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泥鳅苗种培育泥鳅苗孵出3天后应及时转入育苗池中培育。每平方米放苗800~1000尾,水肥的池适当多放。育苗池的面积以50~100平方米为好。池中要挖鱼溜,池水深20~30厘米。放养前进行消毒和消池,并施禽畜的有机肥以培养饵料生物。在放养初期只在鱼溜内注满水,待鳅苗习惯以后,再灌水入池至计划深度,使鳅苗分布全池,开始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浆等精饵料,几天后用煮熟的糠粉、玉米粉、麦粉、菜  相似文献   

2.
<正>一、泥鳅苗种培育泥鳅苗孵出3天后应及时转入育苗池中培育。每平方米放苗800~1000尾,水肥的池适当多放。育苗池的面积以50~100平方米为好。池中要挖鱼溜,池水深20~30厘米。放养前进行消毒和消池,并施禽畜的有机肥以培养饵料生物。在放养初期只在鱼溜内注满水,待鳅苗习惯以后,再灌水入池至计划深度,使鳅苗分布全池,开始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浆等精饵料,几天后用煮熟的糠粉、玉米粉、麦粉、菜  相似文献   

3.
正1.稻田准备选择水源条件好、土质疏松肥沃、保水保肥性能强、便于管理的稻田。加高加固田埂,泥鳅种苗放养前施足有机肥,并用生石灰对稻田全面消毒。开挖鱼沟鱼凼,设置防逃设施。2.选用良种选择生长快、繁殖力强、健壮的泥鳅苗种。3.投饵投喂鱼粉、豆饼粉、玉米粉、麦麸、米糠、畜禽加工下脚料等,可将饲料加水捏成团投喂。水温25℃以上时,动植物饲料比例为7∶3;水温25℃以下时,动植物饲料比例为1∶1。放鳅第1周不投饵,7天后每隔3~4天投喂1次,饵料撒在  相似文献   

4.
(续第3期第32页)6.种养管理泥鳅的饵料有豆饼粉、玉米粉、麦麸、谷糠、瓜果、蔬菜和颗粒配合饵料等。饵料要青、粗、精结合,搭配投喂。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3%~5%。阴天和气压低的天气应减少投饵量。每次投喂的饵料量,以1小时吃完为宜。超过1小时应减少投喂量。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不投喂。投喂地点选在鱼沟和鱼溜内,每天2次,上午和傍晚各1次。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相似文献   

5.
<正>(续第11期第32页)6.开口饵料的选择将鸡蛋煮熟,取出蛋黄装在120目筛绢网袋中,在装水的烧杯中摇洗,取蛋黄悬浊液泼洒投喂。投喂时环道中水流减慢,投喂量第1天为每100万尾苗10个蛋黄,第2天15个,第3天20个,每天投喂4次,3天后,苗体的颜色由黑色转变为淡黄色时,便可以出池转入苗种培育池。鳅仔鱼的开口饵料为浮游植物和轮虫。7.日常管理苗种下塘时的前期培育(鳅苗体长小于2厘米)水位一般为20~30厘米,下塘后3天内不加水,以后视鳅苗生长情况每隔  相似文献   

6.
正1.开口饵料的选择(1)蛋黄作为开口饵料的局限性。2008年的时候,泥鳅苗下塘后最初笔者多是投喂蛋黄和豆浆、花生粕等,大约一个月后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此时鳅苗在1~2厘米),从投喂配合饲料开始许多池塘就出现小苗死亡,半个月后有些池塘几乎全部覆灭,就是发生了"寸片死"。导致很多池塘育苗失败。由于蛋黄易沉降、散失,致使鱼苗生长慢,存活率低。同时蛋黄不易储存,入水后易造成水质败坏,因此在生产上还是应引起注意。豆浆和鱼  相似文献   

7.
泥鳅属杂食性鱼类,鳅苗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体长达8厘米后变为杂食性,摄食小型甲壳动物、水生植物和腐殖质等.体长达10厘米以上时,则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水温在20℃以下时以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水温20~23℃时,动、植物饵料各半;水温23~28℃时宜以动物性饵料为主.  相似文献   

