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的边界,兼具城市和乡村景观特征,是特殊的城乡过渡带.山地城市受地形影响,城市边缘区景观还具有特殊的梯度变化.选取重庆主城区铜锣山西坡的南山立交区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从用地类型、林地组成特点、林地郁闭度等角度,分析重庆主城区城市边缘区伴随海拔变化呈现的景观梯度变化.总结在山地条件下城市边缘区的景观特点.  相似文献   

2.
《林业资源管理》2016,(5):118-123
为探究滦河下游典型区域土地覆盖/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利用1985—2015年每隔5年的遥感影像及其他辅助数据,采用监督分类的最大似然法提取不同时间段各土地类型,分析了滦河下游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耕地面积近30年呈高速率下降的趋势,但仍是滦河下游的主要土地覆盖类型。2)总体上,从1985—2015年林地与草地变化表现上升趋势,林地上升速率为15.78km2/5 a;草地上升速率为9.23 km2/5 a。3)耕地面积变化呈持续高速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103.8 km2/5 a。建筑用地呈上升趋势,2015年建筑用地面积为1985年的3倍多,其近30年来的整体增加速率为83.00km2/5 a;研究区水域面积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年变化率为-4.11km2/5 a。4)城镇扩张是影响滦河下游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以云南省昆明市区为例,基于1992年、2000年和2013年3期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首先利用NDVI分出植被区和非植被区,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大释然法分类,得出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分类图。根据3个土地利用分类图,对1992—2013年土地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得到昆明市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结果表明,1992—2013年昆明市区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是人工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增加的人工用地主要是由未利用土地转化而成的,这主要是城市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方式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对于矿业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安徽省淮南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20年的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采用InVEST模型,分析了2000-2020年研究区生境质量的分布规律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20年来,研究区主要以水田和旱地2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在研究期间占研究区总面积均超过70%。2000-2020年的用地类型变化剧烈,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4.63%,研究区内的水田和旱地面积逐年递减,占比减少了4.3%,坑塘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呈逐年增长趋势,坑塘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占比分别增加0.4%、4.21%;(2)2000-2020年的生境质量平均值分别为:0.37、0.36、0.35,表明研究区生境质量呈持续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域生境土地综合整治及生态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1995、2005和2015年蚌埠市3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景观动态度、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3种方法,分析了蚌埠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95—2015年,蚌埠市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耕地的主导利用和建设用地的开发改造,总体开发程度较高,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类型转移均以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为主,...  相似文献   

6.
生境质量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表征,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生境质量变化,研究长时序下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境质量演变规律对于维持生态系统服务、构建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近12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利用ArcGIS结合InVEST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对赫章县2010~2022年生境质量演变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赫章县的主要地类为林地,其次为耕地;建设用地扩张迅速,研究期内增长了271%;土地利用类型的变换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间的流转,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主要流向了林地和建设用地;(2)研究期内赫章县整体生境质量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生境质量等级以中级、较低级为主,生境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关系密切;(3)生境退化度呈现减小后增大趋势。生境高度退化区向外蔓延主要是由于赫章县土地利用强度逐渐提升,建设用地面积向外扩张,距离城区较近的耕地、水域易受到建设用地扩张等因素影响向高度退化发展;(4)生境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2010年主要呈现出生境质量“高—高”聚集,2016年和2022年主要呈现“高—低”聚集,中部、东北部和东南部生境质量差异性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近年来石家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基于Landsat TM/OLI影像数据,运用ENVI空间分析与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石家庄1987-2015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密度建筑用地面积从1987年的24.51km~2扩张到2015年的168.44km~2,低密度建筑用地面积从92.22km~2减少到86.93km~2,绿地面积从250.78km~2下降到111.29km~2;各土地类型变化差异显著,石家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在-4%~14%之间,各时间段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0.16%、0.32%和0.38%;人口增加、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导致石家庄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高速的城镇化发展使新乡市的生态环境逐步脆弱,基于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的生态风险研究旨在为新乡市的土地结构优化及生态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文章以新乡市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构建生态风险指数,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对新乡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下的生态风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新乡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耕地作为优势景观,面积不断缩小;林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但总量趋于平稳;草地不断退化,面积不断缩小;建设用地的面积呈现持续增长的状态,城市的建设加快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率。2)由于城市用地极速扩张,耕地成为主要土地转出类型,大幅转化为建设用地且转化比例逐渐增大。3)新乡市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异质性显著且呈上升趋势,但低生态风险区占主导地位,高生态风险区主要位于城市中心的建设用地并呈放射状向周边辐射,较低生态风险区主要位于研究区北部,较高生态风险区主要位于南部水域,受人为干扰较多。总之,新乡市的生态风险与土地利用类型及转换速率保持一致并呈现非正向发展,亟需对新乡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合理改善。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分区及重心迁移规律研究对区域土地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有重要意义。文章将土地利用类型按照主导功能划分为建设区、粮产区、生态区、潜力区4种用地功能区。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研究唐县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采用重心迁移理论研究唐县土地利用功能区转变规律。结果表明:(1)2009-2015年,研究区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域、林地、园地面积明显减小。耕地转出方向主要为其他土地和建设用地,分布在南部平原地带,耕地转入方向主要为水域和其他土地,分布在西大洋水库和唐河流域;其他土地主要转出方向为耕地和建设用地,主要转入方向为耕地。(2)唐县土地利用功能区转变规律明显,2009-2015年,建设区日趋扩张,增加了232.17hm~2;生态区日趋缩减,减少了457.1hm~2;各土地利用功能区重心均发生明显偏移,其中,建设区、潜力区重心分别向东南方向迁移237.4m、278.4m,粮产区、生态区重心分别向西北方向迁移221.5m、549.8m。(3)建设区中心城镇在原基础上向外扩张,并沿道路迅速发展;粮产区向西北方向压缩生态区,同时南部粮产区被建设区挤占;生态区逐渐被压缩。  相似文献   

