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广西横县镇龙林场不同密度(2 m×2 m、2 m×1.5 m、1.5 m×1.5 m和1 m×1.67 m)的14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密度为2 m×2 m和1.5 m×1.5 m的马尾松林凋落物层蓄积量小于2 m×1.5 m和1 m×1.67 m的马尾松林蓄积量,1 m×1.67 m的马尾松林凋落物层蓄积量最大。凋落物层最大持水量与凋落物层蓄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密度为2 m×2 m和1.5 m×1.5 m的马尾松林土壤层最大持水量大于密度为2 m×1.5 m和1 m×1.67 m的最大持水量;综合水源涵养力则取决于土壤层持水量的大小,4个林型的水源涵养力依次是2 m×2 m〉1.5 m×1.5 m〉2m×1.5 m〉1 m×1.67 m。本研究为马尾松人工林生态功能量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栽植密度对沙枣幼苗的苗高、地径以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栽植密度下,沙枣幼苗的苗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的积累在不同生长季表现出明显的差别:(1)在栽植密度为1 m×1.5 m时2年生沙枣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积累都高于其他密度,在密度为2 m×2 m时的苗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生物量最低。(2)不同密度下沙枣苗的含水率依次是1.5 m×2 m〉1 m×1.5 m〉1.5 m×1.5 m〉2 m×2 m〉1 m×1 m;根冠比依次是1 m×1 m〉1.5 m×1.5 m〉2 m×2 m〉1 m×1.5 m〉1.5 m×2 m。(3)不同密度下各营养器官的分配存在差异。总体而言,单株苗木各营养器官所占百分率的平均值依次为叶〉干〉根〉枝。  相似文献   

3.
桂中地区不同造林密度下5 a生桉树无性系生长及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各无性系径阶株数多分布在13、14径阶,虽造林密度不同,各径阶株数分布基本趋向于正态分布;3个无性系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差异不大,总体上随着密度的降低而略有增加,平均树高、平均胸径以2.0 m×4.0 m造林密度下的DH32-29无性系最大,分别为20.2 m、14.9 cm;蓄积量以2.0 m×3.0 m造林密度下的DH32-29无性系最高,达213.9 m3/hm2;DH32-29无性系在2.0 m×3.0 m造林密度下获得的财务净现值最大,相对盈利能力最强;内部收益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和投入产出比则以2.0 m×3.5 m造林密度获得最大值,分别达63.32%、41.89%、46.54%、14.94%。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红榉在不同光合有效辐射(PAR)强度及不同CO2浓度(CCO2)范围内叶片光合及水分生理生态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当大气CO2浓度为400μmol/mol时,红榉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与光合有效辐射(PAR)之间回归方程为Pn=-9×10-6PAR2+0.021 2PAR+0.592,光饱和点、补偿点及表观量子效率分别为1 177.8μmol/(m2.s)、20.0μmol/(m2.s)、0.034 5 mol/mol;叶片蒸腾速率(Tr)与PAR间回归方程:Tr=0.002 5PAR+4.535(R2=0.816 9,n=48);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和PAR之间的回归方程:WUE=-2×10-6PAR2+0.003 3PAR+0.193 9(R2=0.822 2,n=48);②1 200μmol/(m2.s)PAR条件下,Pn与CCO2之间回归方程为Pn=-2×10-5C2CO2+0.062 1CCO2-5.501 8(R2=0.936,n=48),CO2饱和点、补偿点、羧化速率分别为1 552.5μmol/mol、84.8μmol/mol、0.040 3 mol/(m2.s);Tr随CCO2增强基本保持稳定不变;WUE与CCO2之间回归方程为:WUE=-3×10-6C2CO2+0.010 5 CCO2-0.944 2(R2=0.894 1,n=48)。  相似文献   

5.
在临夏县大夏河水系支流的源头地带,用柳树进行不同方式、不同品种和不同密度营造水源涵养林试验.结果表明:植苗造林的成活和生长都明显好于压条造林;苏柳系的J172柳平均生长量最高,生长第3年平均树高达到3.67 m,明显高于对照,经方差分析,差异显著;采用3.0 m×3.0 m和2.0 m×2.0 m密度栽植的比较理想,采用1.5 m×2.0 m密度栽植的生长到3年后应适当进行间伐.  相似文献   