8.
泥鳅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本研究选择人工培育鳅苗(3~5 cm)和天然鳅苗(5~8 cm)放养在666.67~2 000.00 m~2的池塘中养殖。放养前清塘消毒、苗种消毒、做好防逃措施,放养后投喂膨化颗粒料、调节水质、定期预防病害、做好日常管理及捕捞等工作。历时100~120 d养殖,10月鳅苗达到10~15 cm。  相似文献   

9.
一、单养 选择水质清新、溶氧丰富、进排水方便、面积2--3亩、水深1~2米的池塘,安装好进排水棚栏及护网.对池塘进行清淤并用生石灰、漂白粉消毒后.每亩放养长3厘米左右的黄颡鱼种2500--3000尾.也可搭放体长12厘米的花白鲢100--200尾。放养后,投喂新鲜的蚯蚓、蚌肉、小鱼、小虾等动物性饵料.每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6%。  相似文献   

10.
泥鳅,俗称鳅鱼,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泥鳅生命力强,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疾病少、食性杂、生产成本低,非常适宜土池养殖。目前,农村空置的土池较多,可以大量养殖泥鳅。如无现成土池,也可以在低洼处挖池养鳅。其养殖要点如下: 建池   1.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弱酸性底质的场地建池。池壁最好夯实捶紧,以防雨量多时泥鳅钻逃。在池的两端设进出水口。   2.面积。 15- 100平方米均可。   3.池底铺放 30- 40厘米厚的肥泥。 鳅苗放养   1.清池。放养前一周用生石灰、茶籽饼、鱼藤精等药物进行土池消毒…  相似文献   

11.
藕池养泥鳅促增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藕田准备。养殖泥鳅的藕田要求水量充足、排灌方便、土质肥沃,且面积不宜过大。放鳅前要夯实田埂,并加宽加固,注、排水口要加防逃网,田埂四周要用塑料布或纱网等做好防逃墙,塑料布或纱网高出田埂面30厘米,埋入地下20厘米,若在田埂内侧边再修一级宽20厘米比田埂低15厘米的台阶,则防逃效果更好。鱼沟、鱼溜的开挖可按前述的方法进行。放养前也应用生石灰清沟、清溜消毒,并施适量腐熟的畜禽粪肥,以培养饵料生物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现有资料并结合生产实践对泥鳅苗种培育技术进行归纳总结,从池塘消毒、肥水培育、苗种投放、饵料投喂、水质管理、培育管理、鳅苗培育期敌害生物防控7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贵州喀斯特地貌黔西南州泥鳅养殖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优种优放 选择优质健康、无病无伤、规格整齐的种苗。按照自身池塘、稻田池。合理计算放养数量,改变繁殖池不干塘、不计数的养殖低产方式。选择好专用饵料,配备增氧机。 科学投喂 以鱼类自身特点,精心组织投喂好饵料,即要使鱼类吃饱吃好,又要及时根据天气变化调整好投饵数量,防止投喂霉烂变质饵料,造成水质败坏。带来病害。水体有害物增多。要注意三点:一是养蟹池塘,投饵以植物性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2000,(1)
1.鳅池条件泥鳅一般以单养为好。池塘要选择在向阳近水、便于管理的地方。面积一般为100平方米左右。鳅池深80厘米,池壁泥要夯实,有条件的可用水泥抹光高出水面40厘米。进出水口要以铁丝网拦挡,防止泥鳅外逃。由于泥鳅有逆水上游的习性,鳅池四周沿口要高于池外地面,不能让地面水直接流入池内。池底宜挖面积为4平方米、深50厘米的鱼溜3~4个,以利泥鳅在盛夏水温过高时避暑。池内铺含有机质多的粘土或肥泥,厚约15厘米。池水深度,春秋季30厘米,夏季为50厘米。池内要种植水生植物、藻类等,以利泥鳅生长。  相似文献   

