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国科学家研究表明,多氯联苯类、多溴联苯醚类、二噁英等毒性有机污染物已抵达世界最深海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通过大气、水等环境介质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之中、对生物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包括多氯联苯类、多溴联苯醚类、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和二噁英等,它们能在海洋环境中长时间滞留而不分解,且分布十分广泛。由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本身具有毒性,并能在食物链中逐级富集和传  相似文献   

2.
为更好地保护海洋环境与海洋渔业资源,了解陆源入海排污口对海域的有机物污染物、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输入状况以及对近岸海洋生态损害的状况与程度,掌握天津市近岸海域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放入海的污水量、污染物种类和数量以及各种污染物的浓度状况,2016年对天津12个主要陆源入海排污口的排污情况进行监测,通过单因子评价法确定排污口主要污染物;并通过超标率、污染程度、污水生物毒性对排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6年天津市主要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CODCr)、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和粪大肠菌群。各排污口年超标率为7.29%~17.86%,年平均污染程度指数为5~7分,排污口等级为黄色到橙色,生物毒性均为低毒性风险。其中大沽排污河入海口、泰达市政排污口Ⅰ、泰达市政排污口Ⅱ、海河入海口四个排污口污染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3.
多氯联苯的性质、危害及在环境中的迁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1年5月23日包括中国在内的90个国家共同签署了《斯德哥尔摩公约》,从而启动了人类向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宣战的进程。多氯联苯被列为公约中禁止的持久性有机物,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很大影响。本文主要介绍多氯联苯的性质、危害及在环境中的迁移。  相似文献   

4.
全氟辛烷磺酸类物质(PFOS)和全氟辛酸类物质(PFOA)是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近年来关于PFOS和PFOA两类全氟有机化合物中典型代表物质的生态毒理学研究日趋增多。以国内外学者对PFOS和PFOA的研究资料为依据,系统阐述了PFOS和PFOA的来源及用途、在生态环境中的分布、迁移转化及转运代谢以及它们对实验生物和人类可能造成的一系列毒性效应及致毒效应机理,并尝试性提出了今后对PFOS和PFOA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重金属污染对水生物免役毒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污染方面所指的重金属主要指生物毒性显著的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还包括具有毒性的重金属铜、钴、镍、锡、钒等污染物。近年来,各种工业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渗出液直接排入水体,水体中有毒重金属元素含量越来越高,造成极为严重的水体重金属污染,成为渔业环境污染的公害之一,形势十分严峻。养殖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可直接导致水生动物死亡,但多数情况下则是使生物机体体质减弱,免疫力下降,引发生物性病原感染而暴发流行疾病,甚至死亡,这是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重金属对水生动物的免疫毒…  相似文献   

6.
水环境PFOS和PFOA的污染现状及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氟辛烷磺酸类物质(PFOS)和全氟辛酸类物质(PFOA)是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近年来关于PFOS和PFOA两类全氟有机化合物中典型代表物质的生态毒理学研究日趋增多.以国内外学者对PFOS和PFOA的研究资料为依据,系统阐述了PFOS和PFOA的来源及用途、在生态环境中的分布、迁移转化及转运代谢以及它们对实验生物和人类可能造成的一系列毒性效应及致毒效应机理,并尝试性提出了今后对PFOS和PFOA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鱼类受污染物的毒害通常有三个途径:1.鱼鳃的功能受到影响,窒息而死;2.鱼与污染水体接触,如体表、口腔受毒物影响而遭损害;3.通过食物链或直接从水中将有毒物质吸入体内,鱼的组织器官有可能发生病变。 毒物对鱼类产生的毒性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潜在性等几种。其毒性危害大小,不仅取决于污染物的毒性大小,而且取决于毒物进入鱼体内的生理化学作用。 我国工业发达地区的一些河流和沿海地带,由于污染严重,渔业损失惨重。如莱州湾污染使宝贵的对虾资源严重衰退,自80年代以来,对虾产量比正常年份减产60%以上;…  相似文献   

8.
生物修复技术是指一切以利用生物为主体的水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它包括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吸收、降解、转化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稳定的无害的物质,以减少其危害的扩散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麦穗鱼亚慢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  周兴华 《内陆水产》2006,31(9):30-32
评价有毒化学物质和工业废水对水生生物的危害,急性毒性资料是最为常用的依据之一,然而污染物质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危害往往是有毒物质低浓度长时间的暴露。由于慢性毒性试验周期长、耗资大,如何缩短试验周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Macek和Sleight,  相似文献   

