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云杉大苗移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云杉的生物学特性,通过采用不同栽植地、不同栽植季节、不同树龄的移植试验结果表明,在春季移植,可使树龄20 a左右、胸径6~14 cm、树高2~5m的云杉苗木移栽成活率达到95%以上。该研究成果对云杉大苗的移植培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在高速公路上移栽效果,对油松大树移栽与不同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油松移栽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能达到90%以上;油松针叶的颜色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移栽越早,颜色改变越快;油松形体的变化与选树、栽植效果有关,选树严格,栽植精细,树木形体的发育加快,形体优异、优良形占94%,达到了景观效果;公路两侧油松针叶枯黄因风力所致,今后移栽时就远离公路15~20 m ,并加强防护。  相似文献   

3.
油松耐干旱瘠薄 ,适应性强 ,生长快 ,材质好、用途广 ,是护坡林、水源涵养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也是镇安县主要用材树种。由于油松幼苗喜阴 ,阳坡移栽很难成活 ,致使镇安县多年来油松阳坡造林成活率低。 2 0 0 0年 3月在镇安县北城坡开展了油松阳坡移栽实验 ,用不同方法处理苗根移栽 ,提高了油松阳坡移栽的成活率。1 试验概况试验地选在镇安北城坡上中部 ,阳坡 ,海拔高 1 0 2 0 m左右 ,底层为板结岩 ,表层为沙质土 ,p H值为 6 .7,土层厚 1 6 .6 cm,较为干旱瘠薄。坡度 35°左右 ,地面有大量毛草、零星栎树、红眼毛、杂灌等 ,植被覆盖度 30 %…  相似文献   

4.
油松为我区主要用材树种。它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深受群众欢迎,在我区已大面积发展。但是,由于油松在幼苗期喜欢蔽荫,阳坡植被较差,移栽很难成活。因此,对我区用材林的发展限制很大。为了加速绿化步伐,迅速在我区建成以油松为主的用材林基地,针对上述问题,从1976年起,我们在山阳县十里公社十里大队开展了油松阳坡移栽试验,初步摸出了提高油松阳坡移栽成活率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人工摘叶方法模拟赤松毛虫对油松的自然危害,应用绝对值关联度分析法,对影响油松生长的诸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失叶对油松胸径生长有显著 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冠高比、树龄等立木因子为小。影响油松胸径生长的主要因子是冠高比,其次为树龄。从而为精确地定量评价失叶对油松生长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Carr)属松科松属,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该树在酸性、中性或石灰性土壤上均能生长,但油松苗裸根移栽成活率低。为了解决油松裸根苗移栽或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武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从2000年开始开展了油松营养袋播种育苗造林试验,取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油松大苗移栽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陕西省黄陵县油松大苗移栽造林生产实践总结,提出了其主要技术要点,并对移栽后成活率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坡位和坡度等地形因子对油松大苗移栽成活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坡度影响较为显著(P<0.05),陡坡(坡度大于30.)的成活率低于缓坡(坡度小于30°).坡位对油松大苗移栽成活率影响较小,坡位对成活率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中坡位>下坡位>上坡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承德县油松林花粉量及花粉采摘日期的调查,进而对油松花粉量与郁闭度、树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承德县采摘花粉日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因地理位置不同而有差异;阳坡油松林中平均产干粉为103kg/hm2,阴坡为66.4kg/hm2;花穗成熟初期,林地平均温度为22.3℃,日平均温度为15.5℃;花粉产量与坡向、郁闭度及树龄有一定关系。阳坡、郁闭度小的林分花粉产量比阴坡郁闭度大的林分高55.1%。本调查研究为花粉的采集和培育油松花粉林提供了依据,亦为干旱阳坡油松林经济效益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根据园林绿化施工的要求,坚持适地适树原则,确定好树种、品种规格。规格包括胸径、树高、冠幅、树形、树相、树势等。树种不同移栽成活难易不同。樟树、杜英、银杏、广玉兰、罗汉松、石楠、橙木、杨梅、朴树等都容易移植成活,桂花以及北方树种柏类、油松、华山松、金钱松、云杉、紫杉等较难成活,一般选乡土树种。经过移栽的人工培育比异地树种、野生树种容易成活。树龄越大成活越难,选择时不要盲目追新追大。根据确定好的树种、品种和规格,  相似文献   

