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地处陕西渭北高原的合阳县进行了18个小麦品种对腥黑穗病抗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水地品种西高2号、小偃22、中育12和旱地品种长6359、长6135对小麦腥黑穗病抗性最好,病株率为0.05%~O.50%,其次为晋麦22、西农189、烟农18,病株率为1.51%~5.67%,其余10个品种病株率在17.87%~54.74%。  相似文献   

2.
近二年,我县局部麦田小麦全蚀病零星发生,2005年.局部发病的麦田病株率为3%。小麦全蚀病是一个毁灭性较大的病害,且蔓延扩展快,小麦受病后.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完全毁灭。  相似文献   

3.
杀虫(线)剂呋喃丹对小麦纹枯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在江苏省扬州市和灌云县两地试验,麦田施用杀虫(线)剂呋喃丹后,小麦纹枯病明显加重,用药田病株率在高峰期达72.56%,同期不用药田(对照田)病株率为31.25%,用药田比对照田病株率高出1.32倍;枯白穗率用药田最高达1.71%,比对照田的0.72%高出1.38倍。室内平皿抑菌试验初步显示,呋喃丹有效含量在低浓度下(0.01—1.0mg/L)时对小麦纹枯菌菌丝生长影响不明显,但在高浓度下(100mg/L)对菌丝生长抑制率达66%。  相似文献   

4.
小麦纹枯病大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小麦生产力水平的逐年提高,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据笔者2004-2006年调查,小麦纹枯病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90%以上,发生程度4~5级,在小麦生长发育中后期病田率100%,病株率60%-95%,重病田高达100%,甚至出现整株枯萎死亡,白穗大量出现,可造成10%-50%的减产,严重影响小麦产量与品质,成为小麦优质高产的重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5.
王宏 《农家致富》2006,(3):33-33
一、症状 小麦梭条花叶病是一种土传的病毒病害.症状表现盛期集中在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小麦染病后苗期新生的叶片出现褪绿发紫或扭曲现象,田间考察,病株的分裂蘖比健株的分蘖数减少15%-18%,减产10%左右。  相似文献   

6.
根癌病主要发生在根颈部.有时也散生于侧根和支根上。根癌初生时为乳白色,光滑柔软,以后渐变褐色到深褐色,质地变硬,表面粗糙。凹凸不平,小的仅皮层一点突起。大的如鸡蛋,形状不规则。受害病株,发育受阻,叶片变小变黄,植株矮小,果实变小,产量下降。大田调查,一般发病株率为5.6%-10.5%,严重地块发病株率为34.4%,一般造成减产10%左右.较重的地块减产30%以上。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翼城县部分浅山丘陵区小麦腥黑穗病发生较重,发病面积占到该区域麦田面积25%左右,发病株率一般为15%,严重地块达到40%.不仅造成小麦减产,而且使麦粒及面粉品质下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联合机械收获,病菌孢子随收获、刮风等途径广泛传播,如果将带菌小麦留作种用,常造成该病害的连年发生,使农民遭受严重的损失。现将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小麦棱条花叶病,又称小麦花叶病,小麦黄叶病,是近年来我省小麦生产上新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信阳地区常年发病面积40~50万亩,病株率40%~60%,严重田块达80%~90%,一般减产20%~50%。1病症特点小麦感病后植株矮小,根系和分蘖减少,返青缓慢...  相似文献   

9.
线虫对小麦纹枯病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小麦成株期,调查植株茎基部线虫量,结果表明:茎基部0~5cm处存在大量线虫,感染纹枯病的植株线虫量高于健株,病株(茎鲜重)线虫量为93.9~102.7条·g~(-1),健株(茎鲜重)为15.8~43.4条·g~(-1)。以杀线虫剂克百威处理小麦根部土壤后,植株线虫量明显下降,病株(茎鲜重)降至57.5~84.6条·g~(-1),健株(茎鲜重)降至1.6~33.8条·g~(-1),但纹枯病随着植株线虫量的下降而明显加重,病株率较未施用杀线虫剂田块上升1.32倍。将线虫与小麦纹枯菌混合接种小麦植株,病株率无明显变化,但病斑平均长度降低34.80%,说明线虫对小麦纹枯菌的浸染、扩展有一定干扰作用。经初步识别,小麦茎基部的线虫中90%以上为腐生线虫,少数为植物寄生线虫和捕食线虫。  相似文献   

10.
小麦是我地主要作物,近年来小麦纹枯病流行发生,特别是高产麦田,危害越来越重。据调查,一般病田病株率为20%~50%,重病田可达80%~90%。小麦受纹枯病危害,轻者穗小粒秕,重者不能抽穗,或形成白穗,一般病田减产10%左右,严重时减产30%~40%。  相似文献   

