甘薯及加工产品在市场上流通数量也不断扩大,同时,对甘薯的品质和商品性的要求也明显提高.为此,结合省农科教推广项目,我院组织力量,对优质甘薯福薯2号在全省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本文主要报道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情况和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甘薯是我镇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栽插面积800hm2,占全年粮豆面积的25%,对确保我区粮食安全和提高粮食自给率占有重要地位。由于甘薯是无性繁殖作物,农民群众长期种植1~2个主栽品种和自留种薯苗的习惯,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感染病毒病逐步加重,造成产量和品质降低,成为限制甘薯生  相似文献   

4.
泉州市自1998年开始从本省龙岩市农科所和福建农林大学引进脱毒甘薯种薯(苗)进行试种,增产幅度在10%~30%,近几年来推广面积逐年扩大,2002年我市脱毒甘薯种植面积17.3万亩,占全市甘薯种植面积的19.6%,平均亩产鲜薯2143.2kg,比未脱毒增长14%,种植脱毒甘薯增产效果显著,经济效益提高,可大力推广。脱毒甘薯的主要特点和栽培技术如下:1主要特点1.1抗病性能力增加脱毒甘薯是应用生物技术脱去苗中的羽状斑驳病毒(SPEMV)、甘薯潜稳病毒(SPLV)和烟草花叶病毒(TMV)等侵染甘薯的病毒,减少或避免了甘薯病毒病的发生。甘薯脱毒同时脱去多种真菌、细…  相似文献   

5.
2014 年广东甘薯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广东省甘薯种植面积28.81万hm2,与2012年种植面积基本持平,居广东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第3位,占广东省粮食种植面积的10.82%;产量为142.43万t,占广东省粮食总产量的11.49%;出口量达到了9.32万t。2014年广东甘薯供需平稳,价格有所提升,预计2015年甘薯总体仍保持较为稳定的供求平衡,而价格则有一定的涨幅空间。对甘薯产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广薯87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是惠安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6万hm^2左右,占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的50%左右,年产量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惠安县曾被称为“地瓜县”。当地群众长期以来有用甘薯产品(鲜薯、薯干、薯粉)作为搭配粮食的习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甘薯品质要求愈来愈高。然而当前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品种系20世纪70年代培育的“泉薯2号”,且连续使用老蔓育苗留种,导致品种老化、种性退化、产量低而不稳。  相似文献   

