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疆北疆棉田立枯丝核菌不同菌丝融合群致病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疆北疆棉区采集了典型的棉花立枯病病苗及棉田土标样686份,按常规分离方法分离得到399个分离物,从中鉴定出272个纯化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菌株。用标准菌株,通过载玻片菌丝融合试验测定,将纯化的272个菌株划归为3个菌丝融合群:即AG-2、AG-4和AG-5,分别占总菌株的6.24%、84.2%和1.1%。另有23个菌株不与任何标准菌株融合,占8.46%,说明新疆北疆棉田立枯丝核菌的优势菌系是多核丝核菌的AG-4融合群。通过从10种不同配方培养基中筛选效果好的麦芽蛋白胨(MPDA)配方培养基(Ⅱ)进行对峙培养,将纯化获得的272个丝核菌菌株,划分为6个不同的营养亲和群。将多核的不同菌丝融合群及其各营养亲和群代表菌株在3种不同主栽棉花品种上(每品种都加不接菌的对照)进行温室盆栽致病力测定,结果以AG-4对棉花的致病力最强,其次是非融合类,AG-2和AG-5虽致病,但并不致死苗,其平均病指数分别为94.9、81.4、53.1、43.5。  相似文献   

2.
双核丝核菌的菌丝融合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菌丝融合分类法将分离和收集到的71个双核丝核菌分为7个菌丝融合群,CAG1-CAG7。这7个菌丝融合群与日本Ogoshi等人的有关研究相比较,分别等同于他们的AGD、AGBa、AGA、AGG、AGB(O)、AGK和AGF。用土壤覆盖培养法诱导了CAG5的6个分离物在室内产生有性世代,测定结果表明它们皆属于Ceratobasidium cornigerum。各融合群分离物的形态、生理和分类学问题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杨金红 《植物保护》2009,35(6):83-86
从新疆11种豆科作物病株上或病株根围土样中分离纯化出250个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DC),番红O KOH染色后观察细胞核数目,经测试全部菌株均为多核,用标准菌株测定融合群, 250个菌株分属为AG 1、AG 2、AG 3、AG 4和AG 5共5个融合群,出现频率分别为16.4%、33.2%、0.4%、32.4%和17.6%,营养亲合群判别结果表明,AG 1、AG 2、AG 4和AG 5下各有2个VCG,说明新疆豆科作物立枯丝核菌各主要菌丝融合群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化。  相似文献   

4.
江苏玉米纹枯菌的菌丝融合群及致病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纹枯病是江苏省春、夏玉米上近年来发生普遍、危害日重的一种病害。该病是由丝核属(Rhizoctonia DC.ex Fr.)真菌侵染引起的,丝核菌可分为不同的菌丝融合群,不同融合群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在麦类纹枯病菌的研究中已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5.
茄科蔬菜立枯丝核菌的融合群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ixty-fiv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rhizosphere soil, hot pepper and tomato plants showing damping-off, root rot and stem rot in Taian, Shouguang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Zhouzhi, Taibai of Shaanxi province. Thirty-nine Rhizoctonia solani isolates were obtained from these samples. The results of anastomosis group (AG) identification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5.8S rDNA-ITS of the isolates showed that thirty-six isolates (92.3%) belonged to AG-4, while only three (7.7%) belonged to AG-5. The isolates of AG4 could further be divided into two subgroups of AG4-HG-Ⅰ and AG4-HG-Ⅲ. The 5.8S rDNA-ITS sequences of the selected isolates of the two subgroups had the 99%-100% identity with standard isolates of AG4-HG-Ⅰ and AG4-HG-Ⅲ (from GenBank). Among the analyzed isolates, AG4-HG-Ⅰ subgroup was the dominant with the frequency of 79.5%. Subgroup AG-4-HG-Ⅲ with the frequency of 12.8% was the second.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that subgroup AG4-HG-Ⅲ of R. solani isolated from Solanaceae vegetable crops in China.  相似文献   

