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曹新红  苏静  李德舜  王臻 《食用菌》2008,30(3):56-57
主要采用平菇菌丝体固体和液体培养以及子实体人工感染试验,研究平菇黄腐病源菌--荧光假单孢菌对平菇菌丝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固体培养2 d的菌丝体周围接入致病菌后,菌丝生长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在培养3 d长有菌丝球的液体培养基中接入致病菌后,导致菌丝体被严重分解,培养液pH下降.经采用几丁质固体培养基和纤维素固体培养基培养病原菌后,发现在菌落周围能够产生透明圈,表明该菌能够产生几丁质和纤维索酶,因此对平菇菌丝细胞壁具有分解和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2.
液体发酵蜜环菌培养条件的优化及菌体多糖的分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杜巍  李元瑞  袁静 《食用菌》2001,23(2):5-7
以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设计培养基中碳源、氮源浓度,对蜜环菌进行液体发酵,通过对生长的菌丝体干重的测定得到该菌株生长最适培养基配方,并证明氮源为其生长的最重要因素,同时对该菌株的培养优化条件进行了研究,并提取蜜环菌菌体多糖,发现液体发酵菌体的多糖含量远高于人工栽培的蜜环菌菌素。  相似文献   

3.
以蛹虫草菌株母种的表层菌皮、母种基内菌丝和成熟的待分离的新鲜子实体顶端接种到液体培养基进行液体培养,分析比较栽培所获得不同蛹虫草子实体的有效成分得出:以母种表层菌皮接种液体培养所获得的子实体虫草素和硒元素含量最高;以母种培养基的基内菌丝接种培养栽培所获得子实体的虫草酸、腺苷、虫草多糖、SOD酶、蛋氨酸、酪氨酸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4.
《食用菌》2015,(6)
对珊瑚菌液体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相关国家标准规定方法和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分析发酵菌丝体与子实体的化学成分差异。结果表明:培养基以葡萄糖为碳源,以酵母粉为氮源,p H为7.0,培养20 d,珊瑚菌液体摇瓶的生物量较大。在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最陡爬坡试验确定摇瓶发酵的最大产量区域,最终菌丝产量达到9.44 g/L。经测定珊瑚菌菌丝体的氨基酸含量为28.35%,而子实体的氨基酸含量为13.83%。对珊瑚菌菌丝体与子实体甲醇提取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分析表明两者化学成分高度相似,采用液体发酵来生产珊瑚菌的菌丝体可以替代其子实体。  相似文献   

5.
通过菌塘的菌丝分布、形态、共生树根系分布的研究,探寻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发生于菌塘的关系。选择不同部位的菌塘挖掘和菌塘菌丝与子实体组织的菌丝和分离培养菌丝显微观察表明不同出菇量菌塘的菌丝分布是不同的。单生菇的菌塘约50cm,而群生菇菌塘的菌丝圈可达80cm。不同出菇量的菌塘松树根数和菌根数是不同的,单生菇的菌塘根较粗量少,菌根较少,群生菇菌塘的菌塘根较细量多,菌根多;菌根数量多。菌塘菌丝与子实体组织的菌丝和分离培养的菌丝形态差别较大。未见有锁状联合,泥土间菌丝膜片是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发生的菌丝态。  相似文献   

6.
蛹虫草的两株虫草素高产菌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鲁  夏敏  宋虎卫  袁丞墅  周昊  蒋洁  张乐 《食用菌》2005,27(1):12-14
Cm-1和Cm-2是两株虫草素高产菌株.文章描述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对二者和参比菌株液体培养的培养液与菌丝体、固体培养的培养基、人工栽培的子实体和采后培养基,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虫草素含量,测定了它们虫草素含量。研究发现虫草素含量和菌丝体产率无直接关系.同一菌株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的表现不尽一致,并发现固体培养的培养基中虫草素含量比液体培养的菌丝体高得多.两菌株人工栽培采后培养基的虫草素含量比子实体还要高。  相似文献   

