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隆线溞的发育、生长与生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枝角类的发育,生长与生殖,对了解枝角类的种群变动,人工培养与移殖及其在渔业经济上的地位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培养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的适宜饵料,选用玉米粉、酵母、小球藻粉(Chlorella sp.)、裂壶藻粉(Schizochytrium sp.)、绿球藻(Chlorococcum sp.)和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6种饵料分别喂养隆线溞,并测定隆线溞的生长繁殖参数、饵料营养组成及养殖水体水质和细菌含量等参数。结果显示,投喂绿球藻组隆线溞在培养各阶段均具有最高的成活率;投喂小球藻粉、绿球藻和微绿球藻组隆线溞首次产子代时间(4.0 d)显著快于其他各组;投喂绿球藻组隆线溞具有最大的繁殖量(375.2 ind);投喂玉米粉组子代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其他组。投喂绿球藻组隆线溞具有最大的净繁殖率R0 (293.3),且显著高于其他组;投喂小球藻粉组隆线溞具有最短的平均世代时间T (5.0 d),且显著低于其他组;投喂小球藻粉、绿球藻和微绿球藻组隆线溞的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无显著差异(P>0.05), 3组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对饵料营养组成与隆线溞生长繁殖参数进行相关性热图分析显示,饵料蛋白含量与隆线溞首...  相似文献   

3.
温度(25±1) ℃、盐度20±1时研究了不同碱度下高pH对蒙古裸腹溞存活、生长和生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碱度的升高会降低蒙古裸腹溞对pH的耐受高限:海水的碱度为(0.19±0.1)、(1.99±0.1)、(3.92±0.1)、(5.95±0.1) mmol/L时,蒙古裸腹溞对pH 24 h 中间耐受水平(TLm)分别为10.50、10.15、10.07、9.50;对pH 48 h TLm分别为10.09、9.88、9.81、9.08.蒙古裸腹溞在培养液pH为9.0~9.3时,生长率和存活率相对优越于其他各组.pH 9.0时,蒙古裸腹溞的内禀增长率最大为0.5145/d;pH 9.3时次之,为0.5099/d.  相似文献   

4.
不同食物组合与投喂方法对蒙古裸腹溞生长和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岩 《水产学报》2004,28(3):343-346
蒙古裸腹(Moina mongolica Daday)是旧大陆上分布的一种盐水裸腹溞[1],1988年在我国被首次报道[2].有关该溞的生物学和培养技术已被较为系统地研究[3].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溞在我国沿海地区逐渐被用做海水和半咸水鱼、虾、蟹人工育苗生产中的活饵料.  相似文献   

5.
对室内养殖的1龄和2龄褐菖鲉的生长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比较。1龄褐菖鲉的初始体长、体质量分别为(5.91±0.74)cm、(7.15±2.44)g,2龄褐菖鲉的初始体长、体质量分别为(11.18±0.54)cm、(41.56±6.23)g。经63 d培育,1龄褐菖鲉体长增至(8.64±0.54)cm,日均增长量0.043 cm/d,体长相对增长率为46.19%;体质量增至(19.95±3.39)g,日均增长量0.203 g/d,体质量相对增长率为179.02%。体质量(W)与体长(L)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52 5L~(2.737 4)(R~2=0.922 1),b值接近于3,属于等速生长型。体长(L)与日龄(t)的相关关系式为:L=0.0389t+0.4734(R~2=0.937 3,P0.01)。体质量(W)与日龄(t)的相关关系式为:W=0.199 9t-22.487(R~2=0.986 3,P0.01)。2龄褐菖鲉经63 d培育,体长增至(12.32±0.61)cm,日均增长量0.018 cm/d,体长相对增长率为10.19%;体质量增至(56.56±7.68)g,日均增长量0.238 g/d,体质量相对增长率为36.09%。体质量(W)与体长(L)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75 5L~(2.624 5)(R~2=0.801 7),b值接近于3,属于等速生长型。体长(L)与日龄(t)的相关关系式为:L=0.014 7t+3.607 5(R~2=0.897 4,P0.01),体质量(W)与日龄(t)的相关关系式为:W=0.226 1t-76.214(R~2=0.977 9,P0.01)。  相似文献   