6.
中国中部5省(市)草坪禾草立枯丝核菌的菌丝融合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2005年,从我国冷季型草坪与暖季型草坪过渡地区的上海市、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和陕西省草坪褐斑病的病株样本中,分离得到了43个立枯丝核菌分离物,其寄主包括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匍匐翦股颍(Agrostis palustris)、结缕草(Zoysia japonica)和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按照Parmeter等的方法对该过渡带的草坪禾草立枯丝核菌分离物进行了菌丝融合群的测定,结果表明,上述5省(市)草坪禾草立枯丝核菌的菌丝融合群包括AG1-1A、AG1-1B、AG2-1、AG2-2ⅢB、AG2-2Ⅳ、AG-4和AG-5。不同省份、不同寄主草坪禾草的菌丝融合群类型略有不同,主要融合群类型为AG-1和AG-2。AG1-1B和AG2-1是草坪上首次报道的立枯丝核菌融合(亚)群。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不同寄主立枯丝核菌的遗传分化和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四川省生态条件下,从不同水稻和玉米植株上分别分离到来源不同的立枯丝核致病菌15株和7株。致病力、菌丝融合实验结果表明,菌株均属于AG-11A群,各菌株间致病力差异显著。对分离菌株进行RAPD分析,结果显示,相似系数为0.92处菌株可聚合为5类,聚类分组和寄主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来自相同寄主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近,不同寄主对立枯丝核菌的遗传分化有一定的影响,与病原菌的致病力差异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立枯丝核菌对香蕉的致病特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离体香蕉叶上做人工接种测定表明:立枯丝核菌对香蕉的一生均有致病力,但最容易侵染幼苗期。该病菌侵染香蕉苗以25-30℃为适宜深度高于35℃时不能侵染致病。它在黑暗环境下比在自然散射光下更容易侵染香蕉苗。PDA接种体的菌丝在香蕉叶片上的生长距离,密度及所致的病斑最大,发病1d病斑接种体次之,发病5d病斑接种体最小。  相似文献   

9.
华静月 《植物保护》1982,8(6):25-25
由丝核菌Rhizoctonia在十字花科作物上引起苗期立枯病是人们所熟悉的;但此病菌在十字花科作物生长后期所引起的病害,如油菜根腐病和白菜基腐病,则很少被重视。这二种病害,在后期都能导致软腐病菌的侵害(发臭、软腐),以致常常混淆了人们的认识,把软腐病菌看作发病的主因,忽略了真正的起因,不能对症而延误防治。我们于  相似文献   

