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生产目标产量确定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应斌  夏冰  蒋鹏  谢小兵  黄敏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20):4021-4032
【目的】分析探讨水稻生产目标产量确定的理论与方法。【方法】根据2012-2013年在海南澄迈、广东怀集、广西宾阳、湖南长沙和贵州兴义5个地点进行的不同施氮量(不施氮;中氮:161-176 kg·hm-2;高氮:225 kg·hm-2)、不同品种(杂交稻品种两优培九、Y两优1号和常规稻品种黄华占、玉香油占)大田试验的结果,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大田试验表明,即使同一基因型水稻品种的产量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地点间差异。在施氮条件下(中氮和高氮),各试验地点的平均产量以兴义点最高(两优培九:13.20-13.54 t·hm-2,Y两优1号:13.50-13.78 t·hm-2,黄华占:11.26-11.42 t·hm-2,玉香油占:11.32-11.45 t·hm-2),其次为长沙、澄迈、宾阳,而怀集点最低(两优培九:6.66-6.71 t·hm-2,Y两优1号:6.96-7.20 t·hm-2,黄华占:6.96-7.11 t·hm-2,玉香油占:7.35-6.86 t·hm-2)。同样,各试验地点的平均基础地力产量(不施氮处理)也是以兴义点最高(10.52 t·hm-2),其次为长沙、澄迈、宾阳,怀集点最低(4.53 t·hm-2)。水稻施肥产量(YF)极显著地依赖于基础地力产量(YS),中氮和高氮条件下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F﹦0.814YS+3.337(R2﹦0.824)和YF﹦0.864YS+3.094(R2﹦0.839),5个地点和4个品种基础地力产量贡献率(基础地力产量占施肥产量的百分率)平均为64.8%-85.5%和72.7%-79.3%。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数据(n= 315)进行分析也显示,水稻施肥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YF﹦1.031YS+2.421,R2=0.523),基础地力产量贡献率平均达到67.7%。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施肥增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贡献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水稻产量与植株氮素吸收量和施氮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结论】水稻目标产量的制定应因地而异,即“因地定产”。基础地力产量是土壤肥力和气候生产力的综合反映,可作为水稻生产目标产量确定的依据,通过基于基础地力产量的回归方程来确定水稻高产栽培的目标产量。培肥土壤地力是实现水稻目标产量栽培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作物产量差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杨晓光  刘志娟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4):2731-2741
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增加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仍是未来永恒不变的课题。近年来随着育秧、覆膜等技术的应用,灌溉、施肥技术措施的提高以及作物品种的更替和技术的进步等使得农作物产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即便如此,作物实际产量与其潜在产量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而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中。文章在阐述产量差内涵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外产量差的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产量差的研究做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开展产量差研究提供科学参考。产量差概念发展至今,虽然众多学者都对其做了不同的定义及阐述,但总体而言,作物的最大产量水平为潜在产量,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之间的产量差为该作物的总产量差。造成作物产量差的原因主要包括不可能应用到田间的技术和环境因子、生物因素(品种、病虫害等)和经济因素(投入产出比)、政策、文化水平及传统观念等。为了进一步解析作物产量差,前人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等级的产量差。目前国内外产量差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试验调查统计分析法和作物模拟模型法。前者概念简单,可操作性强,但是要求足够的试验数据,试验费用大,周期长;后者可以设置更多的情景和处理,但难以精确定量实际生产中的所有管理措施。因此,在实际进行产量差研究中,可综合利用统计方法、作物模拟模型及遥感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世界各地主要作物产量差的研究结果显示,发达国家因栽培管理水平相对较高,作物产量提升空间较小。虽然各地学者对当地不同作物产量差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提升该地区产量、缩小作物产量差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然而,由于产量估算方法不同,使得研究结果之间差异较大,可比性差。同时因数据和方法的限制,大多集中在解析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候、土壤、品种、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对产量的限制程度,而往往忽略了在产量形成过程中农民意愿、政策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总之,未来的产量差研究重点应包括准确计算各区域主要作物产量潜力上限,明确针对不同产量差计算方法,综合考虑气候、土壤、品种和栽培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因素,解析产量差限制程度。  相似文献   

3.
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方法的探讨和长春水稻,玉米产量试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阐述了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方法,以及模拟趋势产量的几种方法,并对长春的水稻,玉米产量进行了试报。  相似文献   