10.
以烟台市1989、1996和2002年3期TM遥感影像为基础,对经过MNF变换后的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了烟台市土地利用类型信息,研究了烟台市土地利用的总量变化特征和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烟台市城乡建设用地由1989年的12.4%增加为2002年的20.35%,增加了近8%,主要由农田和有林地转化而来,表明城市扩张占用耕地现象严重。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单一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表述了烟台市土地利用动态呈现1996~2002年度的变化小于1989~1996年度变化特点,说明了当前采取一些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按用途可将城市土地景观划分为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两部分,这两部分用地扩张可以看作是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采用ArcGIS软件模拟土地扩张运动,构建以两个过程最小累计阻力差值模型为基础的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机制。以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为例,选取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作为土地扩张源,分别从土地固有生态属性因子、外延生态属性因子两个因子,8个方面建立阻力评价体系。评价结果表明,适宜生态保护用地扩张面积为932.14 km2,占县域面积的23.28%;适宜建设用地扩张面积为3 071.87 km2,占县域面积的76.72%。运用最小累计阻力差值模型将卢氏县划分为生态开发不困难、一般困难、较困难、困难4个区域,各区域面积分别为176.18、755.96、811.61、2 260.26 km2,分别占县域面积的4.40%、18.88%、20.27%、56.45%。适于建设用地开发的难易程度分区与适宜生态保护用地相反。  相似文献   

12.
Human activities have dramatically reduced the world’s area of mangroves just as the ecological services they provide are becoming widely recognized. Improving the conservation tools available to restore lost mangroves would benefit from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ow human activities influence the conservation of these ecosystems. We took advantage of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nd long-term landscape analyses to relate land use change with the area of mangroves in Puerto Rico. We found that mangroves experienced dramatic changes over the last 200 years, and four distinct eras of change were visible. During the agricultural era (1800–1940) the area of mangroves declined 45%. As the economy changed to industrial in the late 1940s the area of mangrove increase due to reduced land use pressure on the wetlands. Nevertheless, urban expansion between 1960s and 1970s produced another decline. Public concern for mangrove conservation resulted in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all the mangroves in 1972, and since then their area has expanded. We found that past human activity altered the original proportion of mangrove species. The number and size of mangrove-forest fragments was impacted by land use, and urban areas had fewer and smaller fragments than vegetated areas. Uncontrolled expansion of urban areas emerged as a major threat to mangrove conservation. Mangroves are resilient and recover quickly when given an opportunity if the geomorph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habitat are not changed by their use. The key to conservation appears to be a combination of the type of human activity in mangrove watersheds combined with strong legal protection. The following steps are recommended: (1) identify the areas that satisfy the ecological requirements of mangrove development; (2) incorporate better zoning regulations to maintain these areas natural and to protect the fluxes of water, nutrients, and organisms in and out of the system; and (3) monitor results.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城市边缘地区在向外扩张的同时对原有乡村的生态环境有相当程度的破坏。在进行建设时往往挖山开路,或将粮田分割的零零散散,将大面积竹林地区或池水鱼塘等建成高楼大厦。这些不遵循自然规律、浪费土地资源的建设给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此,规划时应充分尊重现状和实际,按照自然的机理规划出具有生态特色的城市。  相似文献   

14.
利用栅格数据以及Arcgis10.3软件,对呼和浩特市2000—2015年间的土地利用状况通过转移矩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各个地类面积由大到小分别是草地、未利用土地、林地、农地、湿地、灌木林地、城乡居民地和水域。草地、城乡居民地、林地为面积增加地类,增加的面积为1000 km^2、2900 km^2、2000 km^2;减少的地类为灌木林地、农地、未利用土地、湿地、水域,减少的面积为200 km^2、1400 km^2、2600 km^2、1400 km^2、300 km^2。  相似文献   

