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王晓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461-2462
托达罗认为,一个农业劳动力是否迁入城市不仅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异,而且决定于城市就业率或失业率.目前,中国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在大中城市存在严重失业现象的形势下,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的转移,是我国人口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应该灵活应用托达罗模型,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  相似文献   

2.
农业现代化使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剩余不断增加,人口庞大的中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县域经济实力的线性分析与托达罗模型相结合,发现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在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人地关系紧张、转移成本风险提高以及乡镇企业劳动力吸纳能力降低等问题存在较强的操作性与可行性,能够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心理预期,是实现当代中国劳动力合理有效转移的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3.
施俊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663-6664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农民所存在的风险,在传统的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和效用模型的基础上,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过程中个人所面临的决策风险和社会环境带来的风险,以及风险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讨论了降低风险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在很多城市里,农村移民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城市工作岗位的产生速度,超过了城市工业和社会服务的吸收能力。在经历多年的大规模农村移民潮之后,虽然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迁移总量在增加,但是增速却呈现放缓的趋势,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与新情况。本文结合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迁移现状,对托达罗模型的迁移反应函数进行了反思,并对此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城镇高失业状况与庞大的人口流动规模并存的现象,简要介绍了托达罗(Todaro)模型的内容及其含义,并根据模型对我国的劳动力流动和城镇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缓解我国城镇失业压力的政策措施,即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延缓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的规模和速度。  相似文献   

6.
“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瑛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4):219-221
2009年,我国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已达1.45亿,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10%和农村劳动力的30%。然而,东南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近年来却遭遇民工荒问题。从托达罗模型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其原因既有城市务工成本上升、劳资问题风险加剧、户籍歧视的原因,也是产业梯度转移的结果;提出打破城乡户籍壁垒、加强政府引导以及建立城市农民工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给城市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他们也给城市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在托达罗给出的人口流动模型基础上,对于农民工务工情况进行分类,而后根据分类的结果来分析不同类型农民外出就业的成本和风险,帮助农民工进行更加理性的外出决策,促使民工流动合理化。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重庆市在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农民面临的各种市民化收益和成本,并借助对托达罗模型的修正,得出结论:当前影响农民市民化经济决策行为的4个方面分别是城市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收入、城市的生活成本、农民的安置补偿方式和保障机制的转化问题。进而提出了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重庆市在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农民面临的各种市民化收益和成本,并借助对托达罗模型的修正,得出结论:当前影响农民市民化经济决策行为的4个方面分别是城市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收入、城市的生活成本、农民的安置补偿方式和保障机制的转化问题。进而提出了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托达罗二元经济模型以及布坎南俱乐部理论为基础,在我国现有的二元经济体制下,利用贯序博弈对劳动力迁移和城市人口规模控制进行讨论分析。政府先行通过政策法规来控制迁移者的就业机会和福利待遇,迁移者在既定政策下决定迁移数量,最终得到最优人口规模。文章最后论述了模型对于长吉图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规划、人力资源的配置以及人才引进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197-198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多种多样,基于四川省2000~2014年的统计数据,从经济因素、农村状况、农民自身素质、城市吸引力四方面出发,选取了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多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构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型,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村居民家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显著影响,并结合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城市化的经济效应问题,应用了结构变动模型和托达罗模型来解释由经济结构变化引起的城乡人口迁移规律。结合城市化发展的具体实践理论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3.
朱强  范金  封士帅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1):295-298
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问卷调查资料为基础,从推拉理论角度,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制度、个人特征等因素,测算了连云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力和拉力,探讨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得出结论:经济收入是城市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首要拉动力;家乡经济落后与种地收入低是农村的最大推动力;缺乏医疗与养老保险是目前城市的最大推动力;家乡经济发展与回乡创业是最重要的农村拉动力。提出了增强城市拉动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完善进城途径、因地制宜选择转移策略等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刍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文莲 《甘肃农业》2005,(10):48-48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对推动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障碍,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本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城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曼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705-14706,14711
针对目前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城的主要因素,如剩余劳动力素质低、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充分、城市对农村人的"歧视"及制度障碍等,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进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农民市民化成本收益率与城市规模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农民市民化成本和农民市民化收益进行分析,建立了在城市规模为解释变量下的农民市民化成本收益率模型。在引进相关城市的数据实证后发现,我国的农民市民化成本以及农民市民化收益都是规模递增,而农民市民化成本收益率的走势呈现规模递减。该结论客观上对托达罗模型做了一个重要补充:即城乡的预期收入差距决定着农民城乡迁移的规模,而农民迁移后是否实现市民化则受到成本收益率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得知,一方面通过就地转移的方式大量转移剩余劳动力很困难;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往大中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大、中城市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地降低。因此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把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小城镇转移模式在吸收剩余劳动力上具有独特优势,建议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8.
农民就业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劳动力自由迁徙的体制束缚越来越少,由于农村边际劳动生产率低于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大中城市打工。本文建立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成本收益模型,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个人微观决策,并给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侯美莲 《现代农业》2011,(5):148-149
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土地向务工转移、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渠道,文章主要围绕如何有序地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周海霞  罗守贵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3):594-595,597
运用新的模型论述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使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形成动态的均衡,社会就业量和工资不断提高,导致社会需求增加,从而劳动力需求也增加。经济的良性循环需要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村人口的合理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