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加快我国种业公司的研发能力提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各种形式的科企合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响应国家号召,在玉米商业化育种科企合作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对山东省农科院玉米所的科企合作案例进行解析,以期为更多的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齐世军 《中国种业》2017,(12):15-16
为了加快我国种业公司的研发能力提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各种形式的科企合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响应国家号召,在玉米商业化育种科企合作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对山东玉米所的科企合作案列进行解析,以期为更多的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制约问题及战略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确良种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上,通过对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制约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我国种业应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培育大型龙头种业集团、深化科企长效合作、建立企业商业化育种新机制、进一步强化种子质量管理以及加强种子市场监管等方面提升竞争力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4.
国办发〔2013〕109号文件提出"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到企业从事商业化育种工作",推动各地掀起了种业科企合作的热潮。通过调研浙江省持证企业近几年科企合作的开展情况,分析科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当前制约其推进的瓶颈因素,提出进一步推进浙江省种业科企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育种人才、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是种业发展的基本要素,而我国种子企业的短板恰恰是这三个要素的不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国种业长期以来的产学研脱节。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出台后,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积极实践《意见》的战略思想,进行了科企合作新模式的有益探索——组建科企合作育种战略联盟。如今迎来第五个年头,联盟的规模迅速扩大,60余家种企的合作热情空前高涨。2014年,在体系商业育种和前育种思想的引领下,各试验站和种业公司分工合作,又是一个试验结果丰硕的年头。  相似文献   

6.
《种子世界》2014,(1):53-53
<正>各部门、各地区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大种业扶持力度,加快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推进种子企业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发展取得新的进展。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构建农业部组织中国农科院与骨干企业开展紧密科企合作,推动隆平高科和垦丰种业等20家企业分别组建了水稻、玉米分子育种平台。国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种业改革令人关注,核心就是要逐步确立企业商业化育种的主体地位。湖南是全国最早推动商业化育种的省份之一,据统计,湖南省种子企业总数不足全国的1%,但AAA级种企占全国的12%,全国28个国家级种业基地县中湖南有8个,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早、中、晚稻品种都出自湖南……湖南的商业化育种为何能走在全国前列?湖南进行商业化育种对我国其他地方又有何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琴 《种子科技》2014,(5):9-10
种业科企合作,可谓见仁见智。当前,种业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大大加快,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导致种子企业科技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投入越来越高,风险越来越大。但是,科研机构的现有育种人员一般不愿放弃事业编制的稳定待遇,难以向企业有效流动,这就制约了种业"科企合作"的发展。如何实现深入持久的种业科企合作,实现互利双赢?  相似文献   

9.
<正>8月11日上午,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与企业育种战略合作玉米育种技术深度培训会在甘肃酒泉召开。体系岗位科学家、试验站站长、育种战略合作企业共计200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博士、体系玉米研究室主任郭庆法研究员就《前育种和科企合作》《企业育种若干问题》等作了报告发言。张世煌强调,中国种业发展亟需创新,种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迫在眉睫,而科企合作和前育种研究是提升企业能力建设的根本途径,是重塑玉米产业比较优势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0.
2015年,河南省种业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种业体制改革和种业监管等重点工作实现了新的突破,取得了显著成效.审定推广了一批优质、高产、高效、多抗新品种,筛选出了一批适合轻简化种植、机械化作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特别是适宜机械粒收的玉米新品种选育发展势头迅猛,为全省粮食实现十二连增提供了种子科技支撑.种业人才、技术、资源等要素正在规范有序流动,科企合作更加紧密,企业兼并重组速度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和商业化育种模式正在形成,全省种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由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转变迈出了坚实步伐.为了更好地推进河南省现代种业发展,现就2016年种子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1.
小麦育种为我国小麦生产和种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小麦品种商业特性、育种成就、育种人才和资源分布、研发投入等方面分析了小麦商业化育种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小麦商业化育种发展的路径应以育种科研单位和企业合作的形式开展。  相似文献   

12.
伴随人类社会步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三位一体”的时代,国外种业已逐渐进入智能育种的4.0 时代,而我国仍处于传统育种(2.0 时代)到分子育种(3.0 时代)过渡阶段。目前,我国农作物特别是粮食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已超过95%,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6% 以上。由于育种主体增加、试验渠道拓宽、审定方式改革,审定品种井喷,品种推广集中度降低。中小种企要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生物育种创新联盟和科企联合体,共同推动分子育种商业化,重点扩繁制种、推广优势地域的国审品种,全产业链开发优质专用品种。  相似文献   

13.
科企合作玉米商业化育种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企合作是国家鼓励的新型科技创新模式,文章对科企合作玉米育种中可能出现的体制、管理、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认为科企合作只有充分发挥种业企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三方的积极性,并采取合理的管理模式才能提高企业研发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的实地调研发现,种子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了品种经营权转让、共同开展育种研发、引进育种人才和种质资源等多种模式的合作,促进了一批优良品种、种质资源和育种人才流向种子企业。但种业科企合作还存在着品种经营权转让不规范、种质资源共享不足、科研人员流动机制不畅、国家育种科研投入错位等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种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种业产学研结合,从而实现种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商业化育种因其工厂化的组织形式,常被形象地称为“流水线育种”。和传统的课题组育种相比,“流水线育种”由于育种目标明确、人员利益一致、操作流程标准化,可使资源利用率、育种效率和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针对我国科研与生产“两张皮”、育种效率不高等痼疾,《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育种?对于民族种企的发展又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6.
提升江苏种企商业化育种能力的优势、瓶颈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种业发展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种业创新意见》)的出台,明确了企业科技创新、商业化育种的主体地位,种业企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当前江苏种业企业商业化育种优势与阻碍发展的瓶颈,提出提高江苏种业企业商业化育种能力的建议与对策。良种推动了粮食增产;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由  相似文献   

17.
农作物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的地位,是实现民族种业强国梦的基石,基于目前我国种业在商业化育种创新能力、良种繁育加工能力、技术服务及企业规模等方面发展状况,本文提出新形势下就加强商业化育种创新、标准种子加工、成果示范、售后服务、良种繁殖、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种子企业开展科企合作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加强科企合作的主题,结合企业自身科企合作的经验与认识,总结并归纳出几种有效的科企合作模式,并对如何有效开展科企合作给出了自身的见解与认识。认为实行科企联盟,实现优势互补,是提升我国种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重要途径。种业科企合作的实现有赖于科企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同时需要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及品种权法律制度的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19.
对当前我国种业发展现状、与跨国种业存在的差距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阐述,提出扶持中国种业做大做强、推动种业兼并重组、引导种业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等加快中国种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进一步提升我国种业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农业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性力量,育种技术的发展和优异新品种的推广为保证粮食产量和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当前我国种业企业创新能力与跨国巨头仍有较大差距的形势下,加强科企紧密合作是解决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研究"两张皮"问题,促进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民族种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