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连续五年的研究表明,在福建南部地区,小麦的分蘖长消和叶片生长的特点是:分蘖长快消慢,长消间有一段停顿,叶片数较少;分蘖发生及高峰期出现早,有效分蘖期短,成穗率较低;早生蘖、低位蘖,壮蘖成穗率较高;主茎叶龄与积温、分蘖与主茎叶龄之间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2016,(6):36-39
以迟熟超级杂交中稻Y两优087为材料,于2013—2015年在同一地点连续作中稻适时早播,通过对其叶龄和分蘖动态等进行系统的苗情观测,掌握了该品种与季节同步的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高峰苗期、穗轴分化期、枝梗分化期、拔节期和颖花分化期、花粉母细胞形成与减数分裂期和抽穗结实期等8个关键叶龄期及其群体发育特征,介绍了其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2要确保分蘖质量2.1什么是无效分蘖期“滞长”过分繁茂的水稻,最高分蘖期以后受光降低,淀粉生产不足和根系生长不良,使养分、水分吸收供给不足,从母茎向分蘖供给的养分不足,分蘖生育停滞而成无效蘖。母茎本身也陷于营养不良的状态。这种过繁过密的水稻,再增加淀粉生产,只得淘汰弱小分蘖,减轻母茎负担,到上位第5叶(剑叶下第4叶)为功能叶时,淀粉生产开始大为增加,这在出穗前30日左右的幼穗分化期。从最高分蘖期到幼穗分化期之间,稻体的淀粉生产与根的活动对生育不够协调,分蘖进入无效的生育凋落期,称之为滞长期。过去…  相似文献   

4.
对奎冬五号茎生叶的生长、分蘖成穗、幼穗分化的研究及籽粒灌浆分析表明,奎冬五号具有高产、早熟、植株生长发育快、幼穗分化期长、灌浆强度大的生育特点,为制定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奎冬五号茎生叶的生长、分蘖成穗、幼穗分化的研究及籽粒灌浆分析表明,奎冬五号具有高产、早熟、植株生长发育快、幼穗分化期长、灌浆强度大的生育特点,为制定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水稻好气栽培法的应用效果及增产原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稻好气栽培法是利用自然降水或水稻生理需水时灌水,并应用其它配套技术,使稻田土壤长期处于干湿通气状态的栽培方法。多年试验研究表明,好气法能提高水稻产量,促进根系生长,增加枝梗分化数,分蘖发生早,后期绿叶数多、叶片功能期长,且基部茎节粗短。经示范与推广,水稻好气法栽培技术充分体现了节能环保的生态效应和省工节本的高产高效效应。  相似文献   

7.
裸大麦不同播期生育特点与积温关系密切,随着播期的推迟,所需积温相应减少。不同播期的分蘖增长与播期早、迟关系很大,两个类型品种均表现为随播期的推迟群体总茎蘖数减少。但从分蘖日增长量最高出现的时间来看,早播的出现在越冬前至越冬期;中播的出现在越冬期至返青期;迟播的出现在返青期以后。不同播期其生育期与总积温相关密切,全生育期总积温比全生育期天数的稳定性大得多。不同播期幼穗发育进程关系密切,穗分化各发育时期随播期的推迟而推迟,持继的时间也应相应缩短。播期与产量的关系表现为播期越迟,减产的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8.
许传红 《北方水稻》2006,(Z1):108-108
介绍科学施肥,早施分蘖肥有利于水稻早分蘖、多分蘖,降低分蘖节位,为增加穗长、粒重创造条件;巧施穗肥能保花增粒,促进穗大粒多,并能防止贪青倒伏;酌施粒肥防止早衰,增进粒重,从而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9.
播期对冬小麦茎蘖幼穗分化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播期对冬小麦茎蘖幼穗分化及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京冬8”为试材,观察了不同播期下冬小麦的茎蘖幼穗分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和蘖位的增高,进入穗分化各时期的日期推迟,穗分化总历时缩短。随着播期的推迟,雌雄蕊分化期之前主茎幼穗各分化时期的持续时间缩短,至雌雄蕊分化期后各分化日期及历时达到一致。随着播期的推迟以及蘖位的增高,各分蘖的穗分化日期推迟。随着播期的推迟,同位蘖穗分化前期持续时间缩短,穗分化中后期以中播处理分化持续时间最短。晚播处理的Ⅱ、Ⅲ位蘖和中播处理的Ⅲ位蘖分化至小花分化期基本死亡。不同蘖位间,早播处理随蘖位增高穗分化前期持续时间缩短,后期高位蘖持续时间延长;中晚播处理,随着蘖位的增高各穗分化期持续时间延长。随播期的推迟,单茎分化小穗数和结实小穗数显著减少,有效穗数显著减少,产量显著降低。因此,本区域小麦适宜播期为9月底至10月初。  相似文献   

