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生态浮床对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选择鲤鱼精养池塘为试验区域,设置不同浮床覆盖率的试验池塘(10%、20%、30%)和对照池塘,2018年6-9月,定期采集试验池塘和对照池塘水样进行浮游植物检测。结果表明,试验池塘与对照池塘浮游植物的种群结构差异明显,试验池塘浮游植物以绿藻门和硅藻门种类为主,而对照池塘以绿藻门和蓝藻门种类为主;取样期间浮游植物丰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动趋势,且明显低于对照池塘;同时,20%浮床覆盖率的试验池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对照池塘和其它两组试验池塘。以上结果表明:生态浮床能够抑制浮游植物的增长,改变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预防水体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2.
构建"潜流湿地+生态池"的湿地生态系统,并以纯生态池净化系统作为对照区,对实验区与对照区内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评价该系统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循环水养殖工程正式运行后,体系中的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种类数由多到少的顺序为养殖池塘(对照区)养殖池塘(实验区)外河。养殖池塘的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外河。经过3级净化后水体浮游植物种类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外河净化系统(对照区)净化系统(实验区),密度与生物量迅速下降。生物多样性指数也低于外河,但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其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增加。同时,实验区浮游植物多样性均小于对照区,水体营养盐去除更彻底,水质净化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应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富营养化指数评价南太湖底泥疏浚工程对减轻太湖营养盐内负荷、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疏浚后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种类有所增加,其密度、生物量及蓝藻所占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疏浚后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发生变化,Shannon-Weaver指数升高,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TSIM)降低,表明南太湖富营养化现状有所改善,从而揭示底泥疏浚工程对于减轻南太湖营养盐内负荷、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应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富营养化指数来评价南太湖底泥疏浚工程对减轻太湖营养盐内负荷、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疏浚后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种类有所增加,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及蓝藻所占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疏浚后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发生变化,Shannon-Weaver指数升高,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降低,表明南太湖富营养化现状有所改善,从而揭示底泥疏浚工程对于减轻南太湖营养盐内负荷、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达里诺尔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达里诺尔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状况,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多样性及环境理化因子进行监测。2015年夏季在湖区设置9个采样点进行定期采样,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等数据处理,结合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39属、77种;其中绿藻门29种,占总种数37.66%;蓝藻门和硅藻门均有23种,均占29.87%。达里湖夏季浮游植物优势种为3门、14种,主要优势种为单生卵囊藻(Oocystis solitaria)、湖生卵囊藻(Oocystis lacustris)、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 incerta)、小球藻(Chlorella sp.)和细小隐球藻(Aphanocapsa elachista)。浮游植物丰度为4.55×10~4~26.78×10~4个/L,其平均值为:水面下0.5 m(22.46×10~4个/L)1.5 m(20.86×10~4个/L)4.5 m(14.15×10~4个/L)底泥上0.5 m(9.32×10~4个/L);浮游植物生物量为0.682~6.695 mg/L,垂向变化趋势与浮游植物丰度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夏季达里诺尔湖浮游植物丰度与温度、p H值、溶解氧及叶绿素a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盐度相关性不明显。浮游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为3.330~4.452,Pielou指数为0.799~0.912,结合浮游植物丰度、优势种及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达里诺尔湖属于绿藻-蓝藻-硅藻型,且水体处于寡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6.
