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斑马蛤是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一个新品种,具有抗逆性强的特点,为探明其耐低温能力和机制,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冬季低温环境,以8.2℃为对照,每3天降1℃,进行渐变低温(5.4、2.2、0.2℃)对3种规格(壳长8、13、17 mm)斑马蛤幼贝消化酶(淀粉酶AMS、脂肪酶LPS和胃蛋白酶)及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各组斑马蛤幼贝死亡率均小于3%;低温对淀粉酶呈诱导作用,并且对小规格幼贝(壳长8 mm)的诱导作用更明显,各温度下未检测到脂肪酶和胃蛋白酶;低温对SOD表现为诱导-抑制(8 mm和13 mm蛤仔)或诱导-抑制-诱导(17 mm蛤仔)的变化规律,总体上呈诱导作用,水温降至0.2℃时,随着规格的增大SOD酶活性升高;低温对CAT呈抑制作用(17 mm蛤仔)或抑制-诱导作用(8 mm和13 mm蛤仔),总体呈抑制作用,且较小规格幼贝(壳长8 mm,5.4℃)比较大规格(壳长13 mm和17 mm,2.2℃)起始抑制的温度高,水温降至0.2℃时,随着规格的增大CAT酶活性下降;与CAT相比,幼贝以SOD为主来抵御低温带来的氧化损伤。本研究结果可为斑马蛤耐低温机制及中国北方大规模生产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不同泥沙比例的底质对不同规格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潜沙的影响,在水温13~15℃的室内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4种规格(壳长为13、17、23、25 mm)的蛤仔幼贝在5种泥沙比例的底质(泥沙比为全沙、3∶7、1∶1、7∶3、全泥)中的潜沙情况。结果表明:4种规格蛤仔在5种底质中的48h潜沙率以全沙组最高,其他含泥组均比全沙组明显降低(P0.05),且含泥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底质相同时,规格越小蛤仔的潜沙速度越快,平均48 h潜沙率越高;方差分析表明,蛤仔规格、底质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对蛤仔的潜沙率有显著影响(P0.05);底质中总有机碳含量与48 h潜沙率呈极显著直线负相关(P0.01),说明底质的粒径和化学成分共同影响蛤仔的潜沙速度。研究表明,滩涂养殖时选择10~15 mm蛤仔苗种,投放在沙比例较大的海区将利于蛤仔快速潜沙。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硒依赖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Se-GPx)基因的序列特征、组织表达模式及其在不同壳色蛤仔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利用RACE方法获得分析菲律宾蛤仔两个Se-GPx基因(Se-GPx-a和Se-GPx-b)全长序列,采用RT-qRCR方法分析基因表达规律.结果表明:R...  相似文献   

4.
对烟草K326包衣种子的物理特性(三轴尺寸、千粒重、孔隙率、休止角、内摩擦角、滑动摩擦角)和空气动力学特性(漂浮速率、漂浮系数)进行测定,得到包衣种子的三轴尺寸平均值分别为1.691、1.687、1.687 mm,千粒重为5.12g,孔隙率为42%,休止角为23.49°~26.95°,内摩擦角为4.5°,与不锈钢板的滑...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明不同壳色蛤仔的耐低温能力和低温下的基础代谢状况,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低温(7.6、3.0、0.6、-1.6℃)对壳长约17 mm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斑马蛤Zebra clam、白蛤White clam和两者杂交所得白斑马蛤White zebra clam 3种壳色品系幼贝存活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由7.6℃逐渐降低至-2.1℃,并且在冰水混合状态下胁迫7 d时,3种壳色蛤仔的存活率依次为白斑马蛤(98.6%)斑马蛤(93.3%)白蛤(74.6%);随着温度的降低,3种壳色蛤仔的耗氧率显著下降(P0.05),排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耐低温能力强的蛤仔,其接近冰点时(-1.6℃)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较高,随温度下降的幅度也较小;3种壳色的蛤仔O∶N值为6.86~20.72,壳色对O∶N值影响不显著(P0.05),温度及温度与壳色的交互作用对O∶N值影响极显著(P0.001),低温导致蛤仔呼吸代谢底物发生变化,而3种壳色蛤仔之间呼吸代谢底物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0.6~7.6℃时,3种壳色蛤仔耗氧率Q10值为1.426~3.203,总体平均为2.508,排氨率Q10值为0.276~3.422,总体平均为1.724;温度由0.6降至-1.6℃时,Q10值异常升高,以白蛤升高最明显。