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不同用量生物质炭对土壤性质、蔬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索生物质炭对小白菜和大蒜种植的最佳用量,为生物质炭在蔬菜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盆栽试验共设4个生物质炭用量处理,包括CK、C1、C2、C3,分别以0、1%、2%、3%的添加量施入,每个处理5次重复,监测小白菜和大蒜生长季数据。结果表明,生物质炭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增幅为23.86%~93.54%;施用3%的生物质炭处理显著增加了小白菜和大蒜生长季土壤全氮11.33%和23.09%;生物质炭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增幅分别为18.77%~80.04%和80.19%~396.18%;生物质炭显著增加土壤pH值,增幅为6.03%~17.19%。生物质炭能够显著增加小白菜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增幅分别为60.11%~86.11%和57.89%~76.32%;施用3%的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大蒜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增幅分别为36.89%、32.00%和61.56%。施用2%和3%的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小白菜可溶性蛋白含量9.07%和9.37%,同时,生物质炭能够显著降低小白菜可溶性糖和硝酸盐含量,降低幅度分别为6.72%~7.00%和38.62%~93.20%;施用2%和3%的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大蒜可溶性蛋白含量9.83%和9.56%,而施用3%的生物质炭显著降低了大蒜可溶性糖和硝酸盐含量,降低幅度分别为17.98%和39.27%。综上所述,生物质炭能够显著改善土壤化学性质,对小白菜和大蒜起到稳产增产效果,同时还能显著提高蔬菜品质。同时,小白菜和大蒜最佳的生物质炭用量为1%和3%。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高产马铃薯普遍存在水肥资源的大量投入带来了水肥利用率低、养分损失量大等一系列问题,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农民传统灌溉施肥处理CF(沟灌+复合肥1 500 kg/hm~2)为对照,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即CK(不施肥)、D1(缓释肥1 245 kg/hm~2)、D2(复合肥1 500 kg/hm~2)和D3(水溶肥675 kg/hm~2)对马铃薯生长、品质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施用不同肥料均可促进马铃薯株高、根长、根体积、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和植株鲜质量的增加,降低了丙二醛含量和SOD活性。试验同时表明,与传统沟灌施肥比较,膜下滴灌的D1、D2和D3处理促进了马铃薯对土壤养分的吸收与积累,使产量分别增加了18.4%,13.3%,26.0%;淀粉含量分别增加了10.3%,5.5%,15.1%;粗蛋白含量增加了12.9%,8.6%,13.8%;而可溶性糖则分别降低了5.6%,2.4%,15.3%。尤其是采用水肥一体化的D3处理,氮、磷和钾肥的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2.7%,20.5%,23.5%。从农学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来看,磷肥要高于氮肥和钾肥。因此,马铃薯生产中需重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和肥料的科学施用。  相似文献   

3.
成都平原水稻直播方式对出苗状况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研究水稻不同直播方式在成都平原的适应性,确定最佳的直播方式,以杂交稻‘川优6203’和常规稻‘金农丝苗’为材料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了成都平原生态条件下翻耕旱直播、免耕旱直播及翻耕水直播3种直播方式对直播稻出苗状况、生长发育、水分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品种直播方式间产量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有效穗数的多寡。翻耕旱直播处理前期出苗状况好、有效穗多,产量潜力最高;翻耕水直播处理前期出苗状况和产量虽不及翻耕旱直播处理,但有利于减少杂草和落田谷发生,播种后所需灌水量也最少;免耕旱直播处理存在着杂草和落田谷滋生严重、出苗差及播种后田间耗水量大等问题,产量最低。这表明翻耕条件下旱直播和水直播在成都平原各有优点,但从生产实用的角度考虑水直播更为适合。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羊草有性结实能力和提高羊草种子产量及质量,在羊草人工草地于羊草拔节期(5月19日)叶面喷施一定浓度的赤霉素(GA3)、生长素(IAA)和细胞分裂素(KT),研究植物激素对羊草开花习性和结实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外源植物激素,对羊草开花习性及结实特征影响不同。低浓度(75 mg.L-1)GA3通过增加盛花期后期开花数以及上午9:00前的小花开放数量,来增加开花总数和结实数,并最终显著增加了单穗种子重(P<0.05)。在盛花期内,150 mg.L-1的KT没有显著影响羊草单穗开花数,但最终显著增加了羊草单穗结实数和种子重(P<0.05)。75 mg.L-1浓度的IAA对羊草开花数、结实数和种子重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在羊草拔节期,叶面喷施一定浓度的GA3和KT对羊草开花习性和结实特征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陆栋梅 《种子科技》2023,(18):106-108
文章阐述了小麦种植施用肥料的品种,列举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及肥料利用率影响试验的检测方式,着重分析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希望通过研究具体的小麦施肥方式和肥料利用率,促进小麦高效种植,实现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6.
