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非传统麦田套种玉米高产耕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传统麦田套种玉米高产耕作技术研究恽友兰周春江(北京市农业局100029)(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100101)非传统麦田套种玉米高产耕作技术已在北京具有较好灌溉条件。田间机械化水平较高和小麦、夏玉米一年两茬平作热量不足的地区生产试验3年,生产试验表明……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北疆非传统小麦套种玉米分别比常规小麦套种玉米、小麦复播玉米子粒产量高2.7%、46.1%;生物产量高1.6%、4.3%,蛋白质产量高5.5%、26.6%.非传统小麦套种玉米土地当量比为1.54,光能利用率1.19%,温度利用率为100%,其生长季利用指数为1.12.非传统小麦套种玉米利用套作的时间延长功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光热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小麦套种玉米不同带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鸣  余悦贵 《耕作与栽培》1999,(1):13-14,18
在秦岭低山区,改小麦玉米连作为中窄带宽小麦套种玉米,可有效减轻高温干旱对玉米正常抽雄,授粉和灌浆的影响,大幅度制度玉米产量。166.7cm中带宽(或称距),3:2的带比,为小麦套玉米的最佳带宽,两作产量较连作提高21.5%,此带宽可在生产上扩大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加强地方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筛选出口感优质、产量优秀的地方品种,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工作,十堰市农业科学院开发中心会同十堰市蔬菜种子服务中心、十堰市蔬菜产业发展中心、十堰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技术专家深入茅箭区大川镇、丹江口市盐池河镇、郧西县安家镇,搜集二高山冷豆种子,采集到地方优质种子4份,并开展了玉米套种冷豆绿色优质高产高效模式试验.本试验将禾本科作物玉米和豆科作物冷豆高矮搭配,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作用培肥地力,将高秆作物玉米作为冷豆支架,降低成本,同时利用玉米遮挡冷豆不需要的强光照,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达到省工、省时、绿色、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为山区农民致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海河低平原区小麦玉米套种高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隋鹏  陈阜  高旺盛 《作物杂志》2000,16(2):10-12
对海河低平原景县地区小麦—玉米平播、小麦 /玉米套播两种模式的产量、资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以当地光温水的资源特点,套作方式明显优于平播,套播产量比平播增加14.3%,经济效益提高8.6%,当地实行小麦玉米晚套播种植方式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麦垄套种夏玉米是在沟播小麦垄顶上套种一行夏玉米的种植技术。一般地块小麦每公顷产量8.25t,夏玉米每公顷产量9.0t,年收入2000元左右;高产地块小麦产量可达9t以上,夏玉米达10.5t以上,在确保小麦高产的前提下,要夺取麦垄套夏玉米  相似文献   