10.
立枯丝核菌融合群对四种微量元素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Rhizoctonia solani 11个融合群及亚群共17个菌株对Cu、Fe、Zn、B四种微量元素敏感性的试验表明:当处理浓度为5mM时(此浓度下各微量元素间对立枯丝核菌抑制作用差异显著),不同融合群对4种微量元素的相对敏感性不同,而同一融合群不同菌株问敏感性的趋向一致.从对同一种量微元素不同浓度的敏感性趋势看,在不同菌株间有的相似,有的差异较大,但与融合群类群无相关性.如从微量元素对菌的抑制效果看,则以Cu最强,Zn稍次,Fe再次.B的抑制作用最弱,即使在5mM浓度下也只对AG—1、AG—7和AG—BI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东北早熟棉区组建自控棉田生态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12.
华北棉铃疫病菌及蓖麻疫病菌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在华北地区普遍发生棉铃疫病和蓖麻叶果疫病。对于这两种疫病菌的形态和生理特性,按标准方法分剧进行了详细观察。把棉铃疫病菌鉴定为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的一个株系,并对它的寄主范围作了补充,在温度关系和有性生殖习性上它不同于已往西印度报导的棉铃上的P.palmivora BulterP.parasitica Dastur。蓖麻疫病菌的性状与印度的典型P.parasitica Dastur相符合,与泽田兼吉在台湾描述的P.ricini Sawada和P.formosana Sawada两个新种只在寄主范围和孢子囊长宽比倒上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冀南棉麦混作区棉花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3—1985年在河北南部棉麦混作棉区设点,进行了以棉蚜、棉铃虫为主要对象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从棉田生态系的整体出发,根据棉花、害虫与天敌各主要组成成份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尽可能利用自然因素,设计了以棉麦邻作布局、种子处理、棉田内分阶段衔接种植诱集植物油菜——春玉米——夏玉米来保护增殖自然天敌、制订合理防治指标、减少用药和加强棉田栽培管理、种植抗病品种等配套技术的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经3年来多点大田试验、示范、应用,结果表明在控制虫害、减少用药、保护增殖天敌、降低防治成本等方面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4.
我国棉花黄萎病研究现状与方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综述了我国棉花黄萎病发生与为害损失的概况、病害消长规律与气候因素、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动态关系及其病原菌致病性,生理分化类型,寄主范围,致病机理与品种抗病性机制及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根据当前黄萎病猖獗为害、北方棉区出现成片病株严重落叶等阻碍棉花生产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强对黄萎病的基础与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加速棉花抗病品种选育与有效药剂筛选等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5.
1993年在河南省郑州市进行二代棉铃虫和叶螨对棉花的复合为害和动态防治指标田间开放式小区试验。按“206”回归最优设计布置处理,以肩然感虫结合人工接虫形成棉铃虫量和螨害指数梯度组合,用协方差分析排除黄萎病干扰,以订正后的皮棉损失率为试验结果。主成分分析证明棉铃虫和叶螨的一次及二次型数值,尤其是二者的交互作用与皮棉损失率都呈显著正相关,得出二者复合为害二次曲线方程为: y=-0.13903 0.16901x_1-2.535×10~(-4)x_1~2 1.0502x_2-0.01185x_2~2 3.614×10~(-4)x_1x_2±0.63 由此推导出3%允许皮棉损失率的棉铃虫单独为害防治指标为29.5头3龄幼虫/百株,叶螨单独为害防治指标为3.11%螨害指数,以及一系列动态复合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6.
关于RHIZOCTONIA SOLANI菌丝融合分类和有性世代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本研究收集、分离和鉴定了约250个代表广泛地理来源、寄主范围和病害类型的Rhizoctonia solani分离物。通过菌丝融合测定,把这些分离物分别归入AG1-AG5 5个菌丝融合群。用土壤覆盖培养法,诱导使AG2-1和AG4的各1个分离物产生了有性世代,鉴定结果表明它们都属于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 Donk。本文对各融合群分离物的病理学、生态学和分类学问题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我国棉花黄萎病菌类型分化及培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选用5个代表性的棉花黄萎菌系与美国落叶型黄萎病菌 T_9,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落叶型菌系 V_B 与T_9的致病力强于非落叶型菌系。根据寄主反应型,划分出致病力强(V_B、T_9、V_6)、中(V_3、V_5)、弱(V_(10))三个类型;各菌系在33℃不能生长,在低温9℃和高温32℃均生长缓慢,表现适宜温度为20—30℃,最佳生长温度25℃,其中落叶型菌系比非落叶型菌系耐高温,在30℃下、菌落生长仍迅速;在培养性状上差异也很明显,落叶型菌系 V_B 与 T_9的菌落为白色,菌丝致密绒毛状,微菌核不明显,有成束状膨胀菌丝团;而非落叶型菌系 V_3、V_5、V_6、V_(10)菌落为黑色和灰黑色,菌丝絮状,有的稀松成束,微菌核呈串状葡萄形或似瘤状根须。鉴于落叶型黄萎菌系 V_B 与 T_9在三大棉种的6个品种上致病程度和对不同温度反应及培养性状等方面特性均表现基本一致的结果,进而肯定我国江苏常熟棉花黄萎菌系 V_B 是落叶型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8.
柑桔脂点黄斑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采自江、浙、黔、川、滇等省部分产桔区的病叶进行分离培养和接种的研究,证明上述各地都有柑桔脂点黄斑病发生。本病症状初呈黄斑,后转为脂斑,有时可进而转变成褐色小园星。病原菌为柑桔球腔菌(My-cosphaerella citri Whiteside),无性阶段为柑桔灰色疣丝孢(Stenella citri-grisea (Fisher) Sivanesan),其主要形态特征与J.O.Whiteside报道的美国佛罗里达州柑桔脂斑病病原菌基本相同,但接种后表现的病状有所差异。病菌的假囊壳产生在落地将朽的病叶上,子囊孢子起着初侵染作用;发生在落叶上的分生孢子数量很少,看来再侵染作用不大,但在培养基上可产生较多的无性孢子.接种表明,病菌从寄主的气孔侵入,潜育期1~2个月以上,其长短与柑桔品种有关,在江苏太湖桔区,此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翌年4-9月间落叶上产生子囊孢子传播侵染,春、夏、秋、梢的新叶均可受害,以春梢叶片被害最重.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吊飞装置测定了棉铃虫成虫不同日龄的飞行能力,测得3日龄雌蛾平均飞行速度为0.92m/s,平均飞行时间为9.72±3.62h,并与其他迁飞性和非迁飞性昆虫作了比较。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和食料对生殖前期及繁殖的影响,证实此虫适于迁飞的生理时期较短,最多仅1~2个夜晚。用雌蛾卵巢解剖方法比较了江苏丰县和辽宁朝阳两地二代和三代的虫源性质,分析了两地的发蛾特征。证实朝阳1995~1996年的二代和部分三代成虫均从外地迁入,但与粘虫不同,迁入种群无突增现象,蛾群稀疏而持续不断。而江苏丰县则在1994~1996年均无明显迁入现象,以本地虫源为主。讨论了中国棉铃虫的迁飞势能和兼性迁飞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