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园林动态     
杭州西溪景区"五一"开园杭州的西溪景区经过五个多月紧锣密鼓的筹备,已经进入扫尾工作,将于五一节正式开放。作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一期工程,将恢复十个人文景点,其中既有佛教寺庵,也有水乡民居,并且复原了古戏台。重建的"秋雪庵"粉墙黛瓦,道路青砖铺地,前有大殿、报本堂;后有  相似文献   

2.
2021年已经来到岁末,很多想做的事情都没有做,比如,冬季再去一趟杭州的西溪湿地欣赏芦花。自古以来,人们对杭州的西湖情有独钟。殊不知西湖的三堤十景耗费了多少文人的笔墨,千百年来从文字到书画直至近现代的摄影已经将这曾经的南宋都城赞誉得无与伦比。然而,在人们陶醉于西湖碧波栖霞胜景的时候,不少人却忽略了杭州的迤逦其实是由"三西"既西湖、西泠和西溪组成的。西湖、西泠的美自不必说,今年入冬后,一直让我向往的则还是离西湖五公里之外的西溪湿地。  相似文献   

3.
2021年已经来到岁末,很多想做的事情都没有做,比如,冬季再去一趟杭州的西溪湿地欣赏芦花。自古以来,人们对杭州的西湖情有独钟。殊不知西湖的三堤十景耗费了多少文人的笔墨,千百年来从文字到书画直至近现代的摄影已经将这曾经的南宋都城赞誉得无与伦比。然而,在人们陶醉于西湖碧波栖霞胜景的时候,不少人却忽略了杭州的迤逦其实是由"三西"既西湖、西泠和西溪组成的。西湖、西泠的美自不必说,今年入冬后,一直让我向往的则还是离西湖五公里之外的西溪湿地。  相似文献   

4.
秋深桂自香     
正自古以来,桂花就是秋天的象征,也可以说是到了无桂不秋的地步。特别是中秋前后,银蟾秋皎,波光醉人,金风送爽,桂花飘香,沁人心脾。无论是赞其"虽无艳色惊群木,却有清香压九秋",还是赞其"江汉光翻千里雪,桂花香动万山秋",都一点也不为过。我国自古就是桂花的故乡,桂花栽培的历史已有2500多年,早在《山海经》中就有"招摇之山,  相似文献   

5.
芦花浅水边     
正清少纳言说芦花没有什么看头,这伤了许多文人的心。而德富芦花却偏爱芦滩上的芦花,欣喜于"在满潮的时候,一望无垠的芦花在水上映出倒影,意外地从四周传来渔歌和摇橹声。"一泓秋水,从诗经中逶逦而来。水清瘦,仿佛美人褪去了雍容的华服,换上了淡雅的素装。芦苇生水湄,水草一样清泠秀逸,秋风拨弄,发出窸窣的天籁之响。此时的芦花没有丝毫的悲戚和感伤,显得十分平静恬淡,如年过  相似文献   

6.
胭脂是中国古代女性常用的化妆用品,对其进行的研究一直在深化。据记载,胭脂配方中,使用一类染"绛"植物。为了确定这类染"绛"植物的原植物,收集并整理了与染"绛"有关的资料,并将其中与植物学相关的信息整理分类,研究后确定,染"绛"植物的原植物,是现代分类体系中茜草科的茜草(Rubia cordifolia L.)。研究发现,使用茜草染"绛"在中国古代具有礼制属性;在历史上,世界范围内对茜草植物染色的使用思路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7.
魅力西溪     
西溪在杭州西北,《梦粱录》说:“自武林山之西,名曰西溪。”西溪是杭州的一片江南水乡,自然而富野趣,风光极美又多人文沉淀。循着郁达夫《西溪的晴雨》,泛舟西湖以西,体会风格迥异的另一种生活。  相似文献   

8.
芦花供清秋     
正元代吴镇有一幅《芦花寒雁图》:湖中芦苇丛生,迎风轻荡;在芦苇丛中,泊着一只渔船,渔父举头遥望,天空中,两只大雁振翅南飞。画图上,有吴镇的草书自题诗:"点点青山照水光,飞飞寒雁背人忙。冲小浦,转横塘,芦花两岸一朝霜。"一泓秋水,从诗经中逶逦而来。水清瘦,仿佛美人褪去了雍容的华服,换上了淡雅的素装。芦苇生水湄,水草一样清泠秀逸,秋风拨弄,发出窸窣的天籁之响。此时的芦花没有丝毫的悲戚和感伤,柔若无骨,洁白无瑕,透出圣洁的光  相似文献   

9.
本文的作者自2004年8月作为建设者进驻西溪湿地后,按照杭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国家湿地公园为目标定位,围绕西溪湿地作为城市之肾"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六大保护原则",以民俗文化二工区(五标段)为工作重心,一直致力于西溪湿地的保护性建设。作者在查找了大量参考资料和书籍后,有效运用现代生态学、生物学、地质学、气候学等科学研究成果,对西溪湿地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独特的城市湿地风貌、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最前沿深入地调研分析,对湿地公园的树种资源进行了配置与园林布局,并对将来如何进行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进行了前瞻式的策划展望,究其一年来(?)路蓝缕的开发和锲而不舍的建设,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园林建设者对历史文化名城的钟情和赤忱。  相似文献   

