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研究林分密度动态变化规律提供一个理论参考水平,且为合理经营森林提供一咱确定林分极限密度的较佳方法,本文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设置的36块标准地上采用重复抽样的方法,每块标准地随机抽取20个样方,在保证各样方株数分布为正态分布的前提下,引入顺序统计量分布的理论。采用抽象化的方法确定各标准地的林分极限密度。利用Reineke公式lnN-K+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明坡位对不同林分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的影响,为制定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增汇经营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量与含碳率估算植被层碳储量,土壤剖面法估算土壤层碳储量,并分析不同坡位、不同林分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上坡位和中坡位低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236.69 t/hm2和235.66 t/hm2,二者差异不显著;上坡位和中坡位高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272.26 t/hm2和330.72 t/hm2,中坡位生态系统碳储量显著高于上坡位。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依次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层;高密度林分中坡位土壤有机碳储量占比显著低于高坡位,而植被层有机碳储量占比中坡位显著高于高坡位。【结论】立地条件对低密度林分的碳储量影响较小;对于高密度林分,立地条件好有利于提高植被层碳储量,中坡位择伐强度可以适当加大,但不能超过上坡位的2倍。  相似文献   

3.
太行山北部蒙古栎次生林单木生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太行山北部蒙古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及树干解析等方法获取生长数据,分析了蒙古栎优势单木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树高生长速生期0~30 a,在10 a达到0.7 m的生长高峰;胸径生长速生期10~40 a,在15 a达到1.1 cm的生长高峰;材积生长速生期15~45 a,在30 a达到0.019 m3的生长高峰。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率及胸高形数随树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在35 a后下降趋于平缓,胸高形数稳定在0.5以下。材积连年生长量曲线和多年平均生长量曲线相交于45 a,此时林分蓄积量达到数量成熟阶段,进入主伐期。  相似文献   

4.
在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实验站天然次生林地及天然次生林带状皆伐后营造的31年生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纯林地、长白落叶松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混交林地、长白落叶松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混交林地,采集不同土层(h)0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更新特征,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该区天然次生林的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乔木更新树种组成和数量、高度级分布、更新方式以及环境因子(林下光环境、地被物和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行调查,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环境因子对幼苗(株高(H)≤1 m)、幼树(H>1 m,胸径<5 cm)密度的影响,并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探究影响幼苗和幼树密度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①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更新乔木树种共30种,隶属于14科21属,其中蒙古栎、元宝槭、花曲柳、假色槭和紫椴为优势树种。更新苗密度随高度级呈倒“J”字型分布,Ⅰ级(H<30 cm)和Ⅱ级(30 cm≤H<60 cm)幼苗数量较多,占更新苗总数的60.20%;幼树数量较少,Ⅹ级(270 cm≤H<300 cm)幼树密度仅为Ⅰ级幼苗的1.91%。实生苗数量为萌生苗的38倍。②幼苗密度与林冠开阔度、林下总光合辐射、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叶面积指数、枯落物厚度、土壤pH值、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P<0.01或P<0.05);幼树密度与林冠开阔度、土壤全磷和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叶面积指数、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③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幼苗和幼树密度的关键环境因子不同,幼苗密度主要受林冠开阔度、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pH值影响,幼树密度主要受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影响。【结论】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乔木更新树种丰富,但幼苗死亡率高,幼树数量少,天然更新困难,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时,可采取清理枯落物、割除灌木和抚育间伐相结合的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6.
对小兴安岭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可燃物进行分层分类型调查,比较其碳储量垂直分布,分析从未成林地到成熟 林林火种类、行为和燃烧性,据此评估森林燃烧性等级,并提出可燃物处理和营林防火措施。结果表明:未成林碳 储量仅87.660 t/ hm2 ,但各层可燃物连续性好,草本着火且形成高强度地表火后,易引发树冠火,属高燃烧性林分, 应加大灌草清除;幼龄林碳储量138.574 t/ hm2 ,不易发生地表火,但枯死枝可引发树冠火,高林分密度有利于树冠 火蔓延,属高燃烧性林分,应注重整枝,兼顾地表可燃物清理;中龄林碳储量163郾884 t/ hm2 ,可能发生地表火,因间 伐修枝而抬高树冠,降低了林冠火发生的可能性,属低燃烧性林分,可计划烧除灌草;近熟林碳储量199.838 t/ hm2 , 可以发生地表火,甚至树冠火,属中燃烧性林分,应重点清理可燃物累积多的区域;成熟林碳储量253.962 t/ hm2 ,地 表存在大量可燃物,可形成高强度地表火,属高燃烧性林分,应计划烧除。   相似文献   