7.
品种创新与甘薯产业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2010年至2017年,全国育成甘薯新品种194个,其中,食用型、淀粉加工型、食用与淀粉兼用型和食用型紫薯分别占品种总数的35. 1%、22. 7%、21. 1%、11. 3%,高干物率类型的品种仅占5. 4%。在全国15个省(市、区)种植面积达6. 67×10~4hm~2以上的品种有商薯19等7个。其中,甘薯品种商薯19和徐薯18种植面积分别为45. 8×10~4hm~2和33. 3×10~4hm~2,占甘薯种植面积的20. 1%和14. 6%。今后甘薯品种创新重点:注重品种结构调整;加强甘薯专用型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加强甘薯良种繁育体系规范化建设;品种选育要适应甘薯机械化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明确甘薯种薯携带的病毒种类与苗期病毒病发生率和严重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带毒率与种薯带毒率之间的关系,建立甘薯苗期病毒病预测预报方法和种薯质量早期预警技术,为甘薯无病毒种薯生产和病毒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PCR和RT-PCR方法对随机采集的不同来源的甘薯种薯进行病毒检测,检测的病毒种类包括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甘薯病毒C(sweet potato virus C,SPVC)、甘薯病毒G(sweet potato virus G,SPVG)、甘薯潜隐病毒(sweet potato latent virus,SPLV)和甘薯病毒2(sweet potato virus 2,SPV2),毛形病毒属(Crinivirus)的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和黄瓜花叶病毒属(Cucumovirus)的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以及甘薯双生病毒(sweepoviruses)等我国甘薯上常见的8类主要病毒。然后对检测的种薯进行育苗,出苗后调查薯苗的发病情况,分析种薯携带的病毒种类与苗期病害严重度之间的关系。2018年和2019年分别在河南、宁夏和陕西等地设置试验点,种植背景相同的甘薯品种商薯19原原种苗和脱毒试管苗,在甘薯生长期,采用黄板诱虫法调查各试验点烟粉虱发生量并采集烟粉虱活体,检测烟粉虱SPCSV带毒率。种薯收获后,随机取样对种薯SPCSV带毒率进行检测,分析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带毒率对种薯带毒的影响。【结果】 在检测的665块甘薯种薯中,有463块种薯携带病毒,育苗后有333块种薯的薯苗表现出叶片黄化、明脉、皱缩和植株矮化等病毒病症状。当种薯携带一种或多种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时,薯苗病毒病症状主要为0—1级(其中,0级占60.6%;1级占31.8%);当种薯携带甘薯双生病毒或甘薯双生病毒与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的组合时, 薯苗病毒病症状主要为0—1级(其中,0级占55.3%;1级占32.9%);当种薯携带SPCSV时,苗期病毒病症状显著加重,特别是当种薯同时携带SPCSV与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时,薯苗显症率为100.0%,症状主要为3—9级(其中,3级和5级占49.0%、7级和9级占51.0%)。连续2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带毒率与种薯带毒率密切相关,回归方程为Y=9.628X1+0.008X2+6.537,R2=0.914,其中,Y为种薯SPCSV的带毒率,X1为烟粉虱带毒率,X2为烟粉虱发生量。【结论】 种薯携带SPCSV是苗期病毒病严重发生的关键因素,当种薯同时携带SPCSV与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时,薯苗病毒病显症率和严重度显著增加。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SPCSV带毒率与种薯带毒率密切相关,烟粉虱是影响种薯携带SPCSV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漳浦县自1998年从福建农林大学引进脱毒甘薯种薯(苗)及栽培技术,经过几年来试验、示范、推广,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4年全县脱毒甘薯种植面积达8万多亩,占全县甘薯种植面积的44.4%,平均亩产鲜薯3118.3公斤,比未脱毒增产18.6%,增产效果显著,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一、脱毒甘薯的优点1.薯(苗)生命力强:薯块育种苗表现种薯萌芽性好,出苗早,苗壮,出苗率高。据试验,脱毒甘薯种薯育苗比非脱毒出苗期提前1—天,采苗量及百苗重均略有增加脱毒薯苗扦插后发根返苗快,封垄早,茎节粗壮,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2.显著提高,品质优良:脱产量毒甘薯经脱除病毒…  相似文献   