于2012年春季(4月)和秋季(9月)对黄河一级支流泽曲河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并应用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对泽曲河进行了多样性评价。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共4门52种(属),以硅藻门最多,37种(属),占71.2%,其次是蓝藻门9种(属),占17.3%,绿藻门5种(属),占9.6%,裸藻门1属,占1.9%。浮游植物优势种为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gare)、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曲壳藻(Achnanthes sp.)、舟形藻(Navicula sp.)、桥弯藻(Cymbella sp.)、脆杆藻(Fragilaria sp.)、异极藻(Gomphonem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席藻(Phormidium sp.)和小球藻(Chlorella sp.)11种(属),其中硅藻门8种(属),占优势种类的72.7%。浮游植物平均数量23.08×104 L-1,平均生物量0.088 9mg/L,硅藻数量和生物量分别占总数量的92.3%和总生物量的98.8%,为优势种群。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2.56,Pielou指数平均值0.79,Marggalef指数平均值0.75。结合浮游植物各项评价指标,得出泽曲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种类分布较为均匀,水体属贫营养型。通过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对水质进行评价,得出该河段水质属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地区精养淡水鱼塘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别于养殖前期(5月)、中期(9月)和后期(12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主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和乌鳢(Channa argus)4个品种池塘中的浮游植物功能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样池塘浮游植物丰度、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密度均值达1.32×10~8 cell/L,最大值为3.00×10~8 cell/L,生物量均值为168.17 mg/L,最大值为345.41 mg/L;共鉴定到196种(含变种变型)藻类,分属于绿藻(91种)、裸藻(40种)、硅藻(27种)、蓝藻(23种)、甲藻(7种)、隐藻(4种)、黄藻(3种)、金藻(1种)等8大藻门;采样池塘藻类可划分出A、B、C、D、F、G、G_2、H1、J、K、L_1、L_M、L_0、M、MP、N、P、S1、S2、T、T_D、W1、W2、W_S、X1、X2、X_(Ph)、Y等28个功能群;频率分析发现C、F、J、MP、N、P、W1、X2、Y、K、L0、M、W2等主要优势功能群在精养池塘中出现频率高,生物量比重大,说明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稳定,整个养殖过程水体的生态功能比较单一;对环境因子与主要优势功能群进行冗余分析(RDA),得到池塘浮游植物功能群分布状况的首要影响因素是有机质含量(COD_(Mn)),其次为营养物质含量水平(TP和N:P),最后为水体物理环境,包括透明度(SD)、pH、溶解氧(DO)、总可溶性固体(TDS)和水温(WT)。研究发现,池塘水体浮游植物功能群数养殖中期多于前期和末期,并在养殖中期水体交换量大的大口黑鲈和云斑尖塘鳢池塘较为突出,表明在高密度精养池塘中,进行充足的水体交换是高温时期防控水质恶化的重要措施。基于传统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方法,判定池塘水质状况为洁净,但以浮游植物功能群生境特征判定水体污染严重,且与水体理化环境测定结果和现场水体表观相符,说明功能群比多样性指数能更好地反应池塘水质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8.
三角帆蚌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动态及其多样性指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某一套养有青鱼、鲢和草鱼的2.4 hm2三角帆蚌( Hyriopsis cumingii)养殖池塘2011-2012年的水质和浮游植物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动态,同时运用细胞密度及群落多样性指数等进行了水质综合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中绿藻44.07%,其次是硅藻(16.95%);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密度及生物多样性指数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和月份变化特征。绿藻种类数在秋季最多,硅藻种类数在冬季和春季最多,而蓝藻种类数在夏秋季最多,隐藻种类数在秋季最多;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秋季>春季>夏季>冬季。4月份密度最大,达21.12×106 cells/L,其次是11月份,达到13.68×106 cells/L;整个冬季和春季的3月份浮游植物密度偏低;11次采样获得的 Shannon -Wiener 指数( H′)与 Simpson 指数( D )、 Pielou 指数( J )的相关性系数分别达0.934、0.858,说明都具有显著相关性。综合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多样性指数及污染程度指示种类分析结果,说明该养殖水体处于中污状态。