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鸡传染性法式囊病又称腔上囊炎,是由双股RNA病毒科双股RNA病毒属的传染性法式囊病病毒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病鸡精神不振、厌食、腹泻、高度虚弱和免疫抑制。病理变化以腔上囊肿大、肌肉出血、肾脏损伤为特征。发病后常呈尖峰死亡,一般在发病的第3~4天出现死亡,5~7天达到死亡高峰,其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之后逐渐减少。一、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2.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腔上囊炎,是由双股RNA病毒科双股RNA病毒属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病鸡精神不振、厌食、腹泻、高度虚弱和免疫抑制。病理变化为腔上囊肿大、肌肉出血、肾脏损伤等特征。发病后常呈尖峰死亡,一般在发病的第3~4天出现死亡,5~7d达到死亡高峰,其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以后逐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传染病.病原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属于双股RNA病毒科禽双股RNA病毒属,又叫双股双节RNA病毒.该病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从而引起鸡的免疫机能障碍,造成免疫抑制,干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使鸡群对其他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又名腔上囊炎、传染性囊病,是由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3~12周龄的雏鸡与青年鸡,破坏法氏囊中的B淋巴细胞,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更易感其它致病因子,且对某些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1].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腔上囊病(IBD)是由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病毒侵害鸡的腔上囊,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导致免疫失败和继发感染,对养鸡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双股RNA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损害法氏囊等淋巴细胞为特征。是引起中雏和青年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7.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传染性腔上囊病,是一种因为双股RNA病毒引发的破坏鸡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的病毒性传染病,是当前危害养禽业的主要疫病之一。1病原本病的病原体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主要存在于鸡的法氏囊及肾脏等器官,病毒的抵抗力很强,在60℃经90 min仍不能灭活,在-20℃可生存3年之久,在pH值为2的强酸中1 h不能杀死,在pH值为12的强碱中保持30℃以上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炎,其临诊特征是突然发病,间歇性白色水样下痢,精神委顿,厌食,高度虚脱,体重减轻。本病自1962年美国 Cosgrove 首次报道以来,相继流行于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呈世界性分布。目前本病已遍及我国各地,是严重威胁养禽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一、病原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是双股 RNA 病毒科,双股RNA 病毒属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病毒粒子大小为50—70nm,由32个壳粒组成。病毒粒子周围无囊膜,有核蕊和外壳组成。病毒的形态大小不一,呈卵圆形、六边形、均质状或中空状;典型的六边形结构为20面体,中央为致密的核蕊。精制的病毒粒子中可观察到小粒子,直径为20nm,有人认为是由2—3个壳粒集合而成。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双股RNA病毒引起的一种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侵蚀的靶器官是法氏囊,可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诱发多种疫苗(如新城疫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免疫应答失败,增加鸡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球虫等病原菌的易感性,给养禽业带来严重危害和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鸡传染性囊病是幼鸡的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囊病病毒主要危害鸡体液免疫的中枢器官——法氏囊(腔上囊),导致免疫不全和免疫抑制,使某些疫(菌)苗接种后达不到预期的免疫效果。同时,患囊病的鸡,对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球虫病等易感性升高,并可伴发包涵体性肝炎、坏死性皮炎和坏死性肠炎等疾病。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主要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性的传染病.该病毒属双RNA病毒科,禽双股RNA病毒属,该病毒含有5种主要蛋白,即VPI-VP5,近几年,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失败的比例增大,多数养殖户虽然用高免卵黄抗体,但是效果不佳,笔者采用干扰素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双股RNA病毒引起一种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侵蚀的靶器官是法氏囊,破坏了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并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可诱发多种疫苗(如:新城疫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免疫应答的失败,同时增加了鸡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球虫等病原易感性,给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如:死亡率和淘汰率的增加、饲料的利用率降低、商品肉鸡的增重减少、多种疫苗的免疫失败、增加了饲养的成本。1病原学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属于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IBDV病毒粒子为二十面立体对称的球…  相似文献   

13.
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传染性囊病、腔上囊病、甘保罗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禽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发生于3~6周龄的鸡,传染快、发病率高。发病后可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和抵抗力明显下降。单独感染该病病程较短,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属于双股双节RNA病毒科双股双节RNA病毒属,无囊膜,单层衣壳,二十面体对称,直径为55~60nm。IBDV分为2个血清型,血清工型对鸡有致病性,而血清Ⅱ型无致病性。IBDV主要侵害鸡的法氏囊等淋巴组织,破坏B淋  相似文献   

15.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被称为冈博罗病或者是腔上囊炎,主要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V)所引起传染病,并且是雏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和急性的传染病。IBDV属双股病毒科中的双股病毒属,是单层衣壳,没有囊膜,属于红细胞凝集特性。这种病毒要是按照病毒中和特性来划分的化可以分成血清Ⅰ型以及血清Ⅱ型,要是按照其毒性强弱来划分可以将其分为经典毒力株、较弱疫苗株、超强毒株以及变异株。这种病毒的耐热性是非常强的,利用紫外线消毒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青年鸡的一种以免疫抑制为特征的疾病,它能引起法氏囊的严重病变。这种病是由双股双片段RNA病毒引起的,该病毒是双股RNA病毒科的一个成员。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控制途径主要是用减毒或灭活苗免疫鸡群。在美国和欧洲认为法氏囊病毒有两种血清型,但只有血清I型病毒用于制备商品性疫苗,血清Ⅱ型病毒无致病性。最近有报道,从患有法氏囊病且有高水平抗体的鸡中分离出一株血清I型法氏囊病病毒,这一株病毒是法氏囊病病毒的变异株。有人认为具有不同抗原性的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毒株的出现是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鸡腔上囊病又称鸡传染性法氏囊炎(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其病原为双股RNA病毒属双RNA病毒科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该病毒对环境有高度抵抗力,毒力易变异,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损害腔上囊,引致B细胞免疫抑制,以侵害雏鸡和幼年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一法氏囊为主要特征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8.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甘波罗病,鸡传染性腔上囊炎,鸡传染性囊病,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由于该病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率高,且可引起鸡体免疫抑制,目前仍然被视为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自然条件下,本病只感染鸡,所有品种的鸡均可感染,根据品种不同,白来航鸡比重型品种的鸡敏感,肉鸡较蛋鸡敏感。本病仅发生  相似文献   

19.
正(一)发病情况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于双RNA病毒科,包括两个血清型。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从而引起鸡的免疫机能障碍,干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发病率高,几乎达100%,死亡率低,一般为5%~15%,是目前养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双股RNA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对广大养殖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近几年来该病流行新特点及其防治措施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