6.
李蕾  王岩  楼宝 《中国水产科学》2005,12(3):252-259
在室内水槽中进行蒙古裸腹(Moinamongolica)的大量培养,研究不同接种密度和面包酵母投喂水平对该种群变动和生产量的影响。所用蒙古裸腹为20世纪90年代采自山西省晋南半咸水湖、在海水中长期培养保存下的种。实验1中,接种密度分别设为338ind/L、145ind/L和88ind/L3个水平,面包酵母投喂量为5mg/L,每天4次,各设3个重复。实验2中,面包酵母投喂量分别为30mg/(L·d)、20mg/(L·d)和10mg/(L·d)3个水平,蒙古裸腹接种密度为900ind/L,各设3个重复。实验结果表明:(1)在一定范围内蒙古裸腹培养产量随接种密度增加而增加,当接种密度低于88ind/L时,接种的蒙古裸腹较难形成稳定的种群。(2)当使用面包酵母(Bakeryeast)作为培养蒙古裸腹的惟一食物时,食物需要量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当密度低于1500ind/L时,适宜的面包酵母投喂水平为20mg/(L·d);当密度超过5000ind/L时为30mg/(L·d)。上述结果显示,接种密度和面包酵母投喂量对蒙古裸腹种群变动和生产量具有重要影响。建议在蒙古裸腹培养生产中接种密度高于150ind/L,面包酵母投喂量为0 8×10-5~1 3×10-5g/(ind·d)。  相似文献   

7.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温度对透明溞生长、生殖及其形态可塑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15~27℃温度内,透明溞存活率27℃时最低,为0%,21℃时最高,为80%,15℃时较低,为60%.随温度升高透明溞的产前发育期缩短2~6 d,寿命缩短2~34 d,内禀增长率增加,24℃时达到最高,为0.47 d-1,15℃时最低,...  相似文献   

8.
探究金沙江中下游细鳞裂腹鱼(Schizothorax chong)的年龄、生长及种群动态,可为其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2013-2017年在金沙江中下游干流攀枝花、巧家及其支流雅砻江、黑水河下游江段采集细鳞裂腹鱼170尾,逐尾测量全长、体长、体重,取臀鳞与微耳石为年龄鉴定材料,研究细鳞裂腹鱼的年龄结构、生长特征与种群动态。结果表明,金沙江中下游细鳞裂腹鱼以低龄个体(1~3龄)为主,臀鳞及耳石均能够作为其低龄个体的年龄鉴定材料;细鳞裂腹鱼体重(W)和体长(L)关系式为W=7.00×10-6L3.1885(R2=0.9867,n=170),雌雄个体间体长-体重关系无显著性差异(P>0.05);渐进体长(L)为774.74 mm,生长系数(k)为0.13,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 0)为-0.13龄;渐进体重(W∞)为11407.01 g,体长生长方程为Lt=774.74[1-e-0.13(t+0.13)],体重生长方程为Wt=11407.01[1-e-0.13(t+0.13)]3.1885,拐点年龄为8.79龄;种群总死亡系数(Z)为0.82,自然死亡系数(M)为0.26,当前开发率(E)为0.68,高于理论最大开发率(Emax)0.388;相对单位补充渔获量和生物量的结果也表现为过度捕捞特征,种群已处于过度利用状况。针对细鳞裂腹鱼的生态习性特征及其资源现状,建议采取生态调度、支流栖息地恢复及控制非法电捕等措施以保护其资源。  相似文献   

9.
黄海鲱鱼的性成熟、生殖力和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鱼类的种群由于捕捞死亡和自然死亡等因素,使其资源量下降,而个体的性成熟、生殖和生长,又使其种群的数量和质量,不断得到补充和提高。因此,研究这些基本情况,不仅是研究鱼类种群数量变动必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所必需的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蒙古裸腹(MoinamongolicaDaday)是旧大陆上分布的一种盐水裸腹[1],1988年在我国被首次报道[2]。有关该的生物学和培养技术已被较为系统地研究[3]。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在我国沿海地区逐渐被用做海水和半咸JOURNALOFFISHERIESOFCHINA           Vol.28,N  相似文献   