7.
张效禄 《种子世界》2001,(12):23-24
为了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步伐,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玉米品种布局,2000年我公司引进5个特用型玉米新品种,以便鉴定在本地区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品质特性,从中筛选出高产、优质、高效的特用玉米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1试验设计及执行情况 试验没计为单作直播,等行种埴,行距0.67m,种植密度5.5万株/hm^2,对照品种设为鄂玉10号(相同密度)。田问管理与观察记载同湖北省区试标准。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山西中部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机械化套种技术,结果表明:采用小麦玉米7:2的种植模式,选用丰产、杭倒、早熟小麦新品种长麦6135和丰产、早熟、耐密晋阳1号玉米新品种,适时配以适宜的套种密度、小麦桔秆粉碎覆盖减(免)玉米中耕技术和化学调控技术,形成全新的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0.
小麦、玉米两茬连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在小麦、玉米生产过程中,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地耕作,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并配套实施病、虫、草害防治和机械深松技术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该技术具有减少土地风浊、水浊,提高土地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功效,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产增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玉米田除草剂使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玉米田除草剂以其省时省力高效的优点逐渐被群众接受。但除草剂针对性强,技术性高,在生产中经常出现因使用不当造成除草效果差甚至发生药害的情况,因此正确选择和使用除草剂对于提高防除效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大面积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的氨挥发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报道了利用微气象学法 (梯度扩散法 )测定大面积农田土壤氨挥发的试验结果。在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夏玉米的生产实际中 ,施肥后土壤氨挥发的损失量 (N)在 18 9~ 6 3 5kg·hm- 2 之间 ,占施N量的 9 9%~ 37 0 %。氨挥发过程主要发生在日间 ,日内挥发高峰多出现在 12 :0 0~ 16 :0 0 ,并与季节有关 ,土壤施尿素或碳铵后氨挥发日间变化方式基本一致。当表层 1cm土壤的NH4 (N)下降到 2 0~ 30mg·kg- 1时 ,施肥引起的氨挥发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13.
玉米春播种子田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播种子田要求在冬前进行冬耕冬灌,以求冻死大部越冬害虫,蓄足底墒。冬耕前要施入优质有机肥3m^3/667m^2。春季开冻后及时耙耱保好口墒备播。未进行冬耕冬灌的地块要在开冻后尽早施入有机肥并耕地浇水,并随时做好保墒工作,以防播种后因口墒不足造成田间的缺苗断垅,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14.
黔西北地区稻茬蚕豆免耕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黔西北地区冬季稻田利用率,寻优稻茬蚕豆免耕栽培技术,采用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设计方法,以品种、密度、播期三因素为研究对象,研究三因素对蚕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因素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播期(极差R=177.3),其次是品种(极差R=163.5),最后是密度(极差R=134.9)。最高产量的最优组合为品种‘织金蚕豆’、密度35 cm×35 cm、播期10月28日。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出适合北疆临冬播小麦品种,采用田间试验,比较了18个小麦品种的出苗率、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等。结果表明,越冬期4cm最低地温为-7.93℃条件下,春小麦品种平均出苗率(53.23%)显著高于冬小麦品种(34.20%),宁春系列品种的平均出苗率(60.83%)高于新春系列品种(42.67%);冬小麦品种的平均生育期较春小麦品种长6d且晚熟,新春系列品种的平均生育期(103d)长于农麦和永良系列品种(88d)及宁春系列品种(92d)。新春48号和新冬41号出苗率分别45.60%和52.00%,基本苗数分别为342.00万和390.00万/hm2,穗数分别为459.00万和365.00万/hm2,穗粒数分别为34.90和33.84;叶面积指数峰值分别为3.96和3.52;总光合势分别为247.00和231.21(m2·d)/m2,干物质积累总量和经济系数均较高;生育期分别为104和106d;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综合各项指标,新春48号和新冬41号适合北疆地区临冬播种。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春季管理关键技术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赵广才 《作物杂志》2007,23(1):40-41
在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的综合因素作用下,我国小麦已经连续3年获得丰收,实现了小麦生产的持续恢复性增长,农民的种麦积极性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主产麦区小麦生产总体形势较好,如适期播种面积较大,大部分地区播种时墒情较好,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适用技术进一步推广。这些均为小麦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还要对当前的苗情进行分析,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以确保今年小麦再获丰收。近几年来,冬小麦播种后到越冬前气温偏高,2006年这一现象继续发展,尤其在黄淮麦区冬前积温明显高于去年,比常年同期高100℃以上。过高的冬前积温,对于不同生态区不同类型的小麦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黄淮冬麦区播种偏早的小麦  相似文献   

17.
麦秸还田对夏玉米田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比较试验,对目前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作制度下麦秸还田与否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及其动态性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索,以寻求最佳耕作措施。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各处理麦收后的肥力基础一致。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成熟期的土壤养分测定结果显示出差异,且随时间推移差异表现越明显。各期各处理平均值比较表明:麦秸不还田+免耕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绝对值降低了1.24~2.11 g/kg,相对值降低了9.01%~15.31%,麦秸还田处理比麦秸不还田处理平均增产10.54%,单位面积产量以处理③最高,其次为处理①。  相似文献   

18.
玉米是河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发展畜牧养殖业的重要饲料原料,在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选育和引进优良杂交种是提高玉米产量、发展玉米生产的重要措施。为此,我们于2005年从外省引进玉米新杂交种11个,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设置了产量比较试验,对新引进杂交种的产量、适应性及其他农艺性状进行比较鉴定,以期从中筛选出适合我省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玉米新品种,为我省发展玉米生产提供品种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为给秸秆全部还田条件下豫北麦玉两熟高产地区冬小麦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以周麦18和济麦22为试材,于2011-2013年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小麦全生育期不施氮肥,及底施纯氮120 kg/hm2基础上拔节期分别追施0,60,100,140,180,210 kg/hm2)下麦田土壤和植株氮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不同追氮量对植株氮素吸收、麦田氮肥利用率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植株氮素吸收积累和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周麦18和济麦22分别在220,260 kg/hm2和120,180 kg/hm2施氮量下植株氮素吸收积累达到峰值,籽粒产量较高。麦田氮流失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秸秆还田配施适量氮肥能够显著提高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持续增加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显著降低。综合来看,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兼顾氮肥效率和籽粒产量,豫北麦玉两熟区周麦18适宜的氮肥配施量为220~260 kg/hm2,种植济麦22适宜的氮肥配施量为120~18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