6.
大巴山林区主要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林是目前陆地碳汇增长最主要的媒介之一,大力营造人工林可以成为固定大气中CO2、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对大巴山林区4种主要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主要人工林土壤各层有机碳含量在0.434%~2.341%之间,且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1m深度内平均值分别为0.928%(马尾松)、1.566%(杉木)、1.537%(桉树);各类人工林1m深度内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45.4、125.9和79.9Mg/hm^2(1Mg=10^6g),大小分布序列为:桉树〉杉木〉马尾松。研究表明,减少人类干扰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对提高该区域人工林生产力水平及生态系统碳储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野外实地观测与室内浸水法,对丹江口湖北库区龙口林场5种类型马尾松林分枯落物蓄水、土壤理化性质和蓄水能力、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等水文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马尾松林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间存在显著差异,变化范围在45.83-93.32t·hm^-2,为松柏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低密度马尾松林〉中密度马尾松林〉高密度马尾松林。有效拦蓄量变化范围在29.83-41.79t·hm^-2,为中密度马尾松林〉松柏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低密度马尾松林〉高密度马尾松林。②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呈增加的趋势,而总孔隙度呈逐渐递减的趋势。不同类型马尾松土壤贮水能力差异明显,表现为针阔混交林〉低密度马尾松林〉中密度马尾松林〉松柏混交林〉高密度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约是高密度马尾松林的1.25倍。③不同森林类型地表径流量在14.68-29.56m^3·hm^-2之间,土壤侵蚀量在2.01~4.15m3·hm^-2之间,且均以栎类次生林最优,松柏混交林次之,马尾松纯林最低。总体而言,综合利用抚育择伐和人工诱导自然更新的方法,人工诱导马尾松纯林逐步向针阔混交林发育,可更有效提高水土保持功能。  相似文献   

8.
大青山不同森林结构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青山不同林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是细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的总数均随着树龄的增长呈现减少趋势。不同林木树种组成,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榆林地区的土壤细菌数量及微生物总量分布依次为山杏〉油松×沙棘〉油松×山杏〉油松×柠条〉油松〉沙棘〉柠条;劈柴沟地区不同树种组成土壤微生物总量及土壤细菌数量变化为山杨〉白桦×落叶松〉落叶松〉油松〉白桦。不同密度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规律是2 m×3 m≥3 m×3.5 m〉1.5 m×2 m〉1 m×3 m≥1.5 m×2 m,基本上是随密度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9.
对不同干扰条件下纳帕海湿地植物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密度、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间的相似性关系。结果表明,纳帕海湖滨湿地土壤种子库物种在返青期有26个物种,在枯黄期有7个物种,蕨类植物仅在返青期生长。为旅游+放牧干扰(Tr);人工取草皮干扰(AR)和猪拱干扰(PF)3种干扰类型的土壤种子库中的植物物种数在返青期分别为21种、12种和12种;在枯黄期分别为2种、2种和6种。在返青期,1Tr和PF方式下土壤种子库的物种里多年生植物均高于1年生植物,只有AR方式下土壤种子库的物种为1年生植物高于多年生植物;在枯黄期,不同干扰方式下土壤种子库的物种1年生植物都均高于多年生植物,这是由于枯黄期的土壤中以当年产生的种子植物为主。不同时期和干扰方式下土壤种子库的物种为双子叶植物比例均明显高于单子叶植物,说明不同的干扰方式都使得单子叶植物减少。返青期和枯黄期种子库的总密度是PF〉TF〉AR;物种多样性在返青期是Tr〉AR〉PF,在枯黄期为AR〉PF〉Tr。在返青期,TT、AR、PF3种干扰下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53、0.30、0.44。因此,可以预测3种干扰后植物群落的恢复潜力是Tr〉AR〉PF。故在植被恢复的时候不仅要重视TT后的生态恢复,还要更加重视AR和,丌后的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0.
光皮树优良无性系光合生理特性对光强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光皮树优良无性系光合生理特性对光强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13个光皮树优良无性系具有较高的LCP(20.7~64.7μmol·m^-2·s^-1)、较低的LSP(349.7~563.9μmol·m^-2·s^-1)和较弱的最大光合作用能力,对弱光的利用能力较弱,对多种光照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光皮树优良无性系对弱光的利用能力大为G-13〉G-14〉G-3〉G-10〉G-2〉G-8〉G-15〉G-7〉G-9〉G-11〉G-6〉G-4〉G-5,对强光利用能力的大小为G-14〉G-6〉G-10〉G-9〉G-15〉G-4〉G-13〉G-2〉G-11〉G-7〉G-5〉G-8〉G-3:②13个光皮树优良元性系的表观量子效率在5月份的变化范围为0.0194~0.0317,比-般植物的小(0.03~0.05);③影响光皮树不同无性系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生理生态因子为胞间C02浓度(Ci)、光照强度(PaR)、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白)等。Ci为光皮树无性系净光合速率的第-影响因子,PAR、Tr、Gs的影响在其次,PAR对Pn起主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LI6400光合仪测定抗松材线虫病马尾松针叶的净光合速率,研究其夏季变化与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抗性马尾松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呈现“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时和15时,有明显的“午休”现象。这种现象不是由于气孔阻力的增大而引起叶肉细胞间CO2亏缺造成的,而是非气孔限制起着主要作用。(2)净光合速率(Pn)与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空气温度(Tair)、叶片温度(Tleaf)、光合有效辐射(PAR)都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但经过通径分析发现,对Pn起作用的最主要因子是PAR。  相似文献   

