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物炭基肥对马铃薯田土壤脲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生物炭基肥在马铃薯生产上的应用效果,以马铃薯品种中薯3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大田条件下,0(CK0)、300(T1)、600(T2)、900(T3)、1200(T4)kg/hm2生物炭基肥及与之等量N、P、K化肥(分别为CK1、CK2、CK3、CK4)对马铃薯田土壤脲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苗期,土壤脲酶活性表现为CK4>T4>CK3>T3>CK2>T2>CK1>T1>CK0;在块茎增长期和成熟收获期,土壤脲酶活性表现为T4>CK4>T3>CK3>T2>CK2>T1>CK1>CK0。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土壤脲酶活性表现为块茎增长期>成熟收获期>苗期。不同土层脲酶活性表现为0~10cm>10~20cm>20~40cm。马铃薯产量为T3>T4>CK3>T2>CK4>T1>CK2>CK1>CK0。马铃薯产量与各土层脲酶活性均呈正相关,且在块茎增长期和成熟收获期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生物炭基肥施用量为900kg/hm2时马铃薯产量最高,是适合浙江地区马铃薯种植的推荐施肥量。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水资源生态足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忽略了对水资源帐户的划分,全球及地区水资源生态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确定,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对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核算。本文对水资源帐户进行了划分,并计算了地区水资源生态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以河南省研究范围核算了2007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河南省多数城市水资源呈现生态赤字,同时不仅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存在着空间差异,而且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也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帐户分解研究结果还说明:在河南省多数城市中,水资源生态足迹中,农林渔业用水生态足迹占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比重比较大;在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中,河南省南部和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所占比重比较大,而北部地区地表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所占比重比较大。  相似文献   

3.
成都平原水稻直播方式对出苗状况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研究水稻不同直播方式在成都平原的适应性,确定最佳的直播方式,以杂交稻‘川优6203’和常规稻‘金农丝苗’为材料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了成都平原生态条件下翻耕旱直播、免耕旱直播及翻耕水直播3种直播方式对直播稻出苗状况、生长发育、水分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品种直播方式间产量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有效穗数的多寡。翻耕旱直播处理前期出苗状况好、有效穗多,产量潜力最高;翻耕水直播处理前期出苗状况和产量虽不及翻耕旱直播处理,但有利于减少杂草和落田谷发生,播种后所需灌水量也最少;免耕旱直播处理存在着杂草和落田谷滋生严重、出苗差及播种后田间耗水量大等问题,产量最低。这表明翻耕条件下旱直播和水直播在成都平原各有优点,但从生产实用的角度考虑水直播更为适合。  相似文献   

4.
连续6年施用生物炭和炭基肥对棕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明确生物炭与传统土壤培肥方式对土壤中生物活性的影响,通过连续6年微区定位试验,以传统的土壤培肥方式作为对照,探究较长时间施用生物炭和炭基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更好地揭示施用生物炭对农业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生物炭农用提供理论参考。定位试验于2009年开始,连续6年进行了花生微区田间试验(2 m2)。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秸秆还田+NPK(CS)、施用猪厩肥+NPK(PMC)、生物炭+NPK(BIO)和炭基肥(BF)处理。测定了2014年播前以及花生各生育时期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以及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连续施用6年后,BIO处理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除播前和成熟期与CS及PMC处理相近外,其他生育时期均显著(P0.05)低于这2个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除成熟期外其他时期均高于CS和PMC处理。BF处理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除播前处于较高水平,其他生育时期与CS和PMC相比均处于较低水平;土壤蔗糖酶活性除结荚期外其他生育时期均接近或者低于CS和PMC处理。与CS和PMC处理相比,BIO和BF处理对脲酶活性的影响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BIO和BF处理除成熟期外,其他生育期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低于PMC处理。在花针期相对于CS和PMC处理,BIO处理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提高,BF中处理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降低。与CS和PMC相比,施用生物炭会抑制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蔗糖酶活性,提高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施用炭基肥抑制了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降低了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生物炭和炭基肥对脲酶活性的影响没有表现出明显规律性,对微生物活性提高的作用在秸秆还田和施用猪厩肥之间。  相似文献   