15.
强添纲  景鹏  康晓琼 《森林工程》2007,23(3):73-76,84
以中心城市土地利用特性和现状人口为基础,采用曲线估计的方法建立了交通生成预测模型。利用辽宁省锦州市、盘锦市和辽阳市的交通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反映规划年城市土地利用特征变化所带来的各种交通需求特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于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生态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土地变化驱动力研究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探讨中西部小流域的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组成与驱动方式,以山西省文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RS与GIS平台,分析流域2000—2018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利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结构;选取自然因子、区位建设因子、社会经济因子,利用Logistic回归的建模方法分析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驱动力。结果表明,流域整体耕地、林地、草地面积有所减少,水域、建设用地、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增加,不同地类的变化速度、土地转移情况不同,流域整体土地变化速度较快,利用程度提高,有序化程度下降,均匀度增加。预测结果显示,耕地、林地、草地、其他用地面积下降,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除耕地、建设用地外,其余地类面积变化较小。自然因子、区位建设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都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在过去18年间经历了快速、复杂的变化,自然因子对土地变化具有基础性、长远性的影响,短时间尺度上区位建设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是影响土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hanges in spatial patterns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during the period 1976–2000 along the altitudinal gradients in a watershed in Nepal. Land change patterns during this period were examined using information on land use derived from satellite images from 1976, 1990 and 2000. During the 24-year period from 1976 to 2000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creased by 35% at a cost of loss of forestland. Agricultural expansion was most conspicuous at higher elevations (1150–2000-m). About 36%, 18% and 6% of forestland was converted into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from higher, middle and lower elevations respectively in the period from 1990 to 2000.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iving standard parameters, including farm family income and, food availability obtained from family surveys, shows a decreasing trend as the elevation increases whereas percentage of food bought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In this way it was found that, lost forest areas were smaller when located around high-income areas with good quality agricultural land and near an administrative centre as compared to areas located around low-income areas with low quality agricultural land and far from an administrative centre. Additionally, a regress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link the socioeconomic variables with the conversion of forestland into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breaking the study area into smaller zones. The spatial trajectories of these zones are then contrasted, pay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governing access to land resources. The study finds that while overall land change patterns in the region are largely explained by elevation and the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of people living adjacent to the forestland, more specifically, in sub-regional areas, trajectories reflect the signatures of institutions governing access to land. As sustainability of the watershed is dependent on forests, continued deple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will result in poor economic returns from agriculture for local people together with loss of ecosystem services.  相似文献   

18.
以2003年和2019年剑湖保护区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为基础数据,使用Excel软件进行了剑湖保护区2003年和2019年土地利用面积数据以及2003~2019年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数据统计,并利用ArcGIS软件制作了2003年和2019年剑湖保护区土地利用分布图。结果表明:2003年13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从大到小的排序为乔木林地、旱地、湖泊水面、灌木林地、水田、其他林地、农村宅基地、水库水面、果园、坑塘水面、其他草地、沼泽地和采矿用地,2019年19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从大到小的排序为乔木林地、旱地、湖泊水面、灌木林地、水田、农村宅基地、水库水面、公路用地、沼泽地、其他草地、坑塘水面、果园、其他林地、河流水面、水浇地、机关团体用地、采矿用地、仓储用地和设施农用地。2006年和2019年,湖泊水面仅有分布于金华坝中的剑湖水域,沼泽地仅分布在剑湖湖滨带区域,水库水面仅有分布于山地区中的玉华水库水域,坑塘水面为仅分布于剑湖周边的鱼塘,水田、水浇地和河流水面全部分布于金华坝中剑湖的周边地区,旱地、农村宅基地和公路用地主要分布在金华坝中剑湖和山地区中玉华水库的周边区域,果园和其他林地主要分布在剑湖东面金华坝与周边山地区的过渡地段,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和其他草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区,采矿用地仅分布在剑湖东北面靠近金华坝的山地区,机关团体用地仅有分布于剑湖环湖路外金龙河西侧的剑湖保护区管护局所在地,仓储用地仅有分布于剑湖西面环湖路外的堆矿场地,设施农用地呈现无规律分布特征。2003~2019年,呈减少的2种类型面积从大到小的排序为旱地和其他林地,呈增加的17种类型面积从大到小的排序为:灌木林地、乔木林地、公路用地、农村宅基地、沼泽地、其他草地、坑塘水面、水田、湖泊水面、河流水面、果园、水浇地、机关团体用地、采矿用地、仓储用地、水库水面和设施农用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