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硫酸盐对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杭州四堡污水处理厂厌氧活性污泥为接种源,以葡萄糖模拟合成废水为基质,硫酸钠为硫酸根源,研究了硫酸盐还原作用对产甲烷的影响。结果表明,批量试验中第一次添加基质后,不同硫酸盐浓度下,产甲烷量下降不明显,硫酸盐仅被还原一部分;第二次添加基质后,甲烷形成量显著降低,且硫酸直度逍度愈大,下降幅度也愈大。在多次添加基质过程中,硫酸盐抑制作用逐渐减小,但并不完全消除,在连续运行试验中,加入硫酸盐后,反应器运行 相似文献
2.
通过硫酸盐还原细菌 (SRBS)的筛选、培养条件优化及在两相厌氧工艺中产酸相应用硫酸盐还原细菌 (SRBS)试验 ,选出了一株耐富含硫酸盐高浓度酵母生产废水的脱硫弧菌 ,并强化两相厌氧工艺中产酸相硫酸盐还原细菌 (SRBS)的活性。 相似文献
3.
复合菌系WSC-9是一组具高效稳定分解纤维素能力的细菌复合群体。为了研究其微生物组成,以纤维素分解情况为依据,分离复合菌系中具有纤维素分解能力的厌氧纯培养菌株,通过16S rDNA基因序列初步分析确定系统发育地位。从WSC-9中获得1株可有效降解纤维素的严格厌氧细菌WSC-9-7,50℃培养10 d,稻秆的总干重减少了47%。WSC-9-7为杆菌,产孢,能够利用纤维二糖、纤维素、滤纸、稻秆等。经数据库比对,与菌株HAW-RM37-2-B-1600d-W(FN563295)的相似性达到99%,与Clostridium islandicumAK1(EF088328)的相似性为98%。其中,Clostridium islandicumAK1厌氧且可以分解多糖类物质,获于冰岛的热泉;HAW-RM37-2-B-1600d-W在堆肥样品的克隆结果中获得,未获得纯培养。菌株WSC-9-7与这两株细菌均为嗜高温的严格厌氧细菌。初步判断菌株WSC-9-7可能是Clostridium属中的一个成员。 相似文献
4.
硫酸盐对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杭州四堡污水处理厂厌氧活性污泥为接种源,以葡萄糖模拟合成废水为基质、硫酸钠为硫酸根源,研究了硫酸盐还原作用对产甲烷的影响。结果表明,批量试验中第一次添加基质后,不同硫酸盐浓度下,产甲烷量下降不明显,硫酸盐仅被还原一部分;第二次添加基质后,甲烷形成量显著降低,且硫酸盐浓度愈大,下降幅度也愈大。在多次添加基质过程中,硫酸盐抑制作用逐渐减小,但并不完全消除。在连续运行试验中,加入硫酸盐后,反应器运行即受到很大冲击,即使恢复到稳态运行后,COD去除率、甲烷形成量均达不到未加硫酸盐时的水平。用FeSO_4代替Na_2SO_4消除硫酸盐还原产物游离性S ̄(2-)后,COD去除率和产甲烷量有所上升。在未加硫酸盐时反应器底部有相当高浓度的丙酸,而加入硫酸盐后丙酸和丁酸浓度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实验室模拟不同的环境条件,研究常用有机氯化合物——六氯乙烷(HCE)在水稻土中的降解及硫酸盐对水稻土硫酸盐还原菌厌氧脱氯的贡献.结果表明:HCE的降解速率随土壤中HCE起始浓度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质量浓度(≥60 mg·kg-1)后,则随HCE起始浓度增加而降低;HCE在土壤中降解时,生物降解占较大比例;土壤硫酸盐含量的增加提高了硫酸盐还原菌活性,加快了HCE的降解,但过量的硫酸盐(≥60 mg·kg-1)则不利于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和HCE的降解;加入硫酸盐和HCE 21 d后,土壤中pH、Eh值达到硫酸盐还原菌适宜生长值,此时硫酸盐还原菌活性也达到最大,而后变化不明显.通过试验初步得出,可以通过控制土壤的pH值、Eh值或添加适量浓度硫酸盐等方法加速HCE的降解,以降低其对土壤和水体产生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6.