11.
洱海先后人为引入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和西太公鱼(Hypomesus nipponensis),其生长速度快、繁殖率高的生物学特性已对洱海生态环境造成影响,通过捕捞调控可降低其生物量。为了掌握其生长特性,评估人工调控效果,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洱海采集2种鱼标本,通过测量体长与体重数据,对种群参数(L_∞、W_∞、k、t0、Z、M、E)进行估算,并调查分析其年产量变化。结果显示:(1)西太公鱼和太湖新银鱼体长与体重关系回归参数b值分别为3.2148和2.8770,均属于等速生长。西太公鱼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13.65~([1-e-1.80(t+0.17)]),Wt=28.09~([1-e-1.80(t+0.17)]3.2148),生长拐点年龄为0.48,相应体重为8.51 g,体长为9.41 cm;太湖新银鱼生长方程为Lt=9.45~([1-e-0.92(t+0.38)]),Wt=2.69~([1-e-0.9...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探究了水温、光周期和光照强度对塔里木裂腹鱼(Schizothorax biddulphi)幼鱼存活、摄食和生长的影响,使用Box-Benhnken实验设计法预测幼鱼最佳生长环境条件,并通过单因子静态毒性急性实验法对其盐碱耐受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水温5~25℃时幼鱼成活率均在85%以上;水温20℃时摄食率、体长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达到最高;光周期16 L∶8 D或光照强度500 lx时,各水平均达到最高;水温12.98℃、每天光照15.07 h、光照强度670.27 lx时,幼鱼达到理论最佳存活、摄食、生长条件;幼鱼24、48、72和96 h的氯化钠(NaCl)盐度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4.01、3.62、3.29和2.92 g·L~(-1),安全浓度(SC)为0.89 g·L~(-1);24、48、72和96 h碳酸氢钠(NaHCO_3)碱度LC_(50)分别为97.14、86.75、80.26和74.52 mmol·L~(-1),SC为20.75 mmol·L~(-1)。  相似文献   

13.
中草药添加剂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抗病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分别添加0、0.5g/kg、1.0g/kg和1.5g/kg的自制中草药添加剂,制成4种实验性饲料,饲养平均体长为(4.75±0.51)cm、平均体重为(0.77±0.24)g的凡纳滨对虾60天,以研究不同添加量对其生长和免疫的影响。测定了凡纳滨对虾的日增重率、相对增长率、成活率、饲料系数和抗病力。结果表明,该中草药制剂可明显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抗病力。以促生长角度考虑,添加1.0g/kg是合适的,而从提高免疫力方面考虑,添加1.5g/kg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4.
栉孔扇贝秋季苗种培育、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9月20日~2005年5月9日,在红岛蛤原良种开发有限公司贝类育苗场进行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秋季苗种培育及其生长特性的研究。2004年11月中旬得到的壳高约0.1cm的秋季苗种2.2×106粒,在育苗池中暂养,12月份当水温降到8℃左右时移秋季苗种到保温效果比较好的藻类培育池中培养,苗种可安全过冬。次年5月当海区水温回升到10℃左右时将该苗种移到海上养殖区。2005年5~12月,通过对秋季苗种进行定点采样调查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扇贝壳高的特定生长率SGR(%/d)在0.22±0.30~3.18±0.41之间,壳高与壳长的关系式为L=0.8101H-0.076,壳高、壳长与体重的关系式分别为W=0.1521H2.6268,W=03625L2.2191,成活率(%)在85±2.45~97.2±2.0之间。5~12月栉孔扇贝没有出现大量死亡现象,顺利地度过了夏季高温期。  相似文献   

15.
陆化杰  陈新军 《水产学报》2012,36(7):1049-1056
根据我国鱿钓船2007、2008和2010年在西南大西洋作业期间采集的3 462尾阿根廷滑柔鱼样本(其中2007年308尾、2008年262尾、2010年2 892尾),利用耳石微结构研究了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的日龄、生长和种群结构。结果表明,阿根廷滑柔鱼生命周期大约为1年,渔获物主要由冬生群(6—7月)和秋生群(3—5月)组成,不同年份捕捞群体有差异。不同产卵群体、不同性别的阿根廷滑柔鱼胴长和体质量生长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冬生群,雌、雄个体胴长的生长方程分别用指数和线性函数来拟合为最适,体质量生长方程则分别用幂函数和指数函数来拟合最适;秋生群,雌、雄个体的胴长生长方程分别用指数和对数函数拟合为最适,体质量生长方程分别用指数和对数函数拟合为最适。随着日龄增加,阿根廷滑柔鱼胴长和体质量相对生长呈现下降趋势,绝对生长率则呈增加趋势,同一日龄段内,雌性个体的胴长与体质量生长率都稍大于雄性个体生长率。  相似文献   

