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揭示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规律,以确定骨骼发育时序与骨化时间关键节点,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方法对大泷六线鱼仔稚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骨骼发育始于胚胎时期,初孵仔鱼已具备脊索、髓弓、脉弓等骨骼元件;髓棘、脉棘在19日龄时全部形成,脊柱椎体于28日龄时开始由头端向尾端骨化,至50日龄时脊柱椎体全部完成骨骼元件骨化;大泷六线鱼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时序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和腹鳍,其中胸鳍、尾鳍的发育明显早于其他附肢骨骼;胸鳍的乌喙骨-肩胛软骨形成于孵化前,20日龄时胸鳍支鳍软骨全部形成,胸鳍条出现,27日龄时匙骨最先开始骨化;尾鳍发育以6日龄时仔鱼尾下骨的发育为起点,20日龄时尾鳍发育成型,5枚尾下骨发生融合,分为上、下两叶,尾鳍条中间微凹,35日龄时尾骨复合物开始骨化;背鳍和臀鳍分别出现在14和15日龄,第二背鳍较第一背鳍首先出现,臀鳍支鳍骨由中间向头尾两端出现,40日龄时,背鳍、臀鳍开始由前向后骨化;腹鳍于16日龄时开始发育,并于31日龄时开始骨化;至60日龄时,大泷六线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基本完成硬骨化。研究表明,大泷六线鱼骨骼发育过程历时较长,其脊柱及附肢骨骼早期发育与其巡游运动模式向机动运动模式的转变、摄食能力的增强密切相关,尾下骨的高度联合现象进一步证明了大泷六线鱼处于较高的进化分类地位,本研究结果可为大泷六线鱼早期骨骼功能发育研究及其系统进化分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研究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仔稚鱼(体长范围为4.7~45.1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形态发育特征。结果显示:4.7 mm个体脊索为无分节的长圆柱形;5.3 mm个体随着髓弓、脉弓和尾下骨的出现,脊柱开始发育;7.1 mm个体髓弓与脉弓延伸形成髓棘与脉棘,脊柱出现分节的硬骨环,并从前往后硬骨化;22.9 mm个体脊柱形成40~43枚椎骨(躯椎15枚,尾椎25~28枚)。矛尾虾虎鱼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第二背鳍与臀鳍、第一背鳍与腹鳍。4.8 mm个体可见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和乌喙骨-肩胛软骨,以及部分骨化的匙骨;16.8 mm个体肩带开始骨化。腹鳍支鳍骨最早在8.9 mm个体出现,在17.0 mm个体开始骨化。6.6 mm个体脊索上方中部与肛门后端分别出现13和11枚软骨质的支鳍骨;第二背鳍先于第一背鳍出现,背鳍支鳍骨与臀鳍支鳍骨分别在13.0 mm和12.1 mm个体中开始由前向后骨化,第二背鳍与臀鳍第1枚鳍条分别在22.7 mm和20.6 mm个体中锐化成背棘与臀棘。5.8 mm个体最早出现2枚尾下骨,随着脊索末端向上弯曲,10.9 mm个体尾鳍基本成型,共有2枚尾上骨、1枚尾杆骨、1枚尾椎髓体、1枚侧尾下骨和3枚尾下骨,且第2枚与第3枚尾下骨已愈合完全,24.3 mm个体尾鳍骨化基本完成。矛尾虾虎鱼仔稚鱼骨骼发育研究结果对其分类鉴定和早期发育功能趋向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人工繁育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仔稚鱼骨骼畸形发生时期、部位及类型,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其骨骼畸形现象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孵化后1~60 dph大泷六线鱼600尾骨骼标本中,共发现20种骨骼畸形类型,主要表现为脊柱侧凸、脊柱后凸、脊柱前凸、迈克尔氏软骨弯曲、角鳃骨弯曲等;大泷六线鱼骨骼畸形率为19.50%,主要发生时期为6~10 dph和16~20 dph,其中,脊柱畸形主要发生时期为6~10 dph,头部及鳍骨骼畸形主要发生时期为16~20 dph。研究表明,骨骼畸形是导致大泷六线鱼仔稚鱼发育前期高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究大泷六线鱼骨骼畸形形成机制,以及优化苗种培育关键时期的养殖管理条件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人工繁育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仔稚鱼骨骼畸形发生时期、部位及类型,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其骨骼畸形现象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孵化后1~60 dph大泷六线鱼600尾骨骼标本中,共发现20种骨骼畸形类型,主要表现为脊柱侧凸、脊柱后凸、脊柱前凸、迈克尔氏软骨弯曲、角鳃骨弯曲等;大泷六线鱼骨骼畸形率为19.50%,主要发生时期为6~10 dph和16~20 dph,其中,脊柱畸形主要发生时期为6~10 dph,头部及鳍骨骼畸形主要发生时期为16~20 dph。研究表明,骨骼畸形是导致大泷六线鱼仔稚鱼发育前期高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究大泷六线鱼骨骼畸形形成机制,以及优化苗种培育关键时期的养殖管理条件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5.
