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肉毒毒素是由厌氧的肉毒梭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细菌外毒素,能引起动物发生肉毒中毒。根据毒素抗原性的不同,可将肉毒梭菌及其毒素分为A、B、C、D、E、F和G型7个型。其中A、B、E及F型为人的中毒型别,C和D型为动物的中毒型别。C型肉毒梭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饮食被C型肉毒梭菌特别是C型肉毒毒素污染的水或草料的动物有可能发生C型肉毒中毒。  相似文献   

2.
D型肉毒梭菌菌苗及诊断用血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在国内首次从动物体内分出的D型肉毒梭菌,研制了D型肉毒梭菌菌苗及诊断血清。结果表明:采用透析培养技术制备的D型肉毒梭菌磷酸铝苗,免疫性良好,对家兔和豚鼠的免疫保护力均为100%;制备的诊断血清每毫升可中和10000 MLD毒素,可用于肉毒梭菌菌型鉴定。  相似文献   

3.
2005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首次应用生物药剂D型肉毒梭菌毒素,通过3组不同浓度毒饵的对比试验进行长爪沙鼠的大面积灭治,筛选出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经济配比,得出O.15%的D型肉毒梭菌毒素毒饵最适宜于当地使用.  相似文献   

4.
D型肉毒梭菌毒素杀灭高原鼠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肉毒毒素是肉毒梭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细菌外毒素。根据毒素抗原的不同,将其分为A、B、C、D、E、F、G 7个型。D型肉毒梭菌在我国比较少见,对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告。 为测试D型肉毒梭菌毒素对高原鼠兔的杀灭效果,  相似文献   

5.
用A、C、D型肉毒梭菌毒素农药进行草原害鼠灭治试验,灭效分别为73.6%、93.5%和90.4%。四川省累计推广C型肉毒毒素灭鼠242万hm2次,平均效果90%以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克隆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A型肉毒毒素(BoNTa)编码基因。方法:提取肉毒梭菌国际标准株(62A)基因组DNA,根据肉毒梭菌BoNTa基因(GenBank登录号M30196)序列设计引物,采用LA-PCR方法,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与pMD18-T载体连接,通过酶切鉴定、测序分析克隆到的A型肉毒毒素基因序列。结果:该基因片段与Genbank中的BoNT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M30196)一致性为100%,预测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100%。结论:成功克隆肉毒梭菌的A型肉毒毒素基因序列,为肉毒梭菌的快速检测,以及进一步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A型肉毒毒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先用D型肉毒梭菌菌苗对海猪、家兔进行基础免疫,再用不同致死量的D型肉毒梭菌毒素加强免疫3次.采用血清中和试验,测得海猪对毒素的耐受性为40万MLD/ml(小白鼠静注),家兔对毒素的耐受性为100万MLD/ml(小白鼠静注);两种动物每ml抗血清均能中和1万MLD/ml(小白鼠静注)毒素.  相似文献   

8.
旨在评价C型肉毒梭菌毒素饵料剂对高原鼠兔的防治效果。在青海省共和县开展不同投饵量(1.0、2.0、3.0 g/洞)的C型肉毒梭菌毒素饵料剂对高原鼠兔的防治效果研究;观察人工饲养条件下高原鼠兔对C型肉毒梭菌毒素饵料剂的适口性;探讨常温条件下不同保存期(10、20、30 d)对C型肉毒梭菌毒素饵料剂药效的影响。结果表明:C型肉毒梭菌毒素饵料剂投饵量为3.0 g/洞时校正防治效果最佳,为93.22%,其防治效果优于标准药剂;高原鼠兔对C型肉毒梭菌毒素饵料剂的摄食系数为1.51,优于对小麦基饵的适口性;C型肉毒梭菌毒素饵料剂的药效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不断降低。综上提示,C型肉毒梭菌毒素饵料剂对高原鼠兔的防治效果良好,且具有较好的适口性,在该地区的草原鼠害防治工作中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是测定喜马拉雅旱獭对D型肉毒梭菌毒素的敏感性。应用序贯法测定了D型肉毒毒素生物灭鼠剂对喜马拉雅旱獭最小致死量(LD01)。测定结果为D型肉毒毒素生物灭鼠剂对喜马拉雅旱獭的LD01为375万MLD,表明喜马拉雅旱獭对D型肉毒毒素等敏感性相对高原鼠兔和中华鼢鼠低。  相似文献   

