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斑蛾颗粒体病毒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斑蛾Eterusia aedea L.又称茶柄脉锦斑蛾,是我国茶树上一种常见害虫。国内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贵州、四川、广西、云南和台湾等省区;国外分布于日本、印度和斯里兰卡。目前对于该虫的病原性病毒尚无报道。我们于1985年5月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咸宁县国营柏墩茶场于1956年营建,1959年投产。自1977年以来发生茶小卷叶蛾危害幼龄及壮年茶园,特别是对地处丘陵岗地的四队,小卷叶蛾的发生为害相当严重,造成当年鲜叶损失15—20%,严重地块  相似文献   

3.
茶小卷叶蛾颗粒体病毒大田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小卷叶蛾(Adoxophyes orana F.& R.)是为害新梢的一种重要害虫。1979年我省分离到一株对茶小卷叶蛾毒力较强的颗粒体病毒(AoGV),1980—1983年曾进行了一系列田间试验,以探明其用于生产防治的可能性及应用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茶小卷叶蛾第一代卵孵化期,应用低剂量 AoGV 常量喷布茶树(每亩用病毒12.5—25毫克,加水125斤),幼虫感染死亡率达87.5—93.8%。用病毒治虫不仅方法简便易行,而且持效期长,喷施一次可控制小卷叶蛾为害16代,持效达3年以上,充分发挥了病毒治  相似文献   

4.
茶小卷叶蛾(Adoxophyes orana F.& R.)是为害新梢的一种重要害虫。1979年我省分离到一株对茶小卷叶蛾毒力较强的颗粒体病毒(AoGV),1980—1983年曾进行了一系列田间试验,以探明其用于生产防治的可能性及应用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茶小卷叶蛾第一代卵孵化期,应用低剂量 AoGV 常量喷布茶树(每亩用病毒12.5—25毫克,加水125斤),幼虫感染死亡率达87.5—93.8%。用病毒治虫不仅方法简便易行,而且持效期长,喷施一次可控制小卷叶蛾为害16代,持效达3年以上,充分发挥了病毒治  相似文献   

5.
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茶虫组的指导下,我们应用了颗粒体病毒防治茶小卷叶蛾,并进行了不同剂量防治效果的试验。初步认清了当代幼虫发病率与病毒用量的关系,现将试验情况与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茶尺蠖的克星——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可以感染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致其死亡。文章介绍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发现、形态特征、作用机理和使用技术等,为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土法生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尺蠖,不仅防治效果好,而且具有不杀伤天敌、病毒有传播扩散作用、持效时间长等优点,因此是理想的生物防治措施之一。要推广这一措施,首先必须生产病毒。目前,生产病毒的方法主要有:①室内用自然饲料连续大量饲养幼虫增殖病毒;②室内用人工饲料饲养幼虫增殖病毒;③从田间收集大量幼虫于室内增殖病毒。其中,用人工饲料饲养幼虫增殖病毒,多半用于  相似文献   

8.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 EONPV)的两种制剂 EONPV 2H_2 的 Lc_(50)为2.5×10~4 PIB/m1、EONPV 2H_4的Lc_(50)为2×10~4 PIB/ml,以1×10~7 PIB/ml的 EONPV 2H_2感染寄主3龄虫的 Lt_(50)为5.5天,EONPV 2H_4 的 Lt_(50)为5.7天。两制剂均有一定的防紫外光能力,对寄主的致病性强,室内试验校正死亡率都在96%以上,  相似文献   

9.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产工艺流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萃  朱俊庆 《茶叶》1993,19(2):23-26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较强,适宜于作为杀虫剂用于茶尺蠖防治。但要在生产上推广应用,首先必须解决工厂化大量生产问题。因此,我们在饲料筛选、病毒增殖条件等研究基础上,对该病毒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了探索。现将主要流程概括如下。一、健虫饲养1.健虫室及养虫器具消毒健虫室在每次使用前5~6天,用蚕室蚕具消毒剂——消特灵(杭州江南植物生长素厂生产)澄清液喷布消毒,并打开室内紫外光灯照射2小时。养虫用500g 装玻璃果酱瓶、2×9cm 平底玻管,置120~150℃下高温干燥消毒1小时,其他木结构养虫器具用消特  相似文献   