10.
1986年我国国家环保局颁布了《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把生物监测正式列入国家环境监测项目中。在水环境生物监测中,毒性试验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目前世界各国使用最广泛的生物监测方法之一,其常用的试验生物有鱼、蚤、藻三大类,蚤类和藻类是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研究污染物对其产生的毒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科学养鱼》2004,(11):73-73
无论是过剩的饵料还是养殖生物的代谢产物,其中均含有含氮的有机物。这些含氮的有机物经微生物的氨化作用,首先转变为无机形态的氨氮。氨氮是由铵根离子(NH4^ )和非离子氨(NH3)所构成的,其存在受水体pH值和水温的影响较大。一般在酸性环境和较低的水温中,氨氮均以铵根离子存在,其对养殖生物无直接的毒性影响,且是水生浮游植物良好的生长营养元素。但因其可刺激藻类的生长,可引起水质的富营养化而危害养殖生物。在  相似文献   

12.
重金属在黑鲷5种组织器官中的积累、分布及环境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废水被排入海中,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已严重威胁着海洋环境。重金属是一类典型的积累性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逐渐传递富集,在某些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毒性更大的金属有机化合物,过高的重金属浓度对植物及鱼类影响显著,尤其对近海水产养殖造成的危害更大。近几年来,国内外对海洋重金属在毛蚶、贝类等海洋生物体中的富集情况作了较多的研究,研究表明,不同生物体对重金属的富集具有较大差别,同一生物体中不同部位重金属的分布差异性很大,最新研究还发现,一种生长于矿业区的水生蜗牛能在高浓度的锌和镉环境中生存,…  相似文献   

13.
对多氯联苯敏感的水生动物生物标志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生物标志物,是生物体在组织、体液或个体水平上能够反映一种或多种化学污染物暴露及效应的生理、生化、细胞、行为的变化。生物标志物可以帮助预测化学品特别是在涉及监测计划的化学品的影响。尽管可用化学方法分析污染物的含量和分布,但无法测定污染物的毒性及其程度,生物监测则准确、可靠而倍受关注[1-3]。多氯联苯易被生物体富集,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和动物,对环境、动物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4.
正水体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有机物。水体中的有机物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外界向水体中排放有机物;二是生长在水体中的生物群体产生的有机物以及水体底泥释放的有机物。在养殖水体中,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氮、碳、磷、硫4种,氮的分子氨态及亚硝酸氮态存在形式对水生动物产生很强的神经性毒害。高密度养殖模式加大了水体有机氮物质分解转化的负荷,微生物分解环节严重受阻,从而制约了水体系统循环  相似文献   

15.
据苏联《科学与技术》杂志最近介绍,认为水生植物是保持水质清洁的天然生物过滤器。它不仅吸收所需要的元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索,还吸收各种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合成洗涤剂、杀虫剂以及进入水中的有机物和石油产品。水生植物比在用生物方法净化水质时使用的低等生物更能适应各种物质。  相似文献   

16.
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军  刘斌  谢骏 《水利渔业》2005,25(1):63-65
通过生物修复技术,干预池塘底泥微生物相和水体藻相,使泥水界面有机质减少,好氧层加厚,增加水体藻类多样性,形成良好而稳定的藻相,提高池塘溶解氧水平,促进有机污染物好氧分解,减少NH3、H2S、NO2^-等有毒物质的释放,强化池塘自净功能,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7.
海洋生物体多环芳烃污染残留及其健康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环芳烃(PAHs)主要来源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及其他有机物的不完全燃烧和裂解过程,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具有潜在致畸、致癌和致突变效应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AHs引起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经被世界许多国家列为有机污染物的研究重点。海洋环境中的PAHs可以通过生物积累和食物链传递作用进入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体中,不仅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繁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还会通过水产品影响人类健康。文章重点对近年来国内外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体PAHs残留分析方法、残留水平的影响因素、来源解析以及人体暴露健康风险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指出了目前研究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疗向。  相似文献   

18.
朱清旭 《科学养鱼》2007,(12):76-76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化、集约化及精养技术的发展,池塘中的残饵、排泄物及其它有机污染物也趋增多,有机污染物分解需大量消耗溶氧,同时产生大量的有害有毒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氮、硫化物等。随着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增加,不仅影响水产动物的生长、繁殖,严重的甚至产生中毒死亡。而水体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硫化物的浓度直接相关,如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病条件之一是水体恶化,氨氮、亚硝酸盐氮明显偏高。因此,如何有效地调控养殖水体的水质成为水产养殖业中一个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3个方面:(1)急性危害:污染物在短期内浓度很高,或者几种污染物联合进入人体可以对人体造成急性危害。(2)慢性危害:慢性危害主要指小剂量的污染物持续作用于人体产生的危害,如大气污染对呼吸道慢性炎症发病率的影响等。(3)远期危害: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一般是经过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后才表现出来,如环境因素的致癌作用等。环境中致癌因素主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生物修复技术是指一切以利用生物为主体的水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它包括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吸收、降解、转化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稳定的无害的物质,以减少其危害的扩散的过程。应用生物修复技术对提高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应用生物修复技术会使水域的富营养化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水域的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一种现象,是指湖泊、水库等水体内的氮、磷营养元素富集,特征性藻类异常增殖使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