10.
脱毒甘薯主要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病毒病是影响甘薯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甘薯感染病毒后种性严重退化、品质变劣、产量下降,一般减产20%以上.重者减产50%采用甘薯脱毒技术是防冶病毒病,恢复品种种性,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的有效途径。泉州市1998年开始从龙岩市农科所和福建农林大学引进脱毒甘薯种薯(苗)进行试种,增产幅度在10%-30%。近几年来推广面积逐年扩大,2005年我市脱毒甘薯种植面积203万亩,占全市甘薯种植面积的25.4%,平均亩产鲜薯2047公斤,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甘薯品种生育前期对磷素(P)缺乏的生长响应特征,以苏薯11(S11)和苏薯17(S17)为试验材料,设置低磷和施磷2个处理,采用土柱培养法在移栽后35 d分析和测定甘薯根系形态、磷吸收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及磷酸酶活性。结果显示:(1)与施磷处理相比,低磷处理降低了甘薯的生物量,其中苏薯11单株生物量降幅达19. 5%(P0. 05);此外,苏薯11的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在低磷处理下显著增加,增幅分别达到41. 8%(P0. 05)和50. 9%(P0. 05);虽然苏薯17单株生物量降幅不显著,但比根长在低磷处理下显著增加49. 6%(P0. 05)。(2)低磷处理降低了甘薯对磷的吸收,苏薯11体内磷积累量降幅大于苏薯17;增施磷肥后促进了苏薯11对磷的吸收,导致其磷总积累量高于苏薯17。(3)与苏薯17相比,低磷处理提高了苏薯11土壤中的磷酸酶活性;同一处理下种植2个品种甘薯的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基本持平。可见,磷素缺乏抑制了甘薯生育前期的生长及其对磷素的吸收,其中苏薯11对低磷胁迫的响应大于苏薯17。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以鲜食型甘薯徐薯32为材料,在当地甘薯田氮肥常规施用量(纯氮90.0 kg/hm~2)的基础上适当减少用量,研究减氮条件下腐植酸尿素和普通尿素对甘薯生长、产量形成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植酸尿素、普通尿素处理比常规施肥量减少15.38%~24.61%条件下,甘薯鲜薯产量显著提高8.47%~12.06%,商品薯产量显著提高5.08%~17.38%;等氮量条件下,腐植酸尿素处理的鲜薯、商品薯产量最高比普通尿素处理分别提高3.31%、11.70%,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9.99%~52.98%;在等氮量条件下,与普通尿素相比,腐植酸尿素不仅能保障甘薯高产稳产,还能提高其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达到节肥增效、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甘薯是我镇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333.3 hm2,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而其中有一半作为旱地栽培.这些旱地甘薯,灌溉条件极差,土壤旱、粘、瘠三大障碍因素十分突出,鲜薯每666.7 m2产量(下同)一直在1750 kg上下徘徊,严重制约了我镇的粮食生产.如何挖掘旱地甘薯增产潜力,摸索旱地甘薯高产途径,成为沿海薯区的主攻课题.1995、1996两年,我镇承担农业部甘薯"丰收计划"项目,进行了旱地甘薯高产栽培试验,开展以甘薯"五改"技术为中心、改土、施肥、节水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5年,试验面积2 hm2,平均鲜薯每666.7 m2产量6158 kg,最高达6336 kg;1996年,试验面积2.13 hm2,由于受到台风暴雨袭击,受淹24 h,部分薯块腐烂,但平均鲜薯每666.7 m2产量仍达5210.2 kg.现将主要栽培技术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覆膜栽培对鲜食型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鲜食型甘薯品种烟薯2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地膜覆盖对其幼苗移栽成活率、生长发育和薯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T3处理的甘薯幼苗移栽成活率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左右;覆膜可降低栽后至55 d甘薯的主蔓长、粗和基部分枝数,栽后55 d甘薯茎基部分枝数以T3最多;T3处理甘薯的中薯数量最多,其次是T2,两者分别比CK高83.33%和66.67%。各覆膜处理均能提高甘薯单株薯重,T1、T2和T3分别比CK增加12.36%、31.46%和22.47%。与T2相比,T3可有效降低小薯数量、大薯产量和小薯产量,但增加了中薯数量和产量及其相应的占比。  相似文献   

15.
10种甘薯品种对甘薯小象甲的田间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业》2021,(1)
以10种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五点取样法,分别检查虫薯率、块根表面的取食孔数和块根内的虫数,研究10个甘薯品种对甘薯小象甲的田间抗性。试验结果表明,桂经薯8号对甘薯小象甲的抗性最强,虫薯率仅为20.0%,其次是广薯87。从单薯平均虫数和块根表面取食孔数来看,也是桂经薯8号最低,与东皇薯1号相比,虫量减退率和取食孔减退率分别为98.37%和88.06%。东皇薯1号对甘薯小象甲的抗性最弱,田间虫薯率100%,单薯平均虫数和取食孔数分别为22.41头和125.88个。综上所述,桂经薯8号是最具有抗甘薯小象甲潜力的甘薯品种,可在生产上优先推广,减少甘薯小象甲对甘薯生产的危害,同时也可减少农药使用。  相似文献   