本研究对于利用浮游植物监测三角帆蚌养殖池塘水质综合状况及进行生态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淮河流域西淝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在2016年和2017年冬季(2月)、春季(4月)、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对淮河流域西淝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36种(含变种和变型),隶属于8门、103属。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最多,有37属、83种,占浮游植物物种总数的35.17%;其次为硅藻门(Bacillariophyta)28属、78种,占33.05%;蓝藻门(Cyanophyta)20属、40种,占16.95%。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变化显示,蓝藻门物种的细胞密度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绿藻门,分别占总细胞密度的57.04%、17.66%。硅藻门物种的相对生物量最大,其次为绿藻门,分别占总生物量的35.69%和28.81%,且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生物量均在夏季达到最大值。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7.24±1.13)×10~7个/L,生物量年均值为(34.08±3.20)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为3.27~4.66、2.75~6.10和0.73~0.94。Pearson相关性与RDA分析表明,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有溶解氧、水温、水生植被盖度、电导率、营养盐和透明度。研究结果可为揭示淮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华鳖养殖水体理化指标及浮游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2008年3、7、8月除外)的每月上旬对河北省阜平县中华鳖温室养殖基地两个幼鳖池和两个成鳖池的细菌性疾病发生情况及养殖水体的环境因子(理化指标和浮游植物群落特征)进行为期9个月的调查和监测,初步探讨了水体环境因子与中华鳖细菌性疾病发生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华鳖主要细菌性疾病为红底板病和疥疮病.2007年10月和2008年4月、5月患病严重,死亡较多.环境参数显示,养殖水温约30℃,弱碱性(pH 8.10~8.40),透明度较低(0.15cm).总氮与氨氮质量浓度较高,于2008年4月出现高峰,亚硝酸氮质量浓度在2007年10月最高.总磷质量浓度相对稳定.中华鳖死亡数与总氮、氨氮和亚硝酸盐质量浓度正相关,与总磷不相关.共鉴定出5门5纲22科42种浮游植物,其中绿藻门藻类最多,为19属25种,其次为蓝藻门,9属13种,其他3门种类较少.优势种为四尾栅藻,提示养殖水体有机污染程度较高.浮游植物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342,指示水体为α-中污带.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9.07×10<'4>个/L,与中华鳖死亡数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2015年1月到12月,通过对锦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动态,运用细胞密度及群落多样性指数等进行了水质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浮游植物6门17目1亚目32科45属101种,其中硅藻门最多,共42种,占总数的41.58%;绿藻门次之,共32种,占总数的31.68%,该保护区为硅藻-绿藻型河流;在夏季浮游植物密度达到2.59×106cells/L,为全年最大值,冬季密度最低,仅为1.82×105cells/L;Margalef指数(Dm)、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指数(J'')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夏季、秋季、春季到冬季依次减小。利用浮游植物细胞密度评价,锦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体为贫营养水体;从多样性指数分析来看,水体介于β-中污染带到寡污染带之间。通过综合分析,锦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整体上说为β-中污染或贫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宁夏地区夏季不同模式养殖池塘的浮游微藻群落结构特征,采集了当地棚塘接力养殖(PT)、稻渔种养(DY)、土池养殖(TC) 3种模式的池塘水体样品,分析了其浮游微藻群落组成及其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微藻5门27属,总数量为1.52×104~2.39×108 ind./L,生物量为0.16~97.78 mg/L,数量多样性为0.03~3.31,生物量多样性为0.29~3.58。不同模式池塘的浮游微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T模式池塘的微藻群落无明显共性特征,蓝藻(Cyanophyta)、绿藻(Chlorophyta)和硅藻(Bacillariophyta)占优势情况均有出现,如拟鱼腥藻(Anabaenopsis sp.)、鱼腥藻(Anabaena sp.)、颤藻(Oscillatoria sp.)、盘星藻(Pediastrum sp.)、卵囊藻(Oocystis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等;TC模式池塘的微藻优势属单一,分别以盘星藻、小球藻(Chlorella sp.)和微囊藻(Microcystis sp.)占优势;DY模式池塘的微藻多样性丰富,以小球藻、栅藻(Scenedesmus sp.)、盘星藻、卵囊藻、刚毛藻(Cladophora sp.)等绿藻和小环藻、菱形藻(Nitzschia sp.)等硅藻为优势藻。蓝藻生物量与水体中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宁夏地区夏季温度高、光照时间长,池塘水体中C、N营养高,易形成以微囊藻、拟鱼腥藻等有害蓝藻优势种群;调控池塘水质时应将其作为关键控制点之一,防控有害藻华暴发而导致减产降效的不良状况发生。  相似文献   

13.
