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0-2005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0-2005年6年间,共分离测定了辽宁省稻瘟病菌411个单孢菌株,经7个中国鉴别品种鉴定,结果划分为7群36个生理小种,在辽宁省流行的优势种群为ZF群和ZE群,近年来致病性强的籼型种群ZA出现频率增加,致病性弱的粳型种群ZF出现频率下降,2001年导致抚9621水稻抗瘟性丧失的ZA25小种2005年又重新出现,上世纪90年代初表现优势的ZG群小种2005年没有检测到。  相似文献   

2.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与水稻品种抗瘟性丧失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近年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研究结果,对生理小种变化与水稻品种抗瘟性丧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1)我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发生了变化。优势小种由1979—1982年的G群变为1983年后的B群小种;(1)品种的抗性随潜在致病力强的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上升而降低;(3)伴随抗病品种种植面积比率的扩大,潜在致病小种迅速增殖,丧失抗性的危险性加大;(4)品种抗性随抗优势种群频率下降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1991~1995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1~1995年5年间,共分离测定了辽宁省稻瘟病菌249个单孢菌株,经7个中国鉴别品种鉴定划分为7群28个生理小种,在辽宁省流行的优势种群为ZF群和ZD群。近年来致病性强的籼型小种及粳型小种强致病类群出现频率增加,弱致病类群频率下降。1985年导致中丹2号水稻抗瘟性丧失的ZA61小种1995年又重新出现,前几年表现优势的ZG群小种1995年暂时消失。  相似文献   

4.
2002年黑龙江省部分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中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对2002年在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采集的57个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6群10个生理小种,即ZA17、ZA49、ZB1、ZB19、ZB25、ZC9、ZD1、ZD5、ZE1和ZF1生理小种,其中ZD1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36.8%。生理小种的组成由1996年商世吉报导的4群7个生理小种发展到6群10个生理小种,优势小种也由ZE1转变为ZD1。其中ZA17、ZA49强致病型的生理小种开始出现。所鉴定出的10个生理小种对4个粳稻鉴别品种有较强的致病力。地域较近的地区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群体组成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消长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1997年,用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寄主鉴定了广东省稻瘟病菌单孢菌株1574份,共鉴定出8群43个生理小种。其中ZC群一直是广东省的优势种群,其出现频率平均为50.2%;ZC13一直是优势小种,其出现频率平均为27.4%,其次是ZG(18.8%)、ZC15(14.5%)和ZB13(9.1%)小种。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优势小种的类型及其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稻瘟病生理小种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一直是湖北省各稻区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之一,在一些稻区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不断了解稻瘟病致病性分化,提高湖北省抗病育种的效率,合理布局抗病品种并延长其寿命,在多年相关工作的基础上,于2003年-2005年用中国鉴别品种对由湖北省7个不同稻区的14个县市采集的穗颈瘟标本上分离得到的184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进行了鉴定,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84个单孢菌株分属于7群37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种群ZA群(出现频率66.8%,下同),其它种群为ZC群(13.0%)、ZB群(9.2%)、ZG群 (4.9%)、ZE群(2.7%)、ZD群(2.2%)、ZF群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2007年,从采自黑龙江省各主要水稻产区的稻瘟病标样中分离获得268个单孢菌株,采用全国统一的7个鉴别寄主共鉴定出7群31个中国小种。其中ZA、ZD、ZB为黑龙江省稻区的主要优势小种群,出现频率分别为33.58%、24.63%和18.28%。ZD1是优势小种,其出现频率为16.04%,其次是ZA49(13.43%)、ZE1(10.44%)、ZA17(8.96%)小种。不同地区小种的类型及其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8.
浙西南山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瘟病是浙西南山区水稻的最主要病害。1981—1988年,先后从全区9县(市)有代表性稻区采集的若干穗颈瘟标样中分离出522个单孢有效菌株,用我国鉴别品种鉴定出7群20个生理小种。其中以中B15小种分布最广,出现频率最高。位于本区东南部的青田、景宁等县仅分布籼型小种:本区北部的缙云县籼、粳小种基本并重;其余6县(市)各出现了一些粳型小种,但都以籼型小种为主。消长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汕优6号种植面积的不断缩小,中B15及中C15等小种的出现频率下降,而致病谱广的中B3近年来迅速上升。  相似文献   

9.
水稻遗传多样性田间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将来自2000年云南省石屏县水稻品种净栽和混栽田块的62个稻瘟病菌株鉴定为7群15个小种。其中,来自净栽黄壳糯田块的10个菌株被鉴定为4个种群,来自净栽汕优63田块的28个菌株鉴定为3个种群,来自汕优63/黄壳糯混栽田块的24个菌株鉴定为6个种群。本实验结果表明,混栽田块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比净栽田块丰富,证明了水稻品种多样性种植有利于稻瘟病菌稳定化选择。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消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6年间,广泛测定了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种类及分布,中国小种的主要菌群的消长动态表现为:优势最强的是ZE菌群,出现频率高,分布极广;其次是ZA、ZD、ZF、ZB4菌群,其中ZA、ZB2菌群各年出现频率幅度波动较大,致病性较强。ZD、ZF两菌群出现频率年际间升降幅度不大,亦广泛分布全省各稻区,ZD菌群致病性较强;劣势菌群为ZG、ZC,尤以ZC菌群表现明显,出现频率极低。  相似文献   