本研究结果可为探明蛤仔耐低温的生理机制和定向选育抗低温的蛤仔新品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硬壳蛤形态性状对活体重的影响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4、16、28月龄3种规格的硬壳蛤各100只,测量每个个体的壳长、壳高、壳厚和活体重。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计算各规格内各测量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并分析形态性状对活体重的影响效果和综合决定系数。结果表明,各规格硬壳蛤壳长、壳高、壳厚和活体重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小规格硬壳蛤的壳厚(0.398)、中规格和大规格硬壳蛤的壳长(0.639、0.403)分别是影响活体重的主要因素,综合决定系数与通径系数有一致的变化趋势,表明壳厚可作为早期选择小规格硬壳蛤活体重的主要间接指标,而选择中、大规格硬壳蛤活体重应以壳长为主要指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各规格硬壳蛤形态性状估计活体重的回归方程,小规格:Y=-1.249+0.053X1+0.04X2+0.111X3;中规格:Y=-8.743+0.345X1;大规格:Y=-62.704+0.783X1+0.585X2+1.368X3。本研究结果为硬壳蛤不同时期选种提供理论依据和理想的测度指标。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密封包装方式及温度对活品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品质的影响,将壳长为(40±5)mm的活品菲律宾蛤仔在0、5、10、15℃温度下采用真空、充氧、空气3种密封包装贮藏,分析存活期间蛤仔理化和感官指标的变化,并通过动力学反应结合Arrhenius方程推导活品菲律宾蛤仔pH值、菌落总数、糖原和色度差的货架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活品菲律宾蛤仔采用充氧包装更有利于其存活及品质的稳定,活品菲律宾蛤仔随贮藏时间的延长,感官评分及糖原含量下降明显,pH值、细菌总数及色度差均呈上升趋势;随贮藏温度升高,各品质主要指标的反应速率不断加快,其中,活品菲律宾蛤仔充氧包装的pH值、菌落总数、糖原和色度差,真空包装的色度差、pH值和糖原,空气包装的糖原及菌落总数所建立的货架期预测模型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求得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小于20%。研究表明,活品菲律宾蛤仔采用充氧包装更有利于其存活及品质的稳定,依据多项指标建立的货期架预测模型可为活贝无水载运密封包装及货架期预测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8.
牛磺酸转运体在动物牛磺酸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基于基因组获取的菲律宾蛤仔牛磺酸转运体蛋白基因(RpTauT)进行鉴定、结构和组织表达分析,并对低盐胁迫过程中3种壳色蛤仔软体组织牛磺酸含量和水管组织RpTauT基因表达特征进行分析。鉴定出6条RpTauT基因(命名为RpTauT1~RpTauT6),结构分析表明,其推测蛋白具有保守的12个跨膜结构域和钠离子结合位点;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蛤仔RpTauT与其他双壳贝类的遗传距离较近;组织表达分析表明,蛤仔RpTauT在外套膜组织和水管组织中表达量高,在性腺和唇瓣组织中表达量低。橙蛤软体部低盐胁迫24 h牛磺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3种壳色蛤仔的RpTauT表达量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提示3种壳色蛤仔RpTauT基因表达量在低盐胁迫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性与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抗逆性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早期发育阶段对总氨态氮(TAN)和非离子氨(UIA)的耐受性,在水温为21~24℃、pH为7.9~8.3、盐度为27~30条件下,开展了TAN对菲律宾蛤仔受精卵、D形幼虫(壳长为103.2μm±3.0μm)和稚贝(壳长为318.1μm±27.3μm)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TAN对菲律宾蛤仔受精卵孵化率的24 h EC_(50)为7.29 mg/L(UIA浓度为0.502 mg/L);对D形幼虫死亡率的96 h LC_(50)为7.94 mg/L(UIA浓度为0.212 mg/L);对稚贝死亡率的96 h LC_(50)为49.0 mg/L(UIA浓度为2.10 mg/L),对稚贝壳长相对生长的96 h EC_(50)为4.9 mg/L(UIA浓度为0.21 mg/L);对稚贝壳高相对生长的96 h EC_(50)为10.5 mg/L(UIA浓度为0.448 mg/L);菲律宾蛤仔对TAN的耐受能力为稚贝D形幼虫。