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岭头单枞乌龙茶香气及化学组成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岭头单枞是广东省的优良乌龙茶品种,其成茶具有一种特殊的蜜香。对其鲜叶和成茶分析结果表明,其醚浸出物较高,儿茶素含量较低。检出了78种香气成分,秋茶的含量及种类比春茶丰富。成茶中含量较多的有: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秋茶13.41%,春茶9.45%)、法呢烯(秋茶10.76%,春茶4.71%)、橙花叔醇(秋茶8.58%)、己酸,2-丙烯酯(秋茶10.56%)、十六碳酸(秋茶5.12%、春茶1.57%)、植醇(秋茶3.04%,春茶8.61%)、亚油酸甲酯(秋茶5.7%)、γ-亚麻酸甲酯(秋茶3.35%)等,尤其是最后两种成分,在其他茶叶中少有检出。 相似文献
2.
岭头单丛茶晒青香气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头单丛茶鲜叶晒青后香气组分增加。香气精油总量增加,尤其是高沸点香气精油总量增加明显,而低沸点香气精油总量减少。鲜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丁基甲酚,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香叶醇,α-萜品醇,吲哚,甲苯,4-甲基-3-戊烯-2-酮,戊醛等较高,占总量的71.37%。晒青叶中橙花叔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顺)-茉莉酮,香叶醇,吲哚,4-甲基-3-戊烯-2-酮,已醛,甲苯等,较高,占总量的81.62%。 相似文献
3.
岭头单枞乌龙茶品种的加工特性和做青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八仙茶和奇兰为对照,研究了优良品种岭头单枞新梢的持水力、发酵性、多酚氧化酶活性和鲜叶的做青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相对湿度条件下,一芽二叶的持水力以八仙茶较强,岭头单枞次之,奇兰较弱,且持水力随相对湿度的升高而增强,但相对湿度为75%和90%时,三者的持水力接近。发酵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以八仙茶最强,岭头单枞次之,奇兰最弱。根据三个品种的持水力、发酵性、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做青强度系数及品质的关系综合判断,做青强度为:奇兰>岭头单枞>八仙茶,即当岭头单枞做青强度系数为100时,八仙茶两处理做青强度系数分别为84、84.7,奇兰两处理做青强度系数分别为220.8、215.3时能获得较好的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4.
采用广东主栽乌龙茶品种之一岭头单枞品种为研究材料,通过适度低温胁迫处理茶树,分析鲜叶香气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处理能明显提高鲜叶中芳香物质的种类;T3处理的香气种类最多,共有62种,T1处理香气种类最少;随着温度的降低,芳樟醇等30种物质的含量增加,而吲哚、橙花醇等12种物质则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减少;2-甲基十一烷等8种物质只在处理T3和T4中出现;十六酸在处理T3中含量最高,而在T4处理下降;低温胁迫使芳香物总数增加约21%,不同程度的低温胁迫能诱导形成不同种类的芳香物质的合成,并随着低温胁迫程度的加深,其诱导的芳香物质种类也增加。 相似文献
5.
6.
7.
岭头单枞茶又称白叶单枞茶,是以岭头单枞品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特殊工艺加工制成的.岭头单枞品种茶树发源于广东省饶平县浮滨镇岭头村海拔1032m的双髻娘山,属小乔木,树势半开张,叶长椭圆形,叶色绿黄,叶质柔软,适制乌龙茶,具有发芽早熟、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等特点.饶平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1.4℃,平均年日照2114h,平均年降雨量1475.9mm,相对湿度79%,气候温暖,霜冻不多.茶园主要分布在该县北部的低山、谷地,以及中部的丘陵地带.土壤多为赤红壤,土层深厚,酸碱度适中(pH值为4.2~5.6),土壤有机质含量1.89%,具有发展名优茶生产的优越条件. 相似文献
8.
9.
在室内控温控湿环境[(22±1)℃、RH(71±4)%]条件下,借助茶叶香气成分GC-MS指纹图谱检测和代谢组学数据分析平台,以清香型乌龙茶、闽南乌龙茶和闽北乌龙茶工艺制法在制品和毛茶为对照样,探讨了做青工艺[萎凋程度(鲜叶减重率)×做青强度(摇青次数)]对做青叶在制品香气组成特征的影响。通过“云图”绘制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晾青失水”可明显改变做青叶在制品香气组成的化学模式,伴随萎凋程度(鲜叶减重率)的加重,α-法呢烯、苯乙醛、香叶醇、3-己烯-1-醇和(Z)-己酸-3-己烯酯含量逐渐增多,而叶绿醇、吲哚、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乙基苯等成分含量则呈减少趋势,但仅结合不同强度的“单次摇青”将无法促成乌龙茶特有香型品质。做青是形成乌龙茶特殊香型品质的关键工序,带有类似花果香型的吲哚、反式-橙花叔醇和苯乙醛等香气成分可作为乌龙茶做青工艺品质控制的主要化学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做青环境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做青是乌龙茶加工的特殊工序,也是决定乌龙茶品质的关键.做青质量受环境温湿度条件的制约,因此,环境的温湿度是做青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技术条件.福建省春季低温阴雨,夏季高温均影响乌龙茶品质.据乌龙茶之乡--安溪县历年调查统计,该县属于二等以上乌龙茶一般占全年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而高档乌龙茶仅占全年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左右.优良品种原料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经济效益不显著.因此,探索做青环境温湿度条件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采用人工控制适宜的做青环境,从而稳定并提高乌龙茶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摘时期对重发酵单丛茶香气及理化品质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采自春、夏、暑、秋四个茶季的重发酵型单丛茶进行分析,研究重发酵单丛茶香气组分与理化品质随季节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不同采摘时期的重发酵单丛茶中,秋茶、春茶芳香物质种类相对较少(分别为41种和43种),香精油总量占总挥发性成分比例比夏茶低;而夏茶和暑茶芳香物质种类多(分别为45种和48种),香精油总量占总挥发性成分比例比秋茶高。夏、暑茶芳樟醇氧化物、杜松醇、律草烯等含量较高,而香叶醛、吲哚、茉莉酮、橙花叔醇等花香型香气成分含量比秋茶低得多。夏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的占总挥发性成分的比例明显高于其它季节的茶叶,达到69.77%,而春、暑、秋茶相应所占比例分别为50.98%、51.75%和51.72%。感官审评表明,秋茶、春茶单丛香气品质得分比夏茶、暑茶高,即秋茶、春茶香气品质要比夏、暑茶好。 相似文献
12.