7.
水体中硝基苯厌氧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硝基苯为碳源,采用间歇式曝气方式,经90d驯化培养,从处理硝基苯废水的生物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13株高效降解菌,在厌氧环境条件分离纯化,筛选得到降解能力最强的MY4菌,并研究了其对不同浓度硝基苯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经16SrRNA鉴定,MY4菌属于兼性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其在104~107CFU·mL-1范围内对硝基苯的去除率没有显著差异,降解率均为65%,硝基苯的降解速率在3~5d期间达到最大。高浓度的硝基苯对微生物的降解过程存在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高,其降解半衰期明显延长。GC-MS分析表明,硝基苯经MY4菌株降解后的主要产物为苯胺。 相似文献
8.
采用厌氧毒性试验(anaerobic toxicity assay,ATA)研究F-对厌氧颗粒污泥的产甲烷毒性.结果表明:当F-质量浓度为25 mg/L时,产甲烷过程几乎不受影响;当F-质量浓度由25 mg/L上升至100 mg/L时,产甲烷量由96 mL降至64mL;当F-质量浓度由100 mg/L上升至400 mg/L时,产甲烷量仅由64 mL降至60 mL.随之2次连续投加F-的试验结果表明:当F-质量浓度为25 mg/L时,甲烷化过程仍然保持与对照相当的活性;当F-质量浓度为100~400 mg/L时,甲烷化过程则受到了更为严重的抑制.恢复试验结果表明:当F-质量浓度为25和100~400 mg/L时,F-分别属于代谢毒素和生理毒素.此外,蔗糖基质的降解性随着F-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10.
11.
秸秆生物降解专用菌应用在蔬菜种植上,其功效不仅是在低温寡照季节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还会对蔬菜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产生影响。该文通过用国标法对茄子中可溶性还原糖、VC、亚硝酸盐、粗蛋白等营养成分的定量测定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应用秸秆生物降解专用菌可改善茄子某些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污染地域四氯化碳的生物降解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方法]用富集培养基对采自四氯化碳污染区域土样中的茵种进行富集培养,然后用筛选培养基对富集培养液中的菌种进行分离和纯化,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各样品中的四氯化碳残留量,进而计算出其四氯化碳降解率。[结果]通过试验筛选出了10株具有降解四氯化碳能力的菌种,其编号分别为SL-1、SL-2、SL-3、SL-4、SL-5、SL-6、SL-7、SL-8、SL-9和SL-10,其四氯化碳降解率分别为11.2%、14.5%、14.9%、18.3%、8.8%、20.1%、19.2%、13.2%、17.5%和15.3%,其中菌株SL-6呈灰色,边缘整齐呈半圆形,其四氯化碳降解率最高。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菌株SL-6属于假单胞茵属。[结论]该试验筛选出了10株能降解四氯化碳的菌株,但它们的四氯化碳降解率需要通过诱变育种等微生物技术来提高。 相似文献
13.
废水中四氯化碳的碱性水解脱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配制的四氯化碳废水和实际工业废水———甲基氯化物生产废水为处理对象,分别在小试和中试规模上研究碱性水解脱氯去除废水中的四氯化碳(CC l4),主要研究四氯化碳去除效果、重要的工艺参数,并研究其反应机理和动力学。实验表明:四氯化碳的去除率与反应时间、温度、pH、初始浓度等工艺条件有关。优化的工艺参数为:pH值11.5、温度85℃、反应时间30m in。四氯化碳水解机理表明:碱性条件对四氯化碳水解至关重要,碱性水解反应属于2级反应。不论是配制废水还是工业废水,废水中的四氯化碳去除效率可达70%~80%。结果表明碱性水解工艺处理四氯化碳废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某市X供水井群四氯化碳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X供水井群位于某市南郊水源地的北区,日供水量约5×104m3,是该市的主要供水水源,2000年11月发现该供水井群受到四氯化碳污染。3年多的监测资料表明,污染初期井水中四氯化碳含量迅速上升,强排抽水治理期间除个别时段井水中四氯化碳浓度显著升高外,井水中四氯化碳含量明显下降,目前四氯化碳含量相对较低,在30~130μg·L-1内波动,但仍大大高于国家饮用水标准。地下水流场控制着四氯化碳污染的扩散,X井群井水中四氯化碳含量随地下水位的上升而下降。自由相的四氯化碳是一种DNAPL,沿着深部或含水层底板运移,在含水层底部的部分自由相四氯化碳不断转化为溶解相并在浓度梯度下向上扩散,因此井孔越深井水中四氯化碳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15.
