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封育对云雾山本氏针茅草地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以云雾山封育与未封区为对象,采用样线法进行调查,重点分析二者群落特征和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以期为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封育后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群落发生较大变化,物种数显著增加、演替差异明显,由未封区的本氏针茅+大针茅(S. gigantea)群落演替为封育后的大针茅+本氏针茅群落;未封区本氏针茅种群的优势地位明显加强,重要值明显大于封育区;封育与未封区群落的相似性系数为0.419;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修正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nner指数、Audair和Groff指数)均表现为封育区>未封区,而均匀度指数则相反;封育区地上生物量明显增加,其中禾本科、蔷薇科和杂类草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均表现为封育>未封区,而菊科则相反.  相似文献   

2.
云雾山本氏针茅群落根系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为揭示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 Trin.)群落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采用根系取样器(φ=9 cm)对宁夏云雾山本氏针茅群落根系分布特征和土壤含水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氏针茅群落地下生物量、根长密度、根表面积、比根长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均表现出向表层(0~20 cm)集聚的趋势,且集中分布于0~40 cm土层,最大值均分布在0~20 cm土层,而底层(80~100 cm)最小;所有主要根系分布参数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之间差异显著,以下各层差异不显著;土壤含水量与根生物量和比根长相关性达显著水平(P<0.05),与根表面积、根长密度均呈成正相关;根表面积、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比根长间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3.
本文指出克氏针茅是以无性繁殖为主,分蘖芽集中在秋季,春季极少和长新根,种子发芽迟,发芽率达74%。幼苗出现第三片真叶后,如不长新根,均已枯死。克氏针茅草原的代表群落是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组成的类型。由于放牧所造成演替趋向;即向旱生化发展和以冷蒿为建群种,由于缓坡覆沙地形向灌丛化发展,克氏针茅草原群落生物量季节动态呈单峰型曲线,高值在9月份,年度变化是在一定范围内摆布于岛兰察布草地,生物量是北部比南部高;灌丛化群落生物量无一定规律。克氏针茅草原地下部生物量为地上部分的22倍以上,根量集中于土层0-15cm,占总根量82%,体积占77.75%,长度达10.38公里,根系系数为0.0395。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气候变化对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草原植被及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对额尔古纳河流域呼伦湖周边地区呼伦贝尔克氏针茅草原2002-2006年连续5年的温度和植被进行调查(样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均温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波动型递减趋势,冬季最高温逐年下降;随着冬季温度的下降,克氏针茅、羊草(Leymus chinensis)、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 urca)和碱蓬(Suaeda salsa)的重要值呈递减趋势,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呈递增趋势,且其株高、丛数、盖度和重要值与冬季最高温显著负相关,而群落主要优势种克氏针茅和羊草对冬季最高温度的变化反应不明显;群落的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冬季最高温无显著相关性.由此可知,5年间虽有少数植物对冬季最高温度变化反应敏感,但是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没有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于2010年在本氏针茅温性草原进行不同载畜率植物净生长量的比较研究,主要探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本氏针茅草原不同载畜率对植物补偿性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K、A、B、C、D区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E、F区(P〈0.05),表现为欠补偿性生长;主要植物种群的净生长量在不同放牧处理间存在差异,从而表现不同的补偿性生长趋势。  相似文献   

6.
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勘测、数据分析等手段探索不同刈割方式对大针茅草地群落特征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针茅种群在群落中具有最大的重要值,占据优势地位;短期刈割对群落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与对照相比,一年一割[1(1)]和两年一割[2(1)]有增长趋势,而割50m留5m [50(5)]和50m留10m [50(10)]有降低趋势;刈割有降低群落平均高度和增加群落密度的的趋势;短期刈割对大针茅草原Margalef丰富度指数(Ma)有较大的影响,每年割50m留5m [50(5)]显著增加了物种丰富度(P<0.05),相比于50m留存5m [50(5)]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在不同刈割处理下虽有降低趋势但并没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7.
苏尼特左旗境内针茅群落动态规律和波动性的研究格日勒图(苏尼特左旗畜牧局011300)苏尼特左旗位于草原向荒漠草原过渡地带,即“生态脆弱带”。而克氏针茅群落和小针茅群落是本旗分布广泛而又最基本的地带性群落类型。本文就对两个群落动态规律和波动性进行初步研...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克氏针茅草原禁牧初期表层土壤细菌的变化情况,本文利用2018—2020年内蒙古克氏针茅草原的细菌高通量数据和土壤理化性质数据,对自然放牧向禁牧转变初期的表层细菌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在自然放牧向禁牧转变初期,细菌相对丰度发生较大变化,但优势菌种组成没有显著变化,其中,相较于2018年,2019年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均增加,2020年变形菌门相对丰度超过了放线菌门。自然放牧条件下,细菌丰度、细菌多样性均与土壤体积含水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细菌丰度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禁牧初期,细菌丰度与pH、土壤有机质、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与土壤体积含水量显著负相关。细菌丰度比细菌多样性更容易受到禁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因此,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禁牧后表层土壤细菌群落变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放牧制度大针茅草原群落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牧制度是调控草地植物群落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提高草地资源利用效益的有效措施。根据锡林郭勒大针茅草原划区轮牧和连续放牧的比较,分析两种放牧制度对草地植物群落种类丰富度、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变化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在适度牧压下,划区轮牧的群落植物种类丰富度、多样性都高于连续放牧,群落内种群数量结构关系比连续放牧复杂,群落植物均匀度下降幅度小于连续放牧。  相似文献   