5.
不同钾肥及配施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钾肥种类及其配施方式对马铃薯钾积累和产量性状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硫酸钾相比,硫酸钾与氯化钾配合施用能够提高马铃薯的淀粉含量,促进茎叶中的钾向块茎中转移,增加块茎中钾的积累量和分配比例。与不施钾肥处理相比,施用氯化钾和硫酸钾都能够增加马铃薯块茎产量。基肥和追肥中含有两种钾肥的处理所得块茎的产量和品质都优于单独施用一种钾肥处理,因此马铃薯生产中可以适量施用氯化钾。基肥中氯化钾施用比例不宜超过50%,追肥中氯化钾的施用比例可以大于50%,氯化钾的总施用比例应控制在50%以内。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通过研究马铃薯育苗移栽时不同幼苗大小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生产上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马铃薯种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施锰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通过对马铃薯种薯进行浸种试验,研究锰素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锰肥可以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增强抗逆性,提高产量和品质;但锰素过多又会产生不利影响;硫酸锰溶液的适宜浓度是0.01%~0.1%。  相似文献   

8.
2010-2019年黑龙江审定玉米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黑龙江省2010-2019年10年间玉米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变化趋势,分析不同性状之间的关联性,为进一步了解黑龙江省审定玉米品种及选育优良玉米品种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整理玉米品种信息并分析:审定的普通玉米品种容重和粗蛋白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上升趋势,粗脂肪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千粒重、粗淀粉含量变化趋势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千粒重与粗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向相关关系,与粗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向相关关系;容重与粗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向相关关系,与粗淀粉含量呈显著正向相关关系;粗蛋白含量与粗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向相关关系,与粗脂肪含量呈显著负向相关关系;其他两性状间相关性不显著。宜机收玉米年均容重、粗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高于10年间的年均值。  相似文献   

9.
根际通气性对大田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试验采用槽栽方法,在大棚中以根际全基质栽培为对照,研究了根际自然扩散通气处理(T1)、根际管通气处理(T2)和根际两端通气处理(T3)对马铃薯植株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T3和T3处理的马铃薯植株生长比较旺盛,其株高、茎粗、生物量和块茎产量均大于对照和T1处理.其中,T2处理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各处理间的马铃薯块茎品质差异不大.说明增加根际通气性,降低根际CO2的过度富积,可促进大田马铃薯植株的生长和提高块茎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杨云霞 《种子科技》2023,(18):18-20
本研究在通渭县设置了3个不同氮肥减施量、3个不同有机肥替代量、2个不同氮肥用量的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等量有机肥替代部分氮肥,马铃薯产量有所提高,但增幅不大;当氮肥减施30%~50%时,马铃薯产量最高;当氮肥减施50%~70%时,马铃薯产量有所下降;在施用等量有机肥替代部分氮肥的施肥模式中,马铃薯淀粉含量最低。本研究旨在探索适宜通渭县马铃薯种植的最佳施肥模式,以期为当地马铃薯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河南省2000—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通过生态赤字、生态承压度与万元GDP生态足迹进行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11年间河南省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5318 hm2增加到0.8220 hm2,除2003年外均处于上升趋势中;(2)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中,其中人均生物足迹先降后升,能源足迹不断上升,建设用地足迹增速最快,化石能源用地足迹比重最大;(3)11年间人均生态赤字由0.2479 hm2增加到0.5238 hm2,处于上升趋势中,经济发展始终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生态承压度经历了反复的下降与上升过程;(4)万元GDP生态足迹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1.4640 km2下降到2010年的0.5481 km2。中原经济区建设契机下为实现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应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打造农业强省;优化产业结构,保证经济质量提高;践行生态理念,引导绿色生产与消费。  相似文献   