使用硬骨-软骨双染色技术,描述了刀鲚(Coilia nasus)仔稚鱼(体长范围为7.0~33.9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的形态发育特征。骨骼形成的顺序依次为肩带,背鳍支鳍骨、臀鳍支鳍骨,脉弓,髓弓,尾下骨,椎体,腹鳍支鳍骨、尾上骨,背鳍前支鳍骨,肋骨。胸鳍支鳍骨无后匙骨,左右乌喙软骨在腹面联合。侧尾下骨和第1尾下骨基部产生短暂的软骨质连接(20.1 mm SL)。第1、2尾上骨联合形成棒状尾上骨1+2。第1髓弓与脑颅之间区域具1游离髓弓。脊柱以体前中部位置为起点向前后发育。髓弓、脉弓的发育方式与鲱形目其他鱼类不同。脉弓首先以体中部为中心向前后发育;髓弓随后亦以从体中部向前后发育,12.4 mm SL个体开始同时从最前端向后发育。这一发育方式与鲱形目其他鱼类相比更接近高等鱼类。因此,刀鲚可能是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物种。  相似文献   

6.
刀鲚仔稚鱼脊柱和附肢骨骼发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硬骨-软骨双染色技术,描述了刀鲚(Coilia nasus)仔稚鱼(体长范围为7.0 ~33.9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的形态发育特征。骨骼形成的顺序依次为肩带,背鳍支鳍骨、臀鳍支鳍骨,脉弓,髓弓,尾下骨,椎体,腹鳍支鳍骨、尾上骨,背鳍前支鳍骨,肋骨。胸鳍支鳍骨无后匙骨,左右乌喙软骨在腹面联合。侧尾下骨和第1尾下骨基部产生短暂的软骨质连接(20.1 mm SL)。第1、2尾上骨联合形成棒状尾上骨1+2。第1髓弓与脑颅之间区域具1游离髓弓。脊柱以体前中部位置为起点向前后发育。髓弓、脉弓的发育方式与鲱形目其他鱼类不同。脉弓首先以体中部为中心向前后发育;髓弓随后亦以从体中部向前后发育, 12.4 mm SL个体开始同时从最前端向后发育。这一发育方式与鲱形目其他鱼类相比更接近高等鱼类。因此,刀鲚可能是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物种。  相似文献   

7.