7.
茶新菇深层培养及其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4种不同的液体培养基,深层培养茶薪菇菌丝体,证实于pH6.5,25℃,摇瓶车速10r/min条件下,玉米浆培养基适合该菌生长,增养10-12d,菌丝干重可达18.4g/L。营养成分分析表明,茶薪菇子实体与液体菌丝体的粗蛋白,粗纤维,粗多糖,粗脂肪,可溶性蛋白,氨基酸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6种不同培养基对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菌丝形态、生长速度、生物量及三萜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茶藨子叶状层菌菌丝体在麦芽汁、胡萝卜和PDA固体培养基中生长速度较快,在麦麸与PDA固体培养基中生物量较高,而在生长速度最慢的GPY固体培养基中,三萜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陈春霞 《食用菌》2000,(2):41-41
近年来,随着食用菌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利用香菇及其菌丝配制的饮料有:①用香菇子实体配制的饮料;②用深层发酵法生产的菌丝体和发酵液制造的香菇发酵饮料;③由固体培养基培养的香菇菌丝体,再经酶解加工制成的香菇菌丝饮料等3类。其中以第三类饮料的成本最低,具有商业价值。但是,采用杂木屑加米糠制成的固体培养基接种香菇菌,使菌丝大量繁殖,在形成子实体之前,进行粉碎、酶解、提取。过滤、加辅料,制成的香菇菌丝饮料含有木质素和单宁,带有苦味,消费者难于接受。尽管采用调整饮料的pH、变温等多种方法,既把制造工艺搞的很复…  相似文献   

10.
茶薪菇深层培养及其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4种不同的液体培养基,深层培养茶薪菇菌丝体,证实于pH6.5、25℃、摇瓶转速100r/min条件下,玉米浆培养基适合该菌生长,培养10~12d,菌丝干重可达18.4g/L。营养成分分析表明,茶薪菇子实体与液体菌丝体的粗蛋白、粗纤维、粗多糖、粗脂肪、可溶性蛋白、氨基酸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稀土元素镧(La)对灵芝菌丝体富集有机硒的影响。结果表明,镧能有效促进灵芝菌丝富集有机硒,当发酵培养基中镧的添加浓度为100mg/L时,菌丝产量和硒转化率最高。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中对灵芝菌丝体富硒影响最大的是镧浓度,其次是硒浓度、培养时间和pH值,最佳发酵条件是镧浓度100mg/L,硒浓度100mg/L,pH值4.5,培养时间7d,在此条件下菌丝体产量47.3g/L,硒转化率88.1%。  相似文献   

12.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樟芝(Taiwanofungus camphoratus)发酵液、液体发酵菌丝体和固体培养菌丝体中挥发性成分,其中共鉴定出30种香气成分.发酵液中有14种香气成分,相对含量为43.76%,以醇类为主;液体发酵菌丝体有19种香气成分,相对含量为34.97%,以醇类和醛类为主;固体培养菌丝体中有15种香气成分,相对含量为12.21%,以醛类为主.  相似文献   

13.
草菇菌种保藏效果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34株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Bull.ex Fr.)Sing.]保藏菌种的肉眼和显微观察,按菌落和菌丝形态,将其分为气生型(正常)和匍匐型(不正常)两大基本类型。气生型又分为正常生长型和缓慢生长型两类。本实验观察到,所有气生型菌株的菌丝都粗而直,在PDAY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的都能在天然基质废棉上正常生长并出菇;而所有在PDAY培养基上生长缓慢的都不能在天然基质废棉上正常生长(或生长缓慢细弱,或仅在表面生长),且不能出菇。所有匍匐型菌株的菌丝都细而多弯曲,在PDAY培养基和废棉上都生长缓慢,甚至不能生长,均不能出菇。凝胶电泳表明,与气生型菌株相比,匍匐型菌株多1-2条酯酶同工酶带,而缺少一条活性极强的可溶性蛋白带。实验结果表明,(1) 菌落形态特征可能是鉴定草菇菌种保藏效果的第一特征,气生菌丝的有无可以作为菌株正常与否的重要标志;(2) 菌丝形态,包括粗细、曲直、分枝等是区别草菇菌种保藏后正常与否的微观特征;(3) 酯酶同工酶谱和可溶性蛋白带是鉴别草菇菌种保藏效果的可利用的生化标志。上述特征和标志都与草菇菌种的商业性状,如发菌、出菇等,有明显的关系。对于这些生化标志尚有待于进一步鉴定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以北京市怀柔区宝山镇野生墨汁鬼伞(Coprinus atramentarius)为试验材料,对其母种、原种培养基配方进行优化筛选,并采用不同栽培方式研究了野生墨汁鬼伞人工驯化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实验范围内供试菌株的菌丝体生长最适碳源为葡萄糖+玉米淀粉,最适氮源是蛋白胨,最适pH值为9。培养料配方以棉籽壳、麸皮、玉米粉、石灰、锯末、石膏的配方最好,出菇以菌棒立栽覆土效果最好,覆土后55d现菇蕾,3~5d可采收。第一潮出菇生物学效率可达40%左右,条件适宜可出3~4潮菇。  相似文献   