不同磷肥对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杂交水稻品种科优21作试验材料,在福泉市中等肥力田块开展种磷肥对产量及肥料利用率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促释磷肥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最高,施用新华磷肥的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均居第2位,施用普钙的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均居第三,其中产量分别比空白对照高6.4%、2.83%和2.27%,肥料利用率分别为9.18%、4%、3.29%。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长江中下游中低产稻田产能提升应用,在湖北当阳开展大田试验,设置当地常规施肥(T1)、常规复合肥+3000 kg/hm2生物有机肥(T2)、有机无机复混肥(T3)、生物炭基肥(T4)、水稻专用配方肥(T5)及不施肥(CK)共6个处理,在同等施肥量下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呈现为T4>T5>T3>T2>T1>CK,与T1处理相比,T2~T5处理分别增产4.27%~19.27%;在相同施氮处理下,T2~T5处理氮素累积量较T1处理增加了4.08%~32.03%,T2~T5...  相似文献   

8.
为了考察多功能土壤调理剂在烤烟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以当地推荐调理措施(CT1)和传统石灰调理剂(CT2)为对照,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2种新研制的多功能土壤调理剂(T1、T2)对烤烟农艺性状、产量、产值、烟株发病率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T1处理相比,T1和T2处理能改善烤烟农艺性状,促进烟株生长;烟叶产量分别比CT1处理增加12.31%和6.51%,上等烟比例分别增加4.38%和3.81%(P0.01);经济效益分别增加1778.58元/hm~2和2129.67元/hm~2。此外,T1和T2处理明显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烟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多功能土壤调理剂调理效果与传统石灰调理剂(CT2)没有显著差异,但所带入钙含量显著低于石灰。由此可见,多功能土壤调理剂能够显著促进烤烟生长,提高烤烟产量、质量、经济效益和肥料利用率,具有进一步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不同有机肥料对番茄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在有机生产条件下布置小区试验,研究了有机肥料对番茄生长、养分平衡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中采用农家堆肥、精制有机肥、沼渣为供试有机肥料,进行等氮投入,其中精制有机肥在此基础上额外设置了3个施肥水平。结果表明:有机肥适量施用能显著促进番茄生长发育,株高、茎粗、开花数、叶绿素含量等指标均好于不施肥对照,增产效果显著。等氮条件下不同有机肥料增产幅度在9.2%-14.4%之间。肥料氮磷钾养分平衡指数分别波动于3.06~3.35、7.77~23.65、1.66~2.88之间,而氮磷钾的利用率则分别波动在7.37%~9.51%、1.49%~4.39%、9.10%~15.32%之间。有机肥投入量的增加并未显著促进作物对氮磷钾的吸收,肥料利用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急剧下降,养分平衡指数上升。适量施用有机肥料增加了番茄可溶性糖、固形物、Vc含量以及糖酸比,降低了硝酸盐含量,从而提高了番茄果实品质。研究揭示,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可以促进作物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但过多的有机肥投入无济于产量和品质的进一步增长,相反还可能存在着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0.
