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利用1979—2011年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整理的地面月降水资料和日本气象厅(JMA)加工的全球高空等压面月平均气象场再分析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确定了川渝地区典型干旱年,讨论了川渝地区夏季典型干旱的气候特征及其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川渝地区夏季典型干旱年具有气温高、降水少的气候特征;东亚中纬度盛行纬向气流,西风锋区偏北,冷空气多偏北东移,川渝地区及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受大陆带状高压控制。500 hPa带状高压与100 hPa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基本一致,且500 hPa高压中心与温度场的暖中心相对应,是持续性川渝夏季干旱具有近似正压结构的典型环流特征;同时川渝地区夏季干旱年对流层低层从云贵高原到四川盆地的西南气流明显偏弱,风场距平合成表明,云贵高原到川渝地区为东北距平风,距平风场上华南地区为明显的气旋式环流;川渝地区夏季典型干旱年整层西南气流水汽输送与常年比较明显偏小。  相似文献   

2.
一.概言我国季风气候显著,降水季节性强、变率大,旱涝灾害也较频繁,因此水份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各地农业生产结构和类型,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物产量的高低和增产潜力。进行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对统观全局科学地进行规划,其中水分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试图斯用桑斯威特(E.W.Thornthwaite)和马瑟(J.R.Mather)修订的水份区划方法,通过对全国233个气象台站(资料以1951—70年为主)湿润指数的计算,参考地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长沙市湿润指数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沁哲  匡方毅  隋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494-17495,17544
根据1954~2010年长沙市气候资料,计算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分析长沙市地表干湿状况变化规律,结果表明:57年来,长沙市年湿润指数总体略有增加,但自20世纪90年代的丰水期结束后,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典型干旱年——2007年,该年份的出现与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异常变化有直接关系。在分季节分析极值过程中发现,年降水量距平极值与春秋冬季湿润指数极值出现时间吻合,年潜在蒸散量距平极值与夏季湿润指数极值出现时间吻合,长沙市春季湿润指数下降明显,伏秋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  相似文献   

4.
呼伦贝尔地区春末至初夏干旱气候特征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呼伦贝尔地区1961-2000年短期气候资料,分析农、牧、林3个区域的5-6月连旱的干旱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演变规律,应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春末至初夏干旱趋势预测客观定量的模型,业务应用中干旱预测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朝阳地区气候特征及1965—2014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产生干旱气候的原因。结果表明:干旱的发生与大气环流、地形地势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有关,并根据结论提出应对干旱气候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2009年义县的特大干旱,试图找出当地多年干旱原因,提出减少干旱带来损失的具体措施,如改善植被防止土壤沙化、多栽植抗旱的农作物品种、增加人工增雨投入,努力开发云水资源等;分析干旱形成机制和应对干旱灾害造成的影响,为政府制定各种农业决策、抗旱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新疆木垒县1970—2020年逐月气温和降水量的观测资料,运用趋势分析、M-K突变检验、小波功率谱分析、相关分析,研究木垒县相对湿润指数春、夏季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过去51年木垒县春、夏季平均温度和蒸散量呈显著增加趋势,降水量、湿润指数均呈弱增加趋势,增加趋势不明显,表明木垒县春、夏季气候趋向暖干变化。春季轻旱发生频率大于夏季,中旱和重旱发生频率夏季大于春季。春、夏季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湿润指数均发生突变。经小波功率谱检验春夏季温度、降水量和相对湿润指数大部分存在2~4年的尺度变化周期;4年以上和2年以下时间尺度的周期信号能量较弱,显著性变化周期主要集中在3年左右的周期振荡上。相对湿润指数的气象影响因子分析表明,木垒县春、夏季相对湿润指数的变化是多个气象因子综合作用所致,但是降水量、相对湿度、气压是导致研究区春、夏季相对湿润指数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0—2016年和田地区气象站的逐月气象资料,采用伊凡诺夫公式计算出逐月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分析了该地区地表干湿的年际、季节变化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和田地区夏半年、冬半年以及全年潜在蒸散量平均值分别为239.8、75.1和143.7 mm。夏半年、冬半年和全年潜在蒸散发量随时间变化均呈增长趋势,增速分别为0.349 3、0.251 9和0.313 6 mm/a。该地区多年平均地表湿润指数为0.027 2,春季湿润指数的年际变化呈减小趋势,夏、秋、冬季和全年湿润指数的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四季和全年湿润指数的多年平均指数分别为0.023 9、0.031 0、0.014 3、0.040 8和0.027 2,根据湿润指数相对应的气候区划标准,该地区春、夏、秋、冬季以及全年均为极干旱区。年湿润指数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潜在蒸散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要素的相关性均未通过0.01、0.05显著性检验。改善该地区湿润状况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的增加,其他气象要素的变化对地表干湿状况起增强或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我国华东地区1961 ~2010年84个气象观测基准站和基本站的逐日风速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地区风速的趋势变化特征以及与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华东地区风速整体呈减小趋势,冬季比夏季减小趋势明显,且冬夏两季风速与大气环流的经向风和纬向风呈一致性;华东地区冬季风速的一致减小型、南北分布型、正负正负型主要与沿海地区的经向风和纬向风有关,夏季风速的负正负型和正负型主要与经向风有关.  相似文献   