10.
正枕边一部《红楼梦》,我整整翻阅了30年。书中妙玉悄悄招呼宝钗和黛玉到耳房中喝"体己茶"的情节,引发我的兴趣。于想象中,用梅花香雪烹煮的茶,清淳无比,浸润心灵,那是人生的极致享受。踏雪寻梅,本身就无比浪漫。雪花飘舞,蜡梅怒放,香飘天外。轻轻地将梅花上的雪收进水晶瓶中,心情静谧而喜悦。玉指纤纤,轻而又轻,生怕惊醒了梅花的香梦。一壶以梅花雪水烹制的雪煎茶呈现眼前,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倒进精致的紫砂茶碗,一口一口仔  相似文献   

11.
本文的作者自2004年8月作为建设者进驻西溪湿地后,按照杭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国家湿地公园为目标定位,围绕西溪湿地作为城市之肾"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六大保护原则",以民谷文化二工区(五标段)为工作重心,一直致力于西溪湿地的保护性建设.作者在查找了大量参考资料和书籍后,有效运用现代生态学、生物学、地质学、气候学等科学研究成果,对西溪湿地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独特的城市湿地风貌、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最前沿深入地调研分析,对湿地公园的树种资源进行了合理配置与园林布局,并对将来如何进行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进行了前瞻式的策划展望,究其一年来筚路蓝缕的开发和锲而不舍的建设,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园林建设者对历史文化名城的钟情和赤忱.  相似文献   

12.
<正>金钱树,别名金币树、雪铁芋、龙凤木、泽米叶天南星等,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属天南星科、雪铁芋属,是极为少见的带地下块茎的观叶植物。其"金钱""金币"之名与其叶轴上的叶片形状、质地、排序有关,它的圆筒形叶轴粗壮而肥腴,小叶呈偶数羽状排列且叶质厚实、叶色光亮,宛若一挂串连起来的钱币。以树命名,主要是因其叶轴  相似文献   

13.
天分井鬼,古之雍州。祁连山延余脉,浩门河贯全境。两千年,跨世纪;保护区,国家级。北眺大漠边关,南望九曲黄河,东连黄土高原,西接世界屋脊。孕原始之绿色屏障,含天然之清澈水源。实乃植物之基因库,动物之乐园,科教之基地,民族之舞台,文化之摇篮,森林之家族。面积七十万亩多,相当亚洲新加坡;自然资源种类多,中间有条大通河;国家元首视察多,天降甘霖知时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青杄圆柏菩  相似文献   

14.
<正>"雾壳作房珠作骨,水晶为粒玉为浆。"古人称石榴为"水晶珠玉",将石榴列作果中珍品。石榴果实营养丰富,外型美观,石榴树叶碧绿,繁华似景,花果同枝。既是人们喜爱的水果,又是一种观赏树种。古人盛赞石榴为"天下之奇树,九洲之名果",石榴树也被古人喻为有高洁品质的树。"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秋冬两季,正是吃石榴的好时候。石榴不但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还对不少疾病有一定的疗效,所以石榴  相似文献   

15.
香飘四季     
<正>花儿不仅万紫千红,艳丽多彩,而且芳香扑鼻,馥郁沁人。花儿四时开,花香飘四季。中国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称号,有着各种各样的名贵花卉,一年四季有看不完的鲜花,闻不尽的花香。春天,春风吹送玉兰香,香雪兰芳香馥郁,玫瑰花繁花似锦;夏天,晚香玉开夜来香,茉莉开时香满枝,荷花亭亭玉立水乡,不染纤尘;秋天,秋风送爽木犀香,白  相似文献   

16.
自古,杭州景致处处怡然,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经营得当,错落有致。西溪之名,近50多年来因被废弃湮没而少为人知,追溯往昔,却是与西湖、西泠印社齐名的“杭州三绝”之一,凝聚了杭州百年间的灵性风骨。  相似文献   

17.
柏润 《林业与生态》2011,(12):35-35
对于很少看到雪的南方人来说,上南岳看雪真是一件美妙的事。衡山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帝王都曾在此狩猎祭天;李白曾以"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的传神之笔写出了南岳的冰雪美景。公元1167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应湖南提刑张栻的邀请  相似文献   

18.
秋凉,叶落,归雁齐鸣。蓦然想起,家乡的芦花又开了,沟渠河岸边那些随风飘逸的芦花,犹如系着崭新头巾的少女,风姿绰约,让人耳边响起上古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芦花,属草本植物,呈圆锥形状,白色的花絮,普普通通,平淡无奇。从观赏的角度来看,的确不能和姹紫嫣红的奇花异卉相提并论。芦花每年在夏末秋初的八九月间开花,经过漫长的重阳、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第二年的清明,一直都在开花,  相似文献   

19.
<正>院里的两株栀子花都开了,而且是飙着劲似的竞相开放,洁白的花光清凉如水,让炎热的夏季顿有"雪魄冰花"之感;清香的花气,溢满小院,沁人心脾。栀子的花光和花香,为历代文人骚客所推崇。明代大画家沈石田就曾经为一幅画这样题诗:"蜇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栀子花袭人的芳香,晶莹的花瓣,也让宋代女诗人朱淑真赞不绝口,夸它是"玉质自然无暑意",这也与"雪魄冰  相似文献   

20.
自古,杭州景致处处怡然,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经营得当,错落有致。西溪之名,近50多年来因被废弃淹没而少为人知,追溯往昔,却是与西湖,西泠印社齐名的“杭州三绝”之一,凝聚了杭州百年间的灵性风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