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麻类作物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红麻全杆制浆造纸已进入生产阶段;利用苎麻壳,杆和红麻骨培养营养丰富的食用菌已推广应用,此外。利用麻骨压制人造纤维板和生产活性炭,苎麻叶,红麻叶用作饲料;苎麻根,大麻籽仁,剑麻叶提取物的药用等已应用于生产实践,麻类作物副产品的利用价值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
《中国麻业》1981,(1):50-50
一九八。年,我所受农业部委托,举办了全国麻类技术干部训练班,讲授了苎麻、黄麻、红麻的基础知识,编印了《苎麻讲义》和《黄麻、红麻讲义》。这两本讲义,结合建国三十年来麻类作物的生产成就,科研成果,深入浅出的详细论述了苎麻、黄麻、红麻的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主要麻类作物生产和麻类纺织加工工业的成就,在世界上分别占1—4位的生产优势,以及存在生产很不稳定、深加工能力很小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在种植区划内,再将苎麻、亚麻、黄红麻分别划分为5、2、7个商品生产基地范围,分别建立35、10、53个商品生产基地县(市)的布局意见。同时,对苎麻、亚麻、黄红麻的原麻销售市场进行了预测之后,建议采取加强宏观指导,作好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搞好商品生产基地县(市)的建设;切实提高和发展苎麻纺织加工工业;加强麻类作物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四项主要措施。这都是在宏观上带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有利于麻类生产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发挥我国主要麻类作物在世界上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一)1989年,我省麻类作物生产在各级麻区党政领导的重视下,围绕着苎麻生产的稳定增收,黄、红麻生产的扩大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和效益,狠抓科学种麻,开展试验示范、提高推广技术措施等一系列重要办法。获得了苎麻单产水平略有增长,苎麻冬闲期利用和开发研究技术深入到部分麻区,苎麻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有了一定发展;黄红麻面积略有增加,单产和总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农民获得了增产增收的好形势。苎麻生产:据各主产麻区汇报统计,  相似文献   

5.
我国麻类生产现状和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类作物是极具特色的经济作物。包括苎麻、红麻、亚麻、大麻、黄麻、剑麻,是我国继粮、棉、油、菜之后的第五大作物群。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 国内外麻类生产与科研概况1.1 国内生产、科研概况1.1.1 国内生产概况作为经济作物种植的主要麻类作物有苎麻、亚麻、红麻、黄麻、剑麻、大麻。其中苎麻、亚麻为纺织工业的精纺纤维,红麻、黄麻、剑麻、大麻为粗纺纤维。前者主要用于纺织中高档衣服面料,后者用于包装和水土保持等行业的原料。近年来开发出的红麻造纸,则为红麻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麻作》1981,(1):50-50
一九八。年,我所受农业部委托,举办了全国麻类技术干部训练班,讲授了苎麻、黄麻、红麻的基础知识,编印了《苎麻讲义》和《黄麻、红麻讲义》。这两本讲义,结合建国三十年来麻类作物的生产成就,科研成果,深入浅出的详细论述了苎麻、黄麻、红麻的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7.
麻类作物微生物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述了麻类作物(苎麻、亚麻、大麻、黄红麻)微生物脱胶和微生态增产菌研究成果,并对生产上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中国麻业科学》系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主办的麻类作物、麻类纺织科技专业期刊。主要报道苎麻、红麻、亚麻、大麻、剑麻等麻类作物、麻类纺  相似文献   

9.
《中国麻业科学》系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主办的麻类作物、麻类纺织科技专业期刊。主要报道苎麻、红麻、亚麻、大麻、剑麻等麻类作物、麻类纺  相似文献   

10.
《中国麻业》2008,30(1):27-27
《中国麻业科学》系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主办的麻类作物、麻类纺织科技专业期刊。主要报道苎麻、红麻、亚麻、大麻、剑麻等麻类作物、麻类纺织最新科研成果、试验研究进展、科技动态、麻纺动态和麻类作物基础知识等。  相似文献   

11.
我国麻类生产的现状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麻类生产的现状:包括苎麻、红麻、黄麻、亚麻、大麻、剑麻的种植和加工;育成品种数量和育种技术;种质资源;麻类作物的多种用途.提出了目前麻类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种麻效益下降;生产技术滞后;品种质量有待提高.着重提出了麻类生产的建议:树立大纤维观念,扩大纺织原料种类;南麻北棉,以麻代棉;苎麻向山坡地、黄/红麻向盐碱地、亚麻向南方冬闲地拓展;加快麻类科技平台建设,加速成果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我国麻类作物有黄麻、红麻、苎麻、大麻、青麻、亚麻和龙舌兰麻等。由于麻类作物种类多,分布区域广,各地的自然条件、栽培技术以及耕作制度的不同,因而害虫的种类较为复杂,群落组成亦有差异。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发现为害麻类作物的害虫达180种以上。除少数地下害虫和钻蛀性害虫外,大部分系叶面害  相似文献   