10.
小麦温敏不育系BNS366育性转换的敏感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BNS366育性转换的敏感时期和温光阈值,探寻杂交制种最佳时空区域,2011-2013年度在长沙进行了分期播种,研究了BNS366群体不同生育时期的气象因子与花粉败育率、自交不育度和自交实粒数等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播种-分蘖盛期的气温与育性呈极显著相关;拔节始期-孕穗始期的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长也与育性呈极显著相关。即BNS366育性受到播种-分蘖盛期和拔节始期-孕穗始期温光因子的影响。播种-分蘖盛期的日平均气温为17.1~21.7℃不育,日平均气温为14.0~16.2℃育性转换,日平均气温为5.5~6.2℃可育。BNS366育性转换的敏感时期为群体拔节始期-孕穗始期,即小花原基分化期-药隔形成期。育性转换的温光阈值:日平均气温6.6~8.10℃,日长10.92~11.18h不育;日平均气温8.13~10.72℃,日长11.40~11.53h育性转换;日平均气温15.5~18.4℃,日长11.75~12.33h完全可育。  相似文献   

11.
以西藏各地征集的26份青稞品种(品系)为材料,在西藏林芝地区春播种植,对苗期生长习性、叶片颜色、幼穗分化、田间总茎数、生育时期和成穗率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类型、同一播期、同一年内,在青稞的生长发育特性中。叶片颜色和叶片生长的角度发生变化,随着春性减弱叶片颜色逐渐变深绿色,叶片生长角度逐渐加大;春性强的品种(品系)分蘖少、幼穗分化的伸长期早、生育期短、成穗率高;随着冬性的增强,幼穗分化伸长期的主茎叶片数逐渐增多、生育期长、成穗率低;冬性比春性生态类型品种(品系)的主茎叶龄多1~2片叶;幼穗分化少一个分化时期;据此提出,在西藏林芝气候条件下,青稞的冬性、半冬性、春性品种(品系)春播都可以正常抽穗结实,都能获得良好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2.
1989年对杂交组合汕优63的制种亲本进行了施用稀土试验。结果表明:秧苗期施用稀土后,秧苗分蘖早而多,素质好;本田期施用稀土后,表现穗大、颖花多、开花良好,抗逆性增强,结实率高,增产明显。以幼苗2~3叶期和幼穗分化始期喷施两次的效果最好,每次每亩用量50克,兑清水25公斤。其投资效益比达1:300左右。  相似文献   

13.
以D2 97A为母本配制的杂交稻组合具有丰产性好、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在繁殖制种生产应用中 ,不易解除离颈脱苞。严重阻碍着种子产量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根据笔者几年来对D2 97A的繁殖制种实践 ,浅析不易离颈脱苞的原因及其技术对策。1 不易脱苞原因1 1 D2 97A主穗与分蘖穗的幼穗分化进程差异大。D2 97A分蘖力强 ,生育期短 ,成穗率高 ,主穗与分蘖穗的幼穗分化进程差异较大 ,是造成繁殖制种过程中不易解除离颈脱苞的主要原因。 1998年繁殖田间观察 ,在主穗幼穗分化达 5期时。第一次分蘖幼穗分化进入 4期 ,第二次分蘖才进入 …  相似文献   

14.
播期对四川小麦分蘖发生、消亡及成穗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四川小麦分蘖发生、消亡与成穗规律,了解穗数形成的制约因子,在四川两个典型小麦生态区(川西平原区和川中丘陵区),以主推品种川麦104(春性)和半冬性品种川农30为材料,通过定点调查茎蘖动态,以及定株调查分蘖发生、消亡时间和叶位,研究过早播(10月16日)、早播(10月23日)、适播(10月30日)、晚播(11月6日)下小麦的分蘖成穗特性。结果表明,四川小麦分蘖发生一般持续50d左右,分蘖发生数量少且低位分蘖缺位多。平原区(温江点)小麦第1叶位分蘖发生率为61%~80%,丘陵区(仁寿点)为13%~60%;第2叶位分蘖发生率在两生态点分别为63%~98%和45%~83%;第3、第4叶位以及二级分蘖很少发生。川麦104单株分蘖数(1.4~2.4个)显著低于川农30(1.6~2.9个)。四川小麦分蘖消亡持续时间长,从拔节一直持续到开花,分蘖消亡率高达50%以上,花后也还有8.0%~19.4%的分蘖消亡,其中川麦104分蘖消亡各期(拔节-孕穗、孕穗-抽穗、抽穗-开花)比较均衡,川农30分蘖消亡集中在孕穗-抽穗阶段(占总消亡率的43.9%)。四川小麦分蘖成穗率低,平原区和丘陵区分别为27.7%~48.8%和9.0%~19.4%,其中平原区第1、2叶位分蘖成穗率分别为65.0%和50.2%,丘陵区分别34.8%和24.4%。10月23日左右是利于丘陵区小麦分蘖成穗、高产的适宜播期,平原区还可提前到10月16日左右。  相似文献   