以高粱品种克杂15号和克杂19号为试验材料,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常规化肥(CK)、生物复混肥(B1)、缓释肥(B2)和复合肥(B3),4种肥料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研究不同肥料对极早熟高粱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品种各处理产量均表现为B2和B3处理显著高于CK和B1;B2和B3处理穗粒数较CK增加约3%,达到了显著水平;B2和B3处理显著增加了株高与穗柄长,株高增长5.5~7.5cm,穗柄长增长3.1~5.7cm;B2和B3处理在生育后期仍有较高的叶绿素相对含量;B2和B3较CK显著提高了籽粒容重和淀粉含量,B1处理较CK显著提高了籽粒中蛋白质含量。综合分析表明,缓释肥(B2)和复合肥(B3)是最佳处理,与常规化肥(CK)处理相比,二者可以明显提高高粱产量,其中克杂15号的产量在7700kg/hm2左右,增产幅度3.19%~4.28%,克杂19号的产量在8000kg/hm2左右,增产幅度5.08%~5.95%,同时提高了高粱的容重,改善了农艺性状并保持了较好的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11.
珠三角地区密养淡水鱼塘水体叶绿素a及水环境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2年5月—12月调查了珠三角地区主养笋壳鱼(Oxyeleotris marmoratus)、草鱼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乌鳢(Channa argus)四个品种池塘水体中的叶绿素a(Chl a)含量和水环境因子动态变化。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研究池塘间水质因子的差异,使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池塘中Chl a含量变化的影响因子,使用自组织神经网络(SOM)分析方法探讨池塘水质状况。研究结果显示:池塘水体TN、TP和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Mn)变化范围分别为1.52~22.76 mg/L、0.20~4.82 mg/L和3.71~50.76 mg/L,呈现出严重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状况;池塘间Chl a含量差异显著(P<0.05),从高到低顺序为:草鱼(均值)>乌鳢>加州鲈>笋壳鱼,各池塘Chl a含量的影响因子差异较大;乌鳢池塘中盐度(Sal)、电导率(Cond)、总可溶性固体(TDS)、TP、PO43--P、TN、NO3--N和CODMn等因子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整个采样期池塘水质状况可分为5大类,并呈现出一定的时序和空间特征,池塘水质优劣顺序为笋壳鱼>加州鲈>草鱼>乌鳢。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资源环境约束力不断加大,都市农业生态安全值得关注。报告在PSR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珠三角都市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熵值法和障碍度模型,对珠三角地区都市农业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和相关障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5年珠三角都市农业生态安全形势逐步好转;深圳和中山市的都市农业生态压力较大,东莞市的都市农业生态状态较差,肇庆和江门市的都市农业生态响应较弱;城镇化率、人均耕地面积等指标是当前影响珠三角都市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珠三角地区应大力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继续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从而保证都市农业生态安全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个新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并以此体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其结果显示,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粮食安全程度呈下降趋势,整体属于轻度风险警级,尤其以2003年为最低点。特别是本地区粮食总产量及人均粮食占有量的逐年减少,使其面临一定的粮食风险。该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可判断此预警系统较为合理、灵敏,操作简便,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嘉陵江合川段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018年春季及夏季对该江段浮游生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87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浮游动物4类38种,以轮虫和枝角类为主;浮游植物密度为8.71×104~98.95×104 个/L,浮游动物密度为23.9~417.4个/L,夏季浮游生物密度总体高于春季;根据地表水营养状态指数(TLI)分析显示,研究水域处于中-富营养状态,春季富营养程度高于夏季。温度、pH、叶绿素a均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产生影响,CODMn仅对浮游植物产生影响,且呈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薇  王昕  黄乾  孙力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2):172-177
