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艳杰 《农业考古》2015,(3):108-113
"春捂秋冻"是适用于中原地区的古老的养生谚语,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经历代传承发展而成为一项具体的养生措施。历差的客观存在、二十四节气在生活中的应用、气候变迁、划分四季的不同标准等多种因素共同造就了"春捂秋冻"的形成。在生活实践中,"春捂"适用于立春至春分之间,"秋冻"适用于立秋至秋分之间。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角度来看,"春捂秋冻"是可贵的生活知识类遗产,需要我们结合历史时代性进行解读,才能真正理解其科学价值,并自觉地作为活态传承主体完善的将此类知识传承并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2016,(3)
正俗话说"春捂秋冻",中医强调的"春捂"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的。但是这个"捂"也有一定的学问,"捂"不好反而会生病。"春捂"最重要的是"捂"腿和脚。因为人体下半身的血液循环能力要比上半身差,尤其是老年人,气血循环不好,更容易受到风寒侵袭,引发呼吸道疾病、关节炎等。因此,春季即便气温回暖,也要注意腿和脚的保暖。此外,可以根据温度来确定该不该"捂",一般认为分界点是15℃。当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2021,(10)
正古语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是一年中调养身体的好时节。"春捂秋冻""秋瓜坏肚""贴秋膘"……这些流传多年的秋季养生方法科学吗?1."春捂秋冻"强体质?真相: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冻白露时节已过,夏天的闷热逐渐消退,天气开始由热转凉。不过,此时很多人因为一句"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不着急添衣,认为冻一冻才更健康。秋冻的意思是秋季气温渐渐转凉,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初秋时节,暑热尚未褪去,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感冒。  相似文献   

4.
早春时节的天气最不稳定,常会出现倒春寒的情况,大家一定要做好冬春交替之际的养生工作。我们都知道春捂秋冻的常识,那么春季如何"捂"才最养生呢?  相似文献   

5.
尤佳 《新农村》2015,(3):42
<正>甜甜上幼儿园小班,体质较弱,常感冒发烧,家人很小心。虽已入春,天气依然寒冷,甜甜妈认为,孩子一定要捂好,所以总是给她穿得很厚。一天放学后,甜甜一直哭闹说身上痒,家人一看,背上一层密密麻麻的小疹子,到医院皮肤科一看,原来是因为穿得太多,捂出痱子来了。如上述案例所述,低温天气,很多家长都会担心孩子着凉,于是里三层外三层地给包裹着,常把孩子裹出汗,捂出痱子和其他皮肤问题。俗话说"春捂秋冻",然而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春捂"  相似文献   

6.
《农家科技》2010,(6):24-24
<正>我国素有"春捂秋冻"的古谚,这说的是人,而山东滕州的马铃薯,到了春季,也讲究"捂",这个"捂"是说种植方式上,采用地膜覆盖,从一膜到双膜,再到现在的三膜,加上弓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得好: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随着秋季到来,气温逐渐下降,很多遵从“春捂秋冻”的做法却被冻出了疾病。这不禁让人产生疑惑:“秋冻”到底应该怎么冻?专家表示,“秋冻”有讲究,身体的五个部位比较脆弱,“秋冻”时不能被“冻”到,否则将引起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8.
杨锋 《农家科技》2006,(9):49-49
衣民间有“春捂秋冻”“、秋不忙添衣”之说。秋天气候转凉,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严,要有意识地让身体“冻一冻”,但也要掌握适度的原则,特别是老人、幼儿、产妇以及病患者更要注意防寒保暖。食秋季风多雨少,常使人感到口鼻咽喉干燥以及发生燥咳,皮肤干裂,毛发脱落,还容易  相似文献   

9.
周岳 《当代农业》2010,(22):59-59
寒露过后,气温逐渐下降,寒意悄然来袭,但不少人出门在外时依然一副"清凉"打扮。所谓的"春捂秋冻"并非适合所有人,过分的"秋冻"则容易让疾病上身。晨练老人老慢支发作据悉,  相似文献   

10.
<正>春季是冷暖交替、气候多变的时节,所以自古就有"春捂秋冻"之说,这是我国传统医学总结出来的养生之道。春日里,由于冬天的"惯性"所致,人体血管还处在收缩状态,温度调节系统功能较低,只有适当多穿些衣服,才能适应忽冷忽热的天气变化,否则,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但"春捂"须有一定限度,如果还如冬天  相似文献   

11.
秋天,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讲究秋令衣食住行的卫生.有利于预防疾病保障身体健康。1、衣服方面初秋,气温逐渐下降,宜穿素装薄衣。俗话说:“春捂秋冻”,适当地“冻冻”,可增强皮肤的耐寒力。中秋以后,气温降低,宜及时增添衣服、被褥,以免受凉感冒,胃病复发。  相似文献   