15.
两系粳杂双晚超稀播壮秧的分蘖穗型质量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播量、穴栽插本数、分蘖发生时期、植伤诸因素均显著影响穗型质量,分蘖发生时期最为突出。一次分蘖节位、二次分蘖见蘖期分别与穗总粒数、穗粒重显著相关,随着分蘖节位每升高1个和见蘖期推迟3d,穗总粒数减少7.66~21.71粒;穗粒重降低0.15~0.41g。综合粒、重等因素,穗质量为主茎>第1节位分蘖>秧田期一次分蘖>本田一次分蘖>二次分蘖。提高穗质量除稀播培育多蘖壮秧外,要以促进低节位分蘖和同伸的二次分蘖早生快发为重点,其次要控制9节位以上分蘖及其同伸的二次分蘖发生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大区对比的方法,研究优质水稻品种暗化叠盘超早育苗对改善稻米品质、增加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超早育苗受外界低温、育苗时间长、易感立枯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秧田管理难度增大,为保证能进行机械插秧,必须严格控制温度,防止秧苗徒长。暗化叠盘超早育苗有轻微的植伤,较常规毯苗返青早3 d。暗化叠盘超早育苗秧苗素质好,返青早,有利于分蘖早生快发,提高低位节分蘖发生率,单株分蘖数3.5左右,较常规生产增加1.6个左右。由于叶片数多,营养生长期长,超早苗生育进程推迟,各品种的抽穗期分别较常规生产田晚4~15 d。不同品种熟期差异评价,15叶品种天隆优619(浓香)、天隆优619(淡香)和14叶品种松粳3超早育4.5叶秧苗插秧,在当地条件下种植风险较大。超早育4.5叶秧苗插秧龙稻18能安全成熟。天隆优619(浓香)、天隆优619(淡香)和松粳3与常规生产相比净增效益为负值,龙稻18净增效益184.02元/667 m~2。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2015,(4):91-92
早丰优华占是用早丰A与华占配组育成的杂交晚稻组合。该组合熟期早、分蘖强、株型适中、米质优,2014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赣审稻2014015)。  相似文献   

18.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和穗分化光温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 ̄1993年,用分期(早、中季2期)播种与控制光长(12或15小时)的办法,研究了20个全国新近育成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和穗分化对温度与光长的反应。并对不育系穗分化的感光性与育性的光敏性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通过 8个大麦品种比较研究 ,大中 88- 91、西引二号等六棱大麦熟期迟 ,抗寒性强 ,成穗率低 ,穗数少 ,穗型大 ,粒数多 ,粒重低 ,产量高。二棱大麦 ,苏啤 3号熟期早 ,抗寒性中等 ,分蘖性较强 ,成穗率高 ,穗、粒、重三因素比较协调 ,产量高 ;扬饲麦 3号熟期偏迟 ,抗寒性较强 ,分蘖性强 ,成穗率、有效穗及粒重中等 ,穗型较大 ,粒数较多 ,产量较高 ;苏引麦 3号熟期早 ,抗寒性差 ,成穗率较高 ,穗数中等 ,穗型大 ,粒数多 ,产量中等 ;单二熟期迟 ,抗寒性与分蘖性强 ,成穗率高 ,穗数足 ,穗型偏小 ,粒重高 ,产量中等 ;沪麦 16熟期适中 ,抗寒性较强 ,分蘖性中等 ,成穗率低 ,穗数少 ,穗型较大 ,粒数较多 ,粒重中等 ,产量较低 ;扬农啤 2号熟期早 ,抗寒性差 ,穗数少 ,穗型很小 ,粒数很少 ,粒重特高 ,产量低。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大麦主茎穗与分蘖穗出穗差异及其对穗型的影响,以1个二棱大麦和1个六棱大麦品种为材料,考察大麦主茎穗和不同分蘖穗的出穗顺序及其穗部性状。结果表明:供试品种主茎和分蘖的出穗期不一致,随出穗期延迟,穗长、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呈下降趋势,主茎穗与分蘖穗1和分蘖穗2之间的差异较小。因此,大麦高产栽培应控制合理的基本苗和2个左右的分蘖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