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了明确苜蓿根腐病致病菌尖孢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最佳杀菌剂,本试验采用不同培养基、温度、pH、光照和碳氮源的条件培养尖孢镰刀菌,测定菌落生长速率和孢子萌发率;用4种杀菌剂与PDA培养基混合制成含药培养基培养尖孢镰刀菌,测定菌落生长速率和抑制率。结果表明:适宜培养尖孢镰刀菌培养基有PSA、SNA和YMM;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pH为7~8;黑暗条件适于生长。其中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20℃,最适pH分别为7和5,最适碳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麦芽糖,最适氮源分别为尿素和蛋白胨,菌丝和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2℃(10min)和50℃(10min)。在供试的4种杀菌剂中,75%百菌清抑制效果最好,在稀释500倍时抑制率为89%,EC_(50)为4.5279mg/L。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利用常规方法研究了当归炭疽病菌(束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dematium)的生物学特性和营养利用能力,为明确当归炭疽病的发生流行规律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为10 ℃到35 ℃,最适为25 ℃;在pH 5~11间菌落可以生长,最适pH为11;在pH 8~11间产孢,最适pH为10,但中性有利于孢子萌发;该菌对碳氮源利用范围广,但甘露糖、D-半乳糖和氯醛糖抑制其生长;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对光照不敏感;相对湿度95%以上分生孢子能萌发,水中萌发率显著高于其他湿度条件(P<0.05),蔗糖能够促进孢子的萌发,但马铃薯汁液抑制其萌发。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从内蒙古赤峰巴雅尔草业基地紫花苜蓿根部分离到的菌株 BYE27-2-5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rDNA-ITS 序列分析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30和28℃;pH 值5.0~11.0均宜于菌丝生长,产孢最适 pH 8.0,孢子萌发最适 pH 7.0;光暗交替利于菌丝生长,光照利于产孢和孢子的萌发;孢子在相对湿度低于75%不萌发,高于95%萌发较快;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利于产孢;碳源中葡萄糖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蔗糖利于产孢;氮源中蛋白胨利于菌丝生长,酵母膏利于产孢和孢子萌发;菌丝致死温度为54℃(10 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8℃(10 min);根据其形态特征和 rDNA-ITS 序列分析结果,鉴定其为拟枝孢镰刀菌(Fusarium sporotrichioide )。  相似文献   

4.
桑春孢锈菌(Aecidium mori Barclay)是引起广西桑赤锈病的主要病原菌。本研究以改良的PDA培养基为基础配方,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pH值和温度对该菌株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情况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改良的PDA培养基中,桑春孢锈菌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钠,最适pH值为7~8;致死温度为60℃经10 min。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木霉菌株GAU 1-X-2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碳氮源、酸碱度及生长温度等方面对俄罗斯木霉(Trichoderma rossicum)菌株GAU 1-X-2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木霉菌株GAU 1-X-2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0℃;菌落在pH值为5.0~12.0的培养基上能够生长,pH为7.0时,生长最快,pH值为8.0时产孢量最大;营养生长最好的碳源为甘露醇,产孢量最好的碳源为葡萄糖;营养生长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在供试的7种氮源中,培养6d未观测到该菌株产孢;完全黑暗条件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孢子致死温度为68℃,10min。  相似文献   

6.
采用离心稀释法和叶面弹射法分离苜蓿假盘菌,结果表明离心稀释法能够得到纯化的菌落,而叶面弹射法能弹射出单个或成对的孢子,但无法获得菌落。南疆菌株在4种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与北疆菌株存在显著差异,尤其体现在子囊盘大小指标上,南疆菌株为147.22~199.34μm,而北疆菌株为96.29~14.74μm,在形成菌落所需的时间、菌落颜色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研究表明V-8苜蓿汁培养基最有利于菌落生长和孢子成熟。  相似文献   