10.
戈壁针茅草原群落特征对不同放牧制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荒漠草原,通过禁牧、中牧和重牧比较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放牧制度对戈壁针茅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优势种的重要值排序是禁牧区〉中牧区〉重牧区,杂类草随放牧压力加重而增多,重要值逐渐变大;(2)优势种的地上现存量随放牧压力加重变少,杂类草地上现存量随放牧压力加重变多。  相似文献   

11.
以宁夏固原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布设监测调查样方,利用草地基况法和模糊综合评价2种方法对宁夏长芒草(Stipa bungeana)典型草原进行健康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宁夏长芒草典型草原健康评价标准体系。研究表明,1)长芒草典型草原用草地基况法的评价结果为云雾山、月亮山、南华山的草地处于健康状态, 原州区、彭阳县、隆德县、西吉县、盐池县的草地处于健康但有问题状态,海原县、同心县的草地处于不健康状态;2)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为云雾山、月亮山、南华山为健康草地,原州区、彭阳县、隆德县、西吉县、盐池县为亚健康草地,海原县、同心县为不健康草地;3)按照宁夏长芒草典型草原健康评价标准体系将宁夏草地划分为健康、健康但有问题和不健康3个等级。  相似文献   

12.
长芒草锈病对牧草生物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芒草锈病是陇东典型草原的主要病害,本试验对不同发病程度长芒草株高、地上生物量及品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株高、生物量及植株体内叶绿素、氨基酸、蛋白质和可溶性糖随病害加重其数量下降;严重度为4级时,病株较健株矮化13.15%、生物量下降13.52%,并且氨基酸等4种成分的含量均不到健株的50%,表明锈病对长芒草生物量和品质均有显著影响。本结果为评价锈病对禾本科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CTAB法提取的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 Trin.)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和单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本氏针茅ISSR-PCR反应体系中的DNA、Taq酶、dNTPs、引物和Mg2+进行优化,旨在建立适合本氏针茅ISSR-PCR分析的最佳反应体系。结果表明,在20μL的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分别为:DNA(20ng/μL)2.5μL、Taq DNA酶(5U/μL)0.1μL、dNTPs(2.5mmol/L)1.6μL、引物(10μmol/L)2.3μL、Mg2+(25mmol/L)1.4μL、10×Buffer 2.5μL、ddH2O 9.6μL。经过体系验证和引物筛选试验表明该体系适于本氏针茅遗传多样性分析,该体系的建立为本氏针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井赵斌  俞靓  魏琳  程积民 《草业科学》2012,29(2):219-228
以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幼嫩叶片为材料,建立适合本氏针茅基因组DNA提取的改良CTAB法,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和单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本氏针茅SRAP PCR反应体系中的5个主要因素(DNA、Taq酶、dNTPs、Mg2+和引物)进行优化,旨在建立适合本氏针茅SRAP分析的反应体系。结果表明,在20 μL总的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加入量分别为:DNA(20 ng·μL-1)3 μL、Taq DNA酶(5 U·μL-1)0.2 μL、dNTPs(2.5 mmol·L-1)1.4 μL、引物(10 μmol·L-1)1.0 μL、Mg2+ (25 mmol·L-1)2.0 μL、10×Buffer 2.5 μL、ddH2O 8.9 μL。体系验证和引物筛选试验表明,该体系适于本氏针茅遗传多样性分析,该体系的建立可为本氏针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和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及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俞靓  井赵斌  魏琳  程积民 《草业科学》2012,29(12):1876-1882
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宁南山区6个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自然种群的遗传分化及其群体遗传结构,旨在探讨本氏针茅遗传变异产生的分子生态机理,为其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在本氏针茅6个种群中,15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244条可统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39条,多态性位点比率(PPB)为97.9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 0.254 4,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96 6,各种群之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差异。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本氏针茅遗传变异的58.06%发生在种群内,41.94%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间。Mantel检测结果显示本氏针茅6个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氮素添加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长芒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氮沉降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植物代谢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模拟大气氮沉降的方法对黄土高原天然草地进行了氮添加试验,分析了天然草地植物长芒草(Stipa bungeana)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叶片氮含量、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响应特征,探讨了长芒草光合生理特性和叶片衰老的影响对氮添加的响应。结果显示,氮素添加可显著增加长芒草地上生物量(P0.05),明显增加其所占总生物量的比例,显著增加叶片氮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而对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显著提高了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另外,氮素添加延缓了长芒草叶绿素的降解速率。以上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的大气氮沉降量有利于长芒草光合能力的提高,可以延缓长芒草叶片的衰老。  相似文献   

17.
长芒草种子适宜萌发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光照、温度以及二者之间的互作对长芒草(Stipa bungeana)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芒草种子在10~30 ℃温度范围内均能萌发,萌发最适温度为20 ℃,在光照与黑暗条件下的萌发率分别为72%与88%;2)光照显著抑制长芒草种子的萌发,且相比适宜温度条件下,光照对亚适宜温度下种子的萌发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氮添加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不同氮添加量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依托长期定位试验,采集8个氮添加水平(0、15、30、50、100、150、200、300 kg N·hm-2·yr-1)下0~10 cm土层土壤,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氮添加水平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氮添加水平增加,细菌Alpha多样性指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7个氮添加处理的Alpha多样性指数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在群落中占主导的细菌门类有酸杆菌门(19.01%~38.31%)、变形菌门(6.64%~17.11%)、放线菌门(5.07%~16.06%)、疣微菌门(3.57%~7.40%)、绿弯菌门(3.38%~8.42%)和芽单胞菌门(0.87%~1.81%)。随着氮添加水平的增加,占主导的细菌门类相对丰度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氮添加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且高氮添加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影响高于低氮添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硝态氮、铵态氮和全磷含量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壤pH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