16.
甘薯是南安市最主要的薯类作物,常年种植面积6666.7hm^2,长期种植新种花、湘薯75-55、金山57、台薯系列等老品种,加上农户留种自繁和沿用传统的栽培方式,导致出现品种混杂、种性退化、抗性差、产量低、品质下降等不适于甘薯食品加工的问题。为了促进南安市甘薯生产,南安市农技站在引进脱毒甘薯品种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1999年从龙岩市农科所引进脱毒甘薯品种(苗)试种,经南安市多点试验示范表明,脱毒甘薯的增产幅度达10%~25%,且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脱毒甘薯品种,目前全市推广面积已达2666.7hm^2,占全市甘薯种植面积的43.5%。推广脱毒甘薯栽培技术对提高甘薯产量、品质和效益起到重要的作用。现将脱毒甘薯的高产栽培技术及经济效益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优质甘薯品种的引进推广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甘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占居世界粮食总产第七位。桐庐县甘薯种植历史悠久,地处浙江杭州西部(钱塘江上游)的山区,具有种植甘薯得天独厚的境地优势。于2001年从浙江省农科院引入以浙薯13、浙薯6025等多个品系,经几年的反复试验及筛选,确定了浙薯13、浙薯6025为当家品种,替代了往年一直以“胜利8  相似文献   

18.
甘薯回笼火炕育苗技术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甘薯品种回笼火炕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回笼火炕育苗一窝红出苗190棵,移栽成活率95%,最高;农家种其次,出苗186棵,移栽成活率达93%;第3是对照徐薯18,移栽成活率92%;第4是鲁薯2号,移栽成活率87%;第5是遗薯3号,移栽成活率78%.一级苗试验甘薯平均鲜重折合亩产:回笼火炕育苗产量表现是4个品种分别比徐薯18(ck)增产47.7%、9.3%、20.8%、79.5%;二级苗试验甘薯平均鲜重折合亩产:回笼火炕育苗产量表现是一窝红、农家种分别比徐薯18(ck)增产7.8%和13.1%,鲁薯2号、遗薯3号分别比徐薯18(ck)减产5.1%和5.2%.在北方包头地区回笼火炕育苗有利于甘薯生长和出苗、薯块形成和膨大,增产显著,为最佳的育苗方法.在包头地区引进和推广甘薯栽培对于包头地区的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淀粉型甘薯品种济薯25和鲜食型甘薯品种济薯2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类肥料对甘薯生长发育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酸水溶肥可显著提高甘薯的鲜薯和薯干产量、干物率和大中薯率。淀粉型甘薯品种,氨基酸水溶肥处理的鲜薯和薯干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9.19%和13.61%,比腐植酸活性肥提高11.21%和15.44%,比氮磷钾复合肥提高29.93%和35.95%;鲜食型甘薯品种,氨基酸水溶肥处理的鲜薯和薯干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5.22%和13.74%,比腐植酸活性肥处理提高37.52%和44.06%,比氮磷钾复合肥处理提高48.00%和53.20%。氨基酸水溶肥促进了甘薯地上部生长,栽后40 d,氨基酸水溶肥处理的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均高于其它3个处理;生育中后期生长中心转移到地下,栽后60 d至100 d,氨基酸水溶肥处理的地下部鲜重和干重均高于其它3个处理,形成了合理的源库关系,促进了甘薯产量的提高,而腐植酸活性肥和氮磷钾复合肥则由于地上部徒长,抑制了中后期块根的膨大,最终导致减产。  相似文献   

20.
淳安县是浙江省旱粮主产区,2005年全年夏秋旱粮播种面积17860hm^2,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68.48%,其中甘薯种植面积5747hm^2,鲜薯总产11.29万t。甘薯农副产品作为一种新兴绿色保健食品,市场开发前景较为看好。为促进淳安县甘薯产业开发和加快品种更新,2006年我们从浙江省农科院引进甘薯新品种‘浙薯13’进行试种,并取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