黄河三角洲是保持山东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区域之一,是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地区。以东营市为研究区,分析了该区域1992—2010 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引起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总体趋势是建筑用地、水体、盐田、林地的面积不断增加,而耕地、滩涂、草地、未利用地的面积减少,其中建筑用地增加了5.92%;(2)研究区耕地、盐田、建筑用地、水体之间频繁地转换关系,1992—2010 年耕地355.79 km2转为了建筑用地, 225.75 km2的滩涂转为盐田;(3)研究区8 种土地类型斑块个数51650 减少为32892,且耕地7 个景观指标均减少;(4)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宏观影响因子是政策导向,直接驱动力为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对在2005年4月7日—11月23日期间获得的布设于现代黄河三角洲的18个长期野外水盐观测井的30cm土层的土壤电导率和土壤水吸力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整个观测期内30cm土层的土壤电导率与土壤水吸力相关性不显著;2005年4月7日—6月6日期间(即植物生长初期、农作物播种期),仅DZ05、DZ16和DZ17号观测井土壤电导率与土壤水吸力呈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DZ08、DZ13和DZ15号观测井土壤电导率与土壤水吸力可用曲线方程拟合;2005年9月30日—11月23日期间(植物生长末期),DZ01、DZ02、DZ04、DZ06、DZ10、DZ12、DZ14、DZ15和DZ18号观测井土壤电导率与土壤水吸力可用曲线方程拟合,DZ07和DZ16号观测井土壤电导率与土壤水吸力呈显著负相关,DZ03号观测井土壤电导率与土壤水吸力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植物生长末期是现代黄河三角洲研究野外实测土壤电导率与土壤水吸力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本研究根据自然保护区特征和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基于欧氏距离理论,从水、土壤、生物和社会4方面选取13项指标构建了湿地生态系统评价体系,对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判,并采用指标诊断方法分析保护区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指数(A值)为0.656;水源保证率、土壤pH、植物群落动态平衡、动物群落动态平衡、人口密度、取水量与储水量比值、湿地产出价值与投入资金比等7个指标对A值的贡献为正;土壤有效磷、湿地资金投入能力和供给功能种类等3个指标对A值的贡献为负。本研究基于欧氏距离的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较真实地反应了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情况,分析了现存问题,并为进一步改善保护区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黄河三角洲地区白蜡人造林种植模式,提高该地区白蜡人造林管理水平,以5年生白蜡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种植密度、林间套种不同作物等多个处理,并对不同处理种植土壤进行分层取样,分析土壤养分差异。结果如下:(1)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含量减少;(2)种植密度会影响土壤养分含量,各土层中的碱解氮以株行距1 m×1 m含量最高,速效磷以株行距为3 m×3 m含量最高;(3)套种作物能改变白蜡种植土壤养分,套种南瓜、地瓜区域的碱解氮含量较未套种区域分别下降了25.85%、19.94%,套种大豆、苜蓿区域的碱解氮含量较未套种区域分别上升4.52%、2.8%;套种南瓜、大豆、地瓜、苜蓿区域的有机质含量较未套种区域分别下降11.54%、6.82%、17.94%、3.25%;(4)同树龄的白蜡规格越大,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越多,碱解氮、有效钾、有机质含量基本呈递减趋势。本研究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白蜡人造林的种植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19.
研究旨在利用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数据来计算黄河三角洲孤岛林场刺槐地上生物量。以黄河三角洲孤岛林场刺槐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数据,采用分水岭分割算法从单木尺度提取孤岛林场刺槐的树高和冠幅;然后利用背包移动雷达数据提取8 个样方单株刺槐胸径;再结合异速生长方程,从单木尺度计算8 个样方的刺槐地上生物量。为了验证结果,用野外实测树高和胸径验证雷达数据中提取的单木结构参数;最后利用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提取的树高和冠幅及两者的对数与乘积的对数形式,构建估算刺槐地上生物量模型,对模型估算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进行讨论,获得孤岛林场生物量分布图,并且结合前人研究的孤岛刺槐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分水岭分割算法能较精确地从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数据中提取刺槐的单木结构参数。(2)树高与冠幅乘积的对数模型估算效果(R2=0.82,RMSE=3.66 kg/株)优于非对数模型(R2=0.58,RMSE=6.73 kg/株),也优于两者对数的模型(R2=0.76,MSE=4.52 kg/株)。(3)模型构建过程中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单木识别过程。(4)刺槐地上生物量高低与其健康状况有很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泊松回归比例危险模型,选用国内外meta分析结果的污染物暴露-反应关系系数,参考相关健康效应终点的统计资料,估算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归因于可吸入颗粒物的居民健康经济损失。结果表明,2010年可吸入颗粒物(PM10,参考浓度取40μg /m3)造成的人群急性健康经济损失为16313.69万元,超额死亡经济损失为3347.42万元,合计19661.11万元,占该地区当年GDP的0.036%,对该地区居民健康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