15.
徐承旭 《新农村》2008,(9):24-24
1.投足饵料 饵料要求做到精、粗结合,动、植物性饵料合理搭配。可利用的动物性饵料有小杂鱼虾、螺蚬蚌肉、动物内脏、蚕蛹、鱼粉等;植物性饵料有豆饼、小麦、瓜果、玉米等。也可投喂蛋白质含量在40%以上的河蟹全价颗粒饵料,日投饵量一般为池蟹总重的5%~8%,每天投喂2次,其中傍晚投喂量占投饵总量的70%。  相似文献   

16.
稻田养泥鳅     
稻田养泥鳅不仅能增加商品鳅产量,而且泥鳅能钻泥松上、吃掉害虫,可以促进肥料分解,促进水稻增产,达到鳅稻双丰收的目的。 一、育种 鳅苗在育苗池强化培育30天后,体长已达3厘米~5/厘米,体重1克~2克,并出现本能的钻泥性,必须实施分养。分养可转入稻田培育,使之达到体长6  相似文献   

17.
朱光来  赵子明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3,14(8):1178-1182,1200
[目的]寻找泥鳅繁殖的最佳催产剂配比、催产温度及苗种培育开口饵料的最佳选择。[方法]通过给泥鳅注射不同的催产药物,在不同的水温下进行人工催产,苗种培育过程中选择不同的开口饵料进行投喂,研究泥鳅繁殖的最佳催产剂配比、催产温度及最佳苗种培育开口饵料。[结果]雌鳅的怀卵量跟性成熟度成正比,即性成熟度越高其怀卵量也越高,成熟系数为24%的雌鱼绝对怀卵量、相对怀卵量分别为62 142和990粒,而成熟系数为9%的雌鱼仅为18 207和367粒。不同的催产药物对泥鳅催产的效果不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相对比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效果好,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精率78.84%,而使用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受精率为83.04%。将这2种激素按照一定比例(LRH-A25μg/尾,HCG100 IU/尾)使用可提高催产效果,受精率可达89.17%。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泥鳅的催产效果越好。水温在(30±0.5)℃之间是泥鳅人工催产的最适水温,效应时间6~8 h,催产率为93.33%,受精率为89.26%。用轮虫(以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为主)作为泥鳅仔鱼的开口饵料,其仔鱼成活率最高,成活率为93.3%,其他依次为卤虫幼体、微粒子配合饲料、蛋黄。合理搭配开口饵料能够促进仔鱼的生长,投喂蛋黄+轮虫的泥鳅仔鱼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单独投喂的3组,投喂蛋黄+轮虫的鳅苗,其生长速度是单独投喂蛋黄的1.21倍,是单独投喂轮虫的1.04倍,是单独投喂卤虫幼体的1.11倍。[结论]该研究为开展泥鳅的规模化繁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朱清 《农家致富》2013,(18):39-39
一、育苗前准备为了提高苗种成活率,必须满足泥鳅苗开口饵料的供应。泥鳅苗在卵黄消失后的1个多月内,主要以水中的轮虫和水蚤为食。因此,最好是专池培育轮虫、水蚤等浮游动物,来保证泥鳅苗所需饵料的供应。育苗池使用前半  相似文献   

19.
一、育苗设施采用小网箱、小土池、水泥池等,有条件的可选用家鱼催产、孵化设施。育苗用小网箱面积以1~4平方米为宜,箱体入水深度50~60厘米,网目大小以所投喂的饵料鱼不逃出为标准,最好准备2~3种不同网目的小网箱,以便育苗中、后期换箱,保证排污顺畅。育苗用水泥池,面积为10~20平方米,水深60~80厘米,池底最好有一集苗沟(槽),  相似文献   

20.
正"长嘴就要吃",泥鳅也不例外,但是如何吃出最佳成效,这是饵料的投喂技巧。为了使泥鳅吃饱吃好,快速生长,降低饲料系数,在泥鳅的投喂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四定四看"的原则。一、"四定"投喂技巧池塘饲养泥鳅,鳅苗在下塘后两天内不投饲料,等鳅苗适应池塘环境后再投饲料。1.定时待池塘中的泥鳅集群到食台上摄食后,在天气正常的情况下,每天投喂饲料的时间应相对固定,从而使泥鳅养成按时来摄食的习惯。一般日投喂两次,上午8—9时投喂一次,下午14—15时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