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宁夏水稻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实现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调整水稻产业结构是当务之急。本文从宁夏水稻发展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宁夏水稻产业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稻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途径和保障措施,重点突出了水稻产业结构调整要重视“种”,更要重视“销”,从全产业链的角度进行思考,提出可行的途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水稻无人飞播技术是一种近年来随着无人机产业蓬勃发展而新兴的播种技术,它以农用无人机为作业平台完成水稻种子播种任务,具有作业效率高、工作强度低、使用成本低、智能化程度高的特点,同时可兼容田间信息获取和施肥撒药任务,能够与其他智能化、“无人化”农业装备互联,实现农场智能化生产。水稻无人飞播技术体系是地面水稻无人播种机械化体系的重要补充,为我国水稻种植“无人化”提供强大动力。本文从无人飞播方面浅谈了未来水稻优质丰产“无人化”栽培技术体系,并对该体系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未来农业及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未来水稻育种需采用先进及综合的生物技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凸显“一个农艺或经济性状就是一项技术一个产业”的特征。本文综述了水稻品种重要“芯”性状、营养功能品质、种养结合生态模式、创意农业及跨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在温光资源适宜地区,因地制宜开展“早晚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栽培技术研究,旨在探究在保证粮食生产条件下提高稻田周年生产效益的途径。试验对比了“双季稻+冬闲”“双季稻+西兰花”两种模式水稻产量、水稻季氮肥偏生产力以及稻田周年生产效益。结果表明,“双季稻+西兰花”模式可以显著提高连作早稻产量、早稻季氮肥偏生产力,降低早稻季肥料投入成本,大幅度提高稻田周年生产效益。“双季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是实现双季稻绿色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张琴 《中国稻米》2021,27(4):104-106
介绍了全球杂交水稻种植概况,我国杂交水稻种业“走出去”的重要意义和成功经验,展望了我国杂交水稻种业“走出去”的发展趋势:一是经营模式从种子贸易向育繁推海外本土化发展,二是增长方式从内生性发展向“内生+外延”发展转变,三是业务内核从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变。分析了我国杂交水稻种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粮食规模生产主体开始延长产业链,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以增加种粮效益,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建德市位于浙江省西部,粮食生产面积较小,但通过采取多项措施,全面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培育“粮二代”,带动了全市粮食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稻米品质、增加种粮效益、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粮食生产取得显著成效,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浙江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本文分析了建德市粮食生产以及水稻规模化生产的现状,提出水稻规模化经营主体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天津“小站稻”的今昔对比,肯定了“小站稻”历史上的领先地位,对其研究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剖析,并赋予了新的定义和诠释。明确了“小站稻”振兴的机遇和所面临的挑战,为全面振兴天津“小站稻”乃至我国今后水稻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许咏梅  施云峰 《茶叶科学》2019,39(5):602-610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的国家,也是红茶出口贸易最早的国家。本文阐述了中国红茶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现状,利用重新构建的贸易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贸易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红茶出口均价提高、中国与红茶进口国距离增加、人民币升值均对中国红茶出口“一带一路”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红茶进口国家的人口数量、中国与红茶进口国的人均GDP均对中国红茶出口“一带一路”有明显的正向影响。而共同边界作为虚拟变量对中国红茶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贸易的正向影响不明显,但签署自由贸易协议作为虚拟变量对中国红茶出口“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安徽沿江平原稻区不同播期对稻麦周年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以为科学选用稻麦模式适宜水稻品种类型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影响大小表现为迟熟中籼>中熟中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晚粳;随播期推迟,迟熟中籼、早熟晚粳和中熟晚粳水稻产量均显著下降,播期对中熟中粳、迟熟中粳产量的影响则不明显。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与适播期春小麦接茬周年产量高低表现为“迟熟中籼稻-春小麦”>“中熟晚粳稻-春小麦”>“迟熟中粳稻-春小麦”>“早熟晚粳稻-春小麦”>“中熟中粳稻-春小麦”。在稻麦不同种植模式中,5月20日前播种的“迟熟中籼稻-春小麦”模式周年温光资源利用效率最高,较目前6月9日播种的“早熟晚粳稻-春小麦”模式的周年温光生产效率提高16.26%以上、周年光能利用效率提高18.06%以上。  相似文献   

