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旨在探明不同覆盖材料对西北地区青贮玉米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在甘肃省中部的永登县中川镇廖家槽进行田间试验,以青贮玉米品种“陇青贮1号”为材料,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普通白色地膜(M1)、黑色地布(M2)、生物降解膜(M3)、液态地膜(M4),测量株高、茎粗、叶面积、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果穗产量、果穗率、籽粒含水率、全株含水率、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结果显示,成熟期M1玉米的株高较M2、M3、M4分别高0.7%、7.7%、14.2%。M1、M2、M3、M4在拔节期对玉米茎粗、株高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成熟期单株叶面积表现为M4>M2>M1>M3。与M2、M3、M4处理相比,M1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高122.2%、68.7%、68.3%,果穗产量分别高26.6%、24.7%、57.8%,鲜草产量分别提高6.5%、9.0%、10.2%,干草产量分别提高20.4%、25.2%、36.9%。果穗率、籽粒含水率表现为M4>M2>M3>M1,全株含水率表现为M4>M3>M2>M1。研究表明,液态地膜不利于西北地区青贮玉米种植。  相似文献   

2.
探求品种、密度和覆膜方式对旱地地膜玉米群体特征、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高效利用和开发有限的自然降水资源。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全膜双垄沟覆盖(FFDRF)和窄膜覆盖(NF)2个处理,裂区为紧凑型中晚熟先玉335和紧凑型中熟吉祥1号及平展型早熟酒单4号3个杂交种,裂裂区为低密度(4.5万株/hm2)、中密度(6.75万株/hm2)和高密度(9.0万株/hm2)3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玉米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0~2 m土层土壤贮水量,结合作物产量分析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覆盖可以有效地保蓄小量降水(小于10.7 mm),改善玉米生长条件,能快速提高苗期玉米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窄膜覆盖增加15.6%、14.3%和8.8%。随着密度的增加,百粒重、穗粒数表现为下降趋势,但增加种植密度的群体优势大于单株植株性状的综合劣势,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9.0万株/hm2条件下,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6.75和4.5万株/hm2依次增加8.3%、5.2%、3.4%和27.7%、32.9%、28.1%。不同品种适应密度改变的能力也不同,紧凑型的先玉335和吉祥1号适应密度改变能力强,耐密植,平展型酒单4号较弱,其中,先玉335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吉祥1号和酒单4号分别增加3.7%、1.7%和43.8%、37.1%。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耗水量呈增加趋势。不同品种间耗水量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表现为先玉335>吉祥1号>酒单4号。可见,品种、密度、覆膜方式对旱地玉米群体结构、耗水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有一定的调控作用,表现为品种>密度>覆膜方式。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玉米种植区域降水特征,选择适宜的品种及其播种密度和覆盖方式,充分释放玉米增产潜力。降水量为530 mm左右的旱作区,“先玉335+9.0万株/hm2+全膜双垄沟覆盖”组合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前期分离自玉米根际优良促生菌(PGPR)菌株生长速度、固氮酶活性、溶磷量及分泌IAA 能力的测定,筛选获得7株优良 PGPR 菌株,将其制成玉米专用菌肥,于2013年进行田间试验,测定菌肥配施化肥对玉米叶面积与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研制的玉米专用菌肥符合《微生物肥料》NY227-94标准。菌肥配施化肥减量15%~30%,在开花期前对玉米单株叶面积影响表现为全量化肥(A)〉85%化肥+菌肥处理(B)〉70%化肥+菌肥(C)〉100%菌肥(D)〉不施肥(E);开花期后表现为:B〉A〉C〉D〉E。对干物质积累量影响在开花期前表现为:A〉B〉C〉D〉E,开花期后表现为:B〉A〉C〉D〉E。在玉米整个生育期菌肥配施减量化肥对玉米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变化是一致的。成熟期经济产量表现为:处理 B 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0.05),比全量化肥显著提高2.7%;干草产量处理 A、B、C 间差异不显著,表现为:B〉A〉C,处理 B 比全量化肥干草产量提高2.1%;经济产量及干草产量处理 C 与 A 相比均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在宁夏南部山区全膜覆盖栽培条件下,以陇单339玉米杂交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排列,每500株为一处理梯度,种植密度由4500-7000株/亩。通过试验分析,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逐渐减少,但叶面积指数随之增加;密度在4500-5500株/亩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随之增加,达到5500株/亩时产量为628.36公斤/亩,群体干物质积累达到峰值形成拐点,超过5500株/亩时,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随之下降。因此在海拔1600米区域内和高产栽培管理水平条件下,最佳种植密度增加到5500株/亩。  相似文献   

5.