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在杭州湾北部水域设置10个采样点。于每月大潮期间使用大型仔稚鱼网进行仔稚鱼采集,共拖网120次,采集有明银鱼(Salanx ariakensis)仔稚鱼1 972尾。本研究使用硬骨-软骨双染色技术,观察了有明银鱼仔稚鱼(体长范围为9. 7~34. 2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的形态发育特征。有明银鱼背鳍、臀鳍、胸鳍、腹鳍的支鳍骨,髓弓、脉弓维持为软骨。匙骨、上匙骨、后颞骨、尾下骨、尾杆骨与尾椎髓体为硬骨。骨骼形成的顺序依次为肩带,臀鳍支鳍骨和尾下骨,背鳍支鳍骨,脉弓和髓弓,腹鳍支鳍骨和尾上骨。胸鳍支鳍骨无后匙骨。髓弓数目为73,脉弓数目为22,尾下骨(包括侧尾下骨)数目为7,臀鳍支鳍骨数目为27,背鳍支鳍骨数目为13。本研究结果表明有明银鱼具有其他银鱼类似的骨骼系统骨化程度弱的"幼态持续"现象。  相似文献   

8.
以人工繁殖的倒刺鲃仔鱼为材料,观察了仔鱼发育过程,对各个发育期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倒刺鲃仔鱼发育可分为卵黄囊仔鱼、晚期仔鱼、稚鱼期;初孵仔鱼平均全长(6.16±0.29) mm;水温(25±0.5) ℃时,开口时间为2日龄,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为5.15日龄;卵黄囊消失时间为7.79日龄,混合营养期为2.64 d;发育到9日龄时,尾鳍鳍条开始出现;到18.79日龄时,仔鱼各鳍鳍条全部形成,进入稚鱼期;发育到22日龄时,个别鱼体出现透明鳞片;仔鱼全长与日龄成直线相关,其回归方程为:LT=0.4801D+6.9620(R2=0.9870).  相似文献   

9.
大泷六线鱼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大泷六线鱼生长较快,体重生长拐点在3.6龄,性成熟较早,2龄开始成熟,3龄绝大部分成熟。该鱼怀卵量很少,大多烽在3000~5000粒,通常不超过10000粒,由于该鱼繁殖力低,资源量小,无大的自然群体,在开发使用时应注意合理适度,一旦资源被破坏即很难恢复,综合大泷六线鱼生长快,性成熟早和繁殖力低等特点,认为较合理的捕捞规格应定于3龄以上,体长最小在200mm,纯体重最小在190g,保护小于此规格的  相似文献   

10.
条石鲷胚胎及仔稚鱼的发育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通过对条石鲷胚胎发育和仔鱼发育形态的观察,确定了条石鲷早期发育的进程。条石鲷的受精卵为圆球形、透明、浮性,卵径为0.90~0.95mill,油球1个,卵裂为盘状卵裂。在水温23~24℃,盐度26~28的条件下,受精后7h 10mirh胚胎发育至原肠期;受精后12h,眼囊形成;受精后20h 30min,心跳开始搏动;受精后26h 30min仔鱼孵出。初孵仔鱼全长1.78~2.03min,至5日龄全长3.25~3.30min时,卵黄囊完全消失;至8~15日龄,全长3.50~4.97mm时,鳔形成;至18.20日龄,全长7.10~7.31min时,尾鳍鳍条发育完整。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条石鲷胚胎发育和仔鱼发育形态的观察,确定了条石鲷早期发育的进程。条石鲷的受精卵为圆球形、透明、浮性,卵径为0.90~0.95mill,油球1个,卵裂为盘状卵裂。在水温23~24℃,盐度26~28的条件下,受精后7h 10mirh胚胎发育至原肠期;受精后12h,眼囊形成;受精后20h 30min,心跳开始搏动;受精后26h 30min仔鱼孵出。初孵仔鱼全长1.78~2.03min,至5日龄全长3.25~3.30min时,卵黄囊完全消失;至8~15日龄,全长3.50~4.97mm时,鳔形成;至18.20日龄,全长7.10~7.31min时,尾鳍鳍条发育完整。  相似文献   

12.