10.
于2007年4-5月份在甘肃肃南县对防治高原鼠兔精确用药进行试验,将5种常见杀鼠剂的推荐用药浓度、用药量按等比级数增、减剂量进行插组,作正交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推荐用药浓度、用药量和饵料种类与调整后的用药浓度、用药量和饵料种类对高原鼠兔的灭洞率有一定的差异性。影响灭洞率的主、次因子顺序是:杀鼠剂>用药浓度>投饵量>饵料种类。以防效为评价指标,5种参试杀鼠剂的排序为:大隆(83.9%)>D型肉毒梭菌生物毒素(82.6%)>溴敌隆(79.4%)>C型肉毒梭菌生物毒素(75.0%)>敌鼠钠盐(68.9%)。最佳处理组合是: 1)用0.15%的D型肉毒梭菌生物毒素、小麦饵料、25粒投饵量;2) 0.01%大隆、青稞饵料、5 g投饵量;3) 0.01%溴敌隆、小麦饵料、3 g投饵量。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在玛曲县退化高寒草甸草原实施不同草地改良措施后,对高原鼠兔发生生境的适合度进行调查分析,以期揭示当地高原鼠兔发生机理,并为有效开展高原鼠兔的生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于2010年5月至2010年7月,对玛曲县退化高寒草甸草原进行围封、补播、施肥、划破等12种不同草地改良措施,通过堵洞盗洞法监测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并结合样方法测定植被等生境因子,探讨玛曲退化高寒草甸草原高原鼠兔发生生境的适合度。研究结果表明:与采用改良措施前相比,不同改良措施下有效鼠洞密度均表现出差异显著性(P<0.05)。所有草地改良措施均显著降低了有效鼠洞密度(P<0.05),且补播措施显著优于其他措施(P<0.05)。有效鼠洞密度与群落结构的相关性及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有效鼠洞密度与草层高度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因而在高寒草甸,植物群落草层高度是决定鼠群密度的重要因子,而禾草类高度是决定草层高度的重要因素。两年的植被定向调控试验表明,在该区不同草地改良措施均能有效降低有效鼠洞密度,而补播禾草和增施有机肥,增加植物群落中禾草的比例,进而提高整体草层高度,可显著降低有效鼠洞密度(P<0.05)。因此提出“增加植物群落中禾草比例,治理高原鼠兔危害” 的生物防治模式。  相似文献   

12.
风险性声讯信号对高原鼠兔行为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卫国  刘蓉  江小雷 《草地学报》2010,18(1):115-120
为探讨利用天敌动物声讯信号控制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种群数量的可行性,于2006年8月分别就猛禽类、兽类的啸叫声和鼠兔的惨叫声对高原鼠兔行为模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天敌动物的啸叫声和同类个体的惨叫声是高原鼠兔捕食风险的重要组成因素,猛禽类、兽类的啸叫声和同类个体的惨叫声均可对高原鼠兔的行为格局造成强烈干扰。其中,尤以同类惨叫声的影响最为强烈。同类个体的惨叫声可显著增加洞内躲避时间,减少警戒时间。猛禽类和兽类的鸣叫声可显著减少高原鼠兔的采食时间,而猛禽类的鸣叫声则可延长鼠兔的警戒时间。高原鼠兔在受到风险性声讯信号的干扰时,通常均以减少采食时间、增加警戒时间和洞内滞留时间为响应,但具体应对策略则因风险类别和性质而异。高原鼠兔对声讯信息具有较强的辨识和估测能力,是实施行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应用模拟风险性声讯信号营造和强化风险环境实施对鼠类种群数量的局部调控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高原鼠兔野外饲养和印楝油摄食量的药效观察试验,选取高原鼠兔90只,分成2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各试验组投药浓度为30%和40%的印楝油;对照组饲喂青草,用药7d。试验期间观察各组鼠兔的临床表现,每天记录颗粒剂的采食量,并计算摄食系数;停药后27d处死,剖检雄雌鼠,做病理切片,剖开雌鼠子宫,统计怀孕率。结果表明,高原 药浓度 、40%的颗粒剂的摄食率分别为11.09%和25.10%,差异显著(P〈0.05);筛选出主药浓度为40 两性不 颗粒剂适口性良好,对高原鼠兔有良好的抗生  相似文献   