试验通过体外模拟瘤胃环境,筛选瘤胃微生物体外降解苜蓿干草和玉米秸秆混合粉的最佳比例,寻找苜蓿干草和玉米秸秆综合利用途径。试验设置7个处理组,每组3重复,通过测定干物质的降解率及各时间段的产气量两个指标来观察瘤胃微生物对苜蓿干草和玉米秸秆的降解效果。通过记录的干物质降解率和产气量的数据可得出:玉米秸秆粉和苜蓿的最佳配比是3:7,其次是4:6。  相似文献   

6.
揭示不同地膜覆盖栽培模式演替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为旱地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西北旱作区20世纪70年代至今不同阶段主推的窄膜、宽膜和全膜双垄沟播3种不同地膜覆盖栽培模式,以露地栽培为对照,测定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主要品质指标,播前和收获0~2 m土层土壤贮水量,结合玉米籽粒产量分析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播后120 d,窄膜、宽膜和全膜双垄沟播平均干物质积累量较露地分别提高5.5%、11.2%和21.9%;产量分别较露地增产12.1%、18.6%和31.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露地提高17.0%、24.1%和36.0%;玉米籽粒容重分别较露地增加2.7%、1.9%和1.8%;而平均蛋白质含量分别较露地降低0.17、0.14和0.22个百分点;不同覆盖栽培模式对玉米籽粒脂肪和淀粉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随着旱地地膜玉米窄膜、宽膜和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演替,玉米抗旱增产能力逐步增强,但籽粒蛋白质含量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羊常用粗饲料干物质和粗蛋白的瘤胃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试验通过尼龙袋法研究了羊草、苜蓿干草、玉米秸秆、尿素-秸秆和NaOH-秸秆5种粗饲料在绵羊瘤胃内干物质和粗蛋白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5种粗饲料的有效降解率均在20%以上,其中以苜蓿干草最高。粗饲料干物质的有效降解率与干物质的快速降解部分呈显著强的正相关,与慢速降解部分和不可降解部分都呈弱的负相关,与慢速降解部分的降解速率呈较强的正相关。粗饲料粗蛋白的有效降解率与快速降解部分呈极显著强的正相关,与不可降解部分呈强的负相关。5种粗饲料的干物质和粗蛋白的瘤胃降解率均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其中苜蓿干草的相关系数高达0.9435(P0.0001)。5种粗饲料的干物质和粗蛋白的瘤胃降解率相关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苜蓿干草羊草NaOH-秸秆尿素-秸秆玉米秸秆(P0.005)。  相似文献   

8.