7.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三江平原丘陵区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的长白落叶松人工幼龄林(17年生)为对象,设置5种长期、多次、不同强度的间伐试验:2次高强度间伐(L1,35.6%~43.4%)、2次中强度间伐(L2,23.1%~24.3%)、3次中强度间伐(L3,15.3%~23.8%)、4次低强度间伐(L4,5.8%~17.1%)和对照(CK,历次间伐时仅移出枯立木)。通过5种处理后幼龄林生长至成熟林时(56年生)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储量调查,结合1974—2013年历次间伐木和枯死木碳储量,从枯死木、间伐木和成熟林活立木生物量碳、土壤碳、生态系统碳分配和林分累计固碳量方面,评价长期间伐对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间伐不仅能够明显降低成熟林累计枯死木生物量碳,由CK处理的40.3 t/hm2降低至8.3(3.1~14.1)t/hm2,而且能够提供32.8(21.9~50.1)m3/hm2的间伐材和10.4(6.9~13.8)t/hm2的生物量碳用作生物质燃料。间伐虽然降低成熟林枯枝落叶层碳储量(比CK降低14.8%),但能增加矿质土壤碳储量(比CK提高5.6%),尤其是L3处理后矿质土壤碳储量明显增加(比CK提高15.5%);间伐没有改变成熟林活立木生物量碳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特征(林分尺度活立木生物量碳中树干、树根、树枝、树皮和树叶比例依次为67.7%~68.7%、17.5%~18.0%、6.8%~7.0%、4.8%~4.9%和2.2%~2.3%。生态系统碳储量中活立木、0~30 cm矿质土壤层、枯枝落叶层、枯立木、灌木层和草本层所占比例依次为69.7%~72.0%、24.7%~27.7%、1.5%~2.2%、0~1.3%、0.1%~1.3%和0.1%~0.2%);但能提高地下碳储量(活立木和枯立木树根+矿质土壤层+枯枝落叶层+灌木层+草本层)占生态系统碳储量比例(间伐为40.5%~42.4%,CK为40.0%),降低树干、树枝和树皮之和所占比例(间伐为56.0%~57.9%,CK为58.3%),维持针叶比例恒定(1.6%)。成熟林主伐时,仅利用干材而枝桠留地时,能使活立木生物量碳的26.5%~27.4%留存于林地(CK为27.7%),而将枝桠随树干一起移出系统时,能使活立木碳储量的19.7%~20.3%(CK为20.5%)、生态系统碳储量的42.1%~44.0%(CK为41.7%)留存于系统。落叶松幼龄林(17年生)多次间伐后至成熟林时(56年生)活立木生物量碳、生态系统碳储量和林分累计固碳量能够恢复至CK相近似水平,分别仅比CK降低1.7%(-4.3%~1.5%)、1.7%(-5.9%~1.4%)和1.1%(-4.0%~0.8%),L3和L4处理,尤其是L4处理在上述指标方面甚至高于CK 处理1.5%、1.4%和0.8%。5.8%~23.8%的3~4次中、低强度抚育间伐至成熟林时既可提供间伐材和生物质燃料又能维持高的活立木生物量碳、生态系统碳储量和林分累计固碳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30年生和45年生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林及红松(Pinus koaiensis)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比较,分析森林类型转化对该地区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转化为红松人工林30 a后,土壤表层有机碳、热水浸提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降低(p0.05),45年生人工林土壤表层有机碳质量分数逐渐恢复,且水溶性有机碳显著升高(p0.05);天然次生林转化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30 a后,土壤表层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显著降低(p0.05),45年生人工林土壤表层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逐渐恢复,但土壤热水浸提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熵与30年生林分相比显著降低(p0.05)。经相关分析,土壤热水浸提有机碳与土壤N质量分数,土壤微生物熵与土壤碳氮比间极显著相关(p0.01)。土壤N质量分数下降是该地区天然次生林转化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后土壤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和α、β多样性指数分析方法,分析辽东林区近50年生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enry)人工林的结构特征、植物多样性,探讨长白落叶松人工林自然化过程及其自然化经营模式。结果表明:(1)辽东林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群落具有明显的自然化现象。坡下部,形成了长白落叶松、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 Rupr)占优势的针阔混交林;坡中部,形成了长白落叶松、花曲柳(Fraxinus rhynchophylla)、水曲柳占优势的针阔混交林;坡上部,形成了长白落叶松、花曲柳占优势的针阔混交林。(2)辽东林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群落具有较高的植物多样性,坡中部生物多样性最高。(3)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自然经营,应充分利用长白落叶松先锋树种作用及其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依靠自然力恢复阔叶树种。  相似文献   