15.
红汁乳菇及人工合成菌根的形态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根性真菌子实体、担孢子、菌丝体的形态及与宿主植物形成的菌根的结构是鉴别菌根菌种类的重要特征。AGERER[1]详细描述了Piceirhiza internicrassihyphis与挪威云杉(Picea abies)形成的菌根的显微特征,指出其菌丝套内层有厚壁菌丝,且其中一些菌丝呈平行生长。WANG等[2,3]研究  相似文献   

16.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和液相二级质谱(LC/MS/MS)方法测定多菌灵在添加浓度范围分别为0.025~1 mg/kg和0.05~10 mg/kg 时在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子实体和培养料中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多菌灵在子实体和培养料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3%~99%、93%~101%,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为3%~6%。在0.1%、0.3%多菌灵有效成分用量下拌料施用后,糙皮侧耳第一和第五潮菇(菇柄、菇盖和全菇)中多菌灵残留量分别为0.089~0.077、0.533~0.485 mg/kg,低于欧盟关于多菌灵在新鲜菇类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多菌灵在子实体各个部位的富集能力由强到弱为菇脚>菇柄>全菇>菇盖。培养料中多菌灵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菌袋部位、菌丝和灭菌对培养料中多菌灵消解均有影响:菌袋上部(距离栽培袋底部22 cm处)的培养料中的多菌灵消解快,半衰期33 d短于中部(距离栽培袋底部11 cm处)的36.47 d和下部的63 d;培养料中菌丝生长有利于多菌灵消解,高压灭菌(0.1 Mpa 压力下,121℃灭菌2 h)可以有效地促进农药消解。灭菌后降解率达91.8%和85.9%,未灭菌时培养料中多菌灵含量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7.
缘盖牛肝菌纯培养菌种的RAPD和ITS分子标记鉴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Boletus appendiculatus(Schoeff:Fr.)Secretanis an ectomycorrhizal fungus normallyassociated withPinus taiwanensisandPinusdensiflora,andis distributed inP.taiwanensisforests or in mixed forests consisting mainly ofP.taiwanensisat elevations between800to1300…  相似文献   

18.
选用在PDA培养基上生长很慢,很少发生甚至不发生气生菌丝,在稻草粉培养基上生长极慢或不生长的单孢菌株进行交配。试验结果表明,经过交配可获得在PDA培养基上及在稻草粉培养基上均生长旺盛,并可正常结实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区松口蘑组织分离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松口蘑子实体作为分离材料,对予实体的不同部住应用4种培养基进行组织分离。结果表明:菌褶为最佳分离部位.分离成功率最高时达到100%,山楂-黑木耳菌丝麦麸浸汁培养基为最佳分离培养基。本试验从菌柄基部分离得到2支葡酒色被包霉。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开设诱导孔的方式诱导鹿角灵芝(Ganoderma amboinense)形成原基的方法,结果表明:鹿角灵芝在菌丝完全发满菌包或发满菌包至3/5以上时可以通过在菌包肩部下方1~2cm处开2个诱导孔诱导原基形成,这种诱导方法较常规方法可使菌丝未发满的菌包提前20~30d形成原基;还可将原基形成率从52%提高至82%~94%,增产55%~186%;使用诱导孔处理未完全发满菌丝的菌包还可加速菌丝发满菌包、加强菌丝长势,增强子实体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