氮肥运筹对陇中旱农区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玉米成为了陇中旱农区主要作物之一,但该技术下玉米的高产出导致土壤养分耗竭,影响玉米生产的可持续性。本研究依托2012年布设在陇中旱农区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4个施氮水平(N0:不施肥;N1:100kg·hm~(-2)、N2:200kg·hm~(-2)、N3:300kg·hm~(-2))和2个施氮时期(T1:1/3基肥+1/3拔节期+1/3开花期、T2:1/3基肥+2/3拔节期)对玉米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和分配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光合性能也在增强,而N3和T2N2间差异不显著,T2时期提高玉米光合特性;2)全生育期内,N3处理下叶绿素含量较N2、N1、N0分别平均增加50.9%、17.0%、2.7%;叶面积指数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N2和N3间无显著差异;T2下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在生育后期显著高于T1;3)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分配量表现为:N3N2N1N0,T2下的干物质积累和籽粒分配量高于T1;4)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N2和N3下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显著高于N0,其中N3较N0增加79.2%和68.4%,N2较N0增加65.9%和54.1%,T2下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较T1显著增加9.9%和13.5%,而T2N2与N3间无显著差异,因此,在陇中旱农区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施纯氮200kg·hm~(-2)左右,按照1/3基肥+2/3拔节期配施,可以增强光合作用,从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饲料产量,促进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了减少普通地膜和氮肥的投入,实现该地区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在甘肃武威试验站采用完全随机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玉米单作、玉米//毛苕子和玉米//箭筈豌豆)和覆盖方式(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对玉米和绿肥作物氮素吸收以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和间作对作物的氮素吸收利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玉米收获期,与无覆盖相比,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玉米植株吸氮量分别增加21.46%,11.22%和34.63%,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毛苕子和玉米//箭筈豌豆的玉米吸氮量分别增加6.94%和6.26%。玉米收获期,秸秆覆盖的牧草植株吸氮量较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无覆盖分别增加46.75%,72.31%和21.76%,间作毛苕子的吸氮量较间作箭筈豌豆增加25.26%。玉米收获期,各处理玉米带、牧草(裸露)带0~14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均低于牧草收获期,无论牧草收获期还是玉米收获期,单作玉米的玉米带、裸露带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均低于间作玉米。玉米收获期,普通地膜覆盖和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的玉米带0~14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无覆盖分别显著增加32.87%和27.82%,普通地膜覆盖的牧草(裸露)带0~14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分别增加9.17%、6.07%和35.45%。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处理玉米秸秆与精粗比饲粮对滩湖F_2代育成公羊瘤胃干物质降解率的影响,试验采用瘤胃尼龙袋法,选用4只体质量相近、体况健康且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滩湖F_2代育成公羊,分别测定不同复合氨化处理玉米秸秆和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及不同精粗比全混合饲粮尼龙袋样品,在其瘤胃培养4、8、16、24、48和72 h时的干物质降解率。结果表明:以复合氨化玉米秸秆为基础即粗饲料60%(氨化玉秸50%+苜蓿干草10%)+精补料40%全混合饲粮和以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为基础即粗饲料70%(全株玉米青贮30%+苜蓿干草20%+玉米秸秆20%)+精补料30%全混合饲粮在瘤胃内的干物质降解率较高,可以作为宁夏引黄灌区肉羊生产全混合饲粮的推荐配方。  相似文献   

11.
试验利用瘤胃微生物体外降解不同比例组合(8∶2、7∶3、6∶4、5∶5、4∶6、3∶7、2∶8)的玉米秸秆与苜蓿干草混合粉,通过测定不同发酵时间段气体产量与干物质降解率,初步探索瘤胃微生物对玉米秸秆与苜蓿干草混合粉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粉和苜蓿干草粉配比为3∶7的组合有利于瘤胃微生物生长繁殖,其次是4∶6组合。  相似文献   

12.