10.
作者于1971年7月将人工饲料饲育的茶小卷叶蛾(Adoxophyes fasciata)子代用苹果叶饲养时,发现一种细胞质多角体病毒。将这种多角体病毒的悬浮液搀合到人工饲料中,使幼虫吞食感染,取感染的幼虫进行病理组织学研究。将感染幼虫的中肠用固定液固定,包埋在石蜡中,作成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在茶业上的利用,可以分成制茶机械、设备自动化与经营两个领域。微型机制茶机已进展到什么程度。整个制茶工序原来已达到自动操作,但装配微型机并已运转的工序是粗揉、中揉、精揉等。其他的工序和设备也正在探索逐步地都利用。粗揉机现在可以自动控制茶温的管理。微型机能为我们判断和控制热风温度和风量  相似文献   

12.
小麦花叶病是Kansas(美国一个州名)西部最重要的小麦病害。小麦品种TAM107对小麦卷叶虫(WCM,Aceliatosichellaheifer)有抗性,是小麦花叶病毒的携带者,象其它普集推广的小麦品种一样,在Kansas西部能有效地减少发病指数。在1991年,几个观察表明,TAM107上小麦花叶病毒(  相似文献   

13.
茶尺蠖发生代数多、为害时间长(4~9月份),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所以一直是安徽省宣郎广茶区的重点防治害虫。多年来,出于主要依赖化学农药防治,带来了害虫抗药性增加、防治成本加大、环境被污染、天敌遭杀伤等副作  相似文献   

14.
暗扁刺蛾颗粒体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茶叶》1986,(3)
据近年来日本的资料报导,在为害茶树的卷叶蛾幼虫体上发现有五种病毒:茶小卷叶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细胞质多角体病毒、昆虫痘病毒及茶卷叶蛾颗粒体病毒。对两种卷叶蛾的颗粒体病毒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16.
暗扁刺蛾(Thosea loesa Moore)是华南茶区常见刺蛾之一,一些年份在局部地区、地段常猖獗发生,造成灾害。1984年与1992年曾先后在广东广州华南农业大学试验茶园内以及恩平、花县和英德等地发现有大量幼虫自然罹病死亡,死亡率可达45%,凡死虫多的地段,次年暗扁刺蛾的虫口数量锐减。收集死亡虫体进行分离、感染试验及鉴定,得到一株暗扁刺蛾颗粒体病毒,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与农药混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定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与几种杀虫剂混用的杀虫效果。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苏云金杆菌(Bt)与EoNPV混用时,表现有一定的颉颃作用,而且Bt浓度越高,往往颉颃作用越强。敌灭灵、喹硫磷与EoNPV混用,虽然有协同作用,但无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8.
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是茶树的一种主要害虫。长期以来,防治茶毛虫一直使用化学农药,由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防效降低,采取加大用药量来提高防效,不仅会增加茶叶生产成本,而且会提高茶叶中化学农药残留量。1982年,四川万源县参加由四川大学,成都市农科所主持的应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防治茶毛虫的试验。结果证明,防治茶毛虫具有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特点。1983年,全县用该病毒防治第一、二代茶毛虫达91096亩次,防治效果很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唐美君  肖强  郭华伟  殷坤山 《茶叶》2007,33(2):82-84
通过使用剂量的生物测定,明确了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IfNPV)制剂中病毒的合适含量为1×107PIB/ml~2×107PIB/ml.测定了IfNPV(1×107PIB/ml)和Bt(2000 IU/μl)混配后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协同毒力指数为2.1%,两者为相加作用.在此基础上,配制了茶刺蛾病毒水剂和茶刺蛾病毒Bt混剂,两种制剂的室内外毒效均在99%以上.  相似文献   

20.
灰茶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7年在武昌县茶园中采集的灰茶尺蛾(Ecxtropis grisescens Warren)死虫标本,分离出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通过对该病毒的形态结构、病症及侵染虫体的组织部位的观察,发现属一种新的杆状核型多角体病毒,其分离观察结果如下: 将茶园中采集到的病死虫用0.1摩PB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