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的方向与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黑龙江省发展优质大豆产业化生产,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建设优质大豆产业化生产基地、发展大豆经济,在发展方向上要抓住“一个为主、三个面向”,在发展策略上要抓住“三张王牌”和“两个一起抓”,在具体措施上要发挥“两个优势”、建设“两个基地”、实现“两个改变”、做到“两个加强”。  相似文献   

2.
汪慧 《福建茶叶》2016,(12):246-247
“茶文化”的理念发展到今天,其核心文化内涵和人们的日常行为息息相关。在高校档案管理中引入“茶文化”理念,有助于提升档案管理的集成化发展,提升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推动高校档案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茶文化”为依据,通过解读“茶文化”理念的内涵,结合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诟病”,提出了基于“茶文化”理念的集成信息管理、高素质人员培养理念、多元化服务模式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策略。以期通过“茶文化”理念与高校档案管理相融合,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自然生产条件、龙头企业状况和产业经济效益3方面论述了云南省“双高”甘蔗发展的优势条件.分析了现阶段“双高”甘蔗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甘蔗产业科技落后、蔗园建设投入不足、加工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单一.从“双高”甘蔗优势产业带建设,甘蔗种子工程体系,“双高”甘蔗科技、甘蔗产业化经营发展与科技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双高”甘蔗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徐闻县甘蔗品种的引进、推广与甘蔗生产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凯 《甘蔗(福建)》2002,9(1):36-39
徐闻县甘蔗生产的发展可分为“竹蔗时期”、“腊蔗时期”、“台糖134时期”、“粤糖63/237时期”和“新台糖系列时期”,各时期都有其代表的甘蔗品种和生产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5.
安哲 《中国茶叶》2008,30(10):30-31
湖北省英山县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生产的“团黄”、“蕲门”和安徽的“黄芽”并称淮南三茗,被列为贡品。多年来,英山县委、县政府坚持“农业抓产业、产业抓特色、特色抓茶叶、茶叶抓质效”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英山云雾茶”品牌。目前,全县茶叶产业规模在全国产茶县中位居第四,在湖北产茶县中列第一,被授予“中国绿茶(名茶)之乡”、“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县”和“中国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称号。  相似文献   

6.
分析海南农垦非胶农业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状况,指出了海南农垦非胶农业发展的不足之处和即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构思了海南农垦非胶农业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7.
茶业是湖南省石门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多年来,石门县以“生态立业、科技先行、文化引路、品牌拓市”为发展战略,把茶业作为“兴农、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来抓,以主攻“有机茶、名优茶”为重点,创品牌、拓市场,建成了大基地,形成了大产业,获得了大效益,实现了大发展。石门先后被授予(认定)“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禅之乡”、“全国绿茶出口基地县”和“全国茶叶优势区域重点县”,“东山秀峰”、“石门银峰”双双荣获“湖南十大名茶”称号。茶业已经成为全县农村经济中效益最高、潜力最大、前景最好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8.
如皋市稻米产业优势、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江苏省如皋市“十五”期间稻米产业优势和问题,提出了“十一五”如皋市稻米产业“规模种植、科技含量、科技先导、规范经营、做大做强稻米加工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根据《农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提出的全国油料生产1995年1.8亿亩、1800万吨的计划指标,以“六五”、”七五”期间花生占整个油料面积和总产的平均比重计算,到1995年全国花生生产应达到4800万亩、720万吨。一、实现的可能性根据我国花生生产从“五五”到“七五”的发展速度和当前的生产潜力,实现这一目标是完全可能的。首先,纵观我国花生从“五五”到”七五”的发展速度,“六五”期间年均总产比“五五”期间增长了210.4万吨,平均单产提高了35.5公斤;而“七五”  相似文献   

10.
张友亮 《茶叶通讯》2009,36(4):52-53,55
石门多山。依托资源优势,坚持科学发展,历经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重点培植,石门成了孕育“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禅之乡”、“全国绿茶出口基地县”、“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和“全国茶叶优势区域重点县”的风水宝地。  相似文献   

11.
对海南、广东、云南三大天然橡胶产区“走出去”发展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三大产区“走出去”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重庆水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落实,助推长江经济带水稻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基于SWOT方法分析了重庆水稻产业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以“增强优势、弥补不足、应对挑战、消除威胁”为目标,提出了针对性的重庆水稻产业绿色发展对策建议。研究认为,重庆水稻要实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十四五”期间,重庆水稻发展要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战略导向,以“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为发展目标,以“绿色发展、提质增效,构建高质量水稻产业经济体系”为发展重点,以“深化水稻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发展动力,推动水稻产业多种功能开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出的10条对策建议为:开展稻田宜机化整治工作、开展生计可持续性评估、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探索种植制度调整、构建特色绿色稻米产业、完善产业协同机制、提高科技支撑效应、构建多层级智慧管理服务体系、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健全监管保障制度。本研究结果为新形势下制定重庆水稻绿色生产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以及扶持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永顺莓茶”作为永顺县新确立的区域公用品牌,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也面临着基础薄弱、力量分散、管理滞后等问题。本文通过SWOT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永顺莓茶”区域公用品牌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内外部环境为其发展带来的机遇与威胁,提出“五统一”品牌发展策略,为推动当地莓茶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艳红  谢树政  刘娟 《中国茶叶》2019,(9):60-61,66
面对国家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精准扶贫”政策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巴中市依托青山绿水发展茶叶产业,全力打造川东北名优绿茶核心产区。本文深刻剖析阻碍巴中市茶产业发展的问题,并提出发展措施和建议,以助力巴中市茶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浙江省各产茶县(市)在省委领导下,通过批修整风,深入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进一步贯彻落实“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和“农业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和“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指示,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湖北省农业局和商业局在咸宁地区联合召开了全省茶叶生产收购经验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八个地区三个市六十一  相似文献   

17.
揭阳市揭东区种茶制茶历史悠久,为了更好地发展揭东区茶产业,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所和农业质量标准与监测技术研究所联合揭阳市揭东区农业农村局开展揭东区茶产业调研:揭东地区历史悠久,“绿茶红汤”特色明显,近五年来更是得到飞速的发展,但“揭东炒茶”还存在没有本土优良的无性系品种、茶园栽培管理和茶叶加工粗犷、无龙头企业、对农药使用不规范等问题。为了进一步转型升级,打造“揭东炒茶”品牌,提出选育本地优良品种无性系、加强栽培管理、精细和精准化加工、打造当地炒茶“龙头”企业等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粮食安全、资源环境保护以及绿色发展是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超级稻”的理念要求水稻新品种在高产优质的基础上兼有多种病虫害抗性、养分高效吸收利用、以及较强的抗旱性和抗逆性特性,实现水稻生产“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目标。“绿色超级稻”的理念与实践推动了绿色农业的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绿色超级稻”理念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研究进展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经济步人快速发展的轨道,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时代,而且呈现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家根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拟在我国主要食品出口地区规划和建设一批以“出口食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以下简称“区域化管理”)为核心的“出口食品安全示范区”,从根本上解决源头农业化学品污染问题,努力实现出口食品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以“质优价高”食品出口为导向.带动食品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杭州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2005年,8家“国字号”茶业机构授予杭州“中国茶都”称号。自授牌15年来,杭州茶产业和茶文化产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学术交流活动频繁开展,产业发展迎来了历史最好时期。文章分析“杭为茶都”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展望,以期进一步巩固杭州“中国茶都”的地位,为杭州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增添一缕茶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