2008年9月,辽宁省某养殖场养殖的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暴发链球菌病,患病鱼鳃盖内侧发红,体表无明显症状。对病鱼进行细菌分离,从脑部分离出纯度较高的细菌,并经人工感染试验确定了该菌的致病性。对该细菌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比较及16S rRNA分子鉴定,测定了16S rRNA基因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致病菌(ZG0990)与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的相似性最高(99.48%)。药敏试验表明,该致病菌对青霉素G、先锋Ⅴ和呋喃妥因等多种药物敏感,并且将青霉素G按质量分数为0.1%的量拌饲投喂病鱼,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2008年9月,辽宁省某养殖场养殖的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暴发链球菌病,患病鱼鳃盖内侧发红,体表无明显症状。对病鱼进行细菌分离,从脑部分离出纯度较高的细菌,并经人工感染试验确定了该菌的致病性。对该细菌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比较及16S rRNA分子鉴定,测定了16S rRNA基因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致病菌(ZG0990)与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的相似性最高(99.48%)。药敏试验表明,该致病菌对青霉素G、先锋Ⅴ和呋喃妥因等多种药物敏感,并且将青霉素G按质量分数为0.1%的量拌饲投喂病鱼,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大泷六线鱼对蛋白质的最适需要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循环式水族箱中,用酪蛋白和秘鲁鱼粉为蛋白源配制5种半精制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为44.64%-57.69%)饲养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 7周,试验鱼每尾平均初始体重为(70.12±1.92)g,水温为(19±0.5)℃。结果表明:蛋白质质量分数为50.94%和53.62%的试验组鱼体增重、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P〈0.05);根据特定生长率(Y)和蛋白质效率(F)与饲料蛋白质水平之间的二次曲线回归方程,求得大泷六线鱼饲料中蛋白质最适量分别为51.9%和51.08%;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鱼体(去内脏)的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而较高水平饲料蛋白会使鱼体脂肪含量明显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鳜(Siniperca chuatsi)牙齿的早期发育和矿化过程,采用解剖镜和光学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孵化后1~55 d仔稚鱼牙齿出现时间、列数和数目变化,通过软骨-硬骨染色、Von Kossa染色观察了牙齿矿化时间,采用X射线能谱仪测定了牙齿矿化过程中钙、磷元素含量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碱性磷酸酶蛋白表达变化,并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细胞间隙连接蛋白43(Cx43)和钙结合蛋白-d28k(CaB)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孵化后3 d时鳜颌齿出现,5 d时咽齿出现,8 d时腭齿出现,12 d时犁齿出现;孵化后8 d时下颌齿列数发育完全,11 d时上颌齿列数发育完全;颌齿中,绒毛状齿先发育,犬齿孵化后18 d开始发育;牙齿矿化时间为孵化后11~14 d,矿化过程中钙、磷元素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钙/磷比值无明显变化(P>0.05);孵化后10、12 d时,碱性磷酸酶蛋白在牙釉质、牙本质中呈阳性反应;Cx43和CaB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在孵化后10、12 d时有升高,仅CaB基因显著上升(P<0.05),14 d时两基因均显著下降(P<0.05...