硫酸钠和硫化钠都能显著提高纤维物质的瘤胃动态降解率,随着硫添加量的增加,玉米秸秆干物质(DM)的降解率逐渐增加,而当日粮干物质中硫含量为0.18%时,玉米秸秆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瘤胃动态降解率最高,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11.76%、6.75%和11.76%、5.86%。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硫酸钠的效果优于硫化钠,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试验选用2头装有瘤胃瘘管的科尔沁黄牛,采用尼龙袋法测定5种粗饲料(三叶草、苜蓿干草、稻草、玉米秸秆和羊草)在黄牛瘤胃内干物质(D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有效降解率(ED)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结果表明:DM和CP有效降解率和营养物质消化率三叶草最高,稻草最低,羊草、苜蓿干草和玉米秸秆居中;NDF和ADF的有效降解率和营养物质消化率以苜蓿干草最高,玉米秸秆最低;稻草和玉米秸秆饲用价值较低,苜蓿干草和三叶草饲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氮肥运筹对陇中旱农区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玉米成为了陇中旱农区主要作物之一,但该技术下玉米的高产出导致土壤养分耗竭,影响玉米生产的可持续性。本研究依托2012年布设在陇中旱农区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4个施氮水平 (N0:不施肥;N1:100 kg·hm-2、N2:200 kg·hm-2、N3:300 kg·hm-2)和2个施氮时期(T1: 1/3基肥+1/3拔节期+1/3开花期、T2: 1/3基肥+2/3拔节期)对玉米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和分配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 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光合性能也在增强,而N3和T2N2间差异不显著,T2时期提高玉米光合特性;2) 全生育期内,N3处理下叶绿素含量较N2、N1、N0分别平均增加50.9%、17.0%、2.7%;叶面积指数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N2和N3间无显著差异;T2下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在生育后期显著高于T1;3) 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分配量表现为:N3>N2>N1>N0,T2下的干物质积累和籽粒分配量高于T1;4) 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N2和N3下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显著高于N0,其中N3较N0增加79.2%和68.4%,N2较N0增加65.9%和54.1%,T2下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较T1显著增加9.9%和13.5%,而T2N2与N3间无显著差异,因此,在陇中旱农区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施纯氮200 kg·hm-2左右,按照1/3基肥+2/3拔节期配施,可以增强光合作用,从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饲料产量,促进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的农艺性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在滇中地区以推广较多的曲晨9号为供试材料,开展6株/m2(低密度)、9株/m2(中等密度)和12株/m2(高密度)三个种植密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密度种植青贮玉米的群体干物质产量比低密度的提高12.3%,并且高密度种植模式中的单株节数、叶片数和枯叶数也比低密度处理的单株分别增加9.98%(P<0.05)、2.78%(P>0.05)和126.92%(P<0.01),但是高密度种植模式中单株的株高、基部茎宽、穗叶面积和不同位叶的干重比低密度的处理分别降低15.12%(P>0.05)、38.80%(P<0.01)、16.38%(P<0.05)和26.88%~38.79%(P<0.05)。在营养成分方面:高密度种植青贮玉米的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木质素分别比低密度种植的青贮玉米低了1.7%、21.51%、22.14%和56.79%。表明增加种植密度可有效地增加单位面积青贮玉米群体的干物质产量,增加单株的叶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选择集雨垄的环境友好型覆盖材料,提高中国西北半干旱地区的降雨利用效率。【方法】通过随机区组大田试验,以传统平作为对照,研究3种材料(土壤结皮、生物可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覆盖垄的垄沟集雨种植对土壤水热条件、红豆草根系特征、根瘤特征、干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垄沟集雨种植显著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增加红豆草根系和根瘤特征值。土壤结皮覆盖垄沟集雨种植显著提高红豆草水分利用效率,但降低红豆草干草产量;生物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覆盖垄沟集雨种植显著提高红豆草的干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传统平作相比,土壤结皮、生物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覆盖垄沟集雨种植的土壤贮水量分别提高10.64、9.36和2.09 mm,垄上表层土壤温度分别增加2.0、3.4和4.2℃,红豆草根干重分别提高27%、72%和87%,有效根瘤数分别增加2.1、9.1和12.4个,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1.9、23.3和30.0 kg/(hm2·mm)。土壤结皮覆盖垄沟集雨种植的红豆草干草产量比传统平作降低13%,生物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覆盖垄沟集雨种植的红豆草干草产量比传统平作分别提高11%和23%。...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以两个高油玉米品种(HOC298和HOC647)、两个普通玉米品种(CAU80和CAU3138)和一个饲料专用玉米品种(FC3)为试验材料,分析比较不同类型玉米和籽粒成熟期(1/2、3/4和4/4乳线期)对玉米秸秆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和干物质、纤维组分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油玉米秸秆的水溶性糖、淀粉、粗脂肪含量和干物质、N DF、ADF消化率明显高于普通玉米秸秆P(<0.01),而NDFA、DF和木质素含量则低于普通玉米秸秆P(<0.01),饲料专用玉米秸秆的上述指标则介于二者之间。随籽粒成熟度的提高,高油玉米秸秆水溶性糖、淀粉、粗脂肪含量和干物质、NDF消化率呈直线规律提高L(P;<0.01),而NDF、ADF和木质素含量则直线规律下降L(;P<0.001),其中,4/4乳线期的水溶性糖、淀粉含量和干物质消化率分别比l/2乳线期提高26.5倍、2.4倍和22.7%,而NDF、ADF和木质素分别比1/2乳线期减少24.1%、30.6%和38.4%。随籽粒成熟期的延长,普通玉米品种秸秆的水溶性糖、淀粉含量和干物质NDF消化率直线下降L(;P<0.01),而NDF、ADF和木质素含量直线提高L(P;<0.05)。饲料专用玉米秸秆的营养成分和活体外消化率指标介于高油和普通玉米秸秆之间。本试验结果表明,高油玉米秸秆具有营养物质含量高和消化率高的特点,是反刍动物理想的粗饲料和青贮饲料原料。  相似文献   

18.