11.
杂交稻稻瘟菌致病菌系的组成及其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四川省大面积主栽杂交稻组合汕优63、汕优2号上的稻瘟病菌进行生理小种测定的结果表明,致病菌系由多个生理小种群组成,其中以ZB、ZC群小种为主。用不同生理小种的菌株接种汕优2号和汕优63的结果表明:ZB群小种对汕优2号的致病频率最高,为100%,而不同生理小种群对汕优63的致病频率无显著差异,平均为75%。致使这两个杂交稻组合丧失抗性的菌株来自四川省发病多年的常规稻、雄性不育系和早熟杂交稻组合。四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消长动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90~1997年,用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寄主鉴定了广东省稻瘟病菌单孢菌株1574份,共鉴定出8群43个生理小种。其中ZC群一直是广东省的优势种群,其出现频率平均为502%;ZC13一直是优势小种,其出现频率平均为274%,其次是ZG1(188%)、ZC15(145%)和ZB13(91%)小种。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优势小种的类型及其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13.
吴尧  韩玉  揭春玉  王林  吴双清 《植物保护》2021,47(3):184-190
采用人工接种方法,用7个中国鉴别品种和95个自选资源材料对2014年至2015年间采自湖北省随州地区的76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进行致病型鉴定。分别利用传统生理小种种群划分方法和近邻传播聚类法(affinity propagation clustering,AP聚类法)进行菌群结构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结果表明,传统生理小种种群划分方法将76个菌株分为6个菌群,14个中国小种, ZB菌群为优势种群,占比65.79%,ZB15为优势生理小种,占比达到60.53%;近邻传播聚类法将76个菌株分为14个菌群,Cluster 2、Cluster 6、Cluster 7、Cluster 8为随州地区优势菌群,占比分别为18.42%、19.74%、22.37%、17.11%,Cluster 6、Cluster 7和Cluster 8具有相对较高的致病力;两种方法划分结果虽不完全一一对应,但划分趋势相同,近邻传播聚类法在稻瘟病菌种群结构研究中具有一定应用前景;根据试验结果筛选出1个代表随州地区稻瘟病总致病谱的菌群,菌群由12个菌株组成,将其命名为“随州生态模式菌群”。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广东省不同稻区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生理小种与无毒基因的类型与分布,利用7个中国鉴别品种、11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及3个广东省优质抗源稻种三黄占2号、青六矮和珍桂矮,采用苗期喷雾接种方法对2018—2019年分别从广东省不同稻区感染稻瘟病的不同栽培稻品种上分离获得的368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与无毒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利用中国鉴别品种共鉴定出 6 群 30 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种群为 ZB 和 ZC,出现频率分别为 44.29% 和43.48%,优势生理小种为ZB13和ZC13,出现频率分别为26.90%和29.35%。利用11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鉴定出测试菌株对含有Pi9、Pi1、Pik-hPi50这4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的无毒性频率均大于80.00%;来自粤北、粤西和珠三角3个稻区的稻瘟病菌对抗源稻种三黄占2号的毒性频率低于11.76%,对珍桂矮的毒性频率大于69.41%。表明2018—2019年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结构复杂,多样性丰富,在粤北、粤西和珠三角稻区可利用的抗性基因一致,可推广使用含抗性基因Pi9、Pi50、Pik-hPi1的水稻品种;三黄占2号抗性好,抗谱较宽,可作为广东省抗稻瘟病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5.
广东水稻品种抗性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1991 ̄1995年对广东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部分主栽品种抗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稻瘟病菌小种分布及发生动态相对稳定,优势种群为ZB群,ZC群;优势小种为ZB13、ZB5、ZC13和ZB1,不同生态稻区优势小种有差异。品种间具有不同的抗性水平,本省育成推广的主栽品种对稻瘟病属中等的抗性水平,个别品种抗性偏低,属于中感至感。粳籼89等的抗病性逐年下降,这些主栽品种抗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原有小种的  相似文献   

16.
本区稻瘟病生理小种有7群14个种,根据各小种出现的频率,以及主要品种对小种的反映合理利用抗稻瘟病品种。根据小种对已知抗性基因扣抗源的致病范围,明确了该地区在近期内粳糯稻以选用Pi-Zt、Pi-b、Pi-ta2的基因,籼稻以选用IR29、IR28的抗源为好。  相似文献   

17.
 苗期鉴定了鉴别品种和33个品种对59个菌株的反应。用生物间遗传学的方法,探讨了稻瘟病菌致病力的变异和品种的抗病性及抗病品种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同一生理小种对鉴别品种以外的品种的致病力不完全一致,回接21个菌株有8个(38.9%)不能使来源品种感病;测定品种对多菌种反应的毒力频率比测定抗小种数更有意义。当家品种汕优63、汕优64,红突31等毒力频率均低于0.3,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地开展抗瘟育种工作,我们于1985-1986年分析了Tetep等8个抗稻瘟病品种对ZB15等3个稻瘟病菌小种的抗性遗传。  相似文献   

19.
林凌伟  董国 《江西植保》2000,23(4):97-102
1996年至1998年,对分离来自浙中沿海台州各市县所获得176个单孢菌株,用全国统一鉴别品种共鉴定出7群22个稻瘟病生理小种。其中中B和中D群是台州稻区2个主要的优势小种群,总的出现频率分别为53.98%和23.86%,它们中的中D1、中B13、中B15和中B1这四个小种在我地分布范围广,出现频率分别高达20.45%、14.20%、14.20%和10.80%,且对多数栽种水稻致病,为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20.
1985年在川西北地区29个县的当地32个品种上,采集1233个标样鉴定出川西北地区有6群28个生理小种,其中以B群分布最广,出现频率为74.36%,对汕优2号致病力强。并出现毒力最强的A群小种。防治对策除消灭菌源、改进栽培措施外,要抓好品种合理布局、选用抗病品种如汕优63,但必须注意合理搭配其他抗、耐病良种。药剂防治,采取“普治秧田苗、叶瘟,挑治本田叶瘟,狠治穗颈瘟”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