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气泡幕在驱赶、聚集和阻拦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中的作用,在室内水槽中进行了压缩空气压力为0.04 MPa,孔径为1.0、2.0 mm,孔距为2.5、5.0 cm交互组合的4种不同密集程度的固定气泡幕对大泷六线鱼的阻拦效果试验。结果表明,4种气泡幕对大泷六线鱼均具有较为明显的阻拦作用,其中孔径为1.0 mm与孔距为2.5 cm组合的气泡幕阻拦效果最好,平均阻拦率为53.2%,试验鱼第一次穿越气泡幕所需要的平均时间为202.25 s。研究表明,气泡幕对大泷六线鱼的阻拦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记录白条双锯鱼从受精到孵化的胚胎发育及早期个体发育规律,为海葵鱼的人工繁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人工海水为养殖用水,在水温(27±1)℃、盐度27‰的条件下,白条双锯鱼自然产卵,经紫外灯照射杀菌后进行人工孵化及仔稚鱼培育,在显微镜下定期观察记录受精卵及仔稚鱼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变化,并手绘制图。【结果】白条双锯鱼受精卵整体上呈长条状,橙红或粉红色,轮廓类似葫芦状的椭圆形,长径2.40~2.60mm、短径0.90~1.20mm。依据受精卵的分裂、分化及发育形态,可将白条双锯鱼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卵裂前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体节期、翻转期、血管形成期和器官形成期。白条双锯鱼受精卵经8~10 d的孵化时间破膜,初孵仔鱼体长4.10~4.50mm;孵出第1d即可开口摄食轮虫,孵出后7d左右由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尾鳍、臀鳍和背鳍彼此分离,此时的体长达7.67±0.48mm;至孵化后第20d开始出现第一道白色条纹;孵化后第30d仔稚鱼体色由黑色转为暗红色,并开始长出第二道白色条纹;从孵化后第50 d第二道白色条纹开始褪去;至孵化后第60d其体色开始转为红色。【结论】白条双锯鱼胚体发育时间为8~10d,相较于双锯鱼属其他品种需要更长的孵化时间,究其原因是白条双锯鱼受精卵尺寸更大。此外,孵化环境温度对受精卵的发育时间有明显影响,在适当范围内,环境温度越高白条双锯鱼受精卵发育速度越快。白条双锯鱼仔稚鱼饲养宜分为3个阶段喂养不同类型的饵料,以保证仔稚鱼的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18.
对人工培育的1~43日龄的鲻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根据卵黄囊、鳍和鳞片的变化,将鲻的胚后发育划分为仔育期、稚鱼期和幼鱼期3个时期.初孵仔鱼平均全长2.4421 mm,在水温19.94(±1.03)℃、盐度30、pH 8.10~8.15的条件下,初孵仔鱼至10日龄为早期仔鱼,4日龄仔鱼开口,孵化后11~26日龄为后期仔鱼,孵化后27~38日龄为稚鱼,孵化后39日龄进入幼鱼期.并研究了鲻胚后发育的生长特点,结果发现鲻仔稚鱼属于均匀生长类型.此外,还探讨了鲻胚后发育过程中的危险期,以及生长发育与生活习性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早期生活史发育特点并确定其饥饿不可逆点(point of no return, PNR),在水温20.5~26.0℃条件下,研究了马口鱼早期发育的形态特征及饥饿对马口鱼仔鱼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口鱼孵化后10日龄开口摄食,混合营养期为10~11日龄,12日龄卵黄囊完全消失,27日龄第一鳞片出现,43日龄鳞被覆盖完全;依据卵黄囊消失和鳞片形成的特点可将马口鱼仔稚鱼划分为早期仔鱼(0~11日龄)、晚期仔鱼(12~26日龄)和稚鱼期(27~43日龄);饥饿再投喂及不可逆点试验显示,在水温为(21.5±1.0)℃条件下,马口鱼的PNR为12~13日龄,14日龄饥饿仔鱼全部死亡。研究表明,马口鱼属于卵黄囊晚消失鱼类,该发育特征有助于其更好地适应野外生态环境,马口鱼仔鱼的混合营养期较短(仅为2 d),需适时下塘,从而提高仔鱼成活率。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气泡幕在驱赶、聚集和阻拦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中的作用,在室内水槽中进行了压缩空气压力为0.04 MPa,孔径为1.0、2.0 mm,孔距为2.5、5.0 cm交互组合的4种不同密集程度的固定气泡幕对大泷六线鱼的阻拦效果试验。结果表明,4种气泡幕对大泷六线鱼均具有较为明显的阻拦作用,其中孔径为1.0 mm与孔距为2.5 cm组合的气泡幕阻拦效果最好,平均阻拦率为53.2%,试验鱼第一次穿越气泡幕所需要的平均时间为202.25 s。研究表明,气泡幕对大泷六线鱼的阻拦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