丹桂与名优乌龙茶品种香气特征比较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用GC/MS法分析了丹桂与名优乌龙茶品种的香气组成。结果表明,丹桂等5个名优乌龙茶品种的主要香气成分如下:丹桂茶是橙花叔醇、α-法呢烯、香叶醇、(Z)-3-己烯基苯甲酸酯、β-紫罗酮+(Z)茉莉酮;肉桂茶是橙花叔醇、α-法呢烯、吲哚、香叶醇、芳樟醇;黄旦是橙花叔醇、香叶醇、α-法呢烯、(Z)-3-己烯基苯甲酸酯、β-紫罗酮+(Z)茉莉酮;铁观音是橙花叔醇、吲哚、α-法呢烯、苯甲醛、β-紫罗酮+(Z)茉莉酮;毛蟹是橙花叔醇、吲哚、α-法呢烯、苯甲醛、2-苯乙醇。丹桂与其他4个名优乌龙茶品种香气成分含量最高的都是橙花叔醇,说明橙花叔醇是构成福建乌龙茶品种最主要的香气成分。尤其是丹桂与其母本肉桂的橙花叔醇含量均很高,分别达69%和61%。但是,不同品种主要香气成分的含量及组成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构成了不同品种的香型特征,这与感官审评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不同类型乌龙茶香气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茗科1号(金观音)制成的清香型乌龙茶、闽南乌龙茶和闽北乌龙茶为研究对象,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茶叶香气,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其香气成分,并对不同类型乌龙茶之间的香气化学成分及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被测样品中共检测出47种香组分,其中共有的香气成分有35种,以碳氢化合物、醇类、醛类、酯类为主,橙花叔醇含量占精油总量的30%以上,是最主要的香气物质。香气精油总量、主要香气组分含量、吲哚、橙花叔醇含量高低顺序为清香乌龙茶>闽南乌龙茶>闽北乌龙茶;闽南乌龙茶香气组分44种,数量最多,α-法尼烯、醇类物质含量/精油总量比例最高;闽北乌龙茶酯类物质含量最高,尤其是棕榈酸甲酯、亚油酸甲酯和亚麻酸甲酯。不同类型乌龙茶在香气组分、含量上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各自的香气特征。 相似文献
14.
钾和镁对乌龙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钾、镁肥可使乌龙茶的产量提高9%—38%;茶叶中的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含量也有所提高;茶多酚含量因施钾而增加因施镁而减少,但酚/氨比均趋于合理,提高了乌龙茶的适制性。施钾、镁肥还改善了乌龙茶的香气组成,使橙花叔醇等香气成分的含量明显升高。乌龙茶的等级与其含镁量呈显著正相关,即品质好者其含镁量也高。文中还对钾、镁对乌龙茶生化品质的影响和在乌龙茶产区施用钾镁肥的重要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凤凰单枞5个名枞乌龙茶香气组分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GC/MS法分析了凤凰单枞马龙茶中5个高香型名机的香气组分。结果表明:各名枞的主要香气成分如下:八仙过海名枞是新植二烯、吲哚、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法呢醇、法呢烯;桂花香名枞是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顺式茉莉酮、苯基荣胺、法呢烯、新植二烯;黄枝香名枞是新植二烯、法呢醇、吲哚、法呢烯、2,3-辛二酮;玉兰香名枞是法呢醇、吲哚、法呢烯、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肉桂香名枞是橙花叔醇、吲哚、劳樟醇及其氧化物、植醇、戊酸,2-甲基酐。香气相似率分析表明,除八仙过海与黄枝香两名枞香型相近外.各单机香型间相似率均不高,表明各名枞香型确实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17.
18.
采用九龙袍品种颗粒型乌龙茶的毛茶样为材料,在120℃(高火)、100℃(中火)和80℃(低火)3个温度下分别烘焙2βh,分析比较了不同烘焙温度对颗粒型乌龙茶感官品质、主要理化成分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低温烘焙(80℃)茶样的感官审评得分最高,且香气和滋味最好;化学成分分析表明,水浸出物和氨基酸总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而儿茶素总量、咖啡碱、黄酮化合物等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不显著;此外,茶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等氨基酸成分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EGC、C等儿茶素成分含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挥发性成分分析表明,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醇类、酮类、酯类物质以及含氮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碳氢化合物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具有清新花香的挥发性成分(如β-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橙花叔醇、己酸叶醇酯、异戊酸己酯、β-丁酸苯乙酯、苯甲酸己酯、茉莉酸甲酯、己酸己酯、α-紫罗酮、香叶基丙酮、顺-茉莉酮、吲哚等)的相对含量随烘焙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碳氢化合物成分(如β-月桂烯、柠檬烯、5-甲基-辛-1,3-二烯、2,4,6-三甲基-1,3,6-庚三烯、β-倍半水芹烯、十二烷等)以及含氮化合物(如苯乙腈等)相对含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呈现大量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