12.
腹泻:要经常保持精神愉快、情绪乐观,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减少发病机会。日常膳食以温软、淡素、容易消化为宜,做到少吃多餐、定时定量、戒烟禁酒。伤风感冒:要遵循“春捂秋冻”和“耐寒锻炼从秋始”的规律。体质较好的人应以轻装薄素为主,体质较差的人应  相似文献   

13.
鲍林 《农家顾问》2004,(9):59-59
注意起居秋天阳气日退,阴寒日升,早晚凉爽,温差变化无常,风寒邪气极易伤人,加上老年人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降低,因此应注重穿衣保暖,慎避风寒,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常言说:春捂秋冻,杂病不生。  相似文献   

14.
任秀芝 《新农村》2013,(10):42-42
秋季气候干燥,细菌滋生,早晚温差较大,婴幼儿抵抗力较弱,很容易患病。因此,为确保宝宝健康,家长应注意以下婴幼儿保健五要点。慢添衣,适温凉俗话说的"春捂秋冻",即使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也有一定的意义。虽然婴幼儿没有大人耐寒,但始终处于运动状态,身体也在随时产生热量。因此,在天还不是太冷的时候,可以给婴幼儿穿得稍微少一些,不仅便于活动,还可以提高宝宝的抗寒能力,减少感冒的发生。添衣应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其逐步适应天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正春季来临,气温开始回升,适宜细菌等微生物的滋生;但昼夜温差大,早春气温变化不稳定,给鸡群管理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同时,春季也是新城疫、禽流感等重要病毒病的高发季节。所以,做好春季鸡群的管理工作至关重要。1强化饲养管理1.1保温不忘通风"春捂秋冻"是老一辈的俗语,春季鸡群管理的重点是在保温的同时不忘通风。开春后,舍温需保持在13~18℃,昼夜温差不可超过3℃,以免鸡群由于温度变化幅度过大产生应激。同时,要注意根据气温的变化及时调整风机开关数量及  相似文献   

16.
正1.衣服要递减。当冬季向春季转换时,人体防卫体系处于"冬眠"初醒之际,因此这一阶段不能急于脱掉衣物,而应一件一件地脱,并根据不同体质,因人而异。2.春捂应"下厚上薄"。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中国古代养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张,《老老恒言》也有"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之说,既养阳又收阴,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一致,可谓"天人相应"。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差,易受寒冷  相似文献   

17.
1.衣:俗话说“春捂秋冻”,除早、晚气温稍凉需添衣服外,一般不宜过快地增添衣服,适当冷冻可提高皮肤和鼻粘膜的耐寒力。但倘若秋末气候凉寒,则应及时添加衣服,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需穿棉”。特别是重病、痼疾之人更应适时增衣,以防寒邪内侵、着凉感冒或腹泻;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突然降温后往往会诱发中风或心肌梗塞;风湿病人、慢性支气管炎或胃、十二指肠溃疡等患者都要倍加注意,谨防秋季气温骤降时旧病复发。  相似文献   

18.
<正>秋整地主要是通过大型农业机械的标准化作业来实施的,耕方式是以深松和浅翻深松为主。主要突出的内容包括:两早(早整地;早起垄),以实现"春墒秋储",达到"秋雨春用",进而做到"春旱秋防",以有效抵御各类自然灾害的目的,从而更好地为实现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促进粮食增产和农业增效,最终实现农民增收。本文先简要介绍了秋整地作业具有的重要性,并对应该在时间上如何把握,达到什么样的作业标准进行阐述,明确秋整地应  相似文献   

19.
<正> 春天虽然阳气渐生,但是阴寒未尽,尤其是早春,昼夜温差的幅度很大。因此,春季着装既应宽松舒展,又要柔软保暖。穿衣要随气候变化而随时增减,千万不要减衣过速,否则极易受寒伤肺,引发呼吸系统疾患。 老话说“春捂秋冻”,就是主张春季时穿衣应该“下厚上薄”。这是因为寒气多由脚下而起,由表入里,侵透骨骼、关节,尤其是踝露的脚趾与踝、膝关节,不知不觉间人会感到酸胀不适,走路酸痛,下肢沉重、乏力、关节僵直等。所以千万不要为了一时轻松过早换下您的棉鞋和  相似文献   

20.
我县地处浙西南山区,是浙江省旱粮生产的重点县之一。过去,全县的旱地均是种植"马铃薯—甘薯",以两熟制为主,因此经济收益较低。为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广了"春马铃薯/鲜食春玉米—秋马铃薯/鲜食秋玉米"高效种植模式。据我们多点调查和验收资料汇总,这种模式一般每667m~2可收获春马铃薯700~800kg,春玉米鲜穗1200~1300kg,除去生产成本,春马铃薯的收入可达800~900元.春玉米的收入也可达到1050~1150元。同时还可收获秋马铃薯600~700kg,秋玉米鲜穗1100~1200kg,除去化肥、农药等开支,秋马铃薯的纯收入可达700~800元,秋玉米的收入也可达到1000~1100元。每667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