7.
对禾草云斑病病原菌形态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其病原菌菌落铺展,菌丝白色, 产孢细胞直接从菌丝生出,分生孢子梗缺,圆筒形,双孢10~20×2.5~5μm,孢子顶细胞具有锐角或直角向的喙状突起.菌丝生长温度范围6~39℃,最适温度24℃,孢子萌发温度范围6~36℃,最适温度24℃;菌丝和孢子在温度达70%以上均可萌发,并随湿度升高菌落铺展扩大,孢子萌发率升高,在水滴处理中孢子萌发率最大;不同光照处理均可促进菌丝生长,但差异不显著,光暗处理有利于孢子萌发,连续光照、黑暗均不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pH值范围为2.5~7.5,最适pH值3.5~4,孢子萌发pH值为2.5~7.5,最适pH值为4.  相似文献   

8.
牧草根际狗牙根平脐蠕孢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陇东典型草地牧草根际分离获得的狗牙根平脐蠕孢的形态、培养性状和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狗牙根平脐蠕孢菌分生孢子在10~40℃及pH值4.53~9.18均能萌发,适宜温度为20~30℃,适宜pH值为4.53~6.47,在液态水中萌发良好,且对光不敏感。麦根浸出液、羊粪浸出液可抑制孢子萌发,而土壤液和低浓度蔗糖液能促进孢子萌发;葡萄糖、乳糖、D-树胶醛糖、D-半乳糖、可溶性淀粉、甘露糖、D-木糖等碳源及硝酸钠、L-谷氨酸和亮氨酸等氮源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为该菌的良好碳、氮源;麦芽糖和氯醛糖等碳源及碳酸铵、尿素、精氨酸、氯化铵和甘氨酸等氮源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为该菌的不良碳、氮源。该菌在各种碳、氮源培养基上菌落形态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紫花苜蓿不同镰刀菌的生长和产孢条件,以采自内蒙古不同地区紫花苜蓿根部的锐顶镰刀菌、茄病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变红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燕麦镰刀菌、轮枝镰刀菌、层出镰刀菌、镰形镰刀菌、三线镰刀菌、F. virguliforme和芬芳镰刀菌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不同温度、pH值、碳源和氮源培养条件下的菌落直径、产孢量及其菌丝致死温度。结果表明,不同种类镰刀菌的菌落生长和产孢均受温度、pH值、碳源和氮源的影响,不同菌种在同一培养条件下的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同一菌种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菌落直径和产孢量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菌种的最佳培养条件各不相同,但其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20~30℃,最适产孢温度范围为15~30℃,最适生长和最适产孢pH值范围较广,最适生长碳源有蔗糖、可溶性淀粉、D-甘露醇、丙三醇和可溶性淀粉,最适产孢碳源有D-山梨醇、可溶性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D-半乳糖、D-果糖和丙三醇,最适生长氮源有牛肉膏、甘氨酸和硝酸钠,最适产孢氮源有牛肉膏、L-脯氨酸、硝酸钠、胰蛋白胨和硫酸铵。菌丝致死温度范围为50~70℃。在多数供试培养条件下,12个菌种中燕麦镰刀菌和芬芳镰刀菌菌落直...  相似文献   