研究表明,菲律宾蛤仔育苗期间非离子氨浓度控制在0.020 mg/L以内较好。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测定3种壳色群体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 hilippenarum(斑马蛤、珍珠白和对照组)在低盐度(15)海水中0、1.5、3、6、12、24、48 h时的死亡率、个体平均增重、血浆渗透压、Na+浓度、Cl-浓度、血浆总蛋白浓度、鳃组织三磷酸腺苷(ATP)酶活性及血细胞总数等指标,比较了3种壳色菲律宾蛤仔的低盐耐受能力.结果表明:斑马蛤的死亡率最低(3.92%);3种壳色蛤仔的血浆渗透压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第24h时,斑马蛤渗透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48 h时,3种壳色蛤仔的血浆渗透压都与海水渗透压接近;3种壳色蛤仔血淋巴中Na+浓度均呈现升高过程,第24h时,珍珠白和斑马蛤的Na+浓度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蛤仔Cl-浓度呈现先升高后恢复的过程,而斑马蛤和珍珠白Cl-浓度呈现先降低后恢复的过程,第24h时,斑马蛤和珍珠白血淋巴Cl-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种壳色蛤仔的ATP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恢复的过程,第6h和24 h时,珍珠白鳃组织ATP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种壳色蛤仔的血细胞总数也呈现先升高后恢复的过程,第1.5h时,珍珠白和斑马蛤血细胞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48 h时,斑马蛤血细胞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1.
为获得4种消毒剂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成贝的安全浓度,为菲律宾蛤仔人工催产前消毒处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静态急性毒性试验法,检测了高锰酸钾、聚维酮碘、二氧化氯和甲醛4种消毒剂对菲律宾蛤仔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4种消毒剂的安全浓度分别为高锰酸钾(0.24 mg/L)、聚维酮碘(11.04 mg/L)、二氧化氯(0.68 mg/L)、甲醛(1.87 mg/L),4种消毒剂对菲律宾蛤仔的毒性大小为高锰酸钾二氧化氯甲醛聚维酮碘。在菲律宾蛤仔的催产育苗和养殖过程中宜选用聚维酮碘进行消毒。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酚氧化酶(PO)在贝类体色形成和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检测了壳长为(2. 1±0. 3) cm的3种壳色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橙蛤、斑马蛤和白蛤)血淋巴细胞和外套膜中的酚氧化酶活性,并对用脂多糖(LPS)和肽聚糖(PGN)刺激后其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3种壳色蛤仔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外套膜中的酶活性(P0. 05);注射脂多糖后,橙蛤、斑马蛤和白蛤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分别在3、12、12 h达到最大值,斑马蛤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在12 h显著高于橙蛤(P0. 05),橙蛤、斑马蛤和白蛤外套膜中酚氧化酶活性分别在刺激后6、6、24h时达到最大值;注射肽聚糖后,橙蛤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在24 h达到最低值,斑马蛤和白蛤血淋巴细胞中的酚氧化酶活性分别在刺激后12 h和6 h达到最大值,白蛤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在注射后6 h显著高于橙蛤和斑马蛤(P0. 