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隐藏新棘虫在黄鳝体内寄生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方建平  唐为萍 《水利渔业》1998,(4):20-21,52
个体较大的黄鳝感染隐藏新棘虫的情况与体长在40cm以下的黄鳝不同,前者是一个随机过程。寄生虫在宿主的小肠内多集丛固着,虫数的86%集中分布在小肠前面。隐藏新棘虫在黄鳝种群中为聚集分布,其负二项分布参数k=0.1964,60条以上的新棘虫寄生会明显影响宿主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2.
黄颡异钩棘头虫在长江黄颡鱼中寄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方建平 《水利渔业》1999,19(6):23-24
仅在体长11.1-23.0cm的黄颡鱼体内发现寄生有黄颡异钩棘头虫,感染率25%,感染强度15。不同大小宿主的感染强度无明显差异。该虫在黄颡鱼小人基本为均匀分布,在黄颡鱼种群中为聚集分布;体长11.1-15.0cm的黄颡鱼染虫后对生长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2021年3~8月对永州市4个地区黄鳝体内胃瘤线虫和新棘衣棘头虫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黄鳝胃瘤线虫新田县感染率最高(45.61%),冷水滩区次之(36.74%),东安县第3(36.11%),宁远县最低(21.43%);平均感染强度(条/尾)以冷水滩区最高(3.74),东安县次之(1.75),新田县第3(1.69),宁远县最低(1.00)。黄鳝新棘衣棘头虫冷水滩区感染率最高(1.96%),东安县次之(1.67%),新田县和宁远县未发现感染;平均感染强度(条/尾)东安县最高(2.00),冷水滩区次之(1.44)。根据统计可以得出永州黄鳝胃瘤线虫感染率为36.99%,感染强度为3.02条/尾;单尾黄鳝感染胃瘤线虫最多为54条,结果表明永州黄鳝胃瘤线虫感染较严重。而永州黄鳝新棘衣棘头虫的感染率为1.69%,感染强度为1.58条/尾;单尾黄鳝感染新棘衣棘头虫最多也只有4条,结果表明永州黄鳝感染新棘衣棘头虫的数目较少,感染不太严重。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游长吻Wei幼体长江丽棘虫感染率高达84.5%,感染强度为16.4(1 ̄48)。1龄长吻Wei感染率96.3%,感染强度17.1;2龄鱼为76.6%、15.6;3龄鱼体内未检出长江丽棘虫。80%长江丽棘虫集丛分布在长吻Wei小肠的前段,雌体明显多于雄体。长江丽棘虫在长吻Wei幼体种群中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形式。  相似文献   

5.
长江丽棘虫在粗唇Wei肠道内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8尾粗唇Wei肠内长江丽棘虫种群的研究表明,粗唇Wei体长8.0-12.0cm组长江丽棘虫感染率是88.9%,体长12.1-29.3cm感染率为100%。随着粗唇Wei体长增长,其感染长江丽棘虫的感染强度增大,长江丽棘虫群主要由2.5-6.5mm长度的虫体组成,种群中雌虫显著于雄虫。84.0%的虫体附差在粗唇Wei肠道的前段。长江丽棘虫在不同体长段的宿主中的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2007年2月对衡阳市黄鳝感染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新棘衣虫的感染率为18.4%,感染强度为5.53(2~18),平均丰度为1.02±2.76;胃瘤线虫的感染率为42.7%,感染强度为3.57(1~15),平均丰度为1.52±2.49;两种蠕虫均感染的占样本总数的4.9%,都不感染的占样本总数的43.7%。黄鳝的感染与其体长有一定关系,对新棘衣虫,体长45cm以下86尾中仅1尾发现有感染,以上则有较高的感染率(最高为76.5%);对胃瘤线虫,体长35cm以上其感染率随体长的增加而上升,感染强度则降低,以上感染率随体长的增加而下降,感染强度则变化不大。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的种群在黄鳝种群中均呈聚集分布,其中二项参数k值分别为0.16和0.49,表明棘头虫比线虫的聚集度更高一些。  相似文献   

7.
一、隐藏新棘虫病的危害隐藏新棘虫是黄鳝体内最常见的一种寄生虫,不仅影响黄鳝的生长,而且影响其营养价值,给黄鳝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黄鳝隐藏新棘虫病对黄鳝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驱除黄鳝消化道寄生虫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驱除黄鳝消化道寄生虫试验池塘养殖黄鳝所需苗种多系野鳝。经对野鳝的解剖观察,其消化道内毛细线虫、隐藏新棘虫等寄生虫的感染率高达80%以上,感染强度3~72条,我们认为这是制约鳝鱼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必须驱虫。以往的报导仅限于用敌百虫驱虫,但因敌百虫异味...  相似文献   