4.
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烟2415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处理比不灌水处理增产效果明显;灌拔节水和开花水的处理产量高于只灌拔节水的处理,且二者差异显著;灌拔节水和开花水的处理产量构成也优于灌拔节水的处理。拔节水和开花水的处理的千粒重、穗粒数均高于只灌拔节水的的处理,亩穗数二者差异不显著。增加灌水可明显改善小麦品质,烟2415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5.
Yield maps reflect systematic and random sources of yield variation as well as numerous errors caused by the harvest and mapping procedures used.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processing of multi-year yield map data was developed. Steps included (1) raw data screening, (2) standardization, (3) interpolation, (4) classification of multi-year yield maps, (5) post-classification spatial filtering to create spatially contiguous yield classes, and (6)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classification results. The techniques developed allow more objective mapping of yield zones, which are an important data layer in algorithms for prescribing variable rates of production inputs.  相似文献   

6.
大棚鲜食蚕豆间作蔬菜不同方式的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鲜食蚕豆大棚覆盖条件下的产量表现,挖掘增产潜力,探索提高大棚耕地产出的有效途径,以莴苣、黑塌菜、豌豆3种蔬菜为试验材料,采用大区对比方法对大棚鲜食蚕豆100 cm等行、130 cm+70 cm宽窄行和160 cm+40 cm宽窄行3种行距配置及间作莴苣、黑塌菜和豌豆3种蔬菜的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蚕豆纯作时,100 cm等行产量最高,130 cm+70 cm宽窄行、160 cm+40 cm宽窄行分别减产9.25%和22.27%,差异显著;间作莴苣、黑塌菜和豌豆后,160 cm+40 cm宽窄行的蚕豆鲜荚分别是增产9.72%、增产14.91%和减产16.98%;130 cm+70 cm宽窄行的蚕豆鲜荚分别减产6.27%、增产5.86%和减产18.41%;100 cm等行种植的蚕豆鲜荚分别减产10.86%、增产3.23%和减产24.07%;3种行距配置间作的3种蔬菜产量,均以160 cm+40 cm宽窄行最高,130 cm+70 cm宽窄行次之,100 cm等行种植最低。由此得出,行距配置对大棚鲜食蚕豆产量有着显著影响,蚕豆间作蔬菜时其产量表现与行距配置、蔬菜种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低酚棉育种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其进展,着重讨论了有关低酚棉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育种问題。资料表明,随着遗传背景的不断改良,低酚棉与高酚棉的产量差异正在逐渐缩小,许多品种都已赶上甚至超过推广品种。本文提出了在主攻低酚棉产量时,应着重注意提高衣分,并注意单株铃数、铃重、烂铃率和单株结铃性的改良。提高衣分,应在确保较大籽指的基础上,通过提高衣指来实现提高衣分育种目标。另外,本文还对低酚棉的几种育种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高产优质高效的水稻施肥技术,在大田条件下,以迟熟中粳糯稻"皖稻6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不同追氮时期和不同氮磷钾比例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量、追氮时期和不同氮磷钾比例对产量有显著影响;[2]施氮量300.Okg/hm2处理产量最高,施氮量337.5kg/hm2处理产量次之,产量如果要获得10000kg/hm2以上生产水平,需施纯氮300.0~337.5kg/hm2;(3)在施氮量为300.0kg/hm2、氮肥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为7:3、追氮时期在倒4叶至倒3叶期时,产量最高;(4)施氮量为300.0kg/hm2、基蘖肥和促花肥比例为7:3、氮磷钾比例在1:0.3:0.3~0.6时.有利于"皖稻68"高产.  相似文献   

9.
秦椹1号为果叶兼用品种,其桑椹大,形态奇特呈佛手状,平均单椹长4.5cm,粗2.5cm,重5.7g.成熟桑为紫黑色,汁液鲜红.春季发芽率88%,每米条长产椹量与春秋蚕期产叶量分别为0.27kg与0.044kg和0.1kg.每hm2产培19246kg和产籽615.9kg与春秋蚕期产叶量3132kg和7128kg.桑椹含糖量16%,春秋桑叶含粗蛋白24.56%~2253%,粗脂肪6.995%~7.65%,粗纤维10.35%~10.64%.  相似文献   

