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家蚕上蔟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家蚕上蔟管理技术,包括蔟室准备、蔟具选择、上蔟适期、上蔟密度、上蔟方法和蔟中管理等内容,以为家蚕上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方格蔟供蚕上蔟作茧,具有省力、清洁、上蔟率高等优点,为加快其推广普及率,须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包括蔟室蔟具准备、上蔟方法、蔟中管理、采茧及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家蚕上蔟管理技术,包括壮蚕饲育、蔟室准备、蔟具选择、上蔟适期、上蔟密度、上蔟方法、蔟中管理和蜕皮激素的使用等内容,为其它地区家蚕上蔟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方格蔟供蚕上蔟作茧,具有省力、清洁、上蔟率高等优点,为加快其推广普及率,须把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包括簇室蔟具预备、上蔟方法、蔟中治理、采茧及注重事项等.  相似文献   

5.
李赋 《现代农业科技》2007,(18):162-162,164
介绍了纸板方格蔟上蔟技术规程,包括蔟具规格、上蔟准备、上蔟操作、蔟中管理、采茧贮运、去除浮丝、蔟片消毒保管等内容,以期规范方格簇技术,促进方格蔟推广,保证方格蔟蚕茧质量。  相似文献   

6.
刘琼花 《云南农业》2011,(10):18-18
方格蔟上蔟技术是在麒麟区推广应用较广、应用效益较好酌实用技术,我区常年养蚕2.8万张左右,蚕农全部使用方格蔟上蔟技术,大幅度提高了我区蚕茧品质。回转式方格蔟上蔟法与其他几种上蔟法相比较有以下优点:一是熟练掌握后花工较少;二是蔟具利用率高;三是省蔟室。现将回转式方格蔟上蔟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以供各地在推广方格蔟时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7.
一、做好上蔟前的准备1.上蔟室的准备(1)上蔟室要具备良好的通风、排湿设施,保温、干燥、清洁无毒、光线均匀。(2)上蔟室的大小应以养蚕量的多少来决定,特别是所订蚕种有没有补贴种,所使用的蔟具种类等都要考虑到,原则上以每张蚕种(四川省标准装卵量15.5g/盒)应准备55~60m2。(3)上蔟室做好清洁消毒、上蔟架的搭架准备工作,以蚕室做为上蔟室时更应加强清洁消毒,确保上蔟安全。2.做好蔟具准备(1)蔟具的选择以纸板方格蔟做为首选蔟具,上蔟条件好,通风透气性好,鲜茧上车率高,全茧出丝率是所有蔟具中最高的。(2)蔟具数量每张蚕种应准备150~200片,做到留有余地。  相似文献   

8.
一、上蔟。1、蔟室、蔟具的准备。蔟室要选择地势高燥,空气流通,光线均匀,便于补温、补湿的房屋。蔟室的数量可按每张蚕种需上蔟面积50~55m^2计算,即上蔟面积比蚕座面积大—倍。  相似文献   

9.
郭佩云 《农家科技》2007,(10):34-34
<正>1.双宫茧(由两头以上的蚕共同营结一个的茧)。这种茧的茧层厚而缩皱,粗而丝乱。产生原因:过熟蚕上蔟、上蔟蚕头过密,蔟型不良,蔟中温度过高。防止方法:使用方格蔟,适熟上蔟,上蔟密度不宜超过蔟格的85%。2.黄斑茧(被蚕粪尿或死蚕、烂蚕污染的茧)。产生原因:上蔟密度过大,青、熟蚕混合上蔟,早营茧被还没有营茧的蚕排出的尿或  相似文献   

10.
方格蔟是引进日本回转蔟改进而成的一种先进蔟具,是蚕桑生产蔟具改良的方向,目前在合川区以单片框架式方格蔟应用为主。利用这种方格蔟具供蚕上蔟作茧,具有省力、清洁、上茧率高等优点,但对蔟室小环境的要求更为严格,但近年来推广普及迟缓。为加快其推广普及率,须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根据我工作多年的实践,已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蔟室蔟具准备、上蔟方法、蔟中管理、采茧及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次级洞巢鸟类在繁殖期对人工巢箱的利用情况,于2019年,在云南紫溪山安放了42个人工巢箱。通过调查人工巢箱的利用情况,发现42个巢箱共有16个巢箱分别被栗臀?(Sitta nagaensis)、大山雀(Parus cinereus)、绿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利用,其中栗臀?利用4个,大山雀利用4个,绿背山雀利用8个。大山雀和绿背山雀以B号巢箱和C号巢箱为选择对象,而栗臀?以A号巢箱和B号巢箱为选择对象。 同时,绿背山雀利用的两个巢箱出现了二次利用现象。本研究对扩大紫溪山次级洞巢类益鸟种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01—2002年以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夏白芨滩自然保护区红林蚁蚁巢结构和掘沙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林蚁蚁巢一般分布在灌木丛、树林、草丛和空地,大多建在地势平坦,向阳的地方。巢穴出口扁圆形,蚁丘团扇形,沙土常堆在巢穴出口的一侧.蚁巢深约5~35 cm,主隧道扁圆形.蚁巢在垂直方向上,通常分为3层.沿主隧道的不同深度,水平延伸为各级巢室,巢室间由隧道相互连通.不同月份蚁巢外掘沙量不同,不同小生境中蚁丘的沙量亦不同.饲养社群平均每只工蚁挖沙0.382 9 g/d,挖掘深度0.371 2 cm/d,横向扩展0.412 3 cm/d.  相似文献   