研究覆盖材料(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与种植模式(玉米单作、玉米间作豌豆和玉米间作箭筈豌豆)对土壤呼吸速率和玉米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呼吸日变化曲线因覆盖与种植模式而异,峰值出现时间也各不相同;同一种植模式下,玉米生育期平均土壤呼吸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普通膜生物膜裸露种植秸秆,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秸秆生物膜普通膜裸露种植;不同种植模式,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间作豌豆和玉米间作箭筈豌豆的全生育期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提高35%和25%,根际土壤微生物总数提高38.14%和84.75%;经相关分析,土壤呼吸与根际微生物数量呈不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土壤呼吸速率受根际微生物的影响,但根际微生物不是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子。试验表明,秸秆覆盖降低土壤呼吸速率,提高根际微生物数量;间作不同程度提高土壤呼吸速率和根际微生物数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东北雨养区不同颜色地膜覆盖下春玉米主要生长性状和产量对耕层积温的响应规律,设置了无色透明膜(M1)、黑膜(M2)和露地对照(M0)田间试验。根据2016和2017两年数据,应用Slogistic方程拟合了不同颜色地膜覆盖下玉米株高、成熟期之前叶面积指数以及干物质累积随耕层积温变化动态,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了玉米干物质累积的Slogistic曲线特征量与产量关系。研究表明:1)玉米株高渐增期的平均生长速率大小表现为M2M1M0,在快增期表现为M2M0M1,缓增期表现为M0M2M1;2)玉米叶面积指数渐增期和缓增期平均增长速率表现与株高一致,快增期则表现为M2M1M0,黑膜处理下叶面积指数和最大增加速率最高,无色透明膜处理次之;3)黑膜处理显著增加了快增期干物质累积持续时间,并且较无色透明地膜和露地处理率先进入干物质累积快增期,这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4)干物质累积最大速率、干物质累积曲线拐点等特征量与产量密切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认为,地膜覆盖对玉米生长渐增期影响较大,其中无色透明膜加速玉米衰老;黑膜处理下干物质累积最大,产量最高,玉米生长更稳定。对玉米生长性状和产量的研究,可用于玉米生产管理决策中作物生长路线的设计,能够为提高玉米生产管理水平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配比杂交构树、玉米秸秆青贮和燕麦青干草组合的体外消化特性及组合效应,以筛选出三种饲草间最适组合配比。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将杂交构树、玉米秸秆青贮和燕麦青干草组成不同配比的混合粗饲料,以精粗比40:60混合作为发酵底物,进行48 h的山羊瘤胃体外发酵试验,共15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测定48 h总产气量、pH、氨态氮、微生物蛋白、干物质降解率、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计算单项组合效应和多项组合效应。结果显示:混合饲草比单一饲草更能提高体外发酵效果,组合杂交构树:燕麦青干草=50:50、杂交构树:燕麦青干草=75:25、杂交构树:玉米秸秆青贮=50:50体外发酵效果不佳及多项组合效应为负,筛选出三个最优组合为玉米秸秆青贮:燕麦青干草=50:50、玉米秸秆青贮:燕麦青干草=25:75和杂交构树:玉米秸秆青贮:燕麦青干草=50:25:25,且玉米秸秆青贮:燕麦青干草比例1:1组合效应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