10.
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天优10号、天优122、五丰优128、两优培九和玉香油占等5个超级稻品种(组合)在广州地区早、晚季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稻与常规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存在明显差异,杂交稻有效穗数较多、千粒重较大,常规稻则每穗总粒数较多、结实率较高;此外,超级稻早季每穗总粒数和晚季千粒重对产量有最大的正直接效应,因此早季重点增加每穗粒数、晚季注重提高粒重是增加超级稻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采用高稳系数(HSCi)法和适应性参数(ai)法,结合变异系数法、产量平均数及回归系数(bi)法,对2005年辽宁省中北部地区玉米品种布局试验的11个品种进行了高产稳产性及适应性综合分析。通过高稳系数法分析得出,辽单127号、东单60号、铁单18号、丹玉39号(CK)、沈玉17号的高稳系数值较高,通过产量平均数与适应性参数联合分析法得出,辽单127号、东单60号、铁单18号的产量较高且适应性参数较小,通过产量平均数与回归系数联合分析法得出,辽单127号、沈玉17号、东单60号、丹玉39号的产量较高且回归系数较小。辽单127号和东单60号高产、稳产且适应性好,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可在试验地及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2.
以12个粳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品种产量、生育后期生理性状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平均产量列前3位的沈农9418、沈稻2号、辽粳454各产量构成因素多数较高,其余正常,说明其产量构成因素间彼此协调。而任何一个产量构成因素明显偏低的品种,都影响其产量潜力的发挥。单位面积穗数与每穗成粒数的负相关极显,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光合作用的有关参数相关性不显,穗干重占总干物重的比例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要进一步提高单产,应该在保证适宜的穗干重占总干物重的比例前提下.增加干物质积累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文献[3]的基础上,在σ2-σr坐标系中用几何法定量比较了Tresca和Mises与双剪应力屈服理论。  相似文献   

14.
高稳系数法在山东省玉米生产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稳系数法(HSC)对2012年山东省玉米生产试验1组的品系进行高产性和稳产性分析。结果表明:宇玉30、DH618的产量最高,且稳定性最好,CI6503的产量最低,稳产性也较差,没有高产适宜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S.A.Eberhart和W.A.Russell回归分析法以及Tai、G、C、C稳定性参数法对1990年北方稻区水稻区试资料进行了分析,测定了各品种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的稳定性,初步分析了稳产性和丰产性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探讨了影响品稳产性的主次因素,结果表明,京花101丰产性好,适应性强;控制品种丰产性和稳定性的基因是彼此独立的;提高品种的稳产性,应在保证适中亩穗数的基础上首先增加穗粒数,适当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研究了7个不同播期对多花黑麦草出苗、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江西清江种草养畜试验站从8月中旬至11月中旬均可播种多花黑麦草,尤以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协调型”小麦新品种的产量潜力及其构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证明,小麦分蘖成穗与生态条件的关系存在着品种间的变异。按这个思路,成功地培育出了"协调型"系列小麦品种,它们不同于四川盆地其他品种:它们能在保持较大穗重的情况下有较高的成穗数。研究表明:与对照品种川麦28相比,"协调型"小麦新品种的产量潜力有所提高,产量构成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单位面积的成穗数明显高于对照。协调型小麦新品种成穗数较高的原因,除了较强的分蘖能力外,主要在于它们有更高的分蘖成穗能力。协调型小麦新品种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较大穗重的情况下较高的成穗数使生物产量显著增加。"协调型"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为改变四川盆地小麦品种类型现状,提供了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孔令娟 《农学学报》2014,4(7):100-106
基于水稻苗情监测的相关数据,对促进水稻增产增效的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与有效推广应用措施,可实现水稻产量效益提高。通过监测结果的实证,提出水稻生产须要高度重视作物栽培等非物化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以进一步挖掘水稻等粮食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9.
以加工番茄品种里格尔87-5和Q-027为试材,对两个品种的生长发育进程、产量构成因素、果实结果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品种的果形均为长圆形;生长发育进程基本一致;第4、5、6花序的结果数相对其他花序要多,而且果实质量也相对其他花序高,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这一时期是加工番茄形成产量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加强水肥及田间管理有望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0.
Chickpea is a major food crop and the world's third most widely-grown legume after bean (phaseolus vulgaris L.) and pea (pisum sativam L.). The yield of chickpea can be improved by planting of optimum density of chickpea cultivar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lant density on yield and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chickpea (Cicer arietinum L. var. Philips).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n research farm of, Gonbad High Education Center, Iran. The study was laid out factorial in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with four replications. The treatments were factorial row spacing (A1=35 cm, A2=45 cm and A3=55 cm) and plant spacing in the row (Plant-within-spacing row) (B1=5 cm, B2=7.5 cm and B3=10 cm). AIBI=(35×5)=57.14, AIB2= (35×7.5)=38.09, A1B3=(35×10)=28.57, A2B1=(45×7)=44.44, A2B2=(45×7.5)=29.26, A2B3=(45× 10)=22.23, A3B1=(55×5)=36.36, A3B2=(55 ×.5)=24.24, A3B3=(55 × 10)=18.18 plant.m^-2. At the harvest time, 5 plants of each plot were selected randomly and used for determination of pods per plant, unfilled pod per plant, height and number of branches. Result showed the yield was not affected by density. The maximum yield obtained in row spacing 55 cm and plant spacing in the row 7.5 cm which was equal 1802.87 kg·ha^-1. Row spacing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od number per plant, branches number per plant and plant heigh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