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内蒙古科尔沁地区牛固图小流域为例,阐述了该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综合治理模式建立的整体规划及具体布设,并分析了其效益.结果表明,通过对流域进行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综合模式治理,将流域治理,区域特色,市场推动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且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为我国北方土石山区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综合治理模式探索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北方土石山区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工作的建设步伐和治理技术水平,发挥水土保持典型工程的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普及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兴城市水利局于2011年开始了兴城市头道沟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作。在保障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增加林果业用地比例,合理布设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将各项措施按照作用的不同,进行模块化布局,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为同类型区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产业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北方土石山区不同模式下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北方土石山区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内的30条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资料为基础,根据小流域内梯田坝地、水保林、经济林这三类具有不同功能的水土保持措施面积所占比例的大小,将其治理模式分为生态型、农业型、生态—农业—经济型和生态—经济型四大类,并分析了不同治理模式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方土石山区现有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3.49万km^2,其中水蚀面积约占95%,水蚀区虽以轻度侵蚀为主,但水土流失仍然是该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制约山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的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加强区域水土保持已成为区域发展的迫切要求。北方土石山区的水土保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更加关注坡耕地改造、“坡林地”水土保持、“节水型”措施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依据自然地带性规律、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北方土石山区可分为8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各区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留村小流域属平顺县中五井乡,是典型的土石山区。其治理难度大又于黄丘区。当地群众紧密结合实际,在流域综合治理措施配置中,坚持把治理水土流失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生产,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建设“两高一优”农业,改善和提高环境容量相结合提出并实施了“  相似文献   

6.
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主要治理模式和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方红壤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20多年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水土流失面积和流失强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总结了南方红壤区20多年来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所建立的治理模式和积累的经验,旨在为该地区今后水土流失防治等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北方土石山区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与示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坡改梯工程建设应包含梯田工程、水源及灌溉工程、防洪和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防护林网工程、地力建设等内容。依据河北省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实践,科学总结了北方土石山区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并对典型地区的水土保持措施综合配置模式及水土流失治理效果进行了研究。各典型地区在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后生态效益明显,保土效益达到50%以上,蓄水效益达到45%以上,对水土流失的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8.
理家庄小流域治理开发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家庄小流域经过十多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治理度达到83%,植被覆盖率达到64%,年粮食总产达到100kg,年干鲜果品产量达到120kg,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以2700元,生态、经济效益显著,其治理开发模式主要是建立坡面防护,沟道防护和综合配套三大体系。治理特点:一是林果主导产业突出,二是措施科技含量高。  相似文献   

9.
洛阳市土石山区小流域治理经验张军校,常黑林(河南省洛阳市水利水产局,471000)洛阳市地处河南省的西部,总面积15160km2,水土流失面积10444km2,全市土石山区面积约8829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为6080km2,截至1994年底已治理...  相似文献   

10.
在对新疆的自然环境、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进行辨析的基础上,依据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中新疆的三级区划标准,结合新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归纳了其水土保持有关措施,提出了生态经济型、绿洲农田防护型、防风固沙型、生态修复型、土壤盐渍治理、沟坡兼治型、生态景观型、防洪安全型、开发特色经济型、生态旅游型、生态保护型、生产建设项目等12种水土保持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典型黑土区主要水保树种土壤水文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典型黑土区的主要水土保持树种林下枯枝落叶层、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造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减小容重增大,未造林地无明显变化,白皮柳林下平均土壤容重最小,总孔隙度最大,改良土壤效果最明显,依次为长白落叶松、小黑杨、樟子松;各树种土壤渗透性能均好于未造林地,其中白皮柳土壤渗透性能最好;营造水土保持林可有效增加土壤蓄水、透水能力,各树种土壤水文效应综合评价结果是白皮柳和长白落叶松优于小黑杨和樟子松。  相似文献   

12.
黄浦江源区主要植被类型土壤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野外调查、实测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根据土壤层水土保持功能的强弱,将黄浦江源区主要植被类型分为4类:落阔林、灌木林为第一类,表现出很强的水土保持功能;茶园、草地、松林为第二类,土壤水土保持功能较强;毛竹林、常绿阔叶林表现出较强的抗蚀性和抗冲性,但渗透性能并不突出,土壤贮水能力也一般,水土保持功能中等,为第三类;裸露地水土保持性能很差,单独作为第四类,其渗透性、抗蚀性、抗冲性、土壤水库容都显著小于其他各样地。  相似文献   

13.
甘肃定西的水土流失状况及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定西市认真贯彻水土保持法,多年来坚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万333km2,治理程度达618%,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定西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之路,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黄土高原区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和野生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及共生固氮特性的调查结果表明 ,从 112份 2 4属 5 3种根瘤样品中分离获得 87株根瘤菌。它们与豆科植物共生结瘤 6 3 .5 %为有效根瘤。不同种根瘤固氮活性差异较大 ,一般比较低 ,小于 1μmol/(g·h)占 35 %。大于 10 μmol/(g·h)仅占6 %。根据研究结果对这些豆科植物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衢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水土保持工作,近年来紧紧围绕建设"生态省"的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抓协调、抓深化、抓拓展,不断巩固、扩大"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创建成果,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得到进一步深化,有效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介绍了衢州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运城市在水土保持治理上以效益为中心,以建设生态农业为目标,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进行综合治理,规模开发,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07km^2,治理度达到39.1%,涌现出了103个依托水保治理建设的小康示范村,其主要经验是:政府推动,市场牵动,政策调动,效益驱动和典型带动。  相似文献   

17.
瑞典的水土保持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瑞典不仅是先进的工业国家,而且是欧洲最先倡导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国家。瑞典在水土保持、森林资源保护等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适合国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国家政策在促进自然资源保护和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工程建设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尊重自然的近自然治理,对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生态修复等。建议:制定灵活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界参与水土保持建设;将重点水土保持建设项目纳入经济发展计划,加大对水土保持的投入;尽快适时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水土保持法规;加大水土保持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的生态意识和水土保持意识;进一步加强城市水土保持。  相似文献   

18.
典型黑土区水土保持林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典型黑土区水曲柳林、落叶松林、樟子松林、云杉林及开垦50 a的耕地土壤为对象,通过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土粒静水崩解能力以及有机质含量等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水土保持林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30 cm土层范围内,林分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提高较大粒级团聚体的比例,显著增加PA0.25、降低团聚体破坏率(P<0.05);林地土壤水稳性指数显著提高(P<0.05),增加幅度达4.46~7.92倍;林地内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耕地相对提高了32.6%~62.7%.差异显著(P<0.05);可以认为水土保持林能够有效降低土壤可蚀性,并以阔叶水曲柳林的作用效果最为显著.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典型黑土区水土保持林的构建与调控技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一个世纪以来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文献研究,发现自2000年起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研究的相关文献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分为探索阶段、起步阶段、增长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从基础理论、技术措施、模式构建、试验示范和监测评价等方面对这一领域的主要标志性成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展望:针对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表和地下"二元"结构,应重点突破喀斯特水土保持关键技术适应性研究,建立喀斯特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治理模式、综合性试验示范和监测系统评价体系,为进一步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