05),斑马蛤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在刺激后12 h显著高于橙蛤和白蛤(P0. 05),橙蛤外套膜组织中的酚氧化酶活性在注射肽聚糖后12 h达到最大值;不同壳色蛤仔体内酚氧化酶对细菌提取物刺激所表现出的不同反应模式,证实了蛤仔壳色形成过程与免疫能力可能具有重要的关联。本研究结果可为菲律宾蛤仔的壳色选育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干露胁迫下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脂质代谢相关基因PPAR所发挥的作用,对菲律宾蛤仔PPAR基因家族(PPARα、PPARβ、PPARγ)进行了鉴定及组织表达分析,并考察了低温(5℃)、常温(20℃)干露胁迫对菲律宾蛤仔PPAR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PPARα、PPARβ和PPARγ的开放阅读框长度分别为912 bp、1644 bp和2124 bp,分别编码了239、547、707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显示,菲律宾蛤仔PPARα和PPARγ与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亲缘关系较近,PPARβ与福寿螺Pomacea canalicalata亲缘关系较近;荧光定量分析显示,菲律宾蛤仔脂质代谢相关基因PPARα/β/γ均可不同程度地响应干露胁迫;整体来看,干露胁迫会抑制PPARα及PPARγ表达,并且低温(5℃)干露会显著抑制二者表达(P0.05),但会诱导PPARβ表达,并且20℃干露胁迫对菲律宾蛤仔机体内部脂质代谢平衡的影响显著高于5℃(P0.05)。研究表明,干露胁迫下,菲律宾蛤仔PPAR基因家族参与调控脂肪酸氧化,以维持保蛤仔体内能量平衡,并且低温可减少干露胁迫下菲律宾蛤仔机体的能量消耗,有助于菲律宾蛤仔适应干露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外源刀豆凝集素对菲律宾蛤仔免疫因子的影响,开展了不同浓度刀豆凝集素对菲律宾蛤仔血细胞吞噬活性、溶菌酶(LSZ)、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投喂刀豆凝集素后第1、3、4、6、7天,菲律宾蛤仔吞噬细胞活性显著高于对照普通养殖(P0.05);投喂5μg/L刀豆凝集素后第4、6、7天,菲律宾蛤仔溶菌酶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普通养殖(P0.05);投喂刀豆凝集素后第1~7天,菲律宾蛤仔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普通养殖(P0.05);投喂5μg/L刀豆凝集素后第3、7天,菲律宾蛤仔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普通养殖(P0.05)。刀豆凝集素在第2~5天对菲律宾蛤仔免疫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3μg/L刀豆凝集素效果最佳,第7天后投喂5μg/L刀豆凝集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ile)野生群体形态性状对体质量性状的影响,为该贝类的人工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北海铁山港海区采集的121只织锦巴非蛤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壳长(SL)、壳高(SH)、壳宽(SW)及体质量(BM)性状。以壳形态性状(SL、SH、SW)为自变量、体质量性状(BM)为因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决定程度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参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体质量变异系数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体质量与壳宽的相关系数最大(0.882),壳长与壳宽的相关系数最小(0.596)。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壳宽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通径系数为0.573,壳高通过壳宽对体质量的间接影响最大、通径系数为0.423;决定程度分析与通径分析结果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估计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BM=-32.258+0.309SL+0.356SH+1.456SW(R2=0.874)。【结论】以体质量为选育目标开展织锦巴非蛤人工选育时,在形态性状上应首先考虑壳宽性状,同时加强壳高的协同选...  相似文献   

16.