16.
瓯江彩鲤(Cyprinius carpio var. color)是一种既可食用又可观赏的优良养殖对象。为了解不同体色瓯江彩鲤间生长差异的代谢生理基础,本研究分析了4种体色类型("全红"、"大花"、"粉玉"和"粉花")瓯江彩鲤间的生长、摄食率、消化酶活性和呼吸代谢率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 4种体色瓯江彩鲤的绝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日摄食量和日摄食率、胰蛋白酶活性大小差异顺序均为"大花""粉花""全红""粉玉";其中带有大块黑色斑纹的"大花"和"粉花"体色个体的上述性状显著高于无黑色斑纹的"全红"和"粉玉"体色(P0.05),具有红色体色的"大花"和"全红"体色的白天摄食率显著高于夜间,而具有白色体色的"粉花"和"粉玉"体色的昼夜摄食率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特定增重率和摄食率、特定增重率与胰蛋白酶活性、摄食率与胰蛋白酶、脂肪酶活性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特定增重率与脂肪酶活性的相关性接近显著性(P=0.056),表明"大花"和"粉花"体色瓯江彩鲤拥有更快生长速度来源的代谢基础是它们具有更强的摄食率和更高的消化酶活性。4种体色瓯江彩鲤的呼吸耗氧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小顺序依次为"大花""全红""粉花""粉玉",表现出红色体色的呼吸耗氧率高于白色体色。以上结果反映了4种体色瓯江彩鲤的生长差异是与其相关代谢生理基础相关联的,为瓯江彩鲤的进一步种质改良与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维生素B 12 对海水圆型臂尾轮虫( Brachionus rotundiformis )种群增长、繁殖和个体大小的影响,采用四种不同浓度的维生素B 12 (0、0.3、0.6、1.2 μg/mL)强化培养轮虫7 d。每天测定轮虫的种群密度和怀卵率,每隔一天测定轮虫背甲长和宽。试验结果显示:0.3 μg/mL维生素B 12 组轮虫的种群增长、怀卵率显著高于其他组( P<0.05);0.3 μg/mL维生素B 12 组轮虫的背甲长和宽均显著小于其他三组( P>0.05),而其他三组差异不显著。试验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维生素B 12 对圆型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繁殖和个体大小影响的最适浓度为0.3 μg/mL。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衡水湖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的年龄、生长和繁殖特性,在衡水湖采集261尾红鳍原鲌,测定其年龄、体长、体重、性腺发育时期、性腺重等。结果表明,衡水湖红鳍原鲌的2~3龄为优势龄组,从4月份开始,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平均年龄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到6月份达到了最高,为1.95,之后从7月份开始又逐渐降低。红鳍原鲌的体长范围为76~238 mm,均值为119 mm;体重范围为5.5~113.1 g,均值为24.6 g。红鳍原鲌的雌性个体为正异速生长,雄性个体为负异速生长。红鳍原鲌的雌雄种群性比为0.903∶1,体长150 mm以下种群,雄性个体占据优势(雌雄比0.87∶1);体长150 mm以上的种群,雌性个体占据优势(雌雄比1.36∶1)。衡水湖红鳍原鲌的繁殖期为4—9月,主要集中在6—7月。卵径范围为0.30~1.20 mm,主要集中在0.60~1.00 mm,根据卵径的变化趋势推测其产卵类型为分批产卵。  相似文献   

19.
以鲢、鳙正反交所得1龄鱼种(分别记为正交鲢♀×鳙♂、反交鲢♂×鳙♀)进行生长及体型对比试验,饲养150 d.结果表明,反交比正交在体长和体重的增长上分别快9.28%、32.86%;同时,体重日绝对增重率,正交为46.22%,反交为61.87%.从体长和体重的变异系数看出,正交的变异程度大于反交.对杂交1龄鱼种与同等规格的标准鲢进行体型对比的结果表明,杂交鲢具有体较高、头较大、尾鳍较短的特点;反交比正交具有体较高、头较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