某农药厂周围土壤四氯化碳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土壤和土壤孔隙水四氯化碳含量的测试,研究了某农药厂附近土壤四氯化碳污染特征。该农药厂排污渠和供水井附近的土壤中均检测出四氯化碳和氯仿,含量分别为0.7~42.2μg·kg-1和2.6~26.5μg·kg-1;土壤孔隙水四氯化碳主要在农药厂供水井附近检出,含量1.4~2.8μg·L-1。污染源区土壤中不存在四氯化碳污染池。四氯化碳在土壤中的分布主要受四氯化碳来源、四氯化碳的挥发作用和四氯化碳的自然衰减作用所控制。四氯化碳最高含量均出现在农药厂供水井附近,四氯化碳主要在3m以下的土层中检测出,且随深度增加而增加;表层土壤四氯化碳含量相对较低或未检出。 相似文献
16.
岩溶含水层四氯化碳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氯化碳是地下水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主要通过食入和皮肤接触两种途径进入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是定量描述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重要方法,针对某市南区地下水遭受四氯化碳污染对当地居民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不同时期X-49井的风险指数最高,其中致癌指数为1.79×10-4,非致癌指数为3.44,均超过规定标准,并且饮水带来的风险远大于皮肤接触带来的风险,约占总风险的99.6%。但饮用开水在很大程度上能降低风险,建议当地居民不饮用生水。 相似文献
17.
通风速率对土壤中四氯化碳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重要岩溶地下水源地受到四氯化碳的严重污染,为此采用土柱通风试验模拟土壤气相抽提(SVE)净化四氯化碳污染物的过程,对通风速率为40mL·min-1和70mL·min-1两种条件下土壤四氯化碳的去除过程进行了试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土柱通风能有效去除土壤中的四氯化碳污染物,通风条件下土壤中四氯化碳的去除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土壤中四氯化碳浓度C的对数值ln[C(/μg·L-1)]与时间t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通风速率为40mL·min-1的土柱A各取样口四氯化碳去除反应速率常数k值在0.0132~0.0155h-1之间,通风速率为70mL·min-1的土柱B各取样口k值在0.0178~0.0222h-1之间,说明增大通风速率能提高土壤中四氯化碳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18.
海洋潮间带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分离与降解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天津临港工业区潮间带筛选分离出17株石油烃降解菌,其中柴油降解率较高的2株细菌Y4和Y7均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根据理化性质初步确定为假单胞菌属细菌,均能以柴油、萘和菲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在适宜降解条件下:尿素与卵磷脂型两性表面活性剂合成的亲油氮源(氮浓度为70mmol.L-1)、25℃,200r.min-1摇床培养10d,对1%浓度柴油的降解率分别为65%和70%。氮源及溶解氧能促进二者的柴油降解能力,3%的柴油含量对降解作用产生强烈的抑制。 相似文献
19.
鹿茸粉对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四氯化碳构建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形态,分析肝损伤程度.结果显示:鹿茸粉中、高剂量组与四氯化碳模型组相比ALT、AST水平显著降低(P<0.01),小剂量组差异不显著(P﹥0.05),中、高剂量组发生肝细胞坏死的动物例数减少,病变程度减轻.鹿茸粉对小鼠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