10.
苜蓿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主要研究了温度、湿度、pH值、光照、营养对苜蓿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该病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38℃,最适20~28℃;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范围为10~38℃,最适25℃;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8~38℃,最适25~32℃.在pH值5~10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最适pH值5~9;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最适pH值6~7.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萌发快,相对湿度低于85%时不能萌发.光照处理对该菌生长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10 min或55℃,5 min,菌丝体的致死温度为60℃,30 min或65℃,5 min.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1株高寒草地土壤真菌的产纤维素酶特性,采用微生物培养法和液体摇瓶发酵法,对供试菌株的培养特性和产酶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ITS-rDNA分子鉴定,供试菌株初步确定为Thielavia hyalocarpa,供试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对不同的碳、氮源利用能力不同,在供试的5种碳源和氮源中,葡萄糖和蛋白胨分别为最适碳源和氮源,对5种碳源的利用表现为:葡糖糖 > 糊精、麦芽糖和淀粉 > 蔗糖菌株, H对5种氮源的利用表现为:蛋白质 > 硝酸钠 > 尿素 > 硫酸胺 > 磷酸胺;菌株H产的纤维素酶在pH 5.5和50℃下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产的木聚糖酶在pH为5和55℃温度下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2.
桑卷叶枯病是桑树的主要真菌病害之一。采用常规的微生物学试验方法观察病原菌桑单胞枝霉菌(Hormodendrummori Yendo)的形态并研究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条件。结果表明,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白色圆形凸状菌落,并能产生大量的暗蓝褐色分生孢子梗和淡灰色分生孢子;菌丝的生长温度为8~40℃,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为10~38℃,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55℃,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为25~30℃;适合菌丝生长的pH为4.5~11.0,最适pH为6~7;相对湿度大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的产生与萌发;连续光照可促进产孢。以上结果信息可供研究桑卷叶枯病病原菌的危害特点和建立病害的有效防治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已分离的多个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内生固氮菌株中筛选到两株固氮酶活性较高的菌株7D和BM13,为明确固氮菌株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研究了在不同的生长环境条件下菌株的生长量。采用Ashby无氮培养基,测定了温度、pH、渗透压以及不同氮源和碳源等环境条件对固氮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40℃的温度范围内、pH值3.92~9.64的酸碱环境和30g·L~(-1) NaCl的高渗透压下,固氮菌7D和BM13均能正常生长;菌株能耐受0~10mmol·L~(-1)的NH_4~+和NO_3~-,而且能利用蔗糖、甘油、麦芽糖、甘露醇和葡萄糖等多种碳源生长。说明狗牙根内生固氮菌株7D和BM13对环境因子有很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但两菌株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可望进一步研发成为优良的固氮微生物肥料生产菌种。  相似文献   

14.
郑莉  黄俊斌  向培建 《草地学报》2006,14(4):315-318,327
从宜昌市夷陵区草坪型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分离出引起叶斑病的病原真菌,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学观察、致病性鉴定、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能侵染高羊茅,在26℃和光照下,在PDA培养基上培养6d后菌落呈墨绿色,菌丝有隔,分生孢子有4个横隔膜,平均大小为30.6~17.0μm×10.9~13.6μm,中部3胞暗色,第3个细胞基部膨大;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表明,该菌与GenBank中近缘弯孢(Curvularia affinis)的同源性是100%;结合形态学特征和致病性测定,认为该菌为C.affinis,这是C.affinis引起草坪型高羊茅叶斑病在我国的首次报道;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范围为6~7,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Ca(NO3)2;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5℃10min和60℃10min。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施用有机物料对宁夏沙化土壤的改良效果,以当地易得的杨树(Populus alba var.pyramidalis)枝条、玉米(Zea mays)秸秆、牛粪为原料,通过桶栽方法研究了有机物料单施和配施对宁夏沙化土壤碳氮含量、酶活性及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添加对照相比,单施和配施有机物料(除牛粪外)均使土壤的碳、氮组分含量(除无机氮外)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单施牛粪处理增加了土壤的无机氮,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全氮和水解氮含量均最高,但是土壤C/N(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C/N(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微生物生物量N)较低;杨树枝条+玉米秸秆+牛粪配施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土壤酶活性(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脲酶)以及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物量(是对照的3.33倍)最高,而单施牛粪却出现抑制紫花苜蓿生长的现象。土壤肥力水平综合得分显示,杨树枝条+玉米秸秆+牛粪处理对土壤肥力水平的提高效果最佳。该研究为宁夏及其它类似地区沙化土壤改良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一株来自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具有纤维素分解能力的真菌的培养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菌丝生长温度5~35℃,最适生长温度30℃;在参试的pH范围均能生长,并且在pH7.08的环境生长最快;供试菌株具有一定的耐盐和抗干旱胁迫的能力;对不同的碳、氮源利用能力不同,在供试的11种碳源和12种氮源中,乳糖和大豆蛋白...  相似文献   