10.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固碳释氧效益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及群落生物量、林地面积等基本监测数据,对黑龙江省东折棱河林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固碳释氧能力及其经济价值进行了初步估算,并分析了不同林龄结构的碳密度和年固碳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林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碳储存能力大小依次为: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幼龄林>未成林,平均碳密度为91.672t·hm-2,总碳储...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碳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辽宁省东部山区落叶松人工林典型分布区样地清查资料,构建了不同林龄落叶松生物量与蓄积量转换模型,结合辽宁省200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估算全省落叶松林生物量碳密度和碳储量.研究表明,干碳量比、根碳量比和根冠碳量比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叶碳量比、枝碳量比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降低,方差结果显示不同林龄落叶松单木碳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12.
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效铜、锌、铁微量元素含量的演变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根际土壤有效铜和有效铁的含量,从幼龄林到中龄林先降低,后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非根际土壤有效铜和有效铁、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效锌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各林型土壤有效铜、铁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增加,锌含量呈现出中间高、表层和底层低的分布规律。落叶松树种对土壤有效铜、有效铁具有富集作用。落叶松与阔叶树种混交能提高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效铁、有效锌含量。  相似文献   

13.
宋德利  王拥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365-1366,1372
介绍了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经营的历史和发展,并综述了现有天然次生林保育技术.  相似文献   

14.
以黑河沾河林业局的7种典型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共选择21块样地,采用野外样方调查法和样本采集称重法,数据均用平均值对照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沾河林区7个典型林型中,羊胡子苔草绣线菊兴安落叶松林和小叶章柴桦兴安落叶松林乔木碳储量无显著差异,其他5个林型碳储量方差分析结果差异显著.沾河7个典型林型林下灌木层平均碳储量除羊胡子苔草绣线菊兴安落叶松林和小叶章柴桦兴安落叶松林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均有显著差异.小叶章柴桦兴安落叶松林与羊胡子苔草绣线菊兴安落叶松林平均总碳储量之间无显著差异,其余林型之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叶面积指数和林冠开阔度的月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外带鱼眼镜头的数码相机获得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林型的半球面影像,用Gap Light Analyzer软件处理分析后获得叶面积指数、林冠开阔度和林下光照因子等一系列参数,揭示了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的叶面积指数和林冠开阔度的月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随着生长季的到来叶面积指数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6月份,7-9月份开始缓慢下降,10月份下降显著,最小值在春季4月份;林冠开阔度随着生长季的到来而下降,其最小值出现在6月份,之后开始缓慢增加,10月份骤然增加,最大值在春季4月份.叶面积指数和林冠开阔度相关显著,并且呈现指数回归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冀北河北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次生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和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植被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种林型下灌木层物种数与种类相近,而草本层物种种类有所不同;天然林草本层以菊科(Compositae)植物为主,优势种为小红菊(Dendranthema chanetii);人工林草本层以莎草科(Cyperaceae)等阳性植物为主,优势种为乌苏里苔草(Carex ussuriensis)。同一林型不同海拔样地间草本层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RI)、Shannon-Wiener(H)、Si mpson多样性指数(G)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在天然林内先减小后增加,人工林内则持续减小;只有Alatalo均匀度指数呈现不同变化趋势。2种林型下同一海拔的样地间各草本α多样性指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人工林内样地间草本β多样性指数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加;天然林内该指数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兴安岭落叶松树高、胸径与树龄的关系、生物量与D2H的关系及树种含碳率,建立了评估该树种固碳能力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