10.
结合油松的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和太原市森林公园的自然条件,对移栽油松大树采取了土壤改良、针叶上喷洒生长调节剂等复壮措施。两年后观察:经复壮处理的油松生长量明显增长,且树冠针叶生长势良好,复壮效果显著,值得在移栽油松时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以辽西常见的油松苗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添加保水剂对油松苗耐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S型和K型保水剂处理后,油松幼苗叶片内的相对含水量和MDA的含量较对照发生显著变化,能明显提高幼苗的耐旱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用污染土壤盆栽方法研究油松和樟子松幼苗对土壤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松和樟子松能够明显改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以樟子松提高较显著,在0~10cm土层,油松和樟子松的有机质分别比对照提高102.63%和168.42%;在全氮含量方面,油松的全氮含量低于对照,樟子松能提高土壤的全氮含量。樟子松比油松更适合种植在贫瘠的污染土壤上。  相似文献   

13.
应用从不同林型下分离获得的外生菌根真菌纯培养菌株中的优良菌种,对油松人工林进行菌剂混合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林接菌,能使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接菌后的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总数比对照有明显的增加,其中真菌增加558.7%。接菌后的油松菌根侵染率为75%,对照为20%;采用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林接菌,能够提高其抗病力,增强抗旱性,促进林木的生长。对连续2年接种菌剂的油松幼林调查表明,施用菌剂的油松与对照相比,其地径、树高均有显著增加,树高增长46.1%,地径增长41.3%。所以说外生菌根真菌作为一项生物接种技术,对提高油松林的抗病力,增强抗旱性,促进林木的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辽宁省西部干旱石质山区针叶树育苗周期长、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低等问题,进行了油松大苗培育技术试验,结果为1a生油松苗营养杯移植培育大苗的适宜移植时间为4月1-10日(清明前后),苗床应选择高床,营养土配方以1/2油松苗土+1/2落叶松苗土为好,在营养杯之间填充沙土。采用该技术培育大苗移植成活率、合格苗率分别都在95%以上,利用该技术所育苗木在干旱年份造林成活率为86.6%,该方法可在本地或其他环境条件相近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5.
以1年生的侧柏和油松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的方式,利用干旱胁迫方式对幼苗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剧,侧柏和油松幼苗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都呈下降趋势,两种树苗两个指标的测定结果都是以油松幼苗的下降最低,抗旱性最好。  相似文献   

16.
唐增海 《山西林业科技》2020,49(1):35-36,49
松阿扁叶蜂是我国林业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危害油松、樟子松。本试验采用室内饲养法,在实验室从卵开始饲养各个虫态的松阿扁叶蜂幼虫,分析不同虫口密度下各虫龄幼虫对松针的危害状况。试验结果表明,松阿扁叶蜂在3龄前食量较小,3龄和4龄阶段是快速生长期,也是危害油松高峰期。在3龄前进行防治,可以取得较高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氮肥对松树苗木生长的影响,以油松和樟子松为试验材料,对这2种松树的高度和生物量的变化及转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对油松和樟子松高度的生长有显著影响,依次为高氮中氮低氮;低氮肥处理的地上生物量最高,中肥和高肥处理的生物量向根系转移量降低,3种施肥处理均以高氮量处理生物量最低。  相似文献   

18.
以内蒙古大青山前坡38 a生、17 a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分生长特征、部分立地因子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研究造林立地因子对人工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38 a生油松人工林平均树高、胸径和冠幅分别为7.36 m、9.8 cm和261.1 cm;17 a生油松人工林平均树高、胸径和冠幅分别为2.86 m、8.1 ...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冀北山地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混交林的空间结构,以木兰围场油松、华北落叶松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林分角尺度、大小比和混交度3个空间结构指数对林分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松和华北落叶松平均角尺度均在0.5左右,属于随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