12.
基于能值理论的福州市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方法,定量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在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计算的改进模型,对福州市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及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福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为1.29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17 hm2,生态赤字为1.12 hm2,福州市的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一致。但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更具合理性,更真实的反映了区域的生态资源利用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3.
生态足迹模型自提出以来,理论和方法逐步完善,作为一种可定量测度和评价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不同尺度与不同领域对生态足迹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生态足迹模型进行评价,指出其优势与局限性,分析、展望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和掌握干旱农牧区人口增加与耕地资源相互变化状况,确定土地优化配置结构,为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应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以磴口县和巴彦淖尔市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对磴口县1986年和2007年的生态状况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1986年和2007年,磴口县生态赤字分别为1.3607×104、30.3876×104 hm2。2007年磴口县生态赤字较1986年增长21.33倍。1986-2007年期间,人均生态承载力增加0.5966 hm2/cap,人均生态足迹增加2.8828 hm2/cap,即人均生态承载力增速大大低于人均生态足迹,该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造成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是:(1)草场严重超载;(2)农业盲目开垦土地资源;(3)人口增长;(4)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生物资源与能源消费的增加和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古浪县近几年可持续发展状况及当前发展模式的可行性程度,及时解决有碍当地发展的问题,应用生态足迹法、时间动态模型及变化速率分析法和剪刀差分析法,依据2008—2012年甘肃统计年鉴的资料数据,对古浪县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从时序上比较分析古浪县生态足迹的变化原因和规律,并且得到了该地区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变化速度和剪刀差等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模型,预测了未来10年古浪县的可持续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古浪县人均生态足迹由2008年的0.837728 hm2逐年增加到2012年的1.155636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08年的1.876579 hm2逐年减少到2012年的1.606876 hm2,可见两者呈现反方向的发展趋势。古浪县2008—2012年虽未出现生态赤字,但生态盈余由2008年的1.048851 hm2/人逐年减少到2012年的0.451240 hm2/人,说明古浪县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古浪县2008—2012年万元GDP生态足迹由髙向低变化,而生态占用率由低向高变化,反映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古浪县的生物生产面积利用率和资源利用率有所提高,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逐年增加。预测模型进一步说明了古浪县2022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别为2.6289、0.2368 hm2,其人均生态赤字达到2.3921 hm2。表明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暗示当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相似文献   

16.
合肥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足迹作为度量区域生态可持续性的方法已经得到越来越广的应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该文利用合肥市2000—2004年数据,分别计算了当地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以及万元GDP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合肥市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且大大高于当地的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现象严重。人均生态赤字由2000年的1.7041hm2/人增长到2004年的2.10108hm2/人。生态供需平衡依赖其他地区的生态输入。而万元GDP生态足迹则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2.545955减少为2004年的1.791977,表明在工业、经济的增长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7.
刘亚琦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9):267-272
旨在研究聊城地区经济与人口发展的适度生态承载范围,以维护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安全。运用模型计算聊城市2006—2011 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聊城市的生态适度人口(Ecological Optimum Population, EOP)与现实状况的差异。结果表明:在2006—2011 年期间,聊城市的实际人口一直处于增加态势,生态适度人口却一直在下降。聊城市目前已面临过度人口和生态赤字问题,具有相对较大的人地矛盾。反映出该地区的生态、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不合理,并就该问题提出聊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选途径。  相似文献   

18.
徐姣  徐姣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0):90-95
为了测算和衡量湖南省农业两型化水平,促进农产品种植结构优化,从两型农业的角度出发,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对2009年湖南省主要农产品的生态足迹和产值足迹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湖南省主要农产品的产值足迹各有不同,糖料和烟叶的产值足迹具有很大优势。棉花、稻谷、麻类、豆类、玉米、薯类和油籽的产值足迹处于较低水平,而小麦的产值足迹要远高于其他农作物,生态效益为最低。从效益足迹方面来看,糖料、麻类投入回报高,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小麦的效益足迹为负值,居于经济效益弱势地位。结合此结论以及农产品效益足迹分析湖南农业两型化趋势,提出了以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原则的农产品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广东连平县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保护连平县的生态环境和东江水源,在发展农业经济时,必须进行生态的总体规划。本研究以连平县的农业资源和发展现状为基础,在研究了其发展的各种优劣势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成功案例,提出了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以实践和应用作为价值考量,将全县划分为"一核、二廊、三区",即建立一个生态农业核心区、纵横二条生态农业经济带、三个生态农业功能区。并就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发展政策提出了相应的方案和建议。研究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该县发展生态农业提供决策咨询和战略性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