13.
墨胸胡蜂(Vespa nigrithorax Buysson)在福州一年发生4—5代,3—5月是越冬蜂王开始单独营巢、产卵、哺育第1子代的时期,为防治的最佳期,8—9月(第3代)开始出现雄蜂,越冬王被交替,巢内开始多工产卵繁殖,群势逐日壮大.10—12月(第3—4代)群势趋于高峰期,并于巢上方出现多个巢口.墨胸胡蜂卵期5d,幼虫期9d,蛹期13d,成虫寿命3个月以上。1月底授精雌蜂开始离巢集结越冬,越冬期2个月左右,以“毁巢灵”处理侵袭蜜蜂的胡蜂,可达到毁巢效果,毁巢效果与用药时期、胡蜂巢大小、巢口数日和位置以及敷药蜂归巢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分别于2007年4—7月和2011年4—6月,在云南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怒江河谷,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对栗喉蜂虎巢位选择、营巢行为进行观察,并对巢洞特征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研究地栗喉蜂虎皆行集群营巢,先迁入营巢地的栗喉蜂虎选择占据营巢断崖坡面的中央位置;挖掘巢洞始于2011年4月24日,新巢洞营巢期为(160±40) d;667%的巢洞有帮助鸟协助营巢,种群越大的营巢地,帮助比例越高,帮助鸟的存在可大幅提高挖掘进度;在用巢洞均为隧道型直洞,走向与营巢断崖坡面垂直,巢洞末端具椭圆形巢室,巢洞入口口径为(74±13) cm(n=124),平均深度为(843±156) cm(n=124);巢洞内外温度差异较大,但巢室内温度稳定,鲜有巢材。  相似文献   

15.
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红火蚁蚁巢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对红火蚁蚁巢进行探测识别的可行性,研究了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红火蚁蚁巢特征参数,通过数学形态学对数字图像进行目标提取和识别。采用图像识别红火蚁蚁巢土建立了HSV彩色空间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各红火蚁蚁巢土和普通土样本的H分量差异明显,特别是普通土H分量明显大于红火蚁蚁巢土,一般土壤H值大于30,而对于红火蚁蚁巢土土壤的H值小于30。因此,H分量可作为识别红火蚁蚁巢土的一项特征参数。当色调通道的平均值H30时,即可判定为红火蚁蚁巢土。研究结果说明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对红火蚁蚁巢进行检测识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巢箱招引鸟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近年来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巢箱对鸟类的招引情况。[方法]利用2008年在保护区内悬挂的100个人工巢箱,分析2008~2013年间鸟类对人工巢箱的利用规律。[结果]董寨保护区招引的鸟类主要为红角鸮(Otus sunia)、麻雀(Passer rutilans)、大山雀(Parus major)、山麻雀(Passer rutilans)和丝光椋鸟(Sturnus sericeus)。2008~2013年每年鸟类对巢箱的利用率为17%~34%,且有重复利用旧巢的习性。此外,鸟类对巢箱的利用率整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这可能与保护区内植被逐年恢复,可供利用的自然巢址逐年增加有关。巢箱的位置对巢箱的招引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以山坡下林缘的巢箱招引效果较好。[结论]在今后的人工巢箱悬挂中,应该优先选择在森林下部的边缘进行悬挂,以起到更好的招引效果。  相似文献   

17.
草坪生境中红火蚁蚁巢空间关系和蚁群迁移动态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最近邻体法研究了草坪生境中红火蚁蚁巢间空间关系,调查了蚁群迁移动态规律.结果表明,该生境中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蚁巢空间格局呈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交替出现,且大部分时间为随机分布,蚁巢间平均距离是6.88 m.不同月份蚁巢密度变化存在差异,4月份蚁巢密度增加程度最大,为0.305×10-2个/m2;5月份蚁巢密度降低程度最大,为0.19×10-2个/m2.与其他月份相比,4月份蚁巢平均迁移率最高,为20.70%,迁移最活跃.蚁巢平均使用时间为43 d,平均迁移距离为5.57 m.新出现于地表的红火蚁蚁巢短期内消失比率很高,出现后第1周达31.48%,之后低于10%.  相似文献   

18.
于2005年10月对长胜乡自然形成的巢洞和试验用招引鸟巢利用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树木胸径、巢树与水源距离、与道路距离以及10 m内植物种类是形成巢洞的重要因素;人为干扰是影响招引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最后提出具体招引措施,为招引鸟巢的悬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邓茹  孟顺龙  陈家长 《农学学报》2020,36(2):138-143
为了进一步促进人工鱼巢技术研究的深入开展和渔业资源增殖技术的推广应用,笔者综述了国内外人工鱼巢养殖技术的发展概况,并系统汇总了国内外不同类型人工鱼巢在渔业资源增殖中的研究实例,阐明了人工鱼巢养殖技术的增产增效作用,并对国内外人工鱼巢的类型、构造、材质进行了总结归纳,提出了人工鱼巢的选址、建设、管理等要求,展望了人工鱼巢的发展前景并指出了人工鱼巢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珠颈斑鸠繁殖生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7年的1~12月,对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内珠颈斑鸠的繁殖生态和种群数量进行了观察。在该区珠颈斑鸠年繁殖1次,巢多营建于小树枝杈、或岩石洞穴中,有利用旧巢的习性,窝卵数多为2枚,卵重平均15.67(15.0~16.4)g。雌雄鸟均参加孵卵,孵化期18d,孵化率100%,离巢率87.5%,巢内育雏17~19d,种群密度为15.79只/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