采用反转录PCR(RT-PCR)与c DNA末端快速克隆(RACE)法首次从壳长为28 mm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外套膜中克隆出RP2基因(Gen Bank登录号:KF826881)。结果表明:RP2基因c DNA序列长度为1158 bp,包括62 bp的5'端非编码区,41 bp的3'端非编码区,开放阅读框1053 bp,编码350个氨基酸;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具有TBCC(57aa~175aa)和CARP(65aa~102aa)保守结构域,并为非跨膜糖蛋白;经Blast同源性比较表明,菲律宾蛤仔RP2氨基酸序列与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相似性较高(56%),与高等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类和节肢动物各模式动物之间的相似性为43%~53%,与非洲眼线虫Loa loa的相似性较低(33%);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RP2基因在菲律宾蛤仔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RP2基因在菲律宾蛤仔雄性性腺中表达量最高,在鳃、水管和外套膜组织中次之,在斧足和闭壳肌中表达量极少,在雌性性腺中无表达。研究表明,RP2基因在菲律宾蛤仔各组织中的表达较为广泛,但不同组织的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无脊椎动物RP2基因的结构及其功能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低温耐受机制,对采集于大连市金石滩体质量为(15.45±1.00)g的越冬期蛤仔生理生化物质(结合水、糖原、甘油、脂肪、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与越冬前相比,越冬期后菲律宾蛤仔的糖原和脂肪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甘油含量则显著升高(P0.05);脂肪酸C18∶0、C20∶4n-6、C22∶5n-6和C22∶5n-3含量显著降低(P0.05),C20∶5n-3(EPA)含量显著升高(P0.05);异亮氨酸、谷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蛤仔体成分的变化与其低温耐受能力存在密切联系,该研究可为菲律宾蛤仔越冬期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亚硝酸态氮(NO_2-N)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以下简称蛤仔)的毒性,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常规生物毒性试验方法,进行了NO_2-N急性胁迫对蛤仔浮游幼虫(壳长为162.2μm±15.9μm)存活和生长的影响,以及不同pH(7.2、7.6、8.0、8.4)条件下NO_2-N对蛤仔幼贝(壳长为9.4~10.3 mm)存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pH为8.00±0.20、水温为(26.1±0.6)℃、盐度为23条件下,NO_2-N对浮游幼虫的96 h LC_(50)为160.5 mg/L,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和NO_2-N浓度的增大,幼虫生长逐渐减慢,胁迫48 h时,97.8、146.8 mg/L NO_2-N浓度组蛤仔幼虫的壳长和壳高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97.8 mg/L浓度下胁迫96 h时,壳长和壳高分别较对照组显著下降10.0%和11.3%(P0.05),胁迫144 h时分别较对照组显著下降14.4%和14.7%(P0.05);在pH为7.97±0.07、水温为(19.9±0.3)℃、盐度为30条件下,NO_2-N对蛤仔幼贝的96 h LC_(50)为628.1 mg/L,随着pH的升高,NO_2-N对幼贝的毒性逐渐减弱,pH为7.6、8.0和8.4时,96 h LC_(50)依次为497.0、628.1、1062.0 mg/L。研究表明,蛤仔浮游幼虫和幼贝对NO_2-N均有较强的耐受能力,且幼贝的耐受能力远大于浮游幼虫,生产实践中可维持较高pH以降低NO_2-N的毒性。  相似文献   

19.
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免疫机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免疫能力,对野生斑马蛤(Zb)、珍珠白(Pw)、两道红(Tr)、两道白(Tw)、奶牛蛤(Co)5个不同壳色群体的相关免疫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壳色蛤仔免疫指标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Zb和Pw群体的细胞吞噬能力显著高于Co群体(P<0.05);Tr和Tw群体的溶菌酶(LYZ)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个群体(P<0.05);Co群体的酚氧化酶(PO)活性显著高于Tr群体(P<0.05);Pw群体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Tr和Co群体(P<0.05),Zb群体的SOD活性也显著高于Tr群体(P<0.05);各壳色蛤仔的血细胞总数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不同粒度疏浚物掩埋对于海洋底栖生物的致死效应影响,采用长江口地区的疏浚物模拟不同粒度、不同厚度掩埋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以及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并研究其存活情况。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和双齿围沙蚕掩埋后为了生存表现出垂直迁移行为,不同粒度疏浚物掩埋深度在一定范围内与菲律宾蛤仔的死亡率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粒度为63~125μm时,菲律宾蛤仔96 hLC50为6.8 cm(95%置信区间为2.8~10.7 cm);粒度为63μm以下时,菲律宾蛤仔96 h-LC50为11.1 cm(95%置信区间为4.2~18.0 cm);而掩埋深度与双齿围沙蚕死亡率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粒度疏浚物掩埋对于不同底栖生物致死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