17.
以不同人工补播配置模式(禾本科牧草混播、豆科牧草混播、禾本科+豆科牧草混播、禾本科牧草+豆科牧草+小灌木混播及封育未补播)为研究对象,研究补播不同牧草配置模式对宁夏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0cm和10~20cm土层间,禾本科牧草混播模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最高;在20~40cm土层,封育未补播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最高(P<0.05)。在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禾本科牧草混播>禾本科+豆科混播>封育未补播>豆科牧草混播>禾本科+豆科+小灌木混播。土壤全氮储量表现为:封育未补播>禾本科+豆科混播>禾本科牧草混播>禾本科+豆科+小灌木混播>豆科牧草混播;短期内0~20cm土层是4种补播配置模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主要蓄积层,20~40cm土层是封育未补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主要蓄积层。因此,应加强长期监测,并在兼顾生态恢复和产业发展的同时,选择适宜的人工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不同恢复措施对宁夏典型草原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不同恢复措施下草原土壤有机碳、全氮储量特征的变化,以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为对象,对放牧(对照GG),封育(EG),水平沟(CG)和鱼鳞坑(FG)3种不同恢复措施下0~4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储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封育草地最高,分别为30.35和2.92 g/kg,放牧草地次之,水平沟草地最低(P<0.05);C/N表现为封育最高,水平沟次之,放牧草地最低;各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着土层加深整体呈下降趋势。2)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呈封育和放牧草地较高,鱼鳞坑居中,水平沟最低。各恢复措施下有机碳密度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全氮密度无明显规律。3)土壤碳氮储量表现为封育草地>放牧草地>鱼鳞坑草地>水平沟草地。禁牧封育更有利于该区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19.
玛曲高寒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素含量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玛曲高寒草地,选取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围封5年的草地、轻度退化与人工修复草地、中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黑土滩型草地、沙化草地以及栽培的燕麦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氮素含量特征。结果表明,草地的开垦与退化使得可供植物利用的有机碳(SOC)、全氮、无机氮(NH4+-N+NO3--N)与铵态氮含量明显降低,轻度退化与人工修复草地的SOC、无机氮及铵态氮含量均最高,分别为8.78g/kg,49.44mg/kg,42.71mg/kg;重度退化黑土滩型草地中硝态氮含量最高,达13.21mg/kg。土壤全氮及无机氮与有机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硝态氮及铵态氮与土壤全氮之间也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均表现为线性关系;SOC是影响玛曲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土壤氮素含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利用微生物发酵鸡粪生产高质量的有机肥料,为鸡粪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本文以从五龙鹅肠道分离的草酸青霉为发酵菌株,通过对鹅源草酸青霉发酵鸡粪生产生物肥料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研究,来探讨发酵鸡粪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利用草酸青霉为发酵菌株发酵鸡粪,使鸡粪中的氮、无机磷、有机质的含量分别提高12.13%、74.7%、15.6%;粗纤维的含量降低39.15%;氨气浓度降低了55.12%;发酵后的鸡粪大肠杆菌菌值为0.04,明显高于未发酵鸡粪(0.0004);寄生虫卵死亡率为96%。通过正交优化试验确定的发酵鸡粪的工艺为:氮增幅最大时的发酵时间为60h,料水比为1:2,料层厚度为45cm,发酵温度为32℃;无机磷增幅最大时的发酵时间为60h,料水比为1:2,料层厚度为35cm,发酵温度为32℃;氨气浓度降低幅度最大时的发酵时间为60h,料水比为1:3,料层厚度为35cm,发酵温度为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