9.
比较5种不同驱虫药物对黄鳝体内寄生的隐藏新棘虫的驱虫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将自然感染隐藏新棘虫的黄鳝,随机分为5种不同药物治疗的试验组和不给药物的对照组,根据试验前和试验后7d黄鳝体内寄生的隐藏新棘虫数量变化判断疗效。结果显示,阿苯达唑驱虫效果最好,该试验组中隐藏新棘虫感染率下降比值和平均丰度下降比值最大,且与其他试验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用分段测量方法研究了黄鳝消化道各段的pH值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黄鳝总感染率为90%,感染强度为13.64,平均密度为12.25;黄鳝消化道内胃,前中肠与后肠相互之间的pH值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寄生虫(主要是棘头虫)多寄生在黄鳝前中肠内,棘头虫感染与未感染的黄鳝其前中肠的pH值也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1.
黄鳝肠道寄生隐藏新棘虫的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鳝肠道寄生隐藏新棘虫的组织病理研究魏绍君刘路训(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430070)黄鳝(Monopterusalbus)为常见的经济鱼类,除西部高原外,在我国各水域都有分布[1]。近年来,黄鳝的天然资源已面临枯竭,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其...  相似文献   

12.
在黄鳝的养殖过程中,隐藏新棘虫病的发生影响了黄鳝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方建平等研究发现,感染隐藏新棘虫的黄鳝食欲严重减退,或不进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长吻鱼危幼体长江丽棘虫感染率高达 84 5 % ,感染强度为 1 6 4 (1~ 48)。 1龄长吻鱼危感染率 96 3% ,感染强度 1 7 1 ;2龄鱼为 76 6 %、1 5 6 ;3龄鱼体内未检出长江丽棘虫。 80 %长江丽棘虫集丛分布在长吻鱼危小肠的前段 ,雌体明显多于雄体。长江丽棘虫在长吻鱼危幼体种群中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型式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游长吻(鱼危)幼体长江丽棘虫感染率高达84.5%,感染强度为16.4(1~48).1龄长吻(鱼危)感染率96.3%,感染强度17.1;2龄鱼为76.6%、15.6;3龄鱼体内未检出长江丽棘虫.80%长江丽棘虫集丛分布在长吻(鱼危)危小肠的前段,雌体明显多于雄体.长江丽棘虫在长吻鱼危幼体种群中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型式.  相似文献   

15.
1梅花斑状病 此病在长江流域一带常发生在7月中旬,症状为黄鳝背部出现黄豆大小的黄色圆斑。防治方法是:在饲养池里放养几只蟾蜍预防。已发病者可用1~2只蟾蜍,将头皮剥开,用绳系好,在池内反复拖几次,1~2日即可治愈。2锥体虫病 是锥体虫在黄鳝血液中寄生引起的。锥体虫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黄鳝感染此病后,大多数贫血,身体消瘦,生长不良,流行期在6~8月。防治方法是:(1)生石灰清塘,清除锥体虫中间寄主;(2)用2%~3%的食盐水或 0. 7×10-6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浸泡鳝10分钟左右,均有效果。3隐鞭…  相似文献   

16.
对 1 0 8尾粗唇鱼危肠内长江丽棘虫种群的研究表明 ,粗唇鱼危体长 8 0~ 1 2 0cm组长江丽棘虫感染率是 88 9% ,体长 1 2 1~ 2 9 3cm感染率为 1 0 0 %。随着粗唇鱼危体长增长 ,其感染长江丽棘虫的感染强度增大。长江丽棘虫种群主要由 2 5~ 6 5mm长度的虫体组成 ,种群中雌虫显著多于雄虫。 84 0 %的虫体附着在粗唇鱼危肠道的前段。长江丽棘虫在不同体长段的宿主中均呈聚集分布 ,聚集强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董小英  李海云  唐胜球 《水利渔业》2006,26(1):86-88,91
采用扫描电镜、组织切片和血液检测方法对感染隐藏新棘虫(Neosentis celatus)的黄鳝(Monopterusalbus)肠道和血液进行病理研究,结果发现隐藏新棘虫的吻钩在肠道内壁形成大小不一的洞,肠绒毛脱落,组织纤维化;受损伤的肠道皱褶比较凌乱,柱状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损伤深入到固有层,使黏膜层与固有层分离,固有层被水肿液填充,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感染隐藏新棘虫的黄鳝肾脏和肝脏功能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黄鳝怀卵量的调查和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建平  彭勇  罗盛章  高海山 《水利渔业》2000,20(3):10-11,38
新河乡、陶店乡25.0 ̄30.0cm体长段黄鳝的怀卵率最高,绝对怀卵强度亦较高,新河乡28.0 ̄32.0cm体长段黄鳝♀:♂=1:1,30.0 ̄34.9cm体长段与29.9cm以下体长段黄鳝的平均怀卵强度之间差异显著;陶店乡23.0 ̄26.0cm体长段黄鳝♀:♂=1:1,25.0 ̄29.9cm体长段与24.9cm以下体长段黄鳝的平均怀卵强度之间有显著差异。两地相比,34.9cm以下体长段黄鳝的平均  相似文献   

19.
首次报道长江中游寄生于翘嘴Bai鳃上的江西拟双身虫。江西拟双身虫的感染率为36.7%,平均感染强度为1.55,丰盛度为0.57,在长度小于17.5cm的宿主中的感染率是随着寄主长度的增大而增大,之后,则明显下降,在20.5cm以上的翘嘴Bai中未检出江西拟双身虫,寄生虫在宿主种群中为聚集分布。76.5%的双身虫是附着在翘嘴Bai的第一、二片鳃,其生态位宽度与感染率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8456。  相似文献   

20.
黄鳝的鳝锥体虫和隐藏新棘虫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报告了位于湖北省荆州,洪湖和咸宁的3个湖泊及3个渔场的黄鳝中鳝锥体虫和隐藏新棘虫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