10.
王春晓  高峰  陈富桥  曾亮 《茶叶科学》2021,41(6):865-875
“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中国茶叶出口的重大机遇,但是现有研究缺乏对其实际效果的系统评估。基于2009—2018年中国与40个主要茶叶进口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茶叶出口增长的政策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影响变量的条件下,“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茶叶整体出口额增长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进一步的产品异质性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中国绿茶出口的增长,但对红茶出口的作用尚不显著。此外,在控制变量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以及经济开放水平的提高也能够显著促进中国茶叶出口增长。最后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如何把握“一带一路”政策机遇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顾春梅 《北方水稻》2012,42(2):74-75,80
从黑龙江垦区水稻栽培技术的三次飞跃以及水稻在垦区粮食总产四次飞跃中所占的比重为出发点,详细的阐述了黑龙江垦区水稻的发展历程,指明了黑龙江垦区"十二五"粮食生产目标及水稻增产稳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全国有60%以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西南稻区是我国六大稻区之一,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针对西南稻区“寡日照、高湿度、小温差”的生态条件,周开达院士等经历了艰苦的探索和反复实践,提出发展“重穗型”杂交稻是西南稻区实现水稻超高产的重要途径。本文总结了西南稻区重穗型杂交稻发展现状,列举了可用于重穗型杂交稻分子设计育种的基因资源,提出了重穗型杂交稻的分子设计育种策略,以期为培育新的高产优质“重穗协调型”品种提供参考,致力于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相似文献   

13.
在农业科技和促粮政策双向推动下,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产量实现多年连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早稻作为南方稻区第一季粮食,“低质低效”长期困扰着生产。近年来,江西创新和大力示范推行“优质晚稻早种”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推行中仍存在困难与挑战,需从良种选育、示范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龙头企业引领带动等角度进行推动,促进南方稻区早稻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水稻直播是一种轻简高效栽培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粤西直播稻区开展大田试验,探究不同施肥方式(习惯法和“三控”法)和播种量(2.0、3.5、5.0、6.5、8.0和10.0 kg/667 m2)对直播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法施肥相比,采用“三控”法施肥的水稻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分别降低20.1%和5.1%,但每穗颖花数增加31.6%,稻谷产量增加11.3%。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水稻有效穗数从304万/ hm2增加到464万/hm2,每穗颖花数从112.09个降低到81.90个;稻谷产量以播种量为3.5 kg/667 m2的处理最高,达6.66 t/hm2。综上所述,华南直播稻生产应选择每穗颖花数多、收获指数高且千粒重大的品种,播种量3.5 kg/667 m2,采用“三控”法施肥。  相似文献   

15.
江西是我国双季稻的优势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古时贡米之乡的江西省万年县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收集,分析了万年县水稻生产的熟制结构和农户在熟制选择中的考虑因素。结果表明,与近40年江西省水稻种植面积呈现正反“W”型变化特点相似,万年县双季稻呈现先减后增再减的变化特点,而单季稻呈现出持续增加的特点;农户熟制选择受地块特征和地理位置影响较大,城郊和滨湖平原地区的双季稻面积占绝对优势,而丘陵地区的单季稻种植面积在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和政策因素是农户水稻熟制选择的重要原因,而绿肥种植主要依靠政府政策的引导;劳动力状况和农业生产技术也是农户熟制选择的两大因素。因此,要加强冬闲田的开发利用、恢复绿肥生产、提高复种指数,努力做到土地用养结合、地力常新。调整作物结构、优化种植模式、引导农户遵循“绿色协调发展” 的原则选择合适的种植模式,进行合理的熟制配置,以此构建水稻生产绿色发展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6.
潘国君  郭俊祥 《中国稻米》2022,28(5):124-128
黑龙江是我国粳稻生产大省,总产量、商品量、商品率、商品调出量和人均生产稻谷量全国第一,这主要源自水稻新品种的不断更新换代。近年来,黑龙江省粳稻育种取得了长足发展,创建了寒地早粳稻“一早三抗”半直立穗新株型育种理论和技术体系,培育出以龙粳31为代表的一批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结束了日本品种空育131独霸我国寒地早粳稻生产10多年的历史,2020年以龙粳31为代表的“寒地早粳稻优质高产多抗龙粳新品种”被评为国家“十三五”十大农业科技标志性成果,标志着我国寒地早粳稻育种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产量、抗性、适应性、应用面积等均超过国内外同类稻区的著名品种,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本文针对黑龙江粳稻育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杨雨菲 《中国稻米》2022,28(4):112-114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时代里,稻田是随处可见的人类生活记忆,稻作文化作为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诗词歌赋都赞美过种稻和稻田。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稻作文化历史悠久,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实证了1万多年来水稻起源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稻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推动我国农业社会由上山文化“最早的村落”走向良渚文化“最早的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