13.
麻类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纤维作物。无论是三麻、黄麻、红麻、大麻、亚麻和剑麻,主要是以获取其纤维为生产目的。但这些韧皮(叶)纤维作物,其纤维层与麻壳(表皮)、麻骨的联结较紧密,不易分离,必须经过剥制或脱胶等加工过程才能获得纤维,为麻纺和其他行业提供可使用的原料。近年研究开发红麻全秆及油用亚麻、大麻和剑麻渣等造纸,为麻类作物的应用进一步拓宽了范围。麻类作物生产机械化是指在麻类作物生产各项作业中,广泛使用机电动力和机械装备,包括耕整地、播种、中耕、施肥灌溉、植保、收获及初加工处理一整套生产工序的机械化,以…  相似文献   

14.
我国麻类作物有黄麻、红麻、苎麻、大麻、青麻、亚麻和龙舌兰麻等。由于麻类作物种类多,分布区域广,各地的自然条件、栽培技术以及耕作制度的不同,因而害虫的种类较为复杂,群落组成亦有差异。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发现为害麻类作物的害虫达180种以上。除少数地下害虫和钻蛀性害虫外,  相似文献   

15.
《中国麻作》1984,(4):1-4
我国麻类作物种类繁多,栽培历史悠久,种植地域广阔,经验丰富。主要麻类作物有苎麻、亚麻、大麻、黄麻、红麻、青麻、龙舌兰麻(主要是剑麻)等,其中苎麻、青麻原产我国,大麻、黄麻我国是原产地之一。麻类作物的纤维具有拉力大,吸湿性强,散水、散热快,耐腐等优点,是纺织衣着、麻袋、制作绳索、渔网、纸张等理想的天然纤维原料,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国内外农作物诱变育种的最新进展,展示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同时对麻类作物(亚麻、黄麻、红麻和苎麻)的诱变育种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7.
《中国麻业》1984,(4):1-4
我国麻类作物种类繁多,栽培历史悠久,种植地域广阔,经验丰富。主要麻类作物有苎麻、亚麻、大麻、黄麻、红麻、青麻、龙舌兰麻(主要是剑麻)等,其中苎麻、青麻原产我国,大麻、黄麻我国是原产地之一。麻类作物的纤维具有拉力大,吸湿性强,散水、散热快,耐腐等优点,是纺织衣着、麻袋、制作绳索、渔网、纸张等理想的  相似文献   

18.
麻类作物是世界上重要的纤维作物,对其染色体的分析研究,在麻类作物的遗传理论、育种实践,资源分析等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虽然对各种麻类作物的染色体数目早有报道,但对麻类的核型及染色体分带的研究,80年代在我国才开始取得进展。朱凤绥等对苎麻、黄麻、红麻、亚麻、大麻、苘麻等麻类作物的染色体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归纳总结了我国苎麻、黄麻、红麻、亚麻、剑麻等麻类机械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麻类机械研发与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麻类作物的特殊要求及农机与农艺融合的需求,提出了麻类作物机械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全国麻类生产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采取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18个产麻省(市、区)100多个县的麻类作物分布情况、种植面积、产量、种麻经济效益及麻类纤维的收获加工等情况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调查表明,我国麻类作物分布很广,南起海南省的三亚、北到黑龙江的大兴安岭、西到新疆伊犁、东到浙江一带均有种植.我国种植的主要麻类作物有苎麻、亚麻、红麻、剑麻、大麻,另外还有野生大麻和罗布麻等.主要麻类作物种植品种70多个,常年种植面积33万多hm2,纤维总产量50多万吨.加上油用亚麻、野生罗布麻、野生大麻等,我国麻类作物的总面积约166万hm2,是我国宝贵的天然纤维资源. 调查结果表明,入世后我国农民种麻收入比较稳定,以每公顷纯收入计,剑麻、红麻、大麻、苎麻、亚麻分别为8175元、6720元、6000元、4530元、2355元,已成为某些省(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近几年的结构调整,我国麻纺工业趋于稳定,目前苎麻长纺锭为25万锭,短纺35万锭,气流纺1200头,织机7636台,年消耗苎麻原料18-20万吨.亚麻(含大麻)纺织加工能力为35万锭,亚麻织机近1500台,约占世界加工总量的16%左右,年消耗打成麻8-10万吨.红麻纤维的主要用途由生产传统麻袋和麻绳向开发红麻造纸和服装面料方面转变,发展前景方阔.1998-2002年5年间,我国麻产品每年平均出口金额达5.19亿美元,是建国初期我国麻产品出口额的18倍.随着麻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只要加强农、工、科、贸的联合,强化麻类作物种子管理,解决麻类生产规模化发展的剥削加工技术问题,我国的麻类生产必将得以长期稳定的发展,成为农业增产、农村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