11.
在棚室条件下。空气湿度大,病株出现后,12-14天即可蔓延到全棚室植株发病,造成提早拉秧,一般减产10%-30%.重者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12.
2003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在靖江市暴发流行,发病面积达24.69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76.35%,病株率达0.2%~78.3%,平均12.55%,部分早播田及秧田未用药防治灰飞虱的田块发病较重,田间普遍出现死苗现象,严重田块甚至失收。为摸清现有栽培条件下,水稻条纹叶枯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程度,我们对本市大量种植的感病品种“9998-3”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产量损失进行了测定,病株率对有效穗、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以及病株率与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腐烂病为梨树毁灭性病害。自1996年在库尔勒地区发生大冻害后,腐烂病在香梨种植区呈发生态势,但未引起果农的重视,2003年再次发生冻害后,该病逐年加重。2007年5月20-28日对2003年发生冻害严重的几个果园调查发现,1974年定植,株行距3×5米,管理水平高的果园,病株率在10%-20%;管理水平中等的病株率20%-30%;1986年定植,株行距3x5米,管理水平高的果园,病株率在18%-30%;管理水平中等的果园,病株率在30%-40%。  相似文献   

14.
昆明市68730亩小春作物生物多样性优化种植示范推广,总增产量达756.43万千克,总增产值746.57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7.2。多样性优化种植,能改善作物田间生长环境,增强作物抗病能力,明显降低病虫危害。苗期蚕豆斑潜蝇幼虫虫指比对照下降2.7:开花期比对照下降4.4:病害定型期比对照下降8.1;小麦抽穗扬花期条锈病发病株率比对照下降14.3%,病指降低6.0;定型期条锈病发病株率比对照下降13.6%,病指降低9.0。实践证明,生物多样性优化种植技术,操作简单,方便管理,成本低,增产增效显,深受农户欢迎。具体模式操作规程如下: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油葵市场价格看好,农民重茬种植非常严重,导致油葵菌核病、白锈病、霜霉病、褐斑病等病害发生严重。2004年田间调查,油葵菌核病平均发病株率20~30%,严重地块47.7%;油葵白锈病发病株率96%;油葵褐斑病发病株率98%;油葵霜霉病发病株率0.2%。  相似文献   

16.
2004年秋播江苏省建湖县因稻田套播麦面积占三麦面积的80%以上,麦田灰飞虱发生量大,带毒率高,造成2005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大流行。冬后调查,越冬代灰飞虱麦田平均16.05万头/667m^2,5月中旬普查,一代虫量4.9万-2094万头/667m^2,平均304.4万头/667m^2;测定带毒率,冬前五代为41%,冬后越冬代为46%,一代为48%-54%。感病品种武育粳3号秧田期条纹叶枯病自然病株率38%,剔除病株后移栽大田,7月中旬自然病株率100%,全部死苗。露天旱秧秧田用药防治,条纹叶枯病和秧苗矮缩病大田期徐稻3号病株率分别为0.67%和1.9%,扬粳9538分别为0.89%和2.8%,武育粳3号分别为2.53%和1.97%。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利果美”植物增产肥在不同作物上不同时期喷施。试验结果表明增产幅度小麦5.3%-7.59%,菜豆4.26%-7.59%,可以在小麦、蚕豆等作物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我县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人工栽培猕猴桃,目前栽培面积已发展到667hmz,成为苏北地区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自2001年发现猕猴桃溃疡病以来,此病已成为本县猕猴桃生产中的常发病害。据本县测报站调查,2001年全县平均病园率25%,平均病株率6.65%,病指2.76;2002年平均病园率43%,平均病株率19.2%,病指8.3;2003年平均病园率38.6%,平均病株率11.3%,病指3.52。  相似文献   

19.
黑籽南瓜嫁接黄瓜疫霉病调查及致病性测定结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在兰州市日光温中调查,发现黑同瓜嫁接黄瓜植株发生疫霉病,一般病株率为7%-11%,重在20%,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疫菌株菌株间存在差异,用来源于甘肃靖远的辣椒疫霉和南京的寄生疫霉及甘肃兰州的C-96-1,C-96-2菌株对黑籽南瓜和黄瓜分别接种,黑籽南瓜的病株率分别为71.0%,59.0%,和86.3%,黄瓜的病株率分别为77.8%,61.8%,88.3%和91.7%。  相似文献   

20.
徐璟琨 《河北农业》2006,(10):27-28
小麦霜霉病是一种偶发性病害,2004年、2005年在河北省中南部部分县市发生危害,成为影响该区小麦安全生产的新生病害,发病田病株率在15—30%左右,严重地块病株率高达80%以上。小麦霜霉病以土壤贫瘠、长势弱的麦田尤为严重,对小麦的优质、高产构成极大威胁。为了遏制小麦霜霉病的发展态势,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观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初步掌握了小麦霜霉病的发病关键因素,并对综合治理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