12.
广东山区3种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发展有利于提高人工林地力、维持群落健康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用样方调查法,比较研究了广东山区马尾松林、湿地松林和杉木林等3种人工针叶林群落的林下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杉木林的林下植物丰富度较高,共记录了138种林下植物;马尾松林次之,林下植物共有135种;湿地松林的林下植物种类最少,仅53种。物种多样性指数总的变化趋势为杉木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3种人工林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系数均较低,表明这些人工林群落的林下植物种类差异明显。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文章探讨了影响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和提高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不同初植密度对巨桉木材纤维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初植密度(2.0m×4.0m、3.0m×3.0m、3.0m×4.0m)20年生巨桉胸径处外缘材纤维形态特征(纤维长度、宽度、壁厚、腔径、长宽比和壁腔比)进行测定和分析,旨在为定向培育巨桉人工林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随初植密度的增大,纤维长度、宽度、壁厚、腔径先增大后减小,以3.0m×3.0m的最大;纤维长宽比和壁腔比先减小后增大,3.0m×4.0m的纤维长宽比和壁腔比最大。本研究认为3.0m×3.0m的纤维形态特征为最好。  相似文献   

14.
土壤有机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壤结构的形成和稳定性,土壤的持水性能和植物营养的生物有效性以及土壤的缓冲性能和土壤生物多样性等。采用多重比较、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广东省内桉树、马尾松、杉木、阔叶混、针阔混5种主要林分下的土壤B层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土壤B层有机碳密度的变化范围在2.06~291.64t/hm2之间,各林分类型B层有机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为:阔叶混>桉树>杉木>针阔混>马尾松。并对土壤B层有机碳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评价不同林分类型的碳汇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水曲柳造林密度与林分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定水曲柳人工林合理的造林密度,以帽儿山实验林场10年生的水曲柳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造林密度对林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m×1m(A)、1.5m×1.5m(B)、2m×2m(C)、3m×1.5m(D)4种不同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林木的干形、林分的产量均有显著地影响,其中林分胸径、单株材积、冠幅、单株叶面积、冠高比随密度的减小而显著增大;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叶面积指数无显著影响。综合比较4种密度水平林分,C水平的造林密度是最为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对海拉尔西山30a生不同密度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和土壤水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证实不同密度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土壤含水量,林分结构、组成、更新能力均存在显著差异。初步认为海拉尔西山密度为7株/100m2或8株/100m2(即47株/亩或53株/亩)的30a生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和综合效益较好。随着单株个体的生长,不同密度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易引起光、水分及养分的竞争,不利于林分健康而稳定生长,因此,进入中龄期后,必须对初植密度进行人为调控,才能保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可持续、健康生长与林分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对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1年生营养杯苗的叶片光合作用和环境因子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探索格木苗木光合日变化规律,分析光合作用与生理生态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决策因子。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现"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叶片温度(Tl)、蒸腾速率(Tr)、水汽饱和压亏缺(Vpdl)的日变化与光合有效辐射(PAR)一致,峰值在中午;空气相对湿度(RH)的谷值在中午;气孔导度(Gs)的日变化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全天出现"三峰"值,最高峰值在16:00;胞间CO2浓度(Ci)的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水分利用效率(WUE)、光能利用率(LUE)的日变化呈明显"U"型。影响格木苗木Pn的生理生态因子主要有PAR、Ca(大气CO2浓度)、Ta(空气温度)、RH、Gs、Tr、Tl和Vpdl,其中PAR、Ca、Tl和Vpdl为影响Pn日变化程度最高的因子,PAR为主要决策因素,Tl为主要限制性因素。由此可见,格木的光合日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同时生理生态因子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1992年3月选用广西宁明和福建尤溪县马尾松2个种源,在尤溪洋中进行不同种源、不同密度和不同挖穴规格种植试验。结果表明:宁明种源优于尤溪种源;经方差分析两种密度和大、中、小挖穴规格对幼林生长量无显著性差异;应用林木费用价法可看出马尾松速生丰产林营建采用容器苗中、小穴造林可节省造林投资和减少挖穴土方量,并可保持幼林期的生长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