14.
植被均匀度与高原鼠兔种群数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通过在高原鼠兔不同密度区对植被地上生物量、盖度、高度三项指标分布均匀度的测定与分析,对高原鼠兔种群密度与植被均匀度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凡高原鼠兔分布地,植被三项指标均表现为不均匀性分布,在一定范围内,鼠群密度随植被均匀度的下降而增加,两者间存在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植被的斑块状极度破坏是诱使高原鼠兔迁入的重要因素,尤以斑块状裸地的诱迁作用为甚。  相似文献   

15.
氯敌鼠钠盐防治草地害鼠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敌鼠钠盐杀鼠剂在我省青南牧区典型的高寒草甸草地上,对高原鼠兔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以0.07%剂量的燕麦毒饵,平均校正灭洞率为90.80%,且具有适口性好,使用方便,比较安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高原鼠兔作为青藏高原上广泛分布的小型穴居植食性哺乳动物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植食性特点和挖掘活动对高寒草地植被、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对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利弊还存在较大争议。一方面认为,高原鼠兔可提高栖息地植被的丰度;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捕食者提供食物资源,也为许多其他动物提供栖息地;同时,其挖掘活动会对土壤产生扰动,增加土壤的渗透力和含水量,促进物质循环。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高原鼠兔会破坏植物根系和土壤结构,加快土壤的侵蚀速度,降低栖息地的植被质量,并且和家畜争夺食物资源等。过去,高原鼠兔一直被作为草原"鼠害"的元凶,遭到人类大规模捕杀,造成种群数量大幅降低。在高原鼠兔对生态系统作用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的背景下,应更加谨慎地制定和实施高原鼠兔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7.
18.
采用堵洞法设置高原鼠兔干扰区和非干扰区,然后在干扰区和非干扰区内利用样方法研究了高原鼠兔干扰对青海湖流域高山嵩草草甸植物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物种多样性和不同植物功能群多样性对高原鼠兔干扰的响应并不一致,其中干扰增加了杂类草功能群丰富度指数与物种丰富度指数,降低了物种均匀度指数、莎草科功能群丰富度指数和禾草科功能群均匀度指数(P<0.05)。干扰区内物种均匀度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和杂类草功能群丰富度指数随干扰强度增加而呈增加趋势,但禾草科功能群均匀度指数却呈显著降低趋势。虽然高原鼠兔干扰显著降低了植物群落总生物量,莎草科、禾草科和豆科功能群生物量(P<0.05),但显著增加了杂类草功能群生物量(P<0.05)。干扰区随干扰程度增加,莎草科功能群和豆科功能群生物量逐渐降低,杂类草功能群生物量逐渐增加,而禾草科功能群生物量则先增加后降低。鉴于高山嵩草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对高原鼠兔干扰的响应不一致,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多样性之间不能互相替代。  相似文献   

19.
钟亮  朱红娟  余义博  曲家鹏 《草业科学》2021,38(8):1605-1614
对30只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分别灌喂艾美尔球虫(Eimeria)卵囊(2 × 106个·mL?1)、驱虫剂以及生理盐水(对照),测定艾美尔球虫对高原鼠兔食物摄入量、体重、粪便皮质醇浓度、静止代谢率以及探索性的影响。结果发现:1)试验第5天时,艾美尔球虫卵囊数达到最大值,且灌喂艾美尔球虫组的艾美尔球虫卵囊数显著高于驱虫组和对照组 (P < 0.05);2)试验第18天时,灌喂艾美尔球虫组与对照组高原鼠兔的食物摄入量无显著差异(P > 0.05),但均显著低于驱虫组(P < 0.05);3)第8天时,灌喂艾美尔球虫组和驱虫组高原鼠兔粪便皮质醇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第18天时,灌喂艾美尔球虫组和对照组高原鼠兔粪便皮质醇浓度、静止代谢率均显著高于驱虫组(P < 0.05);4)第5 天时,灌喂艾美尔球虫组高原鼠兔探索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和驱虫组(P < 0.05)。高原鼠兔感染艾美尔球虫后,其皮质醇浓度升高、静止代谢率降低、探索性减弱,降低了被捕食风险,增大了艾美尔球虫在高原鼠兔种群内的传播率。本研究结果可为应用艾美尔球虫作为潜在的高原鼠兔生物防治制剂以及控制高原鼠兔种群数量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