10.
选取1971~2009年贺州市气象观测资料及环流指数资料,分析了贺州市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及干旱的气候特征,并以2003~2009年为例,利用天气学方法对干旱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旱期间北半球500 hPa极涡中心偏于西半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长时间稳定控制华南地区,强度偏强,面积指数偏大。对此,提出了相应的防御对策,对工农业生产及农业减灾防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北方大面积干旱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迟鹏  张升堂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464-11466
2010~2011年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发生大面积持续干旱,部分地区干旱程度达到了特大干旱。资料显示,至今旱情仍来得到有效缓解。根据相关资料,分析了干旱发生过程中气温的异常、降水量的明显变化以及大气环流等原因。结果表明,2010—2011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温度偏低、降水量明显减少、大气环流场异常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是造成干旱灾害的主要原因,并揭示了温度、降水量、大气环流等原因与“拉尼娜”现象的关系,说明“拉尼娜”现象间接地造成此次旱灾。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滨州市干热风气候特征及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涛  马焕香  翟贵明  吴炫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898-12900,12920
利用1961~2009年(5月15日~6月10日)滨州市7个台站逐日最高气温、14:00相对湿度、14:00风速及1980~2009年逐年小麦千粒重资料,采用周期方差外推法、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滨州市49年来干热风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和周期等特征进行分析;同时还就不同类型干热风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干热风日数、干热风天气过程等级和干热风年型等级的年平均发生日数自北向南逐渐增加;年代际变化规律:20世纪60年代出现次数平均值最大,70、80年代有下降趋势,90年代发生次数最低,2000~2009年出现次数比90年代略有上升;干热风日数存在6、16年左右的周期;小麦千粒重与重干热风天气过程出现次数具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宁夏清水河流域干旱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降水距平、径流系数、干旱指数等指标,对清水河流域1959—2005年的水文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该流域近45年的干旱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及进入80年代后,该流域气候干旱程度加剧,未来干旱现象还有延续之势。需采取更有效的节水措施,以逐步改善日益脆弱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丹  魏晓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586-12587
利用中尺度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鸭绿江及东港近海的降水与旱涝之间的关系。对大气环流的分析表明,天气系统的移动直接影响降水的产生,并导致旱涝年的形成。在分析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季风与旱涝的关系,以及地形对降水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应用1960~2005年黔南州12个站的平均气温资料、秋风强度指数等指标分析了秋风的时空分布规律、年际变化及统计特征。黔南州秋风分布西北部重于东南部,且8月上旬至9月上旬,秋风出现的概率逐渐增多,以9月上旬出现概率最大。46年中,1974年和2002年秋风出现强度最重,2002年出现的秋风范围最广、影响最大。通过对环流形式分析表明,在2002年8月发生在黔南地区的特重秋风天气过程中,持续低温阴雨天气与副热带高压偏东、偏北以及冷空气不断补充南下影响有密切关系,稳定少动的高空冷涡和热带风暴的西进是造成秋风期间强降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李姣  覃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524-3529
利用NCEP/NCAR 1959~2007年东亚月平均网格点再分析资料以及全国756个站点资料,分析了华北典型少雨年和典型多雨年对流层整层大气物理量场的变化特征,并着重对2008年末~2009年初的全国旱情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冬季少雨年的基本环流形势,500 hPa高度距平场110°E以东为负距平,以西为正距平,即"西正东负"的形势,温度和风场也均呈现相对应的分布形势;与此相对应,华北地区对流层整层盛行下沉气流;对流层中下层辐散、中上层辐合,华北地区为正涡度距平区,500 hPa水汽从北向南输送,水汽很少;多雨年的环流形势恰好相反。2008年10月~2009年2月华北地区干旱的原因为:中高纬度环流异常,乌拉尔山附近位势高度为正距平区,我国东北和东西伯利亚地区位势高度为负距平区,位势高度的差异反映的是气压的差异,两地产生很大的气压梯度,有强烈的西北风;而这强烈的西北风阻挡了来自渤海的湿润气流,使得气流不能进入我国内陆地区,而取道东北进入东北和西伯利亚,造成了华北地区的此次干旱。  相似文献   

17.
魏清霞 《农业灾害研究》2020,10(2):68-69,105
利用2019年武都区地面观测资料和历年(1981—2010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武都区气温正常,降水偏多,日照充足,无干旱出现。但局地出现了冰雹暴雨、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对全区工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47年山东省滨州市连阴雨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山东省滨州市7个台站1961~2007年的降水和日照资料,对全市连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强度变化及影响范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连阴雨过程年际变化明显,秋季多且强度大,出现次数由北向南逐渐递增,影响范围夏季以局地为主,秋季则以全市为主,3级连阴雨对农业生产较有利,2级以上的连阴雨则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暖对葫芦岛地区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葫芦岛地区1959~2005年所辖4个气象站(绥中站、连山站、兴城站和建昌站)的温度、降水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导致葫芦岛地区气温上升趋势和降水下降趋势比较明显;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葫芦岛地区干旱频率增加,严重干旱次数明显高于1980年以前。同时,通过计算不同农业生产季节的干旱指数(Ik),分析其变化趋势,指出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夏季、秋季及夏秋连季干旱频发,应予以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