以主养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搭配少量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 nobilis)的人工湿地-池塘复合养殖系统为研究对象,2014年8-11月在人工湿地运行期间调查了该复合养殖系统池塘中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并通过冗余分析(RDA)方法探究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复合养殖池塘中共鉴定出硅藻(Bacillariophyta)、绿藻(Chlorophyta)、蓝藻(Cyanophyta)、隐藻(Cryptophyta)、裸藻(Euglenophyta)、金藻(Chrysophyta)、黄藻(Xanthophyta)、甲藻(Pyrrophyta)共8门、91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其中绿藻种类最多,共53种,占浮游植物总种类数的58.24%;而蓝藻密度占绝对优势,占浮游植物总密度的79.82%。人工湿地运行期间养殖池塘中浮游植物的种类、密度、生物量无显著变化,其密度变化范围为1.09×109~1.83×109 个/L,均值为1.52×109 个/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8.76~11.03 mg/L,均值为9.80 mg/L;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种共计10种,包括绿藻门的双对栅藻(Scenedesmus bijuga)、四足十字藻(Crucigenia tetrapedia)、苇氏藻(Westella botryoides),蓝藻门的微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点形粘球藻(Gloeocapsa punctata)、泥污颤藻(Oscillatoria limosa)、优美平裂藻(Merismopedia elegans)、微小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为首螺旋藻(Spirulina princeps)、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 incerta);池塘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77~3.27,Margalef多样性指数为2.75~3.18,Pielou均匀性指数为0.45~0.55,说明养殖池塘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浮游植物种类丰度与水环境因子的冗余度分析(RDA)结果表明,池塘中浮游植物种类丰度受到多个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四足十字藻等绿藻主要受温度、溶氧、pH的影响,而微小平裂藻和点形粘球藻等蓝藻主要受pH和氨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4年9月(秋季)、2014年12月(冬季)、2015年3月(春季)以及2015年7月(夏季)对抚仙湖进行采样,在全湖共设置12个样点,通过野外调查及实验室研究的方法,对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抚仙湖共有浮游植物8门、66属、101种,种类构成比例中,绿藻占54.46%、硅藻占21.78%、蓝藻占9.90%、其他13.86%;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差异极显著(P0.01),夏季种类最多,有79种,冬季最少,仅有61种。优势度分析显示,抚仙湖共有优势种4门、13种,其中绿藻门最多,有8种,且在全年均形成优势种,蓝藻在夏季、秋季和冬季成为优势种,硅藻和金藻在春季和夏季形成优势种。抚仙湖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29.9×104~193.2×104个/L,平均为61.51×104个/L;生物量为0.242~0.567 mg/L,平均为0.455 mg/L。浮游植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2.31~3.18,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为3.14~3.65,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9~0.95,综合评价抚仙湖水体为无污染至轻污染。聚类分析表明,抚仙湖浮游植物的种群结构四季变化明显,不同区域浮游植物的种类和密度差异较大。将抚仙湖浮游植物与国内外典型的贫营养湖泊进行相似性比较,Jaccard相似性指数表明,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与其他湖泊均为极不相似,说明其物种及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特征及水质生物评价,2021年春、夏、秋和冬四个季节在保护区水域设置了10个断面,开展了保护区浮游植物现状监测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到浮游植物102种,隶属于8门49属,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其次为绿藻门。优势物种共计16种,以绿藻门种类为多。浮游植物的密度范围为10.21~102.09×104 Cells/L,全年平均密度为27.92×104 Cells/L;物量范围为0.10~6.96 mg/L,平均生物量为2.26 mg/L;生物量及密度变化趋势为夏季高冬季低、上游高下游低。浮游植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1.39~3.25,年均值为2.43;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波动范围为0.25~0.87,年均值为0.47。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指示水体较为清洁,浮游植物密度指示水体营养类型为极贫营养。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冗余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受温度、溶解氧和流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2020年春季(4月)、夏季(6月)、秋季(9月)在沧州段大运河7个代表性断面采集水样,研究该段大运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水体营养状况,监测主要水环境因子,利用生物学指标与水环境指标综合评价了水质污染等级,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探究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与水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为大运河水环境改善及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020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在沧州段大运河共监测出浮游植物8门85种,三季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为2.49×108cells/L,优势种为4门6种。秋季各项多样性指标污染等级低于春夏两季,大运河沧州段的污染等级为中度污染,说明大运河(沧州段)水体存在一些污染,季节变化对污染等级有一定的影响。沧州段大运河夏季平均最高水温为26.52℃,春季最低平均水温为7.77℃;春季、夏季、秋季水体p H平均值分别为7.82、8.43、8.25,水体均为弱碱性。春、夏两季的营养状态指数TSIM平均值分别为68.16和64.85,表现均为富营养型水体;秋季的TSIM平均值为51.4,为中营养型水体。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与Chla...  相似文献   

17.
为掌握江苏吴江市长漾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于2011年7月-2012年6月进行了采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299种,其中绿藻门132种(占44.15%),硅藻门次之为66种(22.07%),蓝藻门48种(16.05%),优势种共30种,均为污染指示种。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数量分别为6.87~13.56 mg/L和1.46×106~23.15×106cells/L,生物量硅藻最高,而绿藻数量最多;浮游植物生物量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而夏季数量最多,受滤食性鱼类影响,浮游植物变化规律与PEG模型有所差异。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多样性较好,依其进行水质评价并参照污染指示种和浮游植物生物量,显示长漾水质在寡污和中污染间变化。  相似文献   

18.
杞麓湖位于云南省通海县城郊,是受人类干扰较为严重的高原浅水型湖泊之一。为了解杞麓湖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富营养化现状,于2021年对杞麓湖浮游植物和富营养化相关水质参数进行了4次调查,并对其鱼产力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杞麓湖浮游植物有8门116属213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数最多,有118种;伪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为全年优势种,且优势度较大;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值分别为(50.442±4.479)×107 ind./L和(20.132±2.208) mg/L,均以蓝藻门为主;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均值分别为1.691±0.081、0.490±0.021和1.537±0.066;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均值为76.3,显示杞麓湖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杞麓湖浮游植物可提供的鱼产力为1 843.59 t。综上所述,杞麓湖富营养化严重,湖区藻类密度较高且利用率偏低,建议加大鲢(Hypophthalmic...  相似文献   

19.
杭州西湖浮游植物群落对沉水植物恢复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价杭州西湖沉水植物恢复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以西湖湖西水域(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为代表,通过5年连续采样监测数据,研究了该区域沉水植物恢复前后浮游植物物种组成、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及其与水质理化参数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2009-2013年共检出浮游植物156种,隶属8门、78属,其群落结构在3个湖区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藻类优势种的年际变化呈现由绿藻门(Chlorophyta)的球衣藻(Chlamydomonas globosa)、小球衣藻(Chlamydomonas microsphaera)和蓝藻门(Cyanophyta)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 incerta)逐渐向绿藻门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细丝藻(Ulothrix teneriima)、多形丝藻(Ulothrix variabilis)和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的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具星小环藻(Cyclotella stelligera)转变。浮游植物群落的Margalef和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分别在0.632~3.396和0.581~4.438之间变化,指示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且有转好趋势。调查期间水体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在0.92~5.26 mg/L和0.005~0.108 mg/L。水质理化参数分析表明,茅家埠和乌龟潭浮游植物生物量与水体总氮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相比工程实施前,西湖湖西水质有明显好转,沉水植被恢复是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0.
2014年和2015年夏季(8月)在济南市区及周边县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4个采样点,野外调查济南地区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113种,其中2014年6门89种,密度以蓝藻门为主,平均密度为2.17×10~6cells/L;2015年游植物共6门85种,密度以蓝藻门为主,平均密度为2.83×10~6cells/L。2014年浮游植物香农威纳指数平均值为2.49,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57,2015年浮游植物香农威纳指数平均值为2.37,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60。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p H和电导率分别是2014和2015年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综合分析认为,济南地区水体呈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